張云梅
巍山被名聞遐邇的道教名山巍寶山呵護,被珍稀植物不時撲入眼簾的森林簇擁,是萬千候鳥遷徙的驛站,是國際性河流紅河的源頭,在平整豐饒的壩子里,還有著一座明清古宅分布有致、幽深小巷縱橫交錯的古城。在久遠的時光深處,如今,歷史在這里活色生香,時光在這里眷戀忘行,舌尖與味蕾在這里沉醉,眼眸也被歷史的熏香所驚艷。而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新村,靠山面水,村居建筑錯落有致,歷史的足跡在這里和森森古木、古月山風為伴,成為另一種讓人神往的風景,猶如隱藏在桃源深處的一壇老酒,待人走進這里,便會芳香撲鼻,陶醉其間。
峰巒疊嶂,青翠如畫,在乍暖還寒的早春里,我驅(qū)車行駛在前往新村的山路上,紅梅迫不及待地綻開了笑臉,似故人一般,在路邊夾道歡迎。和風拂面,藍天白云倒映在黃礫嘴水庫的碧水中,令人心曠神怡。田間地頭,屋舍前后,村民晾曬的貢菜像一片片碧綠的青簾,隨風搖曳,東一棵西一叢的白色梅花星星點點,若隱若現(xiàn),增加了春日里的生機和活力。
“靈地出奇王,焜耀千秋垂史冊;寶山開蒙舍,魁雄萬里鎮(zhèn)云滇”。白云之下的新村,是第一代南詔王細奴邏的耕牧之地。這里景色秀美,疊翠如屏,山花爛漫,飛鳥掠影,野鴨閑游,田疇阡陌自成畫卷,放眼之處盡顯詩意。紫氣升騰的山坡上,幾十戶民居錯落有致,背靠巍寶山,面向五道河,依山傍水,風景絕勝。青石板鋪成的小巷,在陽光下緩慢地鋪陳著,像是在晾曬彝寨漫長的光陰。村內(nèi)的千年桂花樹、新村明代御史雷應(yīng)龍古墓、細奴邏故居、千年高山栲等古建筑、古樹、古村、古遺跡,都在向世人展示著新村的輝煌過往,仿如遺落在歲月深處的磚瓦碎片,隨那些口耳相傳的民間往事,隨歷史的洪流成為了新村彝族村民的生活日常。村子里,家家戶戶的墻上都繪有彝族風情的壁畫,很多老院子的屋檐下依然保留著傳統(tǒng)木雕,歷經(jīng)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還栩栩如生,更顯示出彝寨的古樸清幽,體現(xiàn)著厚重的南詔歷史文化。
那些畫在墻上的圖騰、在長廊里玩耍的兒童,慢悠悠地在路上踱步的老人,還有坐在菜地邊加工貢菜的村民,便是這千年彝村里最美麗的田園詩。
村口新修建了民族團結(jié)文化廣場,這也是村里的打歌場,廣場寬敞大氣,西邊是一條彝族風情的文化長廊,東邊是一個舞臺,舞臺照壁上的壁畫,展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彝家風情,也再現(xiàn)了十三代南詔王的輝煌?!疤J笙一響,腳桿就癢。笛子一吹,調(diào)子就飛?!蔽∩揭妥迥信嫌锥紵釔鄞蚋瑁糠旯?jié)日,或者婚喪嫁娶,都要聚在一起,圍著篝火痛痛快快跳上一場,唱上一夜,而且一旦打起來就會停不下來,有“一塊豆腐兩塊肉,打歌打到太陽出”之說。不過在這塊打歌場上跳,只限于一般的節(jié)日,而村里最盛大的打歌,是在土主廟門口的打歌場。
名山仍伴昔時月,勝地猶存故里風。沿廣場南邊的小路依山而行,就到了細奴邏故居。這個千年彝寨在時光甬道中淡定地完成了一次次蛻變,像個修煉成仙的老道一樣,依舊維持著令人嫉妒的鶴發(fā)童顏。如今,在原址恢復(fù)重建了細奴邏故居。故居采用仿唐式傳統(tǒng)建筑工藝,“一進兩院、六合同春”的土木結(jié)構(gòu)。宅院方方正正,有兩個大天井和幾個小天井,樓上樓下有走廊連接相通,給人錯落有致之感。泥巴墻、瓦屋頂、木樓梯、格子門、木窗欞,清新自然,和四圍的青山、寨子里的民居融為一體,回歸樸素自然之美,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八方來客。同時,故居布置了南詔彝族文化展示園和南詔文化研究中心書院,為各方來客展示新村的南詔文化和彝族文化,讓書香新村的文化底蘊更厚重。
一個擁有可追溯歷史的寨子,就像一個有著清晰來龍去脈的故事。
細奴邏于唐貞觀年間,隨父蒙舍龍居住在邪龍川(后改稱蒙舍川,今巍山縣)巍寶山新村,躬耕放牧。公元649年,細奴邏在巍山建立了蒙舍詔,定都 圖城。因地處滇西地區(qū)五詔之南,故稱南詔。公元738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統(tǒng)一了六詔,并把南詔都城從 圖山遷往大理太和城。從此南詔勢力迅速擴大,進而稱雄西南地區(qū)。其后共傳位十三代,在巍山經(jīng)營92年。細奴邏曾在新村耕牧、狩獵,從此發(fā)跡登上王位,創(chuàng)下254年的基業(yè),大展宏圖,留下千古英名。這正是“念彝祖開基,牧耕接紫氣,啟威略十三傳偉業(yè);仰奇王歸義,辟拓連彩云,封霸圖二百載雄邦”。
南詔王的后裔,現(xiàn)今生活在新村的彝族同胞,深受南詔文化的影響,在衣食住行民俗風情等方面,都烙上了南詔時期神秘的印跡。王者的氣息,隨那些遺落在歲月深處的磚瓦碎片,隨那些口耳相傳的民間往事,在彝族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
在新村,有著濃郁歷史色彩傳說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土八碗”,是延續(xù)千年的美食。品味土八碗那一份古樸的味道,是味蕾上的獨特享受。新村的土八大碗,每一道菜都源自村里自種的食材,故而稱“土八碗”。 每逢村里置辦酒席,不論紅白喜事,都由固定的、廚藝好、資歷深的中年人掌廚;他們世代沿襲祖上的廚藝,即便是千年過去了,土八碗的口味卻一直未變。
有幸品嘗到了新村的土八碗,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伴隨著一首首激情洋溢的祝酒歌依次呈現(xiàn),彝家土八碗盛滿彝祖故鄉(xiāng)人最質(zhì)樸的熱情。酒席之間,村民托著大碗大碗的菜肴,一份一份地端到眼前的桌子,隔著空氣都能聞到它特有的肉香。桌子上,爆腌三線肉、黃燜雞、坨坨肉、白豆腐、油炸腌制里脊、老南瓜、貢菜、炒蒜苔,每一道菜肴都是祖輩手藝的傳承,最受歡迎的要數(shù)涼拌貢菜,貢菜青翠欲滴,加上火紅的小米辣丁,色澤鮮亮,夾一根放在口里,鮮嫩脆爽,回味無窮。這是新村的特色菜肴,遠銷國內(nèi)外。土八碗配上本地的包谷酒,彝家兒女的情義都體現(xiàn)在酒菜里了!這桌地道的土八碗肥而不膩,素而不淡,色彩搭配美觀,大坨大坨的肉塊和豆腐塊,既顯示出彝家人的豪爽,又不失生活氣息的純粹自然,一如那段輝煌的南詔歷史。
在寨子中的小巷間行走,走過第一代南詔王細奴邏曾經(jīng)踏過的足跡,每踏過一塊青石板,都感覺到歷史的厚重,只覺得每一步都是與時光的對話,一種千古幽思、自豪、神奇、緬懷之情油然而生。
歷史的回聲久遠,牧歌仍在山林回蕩。在離細奴邏故居不遠的村頭,有一棵相傳是細奴邏為愛情栽下的桂花樹,這棵千年桂花樹,還在盛開著他和白子國三公主那些耕講不完的故事。站在枝干遒勁的古桂樹下,看著滿樹嫩綠的葉片,仿佛嗅到了桂花醉人的清香。古桂花樹的樹干粗壯,要兩個成人伸開雙臂才能環(huán)抱,而樹干上端伸出許多主干枝杈,樹冠十分茂盛。每年七八月間,從綠葉間鉆出乳黃色的細碎桂花,飄出陣陣淡淡的桂香。傳說,這棵樹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桂花樹下徘徊,細奴邏和三公主感人的愛情故事浮現(xiàn)腦海中,眼前仿佛閃現(xiàn)出千年之前細奴邏和三公主男耕女織的幸福場景。
相傳,一個傍晚,細奴邏外出打獵歸來,途經(jīng)臺坡,見一老松下睡有一貌美女子。細奴邏正欲上前探問明白,只見一毒蛇向女子躥去,細奴邏張弓搭箭,毒蛇即時斃命。箭聲一響,驚醒了女子,女子聽到事由后,才知曉細奴邏是她的救命恩人,甚為感激。此時天色漸晚,細奴邏將女子帶回家中留宿一晚。晚上,女子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白胡子老人對她說,細奴邏雖是獵人,但有王者之福,嫁給他吧,這是你的命中姻緣。第二天,女子向細奴邏坦白了身世,她說,我是白子國國王第三女,順應(yīng)天意,愿嫁奴郎,望君勿負金姑。細奴邏聽了,既感動又驚喜,覺得自己是高攀了,遂登至巍寶山之巔,移下一棵山桂花,種于屋后的山地,又對三公主表白道,現(xiàn)在的我雖勢單力薄,但志向高遠,我對金姑的愛戀之情,就如同這棵山桂花,千年長青萬年不朽。
經(jīng)過千年的風風雨雨,桂花樹還屹立在這里,也成了村民及外來觀光游覽者在這里表白的愛情樹。這棵桂花樹是忠貞愛情的象征,美滿婚姻的見證。據(jù)說,只要心誠意堅地撫一撫千年桂花樹,愛情就會像桂花樹一樣千年長青,忠貞不渝。
追尋太上老君點化細奴邏的傳說,走在新村通往巍寶山的小路上,遮天蔽日,古木林立,坐在那個神秘的大石上,枕著山花野草,看著身邊的牛羊和天上的浮云。對新村的這些王族后裔來說,太上老君就是造夢的人,他把一個巍寶山上悠游自在獵人點化成了部落首領(lǐng),又把他的子孫們變回了山上的農(nóng)民,我想,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輪回了。
“問南詔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歸來福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處;與李唐十三傳終始,雄圖何在,似此閑云野鶴,獲遂當年崖穴心?!蔽毶酵林鲝R門口的這副對聯(lián)講述著細奴邏的故事,據(jù)史料記載,此廟是南詔第三代王盛邏皮于公元714年所建。南詔土主廟,前身即細奴邏之孫盛邏皮所建的南詔祖廟巡山殿。公元714年,唐玄宗接受了蒙舍詔第三代王盛邏皮為其祖父細奴邏蓋廟塑像的請求,封細奴邏為巍寶山巡山大土主,下旨蓋廟,即巡山殿。殿內(nèi)有細奴邏及其夫人塑像,歷代多次擴建復(fù)修,為新村彝族群眾的祖廟。古廟的神威,使這里從此便有了彝族祭祀祖先的活動,1300多年來從未間斷。
如今,巡山殿已經(jīng)翻新重建,改名為南詔土主廟,將原存的一院式擴建為三進兩院仿唐建筑風格,建有大殿、偏殿、廂房、長廊,高大雄壯的殿宇內(nèi)供奉著南詔十三代王的銅像。繪制了南詔疆域圖,南詔王閣邏鳳出巡圖,南詔王異牟尋議政圖。當蘆笙響起,巍寶山文龍亭上的松下踏歌圖,在土主廟前開闊的踏歌場上“情境再現(xiàn)”。彝族群眾祭祖都要打歌,徹夜歡歌,震動山谷。據(jù)說,細奴邏生前喜歡打歌,文治武功,開朗豪放的性情,似乎還可以從流傳至今的打歌場面中看到其身影。
據(jù)說,每年正月十六日是細奴邏的生日,所以新村的彝族群眾把當天約定俗成為祭祖日。祭祖通常由新村村民輪流來辦,每戶依次做“會頭”?!皶^”除了帶領(lǐng)大家祭祖以外,還要負責操辦伙食,擺上幾十桌。祭祖日這一天,全村人集中到土主廟,禮炮放響,嗩吶吹起,古樂奏起,標志祭祖儀式正式開始。人們排成長隊,領(lǐng)頭的兩名老者一人抬著一只煮好的雞,雞嘴里插兩扎青松毛,另一人抬著豬頭。后面依次是抬紅糖、紙錢、水果、糕點、小香爐的,大家依次向山上而行。首先到巍寶山主要的宮觀巡游一圈,代表巡山,同時也拜祭各路神靈,祈求保佑。接下來吹吹打打回到南詔土主廟,越過用板凳搭成的“陰陽橋”,來到威武而又慈祥的先祖細奴邏面前,恭恭敬敬地獻上香火紙錢、各式供品,或默念、或傾訴對歷代祖先的追思。虔誠的祭祖儀式后,“會頭”將供桌上的豬頭抬到下一年祭祀的“會頭”跟前,同時把豬耳朵切下來交給下一任,這樣,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就順利完成了交接。
接下來,在嗩吶聲的指引下,全村人在土主廟里吃團圓飯,然后圍著篝火開始打歌,通宵達旦。踏歌聲里,熊熊燃燒的篝火,映照著蒼翠的松柏,古老的廟宇,恍惚間就讓人感到夢回南詔。
而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全國各地的彝族同胞也會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回歸彝祖故里巍山,在南詔土主廟祭拜祖先。當天,清幽的道教圣地巍寶山,仙氣縈繞,古樂飄飄,熱鬧非凡,顯得喜氣而又莊重。吉時一到,主持人宣布祭祖儀式開始,彝族村民向大王敬獻香茶、美酒、三牲和鮮果,廟內(nèi)禮炮號角齊鳴,響徹巍寶山上空。分列在大殿四周的彝家民間樂手依次奏響大樂、中樂、細樂。畢摩開始虔誠地誦讀畢摩經(jīng),畢摩低沉悠揚的誦經(jīng)聲,將祭祖儀式帶入到一個神秘玄靈的境界。
而直到如今,新村的群眾除參加二月初八盛大的祭祖活動外,還一直堅持在正月十六自發(fā)舉行祭祖儀式。
走出古彝寨,每踏過一塊青石板,都感覺到歷史的厚重,只覺得每一步都是與時光的對話,而站在兩邊的百年建筑,像一個沉默的老者,每一次凝視,每一聲嘆息,臉上的每一道褶皺,都在無聲地訴說著久遠的故事。
古韻悠悠,山高水長。站在村頭俯瞰新村,別具風情的彝家小院、田地里忙碌的身影、綠樹掩映的新村生態(tài)廊道、波光粼粼的黃礫嘴水庫,似長鏡頭中的片段,一幀一幀從眼前清晰掠過……這一刻,時光宛如在這里靜止,千年之前和千年之后,如同昨天和今天,這么遠,又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