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焦慮,是非常特別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也幾乎算是所有精神疾病的基調(diào)。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人患有精神上的問題,就一定包含焦慮癥狀。所以在精神動力學的理論中,尤其是后期客體關系的發(fā)展,一邊將焦慮視作人天生和原始的部分,但另一邊,也認定它的強弱會直接導致一個人精神病性的程度。
但焦慮本身,其實很少被直接稱呼為“焦慮癥”這樣的說法。也許正因為它的范圍太廣,所以被細化為非常多的種類。比如:特定恐懼癥、場所恐懼癥、社交恐懼癥、驚恐障礙,
以及今天我們要談到的—— 廣泛性焦慮障礙。
文靜(化名),是我咨詢早期的一個來訪者。但她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讓我即便多年后,只要談到“焦慮”,尤其是廣泛性焦慮這個概念,都一定會想到這個人。因為用她的話說,“焦慮始終與我共存”。
文靜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女性。
三十出頭,已婚有一子。家庭和睦,事業(yè)順利,可以說沒有什么遺憾的地方,周圍的人提起她來,就沒有不羨慕的??删褪沁@樣一個本該無憂無慮的人,卻每天都生活在煩惱當中:
“我上學時,是班級里學習最好的。但我每天都惴惴不安,生怕自己被別人超過了。如果某一次成績略有下降,我會無比懊惱,一連幾天緩不過勁來。但就算是一些小事,也會讓我煩心。比如我要是遲到了別人會怎么看我,老師和同學是不是真的喜歡我。
“當我結婚后,這種煩惱變得更多了。我非常在意家里是否干凈,就算工作很忙的情況下,回家也是要拖幾遍地。我丈夫對此很不理解,他總說根本不需要這樣,這會搞得我們都很累。我雖然清楚他說的有道理,但沒用。因為一個“不干凈”的屋子我實在待不下去,而這讓我們兩個人之間總會有一些無謂的爭吵。
“現(xiàn)在孩子大了,他又特別愛玩,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籃球隊。我就又開始擔心了,擔心他會不會受傷,會不會影響學習,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最后我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事都會讓我擔心,好像只是事情換了、人換了、情境換了,但我的擔心沒換。從始至終,它都跟隨著我……”
文靜的心境狀態(tài),就是典型的廣泛性焦慮障礙。它的概念是這樣的:表現(xiàn)為慢性、彌散性的、不斷變換的對象和場景、不現(xiàn)實的過度擔心與緊張的心理障礙。常伴隨身體反應,比如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肌肉緊張、睡眠不足,等等。用句簡單的話來形容就是,“沒有一刻不憂慮”。
雖然這個概念聽起來很飄渺,不如社交恐懼癥或者場所恐懼癥那么有針對性,但越是如此,越意味著它的嚴重程度。試想,如果一個人只是在某個情境下感到不安,離開這個環(huán)境就會恢復常態(tài),那她大部分的生活還是自在的。但若無論何時何地、與什么人在一起都會產(chǎn)生憂慮,身體緊張、肌肉僵硬、呼吸困難、滿腦子想的都是糟糕的事,那這個人的生活甚至生命的質量都一定令人擔憂。
而文靜,正是這樣的感受。這種時刻伴隨的焦慮,讓她根本無法感受生活的美好,甚至曾經(jīng)一度她還有過輕生的念頭。
但這種障礙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
在我們共同探索了一段時間后,從她的早期經(jīng)歷、與家人的關系以及她的人格特征分析,我們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首先,她的焦慮程度天生就比一般人要高,這一點從她出生后的表現(xiàn)得以驗證—— 據(jù)她的母親說,嬰兒期的她是非常愛哭的,如果沒有及時將奶瓶送到嘴邊,她一定會哭得臉色鐵青,簡直一秒也不能等待。而相比她的姐姐和弟弟,這種差別尤為明顯。
其次,她在家排行第二,而這個排列順序也是有講究的。因為一般來說,第一個嬰兒會得到父母的全部關注與愛,最小的孩子也會倍受寵愛,只有中間出生的人容易被忽略,因為父母在經(jīng)歷過一次后,精神上會十分放松,同時在無意識里也不覺得這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所以相對而言,她得到的關愛會少一些,這直接加重了她的生存焦慮,而抑郁也會因此增強。
最后,同時也是最關鍵的,在她的內(nèi)心里,有著極為強烈的沖突。
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出廣泛性焦慮障礙的人。他將焦慮分為三類:現(xiàn)實性焦慮、神經(jīng)性焦慮、道德焦慮。其中神經(jīng)性焦慮和道德焦慮都是因為本能的沖動被反復抑制,無法得到釋放而產(chǎn)生的。而當一個人長期處于神經(jīng)性焦慮和道德焦慮中,就會導致廣泛性焦慮障礙,也就是時時刻刻都在無以名狀的隱憂當中。那這個沖動包含什么呢?一是滿足自己的欲望,二是破壞沖動。
我們可以用文靜的案例來說明這一點。
首先,她的兩種沖動都非常強烈。
● 文靜一直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肯定,而這與她的特質以及與客體之間的不良互動都有關系。因為焦慮太高是需要被撫慰的,越是能真實地看到這個人,她的焦慮程度越會降低。這點可以參考任何一個哭泣的嬰兒被母親懷抱后,就能慢慢地平靜下來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父母的忽視是她的心結。而這個心結非常原始,恐怕連她自己都很難意識到。也就是說,在無意識里,她就無比渴求來自他人的認可。所以她的成績一直都很優(yōu)秀,且根本不允許自己有下降,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保證別人的目光始終停留在自己身上。
● 文靜的破壞沖動也非常高。換句話說,她是充滿怨念的。因為焦慮的本質就是高度的破壞欲,當一個人天生焦慮程度很高,就意味著她有比一般人更強烈的恐懼和憤怒。而這點,在她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養(yǎng)育過程中,顯然被加重了。所以骨子里,她就是憤怒的。
但奇怪的是,我們?yōu)槭裁锤惺懿坏剿膽嵟??因為被控制住了,被一種更強烈的感受壓下去了。那就是:擔心受到懲罰。而對懲罰的恐懼,在每一個小嬰兒身上都會出現(xiàn)。只是焦慮更高的嬰兒,連對懲罰的恐懼也更為強烈。于是懲罰壓過了憤怒,它幫助文靜暫時平穩(wěn)下來,貌似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生活。
理解這些后,我們就能明白文靜的心路歷程了。
她對外界的期待和壓抑的憤怒,同時存在。當能獲得滿足時,內(nèi)心會稍許平靜。但這份滿足同時帶來的還有更高的期待以及擔憂。這就好像一個孩子得到了糖果,開心之余還想獲取更多一樣。但欲望也會引發(fā)她的破壞沖動,會讓她擔心這些“好東西”會不會被破碎掉,就像幻想中的泡沫,輕而易舉地就會被打破。
所以,她一邊守著來之不易的幸福,看似在別人眼里沒有缺憾地生活;另一邊卻處在高度的焦慮中,時刻擔心這一切會被毀掉。同時,令人唏噓的是,其實長期的焦慮本身就已經(jīng)成了災難,讓她在無意識里通過“懲罰自己”獲得了內(nèi)心的平衡。
而這也是廣泛性焦慮障礙為何難以被治好的真正緣故。因為凡是已經(jīng)獲得平衡的東西,都很難被打破。且越是病態(tài)的架構,越會如此。因為那意味著要將一個人的防御統(tǒng)統(tǒng)卸下,重新回到內(nèi)在難以面對的“黑暗”當中?!捌啤钡拇_可能帶來“立”,但沒有安全感的“破”,本身就是災難的體驗。
對此,我們下一章來繼續(x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