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艷
現階段,高中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能力、學習形態(tài)正面臨改革。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領路人,教師不僅要意識到教學內容的改變,還要觀察到教學形式的變化。在此過程中,要想持續(xù)性地提升教學質量,就要構建常態(tài)化的監(jiān)測機制以及信息反饋機制。依托虛擬教室,教師不僅能與學生展開互動,還能進行備課、說課、開展研討活動得到同行的及時反饋。依托教師教學發(fā)展畫像以及生動有趣的線上教學,教育者能夠構建起一個高效、創(chuàng)新的虛擬教室。
虛擬教室的構建主要包括純粹的直播和翻轉課堂。所謂純粹的直播,即教師將教學內容的講解從傳統(tǒng)教室直接搬到虛擬教室,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收入教師的眼中。與此同時,教師利用簽到、答題、討論區(qū)等功能督促學生認真聽課。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講求教師利用電子設備監(jiān)督學生觀看、學習提前準備好的微課內容,隨后學習者與教育者的身份發(fā)生對調。通過學生發(fā)出問題,教師解答問題的方式,教育者不僅能明晰學習者的問題所在,還能有針對性地講解重要知識點。
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邀請學生談談現代詩歌與古代詩歌的區(qū)別。由于他們已充分學習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具體的基礎知識,所以,教師將自己代入學習者的角色,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打在彈幕上。隨后,學生就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觀點。有的同學認為,同古代詩歌相比,現代詩歌并不完全講求句式的工整。也有的同學認為,現代詩更加注重意象以及修辭的使用。對于學生的答案,教師并不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鼓勵學生進行觀點的交換以及質疑。通過短暫的討論,教師初步將他們的答案總結為以下三點:其一是形式自由,分行排列;其二是意象經營,重視修辭;其三是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通過獨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逐步得到自己的答案。
基于虛擬教室的小組協(xié)作分為同步協(xié)作學習和異步協(xié)作學習。其中,同步協(xié)作學習是依托互聯(lián)網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實現的實時協(xié)作學習。與課堂教學相類似,同步協(xié)作學習包含學生協(xié)作學習以及教師指導。有賴于實時通訊技術,即使身處異地的學生也可以借助虛擬教室通過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方式實現溝通與交流并接受教師的指導。相比于同步協(xié)作學習,異步協(xié)作學習強調了教師指導與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不同步性?;谪S富的資源庫,教師提出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內容,然后,學習小組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郵件、微信等多種渠道進行反饋。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尋尋覓覓)的群文閱讀為例。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婉約派以及豪放派的詞作風格,教師首先利用視頻、音頻等形式的資料展示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的生平,分享有關婉約派與豪放派的基本介紹,并擬定異步學習任務:“每一首詞各有哪些特點?其中哪首詞屬于豪放派,哪首詞屬于婉約派?”針對上述問題,學生紛紛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思考。考慮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按照學習能力、學習風格以及性格等多種要素擬定多個學習小組。接下來,各學習小組利用微信群、QQ 群等線上媒介進行溝通。當所有小組討論結束后,由小組長將本小組的觀點匯總并發(fā)送至教師的指定郵箱。屆時,教師將在下一次虛擬課堂開課之前公布答案。
隨著高中語文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分享自己的課件庫、題庫、課程庫、案例庫、媒體資源庫等,憑借豐富的學習內容,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邊分析教材內容,一邊拓展知識積累,提升語文能力。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依靠整理儀容儀表、問候等課前環(huán)節(jié),提問、討論、互動、板書等課中互動環(huán)節(jié),以及答疑、告別、整理衛(wèi)生等課后環(huán)節(jié)增加課堂的儀式感與氛圍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虛擬教室同樣可以做到舉手、討論、簽到等。根據數據調查,虛擬現實環(huán)境往往比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更容易讓人產生沉浸感與存在感。一方面,虛擬現實環(huán)境能夠構建起輕松且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依托有序的課堂討論,學生能夠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探索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基于虛擬課堂的交互往往更能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舉手、簽到等功能不斷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加強課堂互動。
以《赤壁賦》為例。在第一課時的講解中,教師圍繞《赤壁賦》的釋義、《赤壁賦》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設計諸多問題并引導學生舉手。在課程講解伊始,教師首先展示《赤壁賦》的朗讀音頻。通過朗讀者濃烈的情緒,學生初步感受詩人泛舟于大江大河的暢快心情。然后提出問題:“《赤壁賦》提出了一種怎樣的人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闡述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的?”基于上述問題,教師帶領學生逐段分析。有的同學針對第三段進行了深刻思考:作者依托主客互答的方式,由天地自然景色到英雄豪杰的詩與經歷,再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忍不住悲從中來。通過多次舉手,學生能夠自主分析《赤壁賦》中的景色以及蘊含的濃烈感情。
虛擬現實的存在感來源于不斷的交互以及情感感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構建教學氛圍,利用循序漸進的問題鏈促使學生在回答問題中集中注意力。
相比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虛擬教室更具有自由度與開放性。因此,如何匹配以合適的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評語評價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四單元“善用多媒介”為例。為了調動課堂氛圍,教師依托校園文化節(jié)、運動會等多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活動,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媒體宣傳方案的討論。在此過程中,各學習小組在5 分鐘的時間內利用線上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在后續(xù)的結果分享中,教師一邊利用點頭或嗯等詞肯定他們的奇思妙想,一邊挑選一名其他學習小組的成員進行互評?;趯W生間的互評,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經驗予以專業(yè)總結。
總之,虛擬課堂的打造是新時期下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信息素養(yǎng)能力、善于使用信息技術,還要憑借虛擬課堂的特點加強生生、師生互動。憑借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學生可以在虛擬課堂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