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琪 王雅馨
摘要:李大釗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將李大釗的思想融入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讓學生深刻領會李大釗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學習李大釗的革命氣節(jié)、高尚情操以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探索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章從李大釗精神產生的背景、李大釗精神的內涵、李大釗精神融入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李大釗精神融入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等方面進行探討,以促進學生繼承和弘揚李大釗精神。
關鍵詞:高校;李大釗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內涵;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3-0029-04
李大釗是最早的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國家飽受欺凌的時候,他運用馬克思主義救國救民。在和平年代,李大釗精神仍指引著人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奮勇前進。因此,將李大釗精神融入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探究李大釗精神內涵,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在中國飽受外國列強欺壓的時候,青年李大釗就立志為苦難的中國尋找一條出路。隨著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李大釗開始發(fā)表文章揭露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其愛國精神可見一斑。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斗爭,發(fā)表了《警告全國父老書》。1916年,李大釗回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也成為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1920年,李大釗等人籌劃建立中國共產黨,并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直至1927年被反動軍閥殺害,結束了偉大的一生。李大釗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氣節(jié)以及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探索精神,在革命實踐中升華為偉大的李大釗精神,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時代內涵[1]。
1.死而后已的愛國精神
李大釗是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愛國主義革命運動的發(fā)起者和領導者。李大釗的愛國主義精神,則是李大釗精神的內核。李大釗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以救國為初衷的。當巴黎和會事件傳到在日本讀書的李大釗耳中,他便積極進行反日斗爭,雖然學校把他開除,但是他把國家的命運看得比一切都高,自己的學業(yè)是遠不能比的,并毅然選擇回國組織五四運動。在革命斗爭過程中,李大釗的思想和認知也從倚靠當時舊官府轉向依靠民眾的力量,此后的一系列斗爭更是把中國革命推向高潮,使中國革命進入新紀元。正是李大釗的愛國之心以及對國家和人民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撼動了中國無數進步人士的心,也震懾了當時的反動派。1927年4月,李大釗被反動軍閥抓捕入獄,他懷著死而后已的愛國精神,不懼嚴刑拷打,從容就義。李大釗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崇高品質,堅定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信念,為中國革命事業(yè)鋪墊了道路。廣大學生要繼承和弘揚李大釗的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
李大釗的創(chuàng)新精神,可以通過其一系列對日外交活動來看。結合其對日外交思想,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眼光長遠、格局遠大的政治家。他的思想一直是進步的,不會局限在某一種觀念上,也不會局限在某一時或者某一事上,反而會從全局的角度看待外交,從而做出最符合當時形勢的判斷。在日本提出不合理的“二十一條”時,他號召袁世凱政府與國民共同御敵。在巴黎和會失敗的時候,他又帶領愛國進步人士進行革命,揭露日本和其他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可以看出其思想是不斷變化并且符合實際的。在與北洋軍閥政府的斗爭中,他組織民眾進行反抗,并善于把從進步學者中學到的知識加以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的理念。他的這種開放又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其能夠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指導中國革命。
李大釗的創(chuàng)新精神,還可以從其在國內踐行馬克思主義來看。李大釗的創(chuàng)新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他敢于打破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2]。當時,除了馬克思主義之外,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和實用主義也在中國傳播,李大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以自己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把馬克思主義與當時中國的國情相聯(lián)系,寫出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李大釗不拘于當時其他思想的桎梏,敢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結合自己的想法寫出一篇篇優(yōu)秀的文章,領導一次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其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中國前行的動力之一。如今,其蘊含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之一。
3.追尋真理的求真精神
李大釗回到國內參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斗爭后,逐漸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才是能指引中國走向光明和解放的真理。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追求之路上,李大釗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認識真理,信仰真理階段。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給中國帶來了民族解放的希望,也引起了李大釗等愛國進步分子的注意,他們的眼光不再局限于西方,開始關注當時的蘇聯(lián)。李大釗開始接觸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論,并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才是救國救民的真理。在學習之中,馬克思主義成了李大釗的信仰,他也在之后的行動中證明自己是馬克思主義忠實的追隨者,無論是號召革命還是發(fā)表文章,他都在宣傳馬克思主義,這是他對真理的信仰階段。
其次是結合國情,運用真理階段。李大釗信仰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是要以此來指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具有豐富斗爭經驗的他,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俄國的經驗,而是結合中國的國情,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中國的社會狀態(tài)和革命形勢。他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的力量,利用馬克思主義來改變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他用理論來指導革命,用革命結果來總結理論、發(fā)展理論。在指導運動的同時,他用手中的筆發(fā)表了很多尖銳的文章來揭露資產階級的丑惡嘴臉,也號召了很多進步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在李大釗及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革命逐漸取得了一個個成功,這個階段是運用真理的階段。
再次是不變初心,堅持真理階段。李大釗作為中國大地上第一個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人,號召了無數的愛國進步分子,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有志青年。在真理指導國人獲得最后的解放之前,往往會有質疑的聲音,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為此,李大釗發(fā)表了《再論問題與主義》,他向人們講述了實踐中理論的重要性,強調眼光要放在世界的大局,革命不能盲目,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其理論,也需要其精神的力量。李大釗堅持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一次次的考驗和質疑聲中,他不變初心,這一階段就是堅持真理階段。
4.博采眾長的求學精神
李大釗是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是一名潛心學術的學者。他畢業(yè)于北洋政法學校,東渡日本到早稻田大學留學,盡管李大釗是抵抗日本政府的,但是他對那些愛好和平的日本民眾還是采取理智的態(tài)度,在留學期間以積極的態(tài)度與日本進步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其中的吉野作造不但是李大釗的老師,也是日本大正民主運動的代表之一。在日本期間,李大釗受吉野作造的影響,產生了“民彝”思想。后來回國參加抗日斗爭,李大釗仍與吉野作造有著書信的交流。吉野作造也一直支持著五四運動,二人成為中日民間活動組織者的典范。安部磯雄是日本的著名學者,他給李大釗教授過“都市問題”和“社會政策”,使得李大釗更加注重社會問題,并加強了對社會的調查。今井嘉幸在李大釗拜訪他時,將自己的博士論文稿件給李大釗閱讀,與李大釗交流中國當時的法治變遷,并在李大釗的幫助下寫出了《中國國際法論》。李大釗在和今井嘉幸交流后,對國際局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李大釗還在日本積極參加學術活動。例如,李大釗在早期思想形成過程中,就受到了日本關于托爾斯泰有關學術活動的影響。參加托爾斯泰熱的學術活動,讓他對托爾斯泰的觀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
除了日本留學時候的學術積累,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針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也開啟了他人生的新征程。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的時候,雖然教學工作十分繁重,但還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去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在短暫的一生中,他不斷進行學術研究,寫了很多的文章,其內容博采眾長??梢钥闯觯畲筢搶τ趯W術一直持有開放的理智的態(tài)度,不會因為國家和政治問題產生對學術及學者的偏見,這就是博采眾長的求學精神。
5.開放進取的奮斗精神
李大釗是一個眼光長遠、格局遠大的政治家,他的思想一直是開放的,不會局限在某一種思想上,也不會局限在某一時或者某一事上,總會從全局的角度做出最符合當時形勢的判斷。李大釗從革命的視角來詮釋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對革命斗爭有著高度的思想認同[3]。他對當時的日本不是全盤否定,在反對日本政府的同時又與日本愛好和平的國民交好,并在與日本進步學者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理念,這種開放思想至今仍值得學習。他還會從長遠的角度理智地看待自己國家的不足之處,看到日本的優(yōu)勢,并尋找國家進步的途徑。這種遠見卓識,就是其所具有的開放進取的奮斗精神。
在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李大釗遠赴國外學習先進的思想,其求學精神是當代學生所要學習的;在國家危急的時候,李大釗毅然放棄自己的學業(yè),并把自己工作的薪資大部分用于革命事業(yè),其愛國精神鼓舞了無數的國人;在革命受到打壓的時候,李大釗挺身而出,使當時的進步分子深受鼓舞,也深深感受到他堅定的革命信仰和對真理的追求;在革命道路陷入迷茫的時候,李大釗第一個在中國大地上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奮斗精神也是和平年代所必需的。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尋找合適的途徑對李大釗思想進行傳承,是當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1.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對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起著重要引領作用。通過學校進行李大釗精神教育,是學生學習李大釗精神的主要途徑。首先,可以通過思政課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并自發(fā)學習李大釗精神。學校也可以鼓勵教師從李大釗的思想和事跡入手,向學生講述李大釗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使他們在行為上自我約束并努力向李大釗看齊,做祖國未來的棟梁。其次,可以定期開展以“學習李大釗精神”為主題的座談會和講座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交流感想。學校要號召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學習李大釗愛國奉獻的精神,進而繼承和弘揚李大釗精神。
2.充分激發(fā)社會教育的活力
學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在校接受教育的,那么學校就是宣傳李大釗精神的主陣地,另一部分是進入社會的學生,那么社會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在校的學生也會有一部分時間接觸社會,那么社會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如可以開放李大釗紀念館、李大釗故居等讓學生去實地參觀,可以利用報紙、雜志等對李大釗精神和李大釗的事跡進行報道,還可以出版相關的書籍,借助“五四”青年節(jié)對李大釗的事跡進行宣傳,并盡一切能力擴大李大釗精神的傳播渠道,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和理解李大釗精神。
3.擴大網絡精神教育的渠道
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成為學生學習李大釗精神的另一所“學?!保梢园l(fā)揮其獨有的作用。例如,在網絡上建立虛擬圖書館、虛擬李大釗紀念館、李大釗網站等,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和了解李大釗精神。網絡的快捷性是一大獨有優(yōu)勢,學生可以在網上更快速地了解關于李大釗的故事。網絡還可以讓想要了解李大釗卻沒有頭緒的學生找到清晰的體系,不至于不知所措和無從下手。比較好的例子就是知網,其為廣大學生提供了邏輯清晰的多種多樣的相關文章,可以節(jié)省很多的人力和物力。網絡上沒有地域的限制,相關學??山⒗畲筢摼裾搲?,讓天南海北的學生都可以在此抒發(fā)自己的感想,找到屬于自己的群體,獲得歸屬感,并且相互促進,共同踐行李大釗精神。
李大釗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高校只有將李大釗精神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使其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世界觀是學生的精神支撐,正確的世界觀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在革命時期,李大釗樹立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指導實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當前是和平時代,但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還沒有完成,因此高校要號召廣大學生學習李大釗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以迎接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各種考驗。
李大釗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高校將李大釗精神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將李大釗精神不斷升華,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中。當國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李大釗從日本歸來,為革命而奔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遭受敵人嚴刑拷打仍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當前,部分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內心的理想信念開始動搖,失去了前進的信心和動力。此時,讓學生接受李大釗精神的洗禮,能使當代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學習李大釗的進取精神,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
李大釗精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新時代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其價值觀應該與廣大人民群眾保持一致,即保持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學生要將個人的價值與人民的價值相連,將自己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相連,熱愛祖國、無私奉獻,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體現(xiàn),更是李大釗精神的靈魂。正是這種價值觀,使李大釗經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驗,給了李大釗堅持下去的動力。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承擔著新的歷史使命,應以李大釗為榜樣,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為準則,繼承和弘揚李大釗精神,在誘惑面前堅守本心,在困難面前勇往直前。
總之,李大釗精神不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將李大釗精神融入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讓學生深刻領會李大釗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并將這種精神發(fā)揚光大。而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也應以李大釗的愛國精神為底氣、創(chuàng)新精神為動力、求真精神為原則、奮斗精神為初衷,不斷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進而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穎.弘揚李大釗精神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3(04):41-42+44.
[2]郭雨綿,王治江.精神永駐浩氣長存———李大釗精神內涵及時代意義[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4):15-19.
[3]吳漢全,汪益妃.李大釗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研究及其貢獻[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04):52-56.
[4]李娜.李大釗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機制研究[J].法制博覽,2019(19):292.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Li Dazhao’s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ang Nianqi, Wang Yaxin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Li Dazhao is a precious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grating Li Dazhao’s idea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ould enable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Li Dazhao’s spirit, to study revolutionary integrity, noble sentiments, and the exploratory spirit of adher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 Marxism to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of Li Dazhao, establishing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Li Dazhao’s spirit, the connotation of Li Dazhao’s spirit, the ways to integrate Li Dazhao’s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Li Dazhao’s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Li Dazhao’s spirit.
Key words: universities; Li Dazhao’s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iritual connot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