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符號學視域下網絡語言的特征及傳播機制

2024-01-22 04:23:06陳千里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任意性模糊性符號學

陳千里

(鞍山師范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符號學是一門研究符號,特別是研究關于語言符號的一般理論科學。符號學在19世紀末興起,研究內容廣泛,包括符號的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與人類各種活動的關系以及與人類思維的聯(lián)系。符號學理論在諸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涵蓋認識論、社會生物學、宗教學、神話、文學、音樂等領域?,F(xiàn)今,符號學家和研究者正在使用符號學的觀點來研究動物語言、宗教語言、法律語言、政治語言、廣告語言等?;ヂ?lián)網和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和應用對人類的社會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絡已成為在線交流和觀點表達的核心工具,網絡語言的獨特符號屬性及其應用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從符號學角度深入剖析網絡語言的特征,特別是關注其時效性、模糊性以及與交際者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內在聯(lián)系,有助于運用符號學理論推進網絡語言的探討與實踐。

一、符號學理論

符號學為深化對意義、認知、文化、行為甚至生命的理解提供了獨特的框架。意大利符號學家艾柯[1]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界定為符號,這些符號可以按照社會中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代替某種事物。美國符號學家西比奧克等[2]提出了一種廣泛的符號學觀點,強調符號在社會、文化、自然界和科學中的重要性。此外,在創(chuàng)立哲學實用主義的著名符號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看來,不同領域統(tǒng)一在符號系統(tǒng)的保護傘之下。

現(xiàn)代語言學和符號學之父、瑞士語言學家弗迪南·德·索緒爾[3]質疑符號與對象一一對應的觀念,將所有符號分成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兩部分,提出了符號的任意性概念,將能指和所指分別代替概念和聲音模式,強調語言符號的任意性。這被定義為“語言學的第一原則”。

皮爾士[4]強調了符號關系的關鍵,將任何事物視為一種符號。皮爾士對符號的定義是他最著名的符號論斷之一:符號是在某些方面或能力上代表某物的東西[5]。在符號學定義的基礎上,皮爾士建立了三元符號理論,認為一切符號都包含符號、對象、解釋項三個方面,其中,“符號”指事物、命題或概念;“對象”指符號(事物、命題或概念)背后的代表物;“解釋項”指人對符號意義的理解,是人對符號(事物、命題或概念)認知、解釋的結果。解釋者通過解釋和理解賦予符號意義的科學過程被稱為“符指過程”(見圖1),它解決了內部表征機制的問題,將探究過程與符號過程相結合。

圖1 皮爾士符號的理論模型

此外,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6]的貢獻不可忽視,他提出了符號的可塑性和多義性概念,將符號理解為傳達和構建意義的工具。他認為符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中產生不同的含義和解釋。

索緒爾的符號任意性理論、皮爾士的符號三元關系理論和符號分類以及巴特的符號語義學派別共同構建了對符號的全面理解,提供了分析和解釋符號網絡語言特征和產生機制的框架。

二、網絡語言的含義及特征

網絡語言是互聯(lián)網與現(xiàn)代社會交往的產物,它反映了時代特征,受社會生活變遷的深刻影響,其高度的任意性和時效性是對社會現(xiàn)象做出的及時反應。從符號學角度來看,網絡語言指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由網民自己創(chuàng)造、演變的人與人之間可以表達釋義的符號,包括文字、表情符號、縮寫和互聯(lián)網俚語等,在一定時期內可以廣泛流傳的特殊語言符號體系。盡管網絡語言體系龐大,規(guī)則看似混亂,但從符號學定義分析,仍可見其共性特征。相較于傳統(tǒng)語言,網絡語言呈現(xiàn)出以下顯著特點:

(一)任意性和約定性

網絡語言的任意性與傳統(tǒng)語言有顯著差異。索緒爾在提出語言的任意性的同時,明確指出任意性并不意味著說話者對符號的自由選擇。在一個語言社區(qū)中,任意性與約定性相結合,即一個語言社區(qū)的所有成員共同認同使用特定符號來代表特定概念,這種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關聯(lián)一旦建立,便不受個體影響,語言社區(qū)的成員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則,以保證其在社會交際中的有效性。

因此,為了實現(xiàn)有效的語言交流,必須遵循特定語言的約定性規(guī)則。也就是說,在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語言交際合作原則的影響下,傳統(tǒng)語言呈現(xiàn)出約定俗成的特征。

然而,對于網絡語言來說,其任意性決定了其詞匯符號與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需要放在相應的語境和概念下進行調整或創(chuàng)新。網絡社群因此會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符號來適應這一要求。這一點更好地印證了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并不存在“內在聯(lián)系”或“自然聯(lián)系”。有時,網絡語言可能違背或偏離社會語言的規(guī)則,這種現(xiàn)象似乎回歸了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所闡述的“所指與能指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的基本理論。網絡語言的任意性和約定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圖像符號(Iconic symbols)

在中國的網絡環(huán)境中,“(*^▽^*)”表示愉快,“╥﹏╥”表示悲傷。這些標點符號本身并無固定含義,卻因其形狀特征被賦予了特定的情緒符號含義。漢字“囧”,盡管其原意指“光明”,但因其形狀類似于一張尷尬的臉,因此被賦予了“尷尬”的意涵。

正如陳原[7]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所指出的,現(xiàn)代社會交流往往需要借助直觀的圖像符號,這些符號可以快速有效地觸發(fā)人的感官反應,進而替代語言在某些情況下的功能。比如,網絡中大量使用的表情符號和聊天圖片等,這是網絡環(huán)境中的一種特殊交際方式,可以有效傳遞情感和情緒,以及彌補網絡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的缺失。這一特性也與符號學理論相符,因為這些表情符號和視覺元素都是網絡環(huán)境中的非語言符號,其意義的生成是任意的且基于社會約定的。

這種使用圖符進行表達的方式正是皮爾士圖像符號理論的實例。皮爾士認為,圖像符號具有替代性,通過物體形象來代替書面語言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圖形表情符號、動畫表情符號、人物畫等。

2.縮略語(Abbreviations)

網絡縮略語是通過縮寫或省略部分字詞形成的網絡特有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具有高度任意性,完全不受傳統(tǒng)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限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在線對話的效率,如“886”,在中國網絡語言中代表“再見”,因其發(fā)音近似英文的“Bye-bye”。

基于網絡用戶群體共享理解,網絡圖像符號和縮略語的意義闡釋具有不穩(wěn)定性,隨社群的約定和使用情況的變化而改變。所以,網絡語言的任意性并不具有絕對性。當這些網絡符號被大量的社會群體接納并廣泛使用時,它們就具備了某種約定性,成為新的社會語言符號。如“給力”“內卷”等詞匯起初只是網絡用語,后來因被大量網民接受并使用,甚至出現(xiàn)在新聞語言中,從而進入社會語言生活。

雖然網絡傳播環(huán)境催生了大量新的任意語言符號,但隨著這些符號的廣泛應用,一部分網絡語言符號因本質上并不符合漢語的結構或機制,破壞了現(xiàn)代漢語原有的規(guī)范[8],所以未被大規(guī)模接納而逐漸被淘汰;另一部分則會因為被大規(guī)模地使用而得以保留和傳播。網絡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約定性特征決定了其存在和傳播的可能性。

(二)時效性和模糊性

語言符號意義的時效性指的是符號(詞匯、短語、表達方式等)的意義闡釋在不同時間和語境中,意義可能會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隨著社會、文化和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某些詞匯和表達方式的理解和使用也會隨之改變。

語言時效性源于多種因素,社會和文化的變化可以導致某些詞匯的意義逐漸演變。例如:“奇葩”這個詞原本指植物的奇異、獨特之處,是具有正面意義的詞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含義擴展到形容人和事物離奇、古怪或者與眾不同,它的使用方式和上下文引起的語義偏移使其具有負面或中性的含義。

傳統(tǒng)語言的理性意義(概念意義)、色彩意義、聯(lián)想意義等是整個社會在一定的歷史進程中定制和共享的,具有一種歷史的、相對的確定性。人們在使用和理解它們時,必須遵循共同的規(guī)則。盡管傳統(tǒng)語言符號的意義隨著社會、地域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傳統(tǒng)語言的發(fā)展仍然顯示出它的相對穩(wěn)定性。

然而,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和社交媒體的流行促使網絡語言符號的時效性迭代得更快。新的網絡語言符號可能源于網絡文化、網絡模因、自媒體、游戲或其他流行文化元素,往往具有獨特的含義和用法,并在特定的網絡社區(qū)中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網絡語言符號在特定的網絡時間和網絡環(huán)境中會指向特定的意義,這就是網絡語言符號的時效性。

網絡語言的時效性主要是針對一些闡釋熱門事件或快速迭代的事物而出現(xiàn)的網絡詞匯。有些網絡語言在特定時期有特定的意義,它與社會語言中的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是相背離的。其內涵意義往往構成對新聞事件的隱喻,需交流雙方在共享真相的情況下達到交流和接受。

但是,這種意義不一定被記錄在社會公共語言系統(tǒng)中。當它完成了即時的交際任務且其隱喻事件被遺忘時,這類詞匯就會被拋棄。語言使用者和接受者失去了對這一事件隱喻內容的共享,它就失去了其所指的意義。

著名語言學家劉樹新[9]對語言中新詞的出現(xiàn)、維持和消失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論點:“一般一個詞語不僅從無到有地出現(xiàn),而且得到人們普遍認可,廣泛地使用開來,在語言詞匯中站穩(wěn)了腳跟,就可以認為是新的。而這樣的詞語,存在超過一定的時期,比如說20~30年左右,大家都很熟識了,新鮮的性質消失殆盡,它就退出新詞語的范圍,轉為普通的詞語?!?/p>

例如:“我爸是李剛”是2010年中國流行的網絡用語之一,代表了一個熱點新聞事件。當時,在網上交流時說這句話的人所表達的意思是“我是一個有強大背景力量的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父親叫李剛,信息接收者也會很清楚其中的含義。在當下的網絡交流環(huán)境下,人們就不會聯(lián)想到這句話。這個事件已經被遺忘了,這個著名的網絡用語也被淘汰了,失去了它在當時的交際功能。

時效性的一個特點是網絡語言的短暫性。某個時刻很流行的網絡短語或表情符號可能在下一個時刻已經不再流行或被取代,這種短暫性意味著網絡語言符號具有相對較短的生命周期,用戶需持續(xù)與網絡社區(qū)互動,隨時更新自己的網絡語言知識庫。因此,網絡語言的時效性使得它成為一種不斷變化的符號系統(tǒng),需要持續(xù)學習和適應。

網絡語言的時效性和任意性決定了它的模糊性。傳統(tǒng)語言因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積累,內容日趨豐富,指稱意義逐漸明確。網絡語言作為一種伴隨網絡技術發(fā)展而來的新語言,其組合方式是靈活的,意義也會隨時間和使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導致其指向性是模糊的。

從廣義上講,網絡語言的模糊性體現(xiàn)在網民和非網民之間。有些詞匯和短語只有網民使用和理解,這有時會給人們面對面的交流帶來麻煩。例如:“呵呵”在傳統(tǒng)語境下,通常被視為友好的微笑或笑聲,但在網絡語境中,尤其對于資深網民,這個詞往往帶有諷刺和冷淡的含義。因此,如果溝通雙方對這類詞匯的理解不統(tǒng)一,很容易產生誤會。

從狹義上講,網絡語言的局限性體現(xiàn)在某些特定的網民圈子中。這些網民圈子有其專有名詞和符號,作為一種內部的“秘密武器”來增強圈子成員的歸屬感和默契度。同時,當構筑信息舒適圈成為社交網絡的基石時,越來越多的內容屏障將人們隔離,形成一個個看似脆弱但鮮被打破的圈層,讓身處其中的用戶感受到“我們”和“他們”的劃分[10]。

三、網絡語言特征溯因

網絡語言的形成和傳播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诜?、能指和所指間的關系,本文從符號學的角度考察網絡語言意義和形式的不對等性,從交際主體的身份模糊性和地位平等性以及語用心理兩個方面分析其誘因。

(一)交際主體身份的模糊性和地位的平等性

在網絡交流過程中,由于身份的匿名性和非正式性的特點,參與者可以使用模糊的表達方式、隨意的語言風格甚至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來塑造自己的網絡形象。此種身份的模糊性為參與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模糊身份,造就了語言表達更自由、分享觀點更不設限、表達情感更開放的語境,讓他們更為自由地分享觀點和情感。在這種背景下,傳播者身份變得模糊、地位趨于平等,其言辭的責任與行為得以分離。相對于傳統(tǒng)的溝通方式,這種環(huán)境大大削弱了對話者的約束感,為其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現(xiàn)智慧的場域,甚至對傳統(tǒng)語言進行“創(chuàng)新”與“變異”。

(二)交際主體具有獨特的語用心理

根據CNNIC 2023年8月28日發(fā)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10~39歲群體占網民總數的48.7%,其中20~39歲用戶占34.8%。這組數據表明,網民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特殊群體。作為網絡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他們的特殊語用心理與網絡語言特征的形成有很大的關系。網民的特殊語用心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求新求異。年輕網民敢于反抗傳統(tǒng)、敢于創(chuàng)新、愿意追求個性,在語言運用上力求新穎獨特。因此,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他們通過創(chuàng)造、轉發(fā)、評論、模仿、再造來表達對網絡熱詞(包括該詞匯背后所蘊含的深意)的關注[11],試圖對傳統(tǒng)語言進行各種變異,推陳出新,達到陌生化的效果。

第二,從眾心理。年輕網民思想開放、活躍,不僅主動創(chuàng)新,而且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新的變化。這意味著,只要互聯(lián)網上出現(xiàn)新的、不同的表達形式,他們就會爭相復制,樂此不疲地在網絡環(huán)境中應用它們。網民從眾心理使得網絡語言的各種變異成為可能,并非“曇花一現(xiàn)”。

四、網絡語言傳播機制研究

傳播機制是對信息傳播過程的整體概括,包括信息傳播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我國,網絡語言的傳播機制是一個多維且復雜的過程,該過程不僅深受符號學理論的影響,也與網絡語言自身的獨特屬性緊密相關。網絡語言的“任意性與約定性”以及“時效性與模糊性”這兩大特征,為網絡語言傳播奠定了基礎。

網絡語言傳播機制的形成與符號學理論中的“任意性與約定性”原則息息相關。在網絡環(huán)境中,用戶在社交互動中對特定的符號或術語達成共識并加以運用,由此促使這些符號在不同的網絡社群內不斷地演變與創(chuàng)新。這種約定俗成的自由性為網絡語言的解讀提供了靈活性,同時也要求社群成員應對符號意義達成共識,以保證信息的有效交流。由此可見,網絡語言的傳播機制必須建立在對符號意義的解釋與共識的基礎上,這與符號學中關于“任意性與約定性”的理念直接關聯(lián)。

“時效性與模糊性”是構筑網絡語言傳播機制的另一核心維度,反映了網絡語言對時代變遷的適應性和其內在的多義性。網絡語言以其即時性的特點,能夠迅速地反映社會事件與文化動態(tài),這一特點要求網絡語言必須在新的語境中不斷地發(fā)展與衍生。與此同時,網絡語言的模糊性意味著符號與表達并非一一對應,而是存在多重解讀與理解的可能性。這一特性增強了網絡語言的表現(xiàn)力,同時也提高了解讀的難度。語言使用者須依靠語境和非語言元素來詮釋網絡文本。其表層情緒通過其華麗的表象吸引觀眾,而深層情緒的醞釀與傳播則隨時間演進,最終成為語言表達的核心含義,體現(xiàn)了傳播機制背后的真正意圖[12]?!皶r效性與模糊性”的共同作用將網絡語言塑造成一種適應性強的傳播工具,同時要求語言使用者具備敏銳的語境感知與高效的意義闡釋能力,以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遞與理解。

綜上所述,網絡語言的傳播機制顯現(xiàn)出其固有的復雜性與多樣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符號學理論與網絡語言固有特性的影響。通過深入分析這些影響因素,可以更為透徹地理解網絡語言在現(xiàn)代社會交流與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為網絡文化研究、社交媒體分析及在線互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五、結語

人類語言既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也是一種交流手段。網絡媒體的信息傳輸模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豐富的語言世界,使網絡語言蘊含了無限的創(chuàng)新可能。在網絡交流中,由于交際主體身份的模糊性、地位的平等性及其獨特的語用心理等原因,相對于傳統(tǒng)語言,網絡語言擁有了任意性和約定性、時效性和模糊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改變了傳統(tǒng)語言的能指性和所指意義,實現(xiàn)了網絡語言符號的高速傳播,同時更需要采取有效機制來維護網絡環(huán)境的純潔。網民改變了傳統(tǒng)語言的固有思維模式,將有限的符號進行無限組合,改變了現(xiàn)有語言的能指形式和所指意義。當然,一方面,網絡語言因其幽默、直接、新穎等特點使網民能夠高速、有效地實現(xiàn)意義的闡釋與傳播;另一方面,也因網絡傳播的高速性與網絡語言的任意性使網絡語言中不乏低俗、暴力、色情的語言符號,因此,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來過濾網絡語言,維護網絡環(huán)境安全。

猜你喜歡
任意性模糊性符號學
聚焦雙變量“存在性或任意性”問題
我國傳統(tǒng)色名的模糊性
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 08:08:36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網絡語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轉化法妙解任意性與存在性問題
符號學理論初探
學習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2
法律英語中形容詞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討——基于USC語料庫的reasonable個案研究
從語義模糊性看日語委婉表達
外語學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00
對語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爭的反思
符號學研究
外語學刊(2010年6期)2010-01-22 03:36:58
景德镇市| 凤翔县| 班玛县| 斗六市| 灵寿县| 那曲县| 宜宾市| 辽阳市| 碌曲县| 巫溪县| 南郑县| 黑龙江省| 旬阳县| 宜丰县| 建始县| 基隆市| 乌兰浩特市| 蓬安县| 拜城县| 马边| 介休市| 化德县| 辽源市| 金门县| 萝北县| 将乐县| 昔阳县| 大姚县| 龙海市| 杂多县| 孝感市| 承德市| 若羌县| 门头沟区| 平昌县| 沽源县| 汕头市| 思茅市| 台中县| 林芝县|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