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水利、交通與商貿:元明清昆明“云津夜市”景觀之形塑

2024-01-19 06:08:52張煒晨張軻風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八景滇池夜市

張煒晨,張軻風

(1,2.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昆明,650091)

元朝建云南行省,將行政中心從大理遷往昆明后,昆明便成為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類對滇池流域的開發(fā)加劇,使得滇池地區(qū)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遷。對歷史時期滇池地區(qū)的環(huán)境研究已成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如對歷史時期滇池水利發(fā)展的概述,③參見于希謙,于希賢:《滇池地區(qū)水利發(fā)展簡史》,《經濟問題探索》1981年第2 期。對昆明城市與滇池地理環(huán)境變遷關系的考證,①參見朱惠榮:《昆明古城與滇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對滇池水利工程和人地關系演進的核心要素的探討②參見陸韌,馬琦,唐國莉著:《歷史時期滇池流域人地關系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等。歷經元明清三代六百多年的發(fā)展,位于滇池東北岸的昆明城深受滇池水文變化、貿易交通、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影響,在歷史時期形成眾多文化景觀,對現代昆明城市景觀格局的塑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云津橋地段。

云津橋,今稱得勝橋,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稱為“大德橋”,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重建,并改名為云津橋,一直延續(xù)清康熙二十年(1681),又改名為得勝橋。云津橋位于盤龍江下游昆明城南的商業(yè)區(qū),橫跨盤江之上,地處交通要道,是昆明重要的商貿中心和交通節(jié)點,形成了繁茂的商貿文化景觀。至晚清,云津碼頭市場已有“云津夜市”之稱,并逐漸被塑造為“昆明八景”之一。云津橋因其獨特的地理區(qū)位,深受滇池水文環(huán)境變遷與水陸商貿交通的影響。因此,本文以昆明云津橋地區(qū)景觀的歷史變遷為脈絡,以期探討昆明城市盤龍江下游歷史文化景觀風貌的形塑過程。

一、滇池水利工程與大德橋之修建

昆明作為西南地區(qū)的重要城市,最早從南詔拓東城經過不斷發(fā)展、變遷而來。拓東城始建于唐永泰元年(765),位于盤龍江東岸,左靠盤龍江,西靠金汁河,后改名為鄯闡府。至大理國時期,城遷至盤龍江西岸,東西二城隔河相望,盤龍江穿城而過,形成特殊的“鄯闡—拓東城”雙城體系,控制著滇池經東北岸河灘和盤龍江、金汁河入城的交通要道。元代昆明城在鄯闡府西城的基礎上,向北拓展至五華山,西南修建玉帶河為護城河,東靠盤龍江、南有玉帶河、西臨滇池,形成“三面皆水”③宋濂等編:《元史》卷121《速不臺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2979 頁。的城市形態(tài)。至明代,建云南府城,城址整體向北移動,改筑磚城,但由于滇池水位的急劇下降,城南已經完全成陸,城西也漸次成陸,最終轉變?yōu)椤耙凰С俏鳌雹芰赫骡牸嫷茸?,白化文、李如鸞點校:《楹聯叢話》卷7《勝跡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7 頁。的情形。清代沿襲明制,明清云南府城奠定了今昆明城的基本格局。明清時期因滇池水利工程的建設,昆明城南逐漸成陸,成為富庶的農業(yè)區(qū)。并且,盤龍江河道不斷向西南延伸,形成“一源十尾”⑤黃士杰:《云南省城六河圖說·盤龍江圖說》,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版,第5—7 頁。的格局,形成密布的水網,促進城南的水上運輸,儼然“水鄉(xiāng)”景色。⑥朱惠榮著:《昆明古城與滇池·導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盤龍江作為滇池的主要水源,發(fā)源于昆明東北諸泉,過昆明城,由北向西南,流入滇池東北岸,其水文變遷塑造了滇池東北岸線,對元明清時期的昆明城市空間和農業(yè)格局產生深刻的影響,“滄海桑田”的巨大變遷令人感慨。

圖1 南詔大理元明時期昆明建城沿革示意圖⑦底圖來源:昆明市五華區(qū)人民政府編:《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qū)地名志》,內部資料,1984年。

至元十一年(1274),賽典赤·贍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為云南設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長官,隨后其將省會從大理遷到昆明。當時的昆明城深受滇池和盤龍江水患的嚴重威脅,《晉寧州志》記載:“滇池之水,唐宋以前,不惟沿池數萬畝膏腴之壤,盡沒于洪波巨浪之中,即城郭人民俱有蕩析之患?!雹僦鞈c椿修,陳金堂纂:《晉寧州志》卷5《賦役志·水利》,民國十五年(1926)鉛印本,第2 頁?!对贰分幸灿校骸捌涞赜欣ッ鞒?,介碧雞、金馬之間,環(huán)五百里,夏潦暴至,必冒城郭”②宋濂等編:《元史》卷167《張立道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916 頁。的記載。由此可見,滇池地區(qū)雨季水多,水位暴漲,容易形成洪水,不僅危害周圍人民生活,還導致盤龍江下游缺乏航運的必要條件。賽典赤·贍思丁入滇主政云南六年,其與大司農張立道治理滇池流域水利,取得了顯著的效益,促進了昆明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于滇池流域的水利工程,《元史》記載:“(賽典赤)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③宋濂等編:《元史》卷125《賽典赤·贍思丁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65 頁。“(張)立道求泉源所自出,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④宋濂等編:《元史》卷167《張立道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916 頁。賽典赤·贍思丁、張立道二人疏浚滇池出水口——海口河,并在盤龍江上游修筑松花壩。至元十五年(1278),滇池水利工程竣工,使得滇池排水更為暢通,成功減低了滇池水位,緩解了滇池水患,拓展了滇池區(qū)域的耕地面積和城市空間。

盤龍江雖經過元初的治理,但仍未徹底解決滇池泛濫漲水的問題。據《大德橋碑記》記載:

舊雖草創(chuàng)二梁,伹樹柱架木,疊櫰支撐,因循茍且,屢為洪濤所摧,不特稽留遠邇,仍惕于蹴踏傾覆之患。迨夫霜降水落,輒復募民料理,歲以為常,靡財耗力,不可殫紀。⑤陳文纂修,李春龍,劉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卷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36 頁。

“向2號地區(qū)搜索,查看情況?!?月6日下午,在昆明供電局500千伏寶峰變電站內,巡檢機器人聽到指令后迅速出發(fā),前往檢查。機器人能夠拍攝紅外照片、及時發(fā)現設備是否發(fā)熱、及時跟蹤設備狀態(tài),進行設備重點管控及全生命周期管控。實現可見光拍照以及設備外觀、表計識別,實時采集數據,而運行人員再也不用去抄表了。

這段史料反映了以下問題:位于盤龍江下游的大德橋,地處交通要沖,但常年遭受水患影響,導致橋梁屢毀屢建,空耗民力。加大投入拓建大德橋,使其更加堅固,成為應對水患頻繁的一種時代訴求。因此,再也先不花擔任云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時,大德橋開始重新拓建:

于是,工役云集,木石山委,蹲鴟深輳,幹泉甃石,巨木為閣,釃水三通,覆以層宇,翼以欄朽楯,列為九楹?!俸跞趄讟侵绾?,燦乎若蝃蝀之截淵,輪焉負焉,實百代之奇功,一方之偉觀也。⑥陳文纂修,李春龍,劉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卷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36 頁。

大橋重建后,規(guī)制宏大,蔚為壯觀,遂成昆明城的一處著名景觀。原本此橋并無正式命名,此次重修之所以定名為“大德”,由于“績用方成,朝廷遣使持詔改元”,⑦陳文纂修,李春龍,劉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卷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36 頁。地方官吏便以年號“大德”二字作為橋名。陸韌認為:《大德橋碑記》所記內容,反映此次工程是盤龍江上游松花壩加固與下游大德橋修筑的聯動性水利工程,意即在此次組織修建大德橋的同時,還對盤龍江上游堤壩進行了加固,使得水流平和。⑧陸韌,馬琦,唐國莉著:《歷史時期滇池流域人地關系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26—128 頁。筆者贊同這一觀點,大德橋的修建與滇池水利有著密切的聯系,其能成為昆明著名一景,是元代以來盤龍江水利工程持續(xù)修建和疏治的結果。

從至正十三年(1276)賽典赤·贍思丁治理滇池,到大德元年(1297)大德橋建成,時間跨度達二十余年,這段時間開創(chuàng)了元代滇池水利工程建設,對滇池地區(qū)和盤龍江流域的歷史地理風貌影響甚大,是盤龍江下游景觀初步形成的時期。元代之后,盤龍江水利工程一直是滇池治理的重要一環(huán),明代沐璘修建南壩閘,“甃石為閘而扃以木,視水之大小而時其閉縱”。⑨劉文征撰,古永繼校點:天啟《滇志》卷19《藝文志十一》,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34 頁。清代王繼文、鄂爾泰、張允隨等地方大員都有疏通河道、修繕水利的記錄,水利工程已形成歲修定制。在歷代官員的治理下,滇池地區(qū)和盤龍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趨于完備,洪水災害大大減少,昆明城迅速發(fā)展。

元明清三代不斷開展的滇池水利工程,其目的就是為了能拓展滇池東北岸的農業(yè)墾殖土地和城市生活空間,對滇池東北岸的開發(fā)主要集中在盤龍江兩岸。大德橋(云津橋)的建造,不僅僅滿足人民對盤龍江橋梁的殷切需求,還表現出在歷代地方政府的治理下,盤龍江下游水道已基本處于人為可控范圍內??v觀滇池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利工程之意義就顯得極為重要,對滇池地區(qū)江河湖泊的管理和利用極為頻繁,塑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環(huán)境,推動了自然景觀向文化景觀的轉變,構建出新的景觀體系。水利工程的制度性建設,保障昆明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和盤龍江下游水道的穩(wěn)定;大德橋的建設促進盤龍江兩岸的交流,在水陸交通如此便利的區(qū)域,逐漸形成了繁榮的貿易市場。

二、交通、商貿與“云津夜市”景觀形塑

作為云南中心的昆明,人口眾多,需要大量的糧食及其他生活物資,商貿往來變得不可或缺,而穩(wěn)定的水文條件保障了盤龍江下游的航運,其作為昆明重要的貿易路線,開始變得繁茂起來。便利的水上交通為商貿活動奠定了基礎,王昇在《滇池賦》中所描寫的元代昆明城之繁華:“千艘蟻聚于云津,萬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①劉景毛點校,李春龍審定:《新纂云南通志》第3 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3 頁。受大德橋商貿活動影響所形成的云津碼頭市場“民物阜昌”,故自大德橋建成始,逐漸成為昆明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元代城垣延至大德橋,且于此開城門”。②卓維華主編:《新編昆明風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92 頁。大德橋橫跨盤龍江兩岸,連接昆明城鄉(xiāng)兩部,區(qū)域位置十分重要。

元末明初,從至正二十一年(1363)紅巾軍攻占昆明到洪武十四年(1381)明軍消滅梁王,昆明城經歷戰(zhàn)火兵燹十八年,早已凋敝不堪。萬歷《云南通志》明確記載:元末的大德橋已“毀于兵”。③鄒應龍、李之陽纂,劉景毛、江燕等點校:《萬歷云南通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年,第99 頁。盡管如此,大德橋地段仍舊是昆明鏈接滇池周邊地域和東出通道的水陸交通要地和商貿節(jié)點。故而,明朝在云南建立有效統治后,大德橋的重建即已提上日程。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西平侯沐春重建大德橋,并改名為云津橋。據《云津橋記》載:

今西平侯沐公以為橋梁之政,王道攸關,不一大舉,無以示悠久。乃命立表識、軬巨石、殺川流、揵石菑、度丈尺、計工庸,錮石趾以廝暴湍,疏三門以通軸臚,穹窿坱軋,夾以石檻,琳瑯蔟簉,橫截天塹。……以其當云南之要津,故名。④陳文纂修,李春龍、劉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卷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6—37 頁。

“云津”二字的來源,一是如上文所述,因其處于“云南之要津”而得名;二是因其位于云津堤上故名。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有一個問題,“云津”二字早在元代王昇《滇池賦》中就已經出現,早于明朝沐春重建改名。筆者認為:元代大德橋地段可能先有“云津”之名,明朝沐春重建后承緒這一稱呼,并為其賦予了“其當云南之要津”之內涵。當然,明人改名之舉,也有其政治意涵。舊名“大德”二字為前朝年號,改名的目的首先是彰顯新朝。如今,云津橋已經改名為得勝橋,而關于最后一次改名的來由,則出自《滇系》:“(1681年)趙良棟、王繼文領兵攻得勝,……二十八日,城中賊亂……世璠亦自殺。”⑤師范著:《滇系》第4 冊《事略》,云南通志局,1887年影印本,第42 頁。為紀念康熙年間由云津橋攻入昆明最終取得平定三藩之亂的勝利,而在之后重修時改名為得勝橋。

至明以后,云津橋持續(xù)發(fā)揮著云南府城的交通要沖和商貿節(jié)點的功能,急速推動了云津橋一帶的商業(yè)聚落發(fā)展和貿易市場繁榮?!霸平驑?,在城東二里許,當通衢,所跨者即盤龍江之水?!雹揸愇男拮耄畲糊?、劉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卷1,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5 頁。此橋在昆明城南門外一里,正好位于盤龍江下游,即昆明城南門以下至匯入滇池段河道,“通衢”二字更是表現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稌x寧風土記》稱:“郡(晉寧)去會城僅百里,商賈陸行者少,暮掛帆而朝達云津,可省負擔之勞。滇故饒象貝、紋犀、金寶諸珍奇之物,然一非郡產,若蔬果魚蝦之利,遠邇咸仰給之?!雹僦鞈c椿修,陳金堂纂:《晉寧州志》卷12《藝文志·記》,民國十五年(1926)鉛印本,第24 頁。盤龍江下游河道負擔著昆明與周邊各郡縣的水路交通,滇池南部農業(yè)區(qū)的糧食、蔬菜、柴樵等產品就可以通過滇池盤龍江下游船運至云津橋一帶;反之,沿盤龍江也可直入滇池,通過滇池亦可到達周邊沿岸各州縣村鎮(zhèn)。云津橋地區(qū)為此航道的終點,商貿交通節(jié)點屬性突出,故形成繁榮的碼頭市場。《云南道光志鈔》中記載:“出麗正門為南關廂,有坊,匾曰‘忠愛’,俗謂之三市街,以其有羊市、馬市、菜市也。偏東為大教場,云南府通判分駐于此。由忠愛坊而南,東有坊曰‘金馬’,西有坊曰‘碧雞’。由金馬坊而東,出重關,入京之大道也?!雹谕踺恐?,杜允中注,劉景毛點校,李春龍審定:《道光云南志鈔》卷1,昆明: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文獻研究所,1995年,第5-6 頁。此即著名的“滇黔驛道”或“通京大道”。自元代定都北京以來,昆明取代大理,成為云南政治、經濟的區(qū)域中心城市,成為云南與內地交通的主干線。這一交通城鎮(zhèn)格局的變化不僅提升了昆明城的地位,而且也深刻影響著昆明區(qū)域內部的交通空間。在元代以來的交通格局內,云津橋可以說是滇黔驛道之上出入昆明城的起點,無論由昆明入京,還是由板橋驛入云南府城,都是必經之處。可見,云津橋是明清兩代進出昆明城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水陸交通如此便捷的地區(qū),最終逐漸形成百貨匯聚、人煙輳集的商貿市場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云津市場西起書林街,南至后新街,東接崇善街,連接盤龍江兩岸,為地理要沖之地。云津市場附近還有巡津堤和篆塘碼頭等。清朝時,巡津堤為在盤龍江西岸河堤,上設有崗哨,巡視汛情;篆塘碼頭為通往昆陽、??诘鹊氐乃\碼頭和糧食集散地,旁邊存在大量倉庫。③昆明市地名工作顧問組編:《昆明市地名工作手冊》,內部資料,2011年,第350—351 頁。雍正《云南通志》記載:“糧儲水利道署,在南門內五靈廟右,原在左衛(wèi)十字街按察司東北,后移城外云津橋”,④鄂爾泰修,靖道謨纂:雍正《云南通志》卷18《公署》,清乾隆元年刻本,第63 頁。充分反映出清代云津橋地段作為昆明水陸交通要道及商貿倉儲重地的重要性,其周圍存在一系列的配套設施,是保證其商貿繁茂的基礎。

繁榮的商業(yè)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據呂及園《滇南竹枝詞》中“五月十三”記載:“云津橋下水奔流,赤膊龍船紙扎頭。五月十三喧兩岸,大觀第一彩云樓”。⑤潘超,丘良任,孫忠銓主編:《中華竹枝詞全編》第7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147 頁。云津橋地區(qū)因大量人口聚集十分繁榮,已成為昆明地區(qū)節(jié)日聚集地,好不熱鬧。同時,在宋和《張瑾傳》中也有記載:“昆明一縣,轄于二大府、兩司、三道,轅下不肘輗則絓膝,駑馬不勝任也。一日,民百千號于縣:‘撫軍欲去我云津橋南北市屋!’……蓋二府氣不相下,出則并駕不能后,而云津隘,撫軍不能先,而瑾之說行者,譬二水爭一壑,障之則益怒,有所導而分之則安瀾行矣。”⑥《清史列傳》,卷74《循吏傳一》,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6109 頁。張瑾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任昆明縣令,三年后病卒于任。雖此為突出表現循吏張瑾治昆之功績,但從中也表現出:康熙年間,云津橋地區(qū)的房屋就已經鱗次櫛比,以至于街道無法容納兩輿,此間繁華可見一斑。并且,以其地區(qū)來反映昆明官員之德政,民心之所向,表現出云津橋地區(qū)已是昆明地區(qū)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核心集聚地。

到清朝中期時“云津夜市”最終完全形成:“清道光八年,總督阮元重修,上騰瓦屋,徹夜燈燭輝煌,俗名云津夜市?!雹咧茜娫赖染幾?,劉景毛點校,李春龍審定:《新纂云南通志》第3 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3 頁。其繁盛在嘉慶道光時期達到了頂峰,羅養(yǎng)儒《紀我所知集:云南掌故全本》記載:

早有早市,午有午市,夜有夜市。云津夜市是就云津鋪一帶,擺地攤于街旁之市場,此則于兩廊鋪戶關閉后,就其檐下而擺攤設肆。擺攤者不盡是男子,也有婦人女子雜于其間。到市場上購物者,亦不盡是男子,也有些婦女前來。其售賣之物,可稱百樣俱全,若布匹、若故衣、若玉器、若針線、若器具、若一切雜貨、若各種食品,誠應有盡有,而作賤價之售賣由是燈光燦爛,燭影搖紅,行人擾擾紛紛,必自黃昏達于清旦。此夜市收,村中人亦至城賣菜矣。①羅養(yǎng)儒撰,李春龍整理:《紀我所知集:云南掌故全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4—46 頁。

這些記載反映出云津橋地區(qū)商業(yè)貿易已經極為發(fā)達,場面熱鬧非凡,人流不息并且通宵達旦,突破了時空限制,構建出繁榮的夜市景觀。

商品貿易運輸是保障集鎮(zhèn)市場運行的重要因素,商貿流通的順暢至關重要。歷史時期以昆明為中心的水陸路交通路線,是云南與外界連接的主要渠道,云津橋位于昆明地區(qū)的出入交通的要道之上,橫跨盤龍江兩岸,連通城鄉(xiāng)兩地,陸路交通便利的同時,盤龍江下游航通滇池,碼頭市場繁忙,水運交通發(fā)達。除了方便的交通運輸,昆明城市人口的日常需求進一步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云津橋地區(qū)商人匯聚、貨物云集、貿易興盛,形成繁榮的商業(yè)貿易景觀。“云津夜市”最終能成為代表昆明城歷史風貌的“昆明八景”之一,其作為昆明城重要的水陸交通商貿節(jié)點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歸入八景:“云津夜市”的人文塑造過程

作為昆明城市代表的“八景”之一的“云津夜市”,蘊含豐富的文化屬性,其形成除了受到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水利、商貿、交通等影響以外,還受到士人階層所賦予的文化內涵?!鞍司啊蔽幕哂兄袊鴼v史文化對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塑造與選擇的特點,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對特定區(qū)域人地關系的具象化解讀和形塑。②張軻風:《八景文化的起源和定型》,《文史知識》2021年第6 期。同時,“八景”是漢文化與傳統自然審美相融合的表現形式之一,這些景致融入了文化的內涵,包含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寄托及審美趨向。③周瓊:《“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以云南“八景”文化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 期。

元代詩人王昇的《滇池賦》總結概括了昆明的風景名勝,后人將其稱之為“元代昆明八景”,為“昆明八景”形成的起源,其中就包括云津橋地區(qū)的商業(yè)景觀,充分肯定了云津橋地區(qū)的商貿繁榮之景。但由于元代現存相關文獻史料不多,從王昇《滇池賦》中所涉及的對昆明景觀的描述而言,很難解析出后世評定“八景”中所蘊含的大量文化屬性,故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是表現出盤龍江下游的商貿屬性和對繁華景色的高度概括。至明代,相當數量的明代文人熱衷于仕游。隨著旅游的興起,大量的景觀被賦予了人文屬性,“八景” 所代表的城市景觀并不僅僅只蘊含自然風貌或者人文內涵,其中還蘊含著歷史演變過程中所賦予的價值屬性。云津橋地區(qū)位于昆明城的水陸交通要道,除了商貿屬性外,其本身的文化屬性也在不斷加重。沐昂在《送朱孟瑞還臨安》中寫道:“滇城二月春,花柳暗云津。把酒看青嶂,臨流詠白藏”,④沐昂撰:《素軒集》卷3,見《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329 冊,第154 頁。詩中清晰描繪出云津橋作為送別地點的氛圍環(huán)境,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隱含深意。著名文人楊慎被謫貶滇南時,也曾寫下《滇海曲》:“蘋香波暖泛云津,漁枻樵歌曲水濱。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⑤楊慎:《滇海曲》,見王文才選注:《楊慎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6—167 頁。的詩句,成為描述昆明的千古名句??稍诿鞔妨衔墨I中關于“八景”文化的記載,無論是機先的“滇陽六景”,⑥沐昂輯:《滄海遺珠》卷4《滇陽六景》,見《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10—11 頁。沐昂的“昆明八景”,⑦沐昂撰:《素軒集》卷7,見《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329 冊,第187—188 頁。還是袁霖的“四景”,⑧陳文纂修,李春龍、劉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圖經志書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57—458 頁。其中都不包含“云津夜市”??梢姡平驑虻貐^(qū)在明代的發(fā)展中其人文屬性雖然大幅加重,但依然沒有達到文人對“八景”要求,文化精英們并不認為商業(yè)景觀能納入“八景”體系,故其重點還是在表現其物理風貌。

云津橋地區(qū)的景觀最終成為代表昆明城市風貌的“昆明八景”是在清朝。在許賀來《昆明紀事》中有“枵腹難支無奈何,算來大患此身多。云津橋外蕩蕩水,多少肌人效汨羅”①許賀來:《昆明紀事》,見云南省石屏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石屏縣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50 頁。的詩句,表現詩人對貧苦大眾的同情,詩中則以云津橋地區(qū)作為類比。許賀來是康熙年間進士,以詩文著稱,清代云南入翰林院人選自其開始,故有“開風翰林”之說。隨后,許多清代文人對云津橋地區(qū)的景色賦詩,如清朝乾隆年間著名士人師范《競渡辭》中的“那須更說九龍池,池內采蓮蓮葉披。如何得勝橋邊路,一樹重楊一酒旗”,②師范:《競渡辭》,見楊銳明,盛代昌,劉麗選注:《歷代白族作家叢書·師范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97 頁。及其子著名詩人師道南的《云津橋野望》:“江村過疏雨,綠樹白云藏。橋影臥秋水,荻花明夕陽”。③師道南:《云津橋野望》,見周錦國著:《明清時期白族家族式作家群研究(下)》,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374 頁。由此可見,清代中期云南整體較為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逐步發(fā)展,作為省城的昆明城不斷發(fā)展,大量的風景名勝被賦詩題字,云津橋也在其中,其人文屬性相較前代大為加深。在清朝的“昆明八景”體系中,有康熙年間趙士麟的“昆明十二景”,④趙士麟:《讀書堂彩衣全集》卷27《滇南詩八十五首·昆明十二景》,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第240 冊,第145—146 頁。光緒年間張士廉和宋嘉俊的“昆明八景”⑤張向彤書:《昆明八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 頁。和清末民初羅養(yǎng)儒的“昆華八景”,⑥羅養(yǎng)儒撰,李春龍整理:《紀我所知集:云南掌故全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88 頁。所記載的“八景”景觀雖各不相同,但“云津夜市”都位列其中。清代中晚期的云津橋地區(qū),不僅僅是昆明商業(yè)貿易的重要節(jié)點,也成了昆明重要的文化景觀節(jié)點,商業(yè)景觀逐漸得到士人的普遍認可?!霸平蛞故小闭酱_定為“昆明八景”之一,其文化內涵已與其商業(yè)屬性并重,盤龍江下游歷史風貌于清朝晚期徹底定型。

“云津夜市”最終納入“八景”體系,士人階層的認同必不可少。歷史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是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士人階層對追逐商業(yè)利益的商人多有不齒。明清以來,統一穩(wěn)定的國家政局、大量漢族移民的進入以及社會對云南資源的開發(fā),致使云南的商業(yè)活動達到了封建時代的高峰,商人群體極速膨脹,商業(yè)市鎮(zhèn)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昆明作為云南首府,商貿發(fā)達,“全滇首郡,山川壯麗,原野膏腴,帶海襟山,兼擅陂池之利,甲于三迤諸郡,足與楚、蜀比肩,宅是南邦,洵一大都會也?!雹咄踺恐旁手凶?,劉景毛點校,李春龍審定:《道光云南志鈔》卷1,昆明: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文獻研究所,1995年,第11 頁。至清中晚期,大量商人參與了昆明地方社會的建設和治理,影響了社會風氣與審美取向,士人階層對商業(yè)貿易的認同大幅提升??滴跄觊g進士趙士麟《云津夜市》中有詩句:“始識太平真氣象,采風如對葛天民”,⑧趙士麟:《讀書堂彩衣全集》卷27《滇南詩八十五首·昆明十二景》,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第240 冊,第146 頁。表達了詩人對云津橋地區(qū)繁華商業(yè)景觀的認同與贊美。清末云南著名士人袁嘉谷對“云津夜市”有詩曰:“時無冬夏逢元夕,利盡西南半瘠民”,⑨袁嘉谷著:《臥雪堂詩集》卷3《九龍池集》,見《袁嘉谷文集》第2 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5 頁。贊許商貿活動是利民之舉。

縱觀元明清三代,“云津夜市”作為昆明地區(qū)最具有商貿性質的景觀,最終成為“昆明八景”之一,其既有對盤龍江下游水運航道和商貿交通運輸的反映,又有對夜市繁華場景的贊美。各地“八景”塑造均出自文人手筆,他們將自然景觀與多種文化要素融合到一起,賦予這些景觀特殊的文化內涵,共同構筑了一個完整的“八景”文化體系。歷史時期,我國文人對商業(yè)活動向來鄙視,不以為景,這也是“云津夜市”早期不入“八景”的原因。但隨著昆明城市商業(yè)活動的發(fā)展,文人對商業(yè)景觀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審美取向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因此,晚清“云津夜市”歸入“昆明八景”的歷程,不僅反映了中國城市商業(yè)化程度逐漸深化的軌跡,也側面折射出中國社會的轉型?!霸平蛞故小钡某霈F,體現了昆明地區(qū)商貿的快速發(fā)展,反映出社會的繁榮安定和人民的安居樂業(yè)。在士人階層的國家認知體系中,這是王朝國家對邊疆地區(qū)的教化與發(fā)展,是“云津夜市”最終能受到文人認可的重要原因。將商貿文化景觀與家國情懷融為一體,在精神層面形成了云津橋地區(qū)自古繁榮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寄托。

四、文化景觀形塑中的自然和社會因素

元代以降,歷代地方官府都將滇池水利工程視為重中之重,其既是官員對于水患治理的表現,也表明了朝廷對邊疆地區(qū)的教化。滇池水利工程的興起,保障了盤龍江河道的穩(wěn)定,使得水運貿易發(fā)展壯大,促進昆明云津碼頭市場的形成和繁榮,逐步構建出能代表昆明城市形象的文化商貿景觀——“云津夜市”。

本文所揭示的“云津夜市”形塑過程的背后,反映出歷史時期昆明文化景觀的營造與該地區(qū)人類活動密不可分,是區(qū)域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變遷的真實寫照。滇池歷經元明清三代的治理,其水利工程的修繕已制度化,致使滇池水位不斷減低,改變其水域面貌,露出萬畝適合耕種的農田,促進昆明地區(qū)快速發(fā)展。同時,昆明作為元明清時期的云南省會,具備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是云南區(qū)域范圍內的重要城市。但清代晚期以前,昆明城區(qū)內主要是各類行政機構的駐地,故其商業(yè)主要集中于南城門外,云津橋恰好處于這一區(qū)域。并且,云津橋位處“滇黔驛道”與盤龍江的水陸接駁之處,屬于四方匯聚的咽喉要地,交通十分便利。又因在中國歷史傳統社會中,水運交通無論是在費用方面還是在便利度方面,都遠遠優(yōu)于陸地交通,故我國古代商業(yè)集市往往興建于河道岸邊,“云津夜市”的形成與發(fā)展與滇池和盤龍江航運有著密切的聯系。總之,云津橋碼頭市場憑借著其優(yōu)越的水陸交通位置和連接省城的區(qū)位條件,從而成為昆明地區(qū)重要的貿易中心,形成繁茂的商業(yè)景觀。在地理區(qū)位、交通運輸、經濟發(fā)展以及行政意義等要素的綜合作用下,“云津夜市”這一景觀形塑過程中,深受滇池水利、商貿交通的影響。

文化景觀是指人類為滿足社會經濟需要改造自然風貌所創(chuàng)造的景觀,反映出地區(qū)人類活動與發(fā)展對自然的影響作用,而歷史時期的“八景”文化更是各地區(qū)文化景觀的代表性標志。各個歷史時期被譽為“昆明八景”的共有十六個景觀,其中與滇池水利相關的有“滇池夜月”“官渡漁燈”“云津夜市”“壩橋煙柳”“虹山倒影”“翠湖春曉”“高峣晚舟”共七個景觀,可見,昆明文化景觀的塑造與滇池息息相關。①劉貞文:《“昆明八景”與城市景觀變遷研究》,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滇池水利景觀的出現,其本質上還是人類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人們在興修水利時,也改變了本地的地貌景觀,其塑造出的文化景觀成為人類活動作用于自然環(huán)境的直觀體現,是對昆明地區(qū)人文風貌的高度總結與展示,反映出了滇池地區(qū)的獨特文化構建。

歷史商貿文化景觀是構成歷史景觀的重要內容,是人們從事商品貿易活動或為生計生活而產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觀之上的人類經濟活動形態(tài)及相關聯之環(huán)境,是人類從事商貿活動歷史的紀錄和載體。②李淥:《清代黔西南地域商貿歷史文化景觀研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 期。昆明坐擁五百里滇池,沿湖各州縣的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滇池形南北狹長,周廣三百余里,湖水充溢,……沿湖縣分,如昆明、昆陽、呈貢、晉寧、安寧之航運,直接均利賴之。其他則玉溪、峨山、新平、思普一帶之貨物以及迤西各井之食鹽亦由此湖轉運至省”。③周鐘岳等編纂,李春龍,江燕點校,李春龍審定:《新纂云南通志》第4 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 頁。同時,亦有:“盤龍江流經昆明東南,水漲時可通中小篷船,運載糧貨日用品及薪材等”④周鐘岳等編纂,李春龍,江燕點校,李春龍審定:《新纂云南通志》第4 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 頁。的記載。歷史時期滇池周邊各州縣通過滇池與昆明進行商貿往來十分頻繁,盤龍江等內河航道加強了昆明周邊各州縣農副產品、日用品的流通,擴展了水路運輸的覆蓋范圍。商貿交通的便利和集鎮(zhèn)市場的興旺,反映出昆明商品經濟的迅猛發(fā)展。繁榮的市場貿易空間成為云南民間貿易、經濟生活的重要部分,形成豐富的歷史商貿文化景觀。

對文化景觀的研究一直是環(huán)境變遷和社會人文研究的核心內容,需要我們透過其自然物理屬性去探究其文化內涵,即觀察、體會其外在表象,并進一步解讀、體會其內在認知。對歷史文化景觀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社會文化與歷史記憶,體現出區(qū)域人民的生活與發(fā)展。由于歷史時期的變遷,很多景觀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當時的景觀已無法重現。通過歷史文獻資料和歷史文化景觀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幫助今人以不一樣的視角去見識古人眼中的景觀,以不一樣的認知去理解古人對景觀的文化建構,以不一樣的感悟去面對歷史時期景觀的滄桑變遷。在對歷史文化景觀的形塑過程中,既有對客觀自然要素的表現,又有對內在動因的展示,從而更好地把握文化景觀的變遷與機制,體會其發(fā)展歷程。“云津夜市”作為昆明歷史景觀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因滇池水利工程而興起,因昆明城市航道水運而發(fā)展,因交通節(jié)點與商貿重地而鼎盛。歷史時期滇池水利工程的修建,改變了流域范圍內的水文環(huán)境,促進了昆明城市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凸顯了昆明城與滇池“千古相依”的密切聯系。明清以來,伴隨著昆明水陸交通線的形成,商品貿易迅速發(fā)展,構建出繁榮的商業(yè)文化景觀,成為昆明城市生活景觀的代表?!霸平蛞故小背谖锢韺用娴木坝^風貌之外,還在精神層面被賦予大量人文內涵,成為昆明文化代表的“昆明八景”之一,見證了昆明城從元代的中慶城到明清的滇省會城,再到民國云南省城,最終到如今的省會昆明的滄桑歷史,形成王朝治化下城市繁榮發(fā)展的歷史記憶。其發(fā)展興衰與昆明城休戚與共,所代表的盤龍江下游歷史風貌變遷更是數百年昆明城市歷史的縮影。

五、結語

元明清三代是昆明文化景觀體系形塑的重要時期,昆明“云津夜市”歷史文化景觀的形成深受自然環(huán)境變遷與人文內涵構建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水利工程的建設、水陸交通的形成、社會風尚的認可、審美思想的轉變等。自元代賽典赤與張立道開創(chuàng)滇池水利工程建設后,歷代政府都對水利管理格外重視,導致滇池水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遷,促使昆明城南滇池東北岸地區(qū)成陸加速,緩解了水患威脅,并在盤龍江兩岸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人口的擴張,對商業(yè)貿易提出了需求,在盤龍江的水路運輸和滇黔驛道交通的保障下,云津橋地區(qū)形成繁榮的商業(yè)市場,并在明清社會對商業(yè)活動的認可下,使市場突破時空限制,形成繁華的夜市景觀。繁華的商業(yè)景觀在地方文人的文化建構下,逐漸被接受,最終被納入“八景”文化體系中?!霸平蛞故小钡男纬?,受到水利、交通、商貿、審美、思想等多方面的影響,反映出文化景觀在自然、人文、歷史、思想等方面所蘊含的復雜而獨特的內涵。近代以來,盤龍江航道的廢棄與圍湖造田的興起,使得“云津夜市”已經成為歷史名詞,昆明大量的歷史文化景觀逐漸消失,使得地方特色文化也隨之遺失。但近些年恢復盤龍江旅游航線和“云津夜市”的呼聲此起彼伏,歷史文化景觀正在重新回到人民的生活視野中。

猜你喜歡
八景滇池夜市
大觀樓夜市掠影
華人時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3:10
羅定新八景圖案設計
大眾文藝(2022年23期)2022-12-25 03:08:16
書法作品欣賞
金沙江文藝(2022年3期)2022-03-25 02:06:34
在滇池東岸看西山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56
“網紅”夜市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14
老天津衛(wèi)的璀璨夜市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06 09:15:16
溪南八景圖冊
視野(2017年7期)2017-04-18 07:52:25
“八景”歷史文化現象與歐陽玄“蕪湖八景”律詩
滇池濕地,美回來了
時代風采(2016年10期)2016-07-21 15:07:34
夜市
農家書屋(2015年2期)2015-05-30 10:48:04
红原县| 错那县| 原平市| 抚松县| 宁蒗| 民乐县| 水城县| 绥芬河市| 威信县| 长海县| 常宁市| 绥江县| 石景山区| 瓦房店市| 定远县| 上栗县| 建宁县| 宝应县| 海阳市| 修文县| 团风县| 景德镇市| 罗源县| 垣曲县| 峨眉山市| 晋江市| 宕昌县| 汉寿县| 双辽市| 陇西县| 秭归县| 天峻县| 石门县| 呼图壁县| 平邑县| 和政县| 峨边| 五台县| 土默特左旗| 巴青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