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來 陳謀建 狄海見 馮少輝
摘要 現(xiàn)階段,企業(yè)選擇與其他方共同參與項目投資的情況越來越多,各方為增強對項目的管控,采用平分股權方式合作的情形也大量存在。此模式下,公司治理面臨管控模式、管理理念差異等各種挑戰(zhàn),治理平股項目公司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文章以YAD項目公司為例,介紹了平股模式中,在參與各方管理模式、理念差異巨大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一套各方認可的治理機制,避免項目治理和運行管理僵局,確保項目有效決策和管理,實現(xiàn)“共建、共享、共贏”。
關鍵詞 平股;公司治理;決策機制;授權體系
中圖分類號 D922.291.9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24-0165-03
0 引言
YAD項目公司是G集團、S集團(含集團內(nèi)其他子公司,下同)組成的聯(lián)合體,為實施YAD高速公路項目,與地方政府出資代表共同出資設立,具體負責YAD高速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工作。在YAD項目公司中,G集團與S集團各持股45%,管理人員由雙方對等交叉派出。為解決雙方關于項目公司運行管理的分歧,實現(xiàn)項目公司的有效決策和運行管理,YAD項目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溝通與探索,成功解決了組織機構設置、股東管控、治理體系方案、日常事項決策等一系列重要分歧,建立了一套各方認可的治理機制,避免了公司運行管理僵局,提高了運行管理效率,保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1],也為投資人后續(xù)其他平股合作項目公司運行管理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1 平股項目公司運行管理背景
1.1 項目經(jīng)營管控的需要
隨著項目投資規(guī)模越來越大、投資周期越來越長,為有效控制風險,企業(yè)選擇與其他方共同參與項目投資的模式越來越常見。合作中為加強對項目的有效管控,參與各方往往都會在項目公司股權設置、人員配置、決策方式上爭取更多的控制權,進而常出現(xiàn)參與各方持股比例相同、人員對等交叉委派的模式,項目公司各項決策、項目的運行和管理由各方人員共同參與。
因各方管控模式、管理理念、具體人員的認知差異與沖突,可能會造成項目公司決策和運行管理上的僵局。能否有效解決各方分歧,取得最大共識,處理好各參與方的關系,建立一套各方認可的治理機制。在滿足各方管控要求前提下,實現(xiàn)項目公司的合規(guī)、有序、高效決策,避免公司運行管理僵局,提高運行效率,保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對防范項目投資風險、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1.2 落實投資人公司治理體系改革需要
G集團作為中央企業(yè),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強國有企業(yè)黨建和治理工作的精神,落實上級關于公司治理體系改革新要求,科學構建項目公司治理體系,強化項目公司經(jīng)營管控,助推項目高質量建設和運營,制定了項目公司治理體系方案范本[2]。該方案在YAD項目上的實踐落地,有助于投資人深入開展公司治理體系探索實踐,推進公司治理及制度體系在基層單位規(guī)范運行,實現(xiàn)公司治理與制度體系在基層落地,推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現(xiàn)代化公司治理體系,充分激發(fā)各治理主體的活力、動力、合力、效力[3]。同時,YAD作為一個平股實施的項目,該方案的落實對G集團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管理模式的基層單位治理體系的完善具有先行先試作用,助力G集團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建設。
2 YAD項目公司運行管理概況
2.1 YAD項目公司基本情況
G集團與S集團作為大型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yè)集團,共同組成以G集團為牽頭方的聯(lián)合體,中標了YAD高速公路PPP項目(以下簡稱YAD項目或該項目),成為YAD項目的社會投資人。為具體負責該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G集團和S集團與政府方出資代表共同出資設立了YAD項目公司。YAD項目公司中,政府方、G集團和S集團分別持股10%、45%、45%,董事會5名董事中,政府方1名,G集團和S集團各派出2名;公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由G集團派出人員中產(chǎn)生,經(jīng)營層6人及公司其他人員由G集團和S集團對等交叉委派,其中總經(jīng)理由S集團委派。各職能部門由雙方按照交叉對等方式派駐人員。
2.2 YAD項目公司運行管理存在的問題
YAD項目公司中,G集團和S集團持股比例相同、董事會中席位相當、管理人員雙方交叉對等委派,各層級的決策事項基本需要雙方協(xié)商一致同意,方可進行。而在項目開發(fā)前期,為盡快組建聯(lián)合體參與項目,對部分重要事項未提前做出明確約定。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后,雙方對項目公司決策治理、運行管理理解存在較大差異:一是延安東公司章程及前期協(xié)議對董事長、總經(jīng)理職權和職責劃分表述不明確、表述較為模糊,雙方對此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對項目公司日常決策程序理解更存在嚴重分歧,造成雙方對公司章程規(guī)定以外事項的決策主體、決策程序、決策權限等無法達成一致,相關事項無法有效決策,工作難以開展;二是股東方的管控要求不同,對于哪些事項應放權授權、哪些決策需要股東介入、如何介入、股東意見分歧時各方管理人員如何處理相關事項等,沒有做出合理確定,項目公司前期運行管理過程中部分事項久拖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三是前期對公司治理體系方案、董事長總經(jīng)理職權分工、日常事項決策等未做約定,且雙方理解有差異,導致公司治理體系總體方案遲遲無法落地。
3 YAD項目公司運行管理主要經(jīng)驗與做法
YAD項目公司通過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并加強對雙方股東管理和制度體系、企業(yè)文化的研究學習,經(jīng)過多輪溝通協(xié)商,不斷凝聚思想共識,求同存異,并結合項目公司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日常決策“協(xié)商民主”模式、黨組織“一方隸屬、多方管理”等做法。盡可能滿足各方管控要求,增強各方管控力,成功消除大部分分歧,并通過明確股東管控模式,合理授權放權,減少股東直接干擾,適當增強項目公司獨立性,提高決策效率;及時制定項目公司治理體系方案,固化實踐探索成果,確立了項目公司“4+1”決策體系,明確各決策主體功能定位、決策程序等,為項目公司合規(guī)管理、高效決策、有序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3.1 加強學習研究,凝聚思想共識,構建基本框架
針對日常經(jīng)營決策程序和權限方面,雙方理解不一致問題,項目公司針對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國資委、相關部委對國有企業(yè)的治理、內(nèi)控、“三重一大”決策相關要求文件,就相關文件中關于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治理體系、國企集體決策制度、“三重一大”決策要求,以及關于董事長、總經(jīng)理日常管理職責權限等廣泛收集,組織雙方人員學習研究,尤其是公司章程規(guī)定以外的決策事項,堅持以上述相關文件內(nèi)容為基礎,促進各方加深對公司治理決策的認識,凝聚思想共識,抓住“雙方作為YAD高速項目投資人,共同確保項目投資建設目標實現(xiàn)”這一根本性前提,求同存異,在非原則性問題上相互做出適當讓步,以換取各方的理解與支持,確立了重要事項集體議事、日常事項分級分類授權決策的框架。
項目公司根據(jù)取得的共識,對重要事項建立辦公會集體議事制度,日常事項分級分類形成總經(jīng)理審批、總經(jīng)理或董事長一人審批及總經(jīng)理審核董事長審批三種模式,在公司章程未明確規(guī)定的領域,確立了辦公會集體議事+領導簽批的日常決策制度,基本理順了項目公司管理體系和決策流程,有效避免了公司治理僵局,提高了決策效率[4]。
3.2 創(chuàng)新方式消除各方疑慮,推進決策體系落地
就需要集體決策事項上,為獲得各方認可與支持,YAD項目公司建立了辦公會議事制度,辦公會由董事長和經(jīng)營層全體領導組成,由董事長主持或董事長委托總經(jīng)理主持,原則上董事長、總經(jīng)理共同出席方可召開,議題需總經(jīng)理審核、董事長審批后列入議題。對重大問題的討論,如董事長、總經(jīng)理意見分歧較大,除在緊急情況外暫緩審議,會議紀要經(jīng)總經(jīng)理、董事長共同審批后印發(fā)執(zhí)行。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的決策制度,讓各方在決策中管控力都有所增強,有效消除各方疑慮,確立了辦公會議事規(guī)則,明確了事項決策原則、程序、要求等,為項目公司合規(guī)、高效決策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在相關事項需提交辦公會審議前,雙方也做出充分溝通,減少分歧,確保審議事項能高效通過。
3.3 明確股東管控模式,提高決策效率
針對由于雙方股東集團對項目管控模式不同、授權范圍不一致等問題導致的項目公司日常經(jīng)營決策受到干擾,嚴重影響決策效率和效果問題,YAD項目公司通過與各股東方協(xié)商,明確提出:一是社會投資人對YAD項目公司的管控事項需經(jīng)雙方協(xié)商一致,通過授權事項清單確認,作為各自對YAD項目公司管理和決策事項的管控邊界;二是G集團和S集團分別明確一家單位作為各自集團的代表,通過書面授權代表各方履行管理職責;三是根據(jù)股東授權清單,屬于股東管控的事項,由YAD項目公司先通過專題會等形式研究提出具體意見,再報G集團和S集團代表審批,根據(jù)雙方審批意見履行YAD項目公司內(nèi)部決策程序。避免了YAD項目公司先行決策再報股東審批,最終審批意見與YAD項目公司決策結果不一致,導致決策無法執(zhí)行而引起的公司治理合規(guī)性問題。
部分特別重大的問題,尤其是涉及投資管控問題,以YAD項目公司名義向各方股東正式致函報批,最大程度體現(xiàn)項目公司對各方股東的尊重,滿足股東方對重大、核心問題上的掌控。通過該種方式有效實現(xiàn)各方對相關事項的管控要求,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公司決策作出后股東再予以干預,導致決策無法執(zhí)行帶來公司管理上的混亂和低效。
3.4 及時健全治理體系方案,固化實踐成果
經(jīng)過前期的不斷溝通協(xié)調(diào),研究出具體方案后,項目公司積極推行和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調(diào)整完善,待相關操作經(jīng)實踐行之有效后,由項目公司結合YAD項目公司實際及雙方的管控要求,在充分溝通各方意見基礎上,將前期各方磨合與探索形成的有效方式予以固化,形成具體意見和建議,提請股東進行協(xié)商,并以會議紀要等形式予以明確,再以G集團治理體系范本為基礎,制定項目公司治理體系方案,將相關實踐固化到YAD項目公司治理體系方案中。
治理體系方案制定后,雙方充分協(xié)商和探討,適當考慮政府方訴求,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在充分征求社會投資人意見后由YAD項目公司辦公會審議通過,形成YAD項目公司治理體系方案試行版。該試行方案明確了YAD項目公司“‘4+1決策系統(tǒng)+制度系統(tǒng)+大監(jiān)督系統(tǒng)”的公司治理體系,以清單形式列舉公司決策系統(tǒng)會議審議事項128項、領導簽批事項80項,基本涵蓋了YAD項目公司在建設期運行管理中的大部分事項,成為項目公司治理體系運行的基本指南。
治理體系總體方案的出臺,將長期以來探索和實踐的成果形成正式文件,既將股東關于建立項目公司治理體系方案的決策部署得到落實,也基本理順了YAD項目公司的管理體系和決策流程。
4 YAD項目公司運行管理實踐效果
2020年10月,YAD項目公司著手制定治理體系總體方案,并不斷加強溝通,對方案進行調(diào)整優(yōu)化;2021年4月,由股東方代表就關鍵問題進行磋商,通過座談明確了日常決策機構設置、黨組織隸屬和功能定位等事項,以及公司治理體系方案中主要問題,并形成紀要;2021年6月,公司黨支部成立;2021年8月,公司治理體系試行方案、辦公會議事規(guī)則成功通過審議并發(fā)布。
公司治理體系方案的發(fā)布,是對前期多次溝通協(xié)調(diào)及實踐探索成果的固化,基本理順了YAD項目公司的治理決策體系和流程,為YAD項目公司正常有效運行、合規(guī)高效決策提供了基本指南。
辦公會集體決策機制確立、辦公會議事規(guī)則發(fā)布后,除部分事項爭議太大或議題材料不充分需重新決策外,其他事項順利通過決策并有效實施,極大提高了公司日常運行管理效率。
股東管控思路明確后,通過積極協(xié)調(diào)溝通,有效減少了公司日常管理事務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情況,進一步提高了運行效率,增強了公司運行管理的合規(guī)性。
5 思考與小結
YAD項目公司在運行管理過程出現(xiàn)的問題,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在積極推動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提出了一些解決思路和方法,有效解決了大部分分歧,理順了管理關系,為項目公司合規(guī)高效決策、項目穩(wěn)步有序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并將實踐成果固化,形成一些有效經(jīng)驗。但針對平股項目公司的運行管理,仍然有待進一步思考,包括合作伙伴的選擇、項目合作前期應注重的問題、投資人對項目的管控邊界、項目公司管理人員派駐方式等,都還有進一步探索與思考的空間。
6 結語
在投資項目的合作中,為保持對項目的有效管理,參與各方往往都會在項目公司爭取更多的控制權,同時因各方制度、理念等差異,將會對項目公司運行管理造成巨大不便,甚至有可能因此造成項目公司無法有效決策,形成運行管理上的僵局。各方能否求同存異,化解爭議、消除分歧,建立一套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確保項目公司合規(guī)有序運行,對公司合規(guī)性、項目的有效推進、投資人項目管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YAD項目作為一個典型的平股實施的PPP投資項目,通過不斷地探索,從黨組織設置、日常事項決策、股東管控等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了實踐,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運行管理體系,在滿足各方管控要求前提下,避免公司運行管理僵局,提高運行效率,保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YAD項目公司在運行管理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對參與各方后續(xù)參與項目實際問題處理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也對類似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武正雄. 論有限責任公司僵局的事前預防機制[J]. 中國商論, 2018(8): 157-158.
[2]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項目公司治理體系總體方案[R]. 武漢: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0.
[3]程龍翔,周勇軍,徐進豐. 關于企業(yè)治理體系改革在高速公路SPV公司落地的實踐與思考[J]. 交通科技與管理, 2022(3): 54-56.
[4]崔晨曦. 關于優(yōu)化國有合資公司決策機構權力邊界的研究[J]. 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 2018(4):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