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雙創(chuàng)視域下地方優(yōu)秀文化與思政課程融合探究
——以泰州為例

2024-01-16 07:40孔慶為
文教資料 2023年17期
關鍵詞:泰州思政文化

孔慶為

(泰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一、地方文化融合思政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地方文化融合思政教學的理論意義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完整、徹底的唯物主義理論的成熟。在歷史長河中,具體的歷史條件決定歷史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一定的思想、觀念、意識、風俗習慣是一定社會的歷史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物質基礎發(fā)展的反映。[1]泰州地方特色文化是泰州歷史發(fā)展水平、物質基礎的體現。地方文化對于地方人民的教化、地方人民的認同度帶來的相互作用既可以提升地方文化軟實力,對地方社會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又可以作為教學資源的載體和介質融入思政課堂,豐富課堂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深化教學手段,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實踐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作過多次強調,要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促進傳統(tǒng)文化歷史性繼承和革命性創(chuàng)新。2017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擺在核心位置,納入重要日程,逐步成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教學的重要內容。[2]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實踐和發(fā)展,形成了既有普遍性的中華歷史文化,又有體現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不同文化習俗、思維心理、個性習慣的特殊性地方特色文化。每個人都生活在具體的文化環(huán)境中,地方文化是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所面對的具體文化環(huán)境,所以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親和力,對于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具有更強烈的價值認同和文化標識,對提升思政課堂實效性和育人實現都有著直接的、可行化的教化作用。把地方豐富的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中,既能使學生理論學習熱情更高,提高課程實效性,又能在文化資源的熏陶和學習中發(fā)揮文化的教化作用和傳播作用。這既為國家培育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良好接班人,又提振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了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地方文化資源是在特定地域空間內,由地方人民的勞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通過人民衣食住行表現出來的物質生產方式和被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的思想、制度、價值觀念所反映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特色。地方文化資源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踐意義有如下三個方面。

1. 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

地方文化資源是學生耳濡目染、娓娓道來的活資源,地方學生對它的了解度很深,參與感和感知力很強,把這些活資源編進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課程改革,營造學生易接受、可感知、能觸碰的校園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教育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我學的被動狀態(tài),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理論的人文大潮中,激發(fā)學習熱情,培育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鍛造學生人文品質,全方面提升學習能力,為社會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3]

2. 拓展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的抽象性、學理性較強,理論闡釋較為枯燥、呆板,案例解讀新穎性、時效性、生動性不強,難以吸引學生、引發(fā)共鳴,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難以實現。地方文化資源的介入不僅可以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同時可以以學生喜歡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吸引學生關注和投入,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中快速地了解、掌握和積累知識,搭建豐厚的知識體系大廈,而且可以使教師靈活地運用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完善教學組織過程,以優(yōu)秀的教案打造良好的教學局面和授課效果,在教學資源全方位呈現的過程中豐富學生情感世界,使學生增長眼界,樹立遠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 深化課堂改革,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向而行

思想政治理論課相對于學生的專業(yè)課程而言,分量不足,受重視程序不夠,該理論課對于學生只是走過場、圖形式,所以課堂活力不足,主動性不強,抬頭率不高,主動學習和認真聽課的不多,造成思政課的實效性、目的性完成度不高。思政課程強調思政課理論教育和宣傳效果,突出化育的過程,課程思政強調高校育人功能的實現,以思政課為主要抓手,突出育人的目的,兩者是過程與效果、手段與目的、知識建構與育人價值的統(tǒng)一。[4]地方文化走進課堂,既能增強課堂學習效果,又能使學生熟知文化精神實質,為他們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和成為對地方發(fā)展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培育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以地方優(yōu)秀文化資源為突破口和著力點,以學生對地方文化熟悉度和熱情度較高的優(yōu)勢為前提和基礎,以地方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內在融合為目的和核心,打通地方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化育目的和內容內在統(tǒng)一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最終實現課程學習與人才培育相結合的目的。

二、地方文化資源概念界定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地方文化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獲得了發(fā)展的活力,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寶貴資源和重要載體。地方特色文化內涵豐富,系統(tǒng)廣博,形式多樣,形態(tài)主要有群居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榜樣文化等。

群居文化是廣大人民在特定居住區(qū)域內,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的特殊的文化習俗、社會風俗,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特征。泰州地方特色文化是泰州地方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產物。如泰州的江南文化及其外延表征的江南建筑、江南飲食、江南話語、江南商派,江南人性格特質和思想特質、江南人婚喪嫁娶風俗儀式等,它是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方面做出的研究;鹽稅文化、教育文化、儒學啟蒙哲理文化等則是從社會歷史發(fā)展角度做出的研究,這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形成了泰州的歷史文化,并成為泰州地方文化發(fā)展的源頭活水。

紅色文化即革命文化,具體到泰州來看,是泰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所開展的革命活動及其革命精神的彰顯,是中國革命歷史進程在泰州這塊土地的具體匯集和歷史交匯,是泰州人民創(chuàng)造泰州革命歷史、地方發(fā)展歷史、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的宏偉書寫。比如泰州海軍誕生地文化、新四軍黃橋戰(zhàn)役文化等。地方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歷史長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地方文化的直觀性、感知性容易被當地人民接受,促進了中國革命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5]

地方榜樣文化是圍繞優(yōu)秀人物生活工作的軌跡和活動形成的文化,如以胡瑗、王艮、楊根思為代表英雄文化、以梅艷芳為代表京劇文化、名人文化等。

由此可見,泰州地方特色文化包含的形態(tài)多樣,是多種文化交叉融合起來的龐大體系,不僅有三水文化,還有革命文化、地方榜樣文化等。文化的內在聯系和作用為推動知識傳授與人才培育的結合提供了具體思路和現實路徑。

三、泰州豐厚的地方文化資源略述

(一)群居文化

泰州古稱海陵,“古代海陵(泰州)與廣陵(揚州)、金陵(南京)、蘭陵(常州)相呼應,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qū)’之稱”。自古以來,泰州就是一座學術自由、思想開放、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文化古城。作為一座有著2100 多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泰州根底深厚,文化興旺,思想林立,人才濟濟,各種思想和智慧火花在此碰撞,為泰州大地增添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意境,誕生出許多閃耀著真理光芒的杰出思想和典型人物。

泰州地處江南,深受江南文化中的吳越文化影響,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價值和地理風貌。吳越文化的價值積淀、南人北遷的移民潮流、以燒鹽為生的商業(yè)營造構成了泰州獨具特色的江南文化。[6]它是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體,共同組成了豐富的地方文化。從泰州的地理、人文風貌來說,泰州文化屬于江南文化, 由三水文化、鹽稅文化、教育文化構成。

1. 三水文化及延伸的鹽稅文化

三水文化是從自然條件研究來看的,據文獻記載,泰州是由長江、淮河、黃海三水交匯沖積而形成,江海的流動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這里的海水含鹽量比其他地區(qū)都高,因此有了當地人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和生活來源。當地有了以煮海水為鹽的鹽業(yè)生計,也就有了政府管理的鹽稅部門,有了成熟的商業(yè)版圖,有了綿延至今的鹽稅文化。泰州因水而生,因水而榮,傍水而依,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憑借水資源的優(yōu)勢打造與水相關的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造泰州水城文化名片。這一名片既錘煉了泰州人與水抗戰(zhàn)、戰(zhàn)勝水災的精神品質,又鍛造了泰州人溫婉細膩、海納百川、兼收并蓄、開放進取的性格特質。

2. 教育文化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塑造了思想制度和教育文化,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與社會發(fā)展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教育形態(tài)經歷了狩漁文化、農耕文化到近代工業(yè)文化,信息文化,同時也有了具體社會形態(tài)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體制,泰州在這樣的歷史演進中不斷涵養(yǎng)其人民的思想體系和社會風化,形成了重教興學的尚文精神、勤學苦讀的學子精神、學高身正的大師精神、平民教育的民本精神。[7]從古代的范仲淹、胡瑗、王艮等教育名人留下的教育思想、教育資源到近代以泰興洋思中學為標志的基礎教育的突出位置和顯著優(yōu)勢,都是泰州教育思想平民性、基礎性、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特性的內涵闡釋,也是泰州教育人才薈萃的例證,促使泰州高質量教育發(fā)展揚帆遠航。

(二)紅色文化

泰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既包含在泰州土地上發(fā)生的革命歷史事件、故事、活動軌跡,又包含紅色精神的內涵提煉和集中表達,還體現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建設。思政課教師選取泰州地方代表性的紅色文化為重點,以點帶面深入思政教學改革。

1. 黨支部文化

作為泰州地區(qū)第一個中共黨員、第一個黨支部書記、第一個縣委書記的沈毅,1900 年1 月28 日生于江蘇泰州市一個貧民家庭,腐敗的清政府促使其成長為一個進步青年,找到了為之奮斗的事業(yè)——解放勞苦大眾。他胸懷遠大理想,投身于尋找真理和革命道路的火種中。因沈毅活動軌跡而產生的泰興支部、行刑大校場成為紅色資源,沈毅堅守理想、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成為永不褪色的紅色文化,值得后人學習和傳頌。

2. 新四軍黃橋戰(zhàn)役文化

1940 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為了堅持抗戰(zhàn),確立了開辟蘇北、發(fā)展華中的戰(zhàn)略任務,利用黃橋鎮(zhèn)的特殊地理優(yōu)勢,命令陳毅、粟裕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主力部隊以黃橋鎮(zhèn)為中心建立抗日根據地,建立蘇北紅軍革命陣地,為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確保戰(zhàn)勢的有利局面、穩(wěn)定華中局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1940 年10 月4 日至6 日,在黃橋人民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消滅國民黨部隊1.1 萬多人,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決戰(zhàn)大勝利。由此,也就有了廣為傳唱的《黃橋燒餅歌》,有了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黃橋戰(zhàn)役紀念館等紅色遺跡。

3. 海軍文化

1949 年4 月23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于江蘇泰州白馬廟,從此泰州與人民海軍緊緊聯系在了一起,泰州因此被稱為“水兵母親城”。這是由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中國革命是靠小米加步槍取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們的兵種以陸軍為主,其他兵種因特殊斗爭需要而隨之產生。1949 年4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三野首長粟裕、張震、張愛萍在泰州指揮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zhàn)役,為鞏固革命戰(zhàn)果、擴大勝利態(tài)勢,便在此設立了華東軍區(qū)海軍,在此基礎上,也就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和紀念館,從而為泰州的歷史增添了一抹意義深遠的中國紅、中國魂。泰州的海軍歷史被載入史冊,永久流傳,使泰州歷史文化名城實至名歸。

沈毅與中共江浙區(qū)泰興獨立支部的故事,陳毅、粟裕與新四軍黃橋戰(zhàn)役的故事,泰州白馬廟與人民海軍的故事都是泰州這片熱土上發(fā)生的廣為人知的革命故事,將這些優(yōu)質的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學全過程是很好的探索和務實的創(chuàng)新,必定能大大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促進育人目的的達成。

(三)地方榜樣文化

1. 胡瑗的理學

胡瑗(993—1059 年),生于泰州,北宋理學先驅,創(chuàng)立理學“安定學派”,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十年磨一劍”,刻苦求學、專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感動。他集教育、理論、實踐于一體,開創(chuàng)了宋代理學之先河;尊崇儒學,追求圣賢,講“明體達用之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經世致用,這些優(yōu)秀的哲理思想開啟了務實之風。他還注重民本之風,以民為基,固本安邦。[8]

2. 王艮的新儒學

王艮(1483—1541 年),泰州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原本是一個目不識丁的灶丁,在學習條件艱苦且沒有老師教導的情況下,刻苦自學,勤學敏思,最終成為有名的學者。這種苦心孤詣、踽踽獨行的刻苦學習精神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他的“百姓日用即道”民本思想、“安身立本”淮安格物致知論、“內圣外王”的政治論、正確的孝悌觀、有教無類的教育論都是經典的立世思想,值得永續(xù)流傳。[9]

3. 楊根思的英雄主義

1922 年11 月6 日,楊根思出生在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qū)羊貨郎店(后改為江蘇省泰興市根思鄉(xiāng)根思村)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童年的艱辛、社會的黑暗給了他奮斗的勇氣和動力,磨煉了他堅韌吃苦的意志。1944 年2 月,楊根思加入新四軍,開始了南征北戰(zhàn)的生活,他作戰(zhàn)勇敢,多次被評為“戰(zhàn)斗英雄”。1950 年10 月,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他與敵人殊死搏斗,獻出了自己年僅28 歲的生命。他的“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zhàn)勝不了的敵人”精神體現了戰(zhàn)士們革命無畏、視死如歸的意志品質,是和平年代激勵后人努力進取、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堅決完成任務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標桿。

泰州不僅有以上這些知名人物,還有如鄭板橋、施耐庵等以及曾在此游歷留下佳作的其他人物,這不僅說明泰州歷史悠長、文化底蘊豐富,還說明其獨特的文化資源為人才輩提供了肥沃土壤,讓泰州文化熠熠生輝。

四、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具體應用

(一)用心篩選地方優(yōu)秀文化的融入資源

為了推動落實文化雙創(chuàng),“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上的文字都活起來”,讓優(yōu)秀的地方文化資源煥發(fā)出新的光芒、時代價值,才能真正助推地方文化建設,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讓活態(tài)的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學,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政教學實效,以鮮活的載體、內容、傳播方式打造有質量的課堂,更好地落實思政育人功能。

為了避免隨意性,真正發(fā)揮實效性,教師要做好整體設計,堅持系統(tǒng)思維,選取的文化資源要符合思政教學整體設計,堅持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內在一致性,要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與思政資源中的文化元素相向而行、相互補充,和諧統(tǒng)一、自成一體,還要做好課程整體教學設計,更新教學大綱,把地方資源有機妥帖地融入思政課程,搭建好頂層設計。

教師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馬克思主義實現“兩個結合”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和理論依據,貫通中西,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找到我國堅定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從中國哲學、中國歷史文化中找到四個自信的理論根源和價值基石,為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樹立科學信仰做鋪墊。海軍文化可以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圍繞海軍文化的產生背景、形成過程、精神內涵、精神特質、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凸顯海軍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和輝煌成就,為鞏固我國領土安全和主權完整、開拓豐富的海洋資源,向海而生、向海而興、建設海洋強國,征服星辰大海的長遠目標指明行動路線圖、時間表。

教師還要注意融入的話語轉換。地方優(yōu)秀文化與思政課內容存在習慣表達和話語邏輯范式的不同,一個是文化資源表述,一個是教學語言表述。為了達到有效融合,就要實現兩者之間的話語轉化,將地方優(yōu)秀文化資源轉化為學生愛聽且聽得懂的教學語言,遵循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建構合理親切、符合學生思維習慣的話語體系,避免“兩張皮”的話語真空,克服地方文化融入過程中的失聲、失真現象,用科學的、強有力的思政理論話語表述地方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思想實質。比如,教師可將楊根思英雄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課程,把它放在愛國主義精神的背景下去認識它的作用和價值,英魂的時代意義和英雄精神的價值彰顯是對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課程值得挖掘和探究的中心內容和核心要義,跟青年人的思想有機合拍、同頻共振,更有力地展現思政融合的教育成效和現實生命力。[10]

(二)用力創(chuàng)新地方優(yōu)秀文化資源的融入方法

良好的、適當的教學方式能夠增進地方優(yōu)秀文化資源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效果,調動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為師生相長教學實效性和課程育人性打造順暢的融入介質。當前,思政課程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學手段落伍,難以匹配文化傳播、教學內容、學生特質的要求,所以教師要大膽探索、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符合學生需求、教學內容契合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采取學生樂于參與的教學方法,比如專題式教學法、研討式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等,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自主性,使學生在愉悅的方式中潛移默化地感知領悟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專題式教學法集中講授以專題形式呈現的教學主題,深入推動學生學習地方文化資源的興趣和氛圍,比如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中,教師在講授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時,可以沈毅創(chuàng)建泰州地區(qū)第一個黨支部的故事為主線,緊扣沈毅故事與建黨精神的歷史交匯重大事件,讓學生在故事學習、理論升華中總結黨百年奮斗的艱辛歷程,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研討式教學法通過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總結感受、經驗、理論分析基礎上得出客觀全面的結果,如查閱文獻、調查研究、實地訪談、親身經歷、細心觀察等。比如關于黃橋戰(zhàn)役文化是否過時的主題探討,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歷史層面梳理它的歷史過程和重要內容,從現實層面歸納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參與式教學法主要以發(fā)動學生共同參與,建立積極平等的主體地位為目的,打破教師的滿堂灌,利用有效、豐富的參與方式,讓學生積極融入課堂,營造公平、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比如在講王艮泰州新儒學文化時,通過學生親自走訪崇儒祠,依托泰州儒學講堂身臨其境梳理王艮哲理的智慧和價值,以課堂匯報和課外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活躍參與式教學的高潮,突出教學實效性和生動性。

(三)用愛澆灌地方優(yōu)秀文化資源的融入主體

思政教師是加強地方優(yōu)秀文化與思政教學融合,提升融合效果的重要力量和核心主體,在融合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思政教師的核心地位。思政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理論基礎和學術涵養(yǎng),能夠把握地方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和核心要義,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促進地方優(yōu)秀文化與思政教學的有效結合。當前,部分教師融入主動性不強,沒有深刻認識到地方文化育人價值和功能,更認識不到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重要意義,導致對地方文化研究較少,不成系統(tǒng),且無法把它轉化為生動的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無法為兩者融合發(fā)揮更多的能動性。還有部分教師受到學術水平和自身學習能力的局限,自身文化基礎較為薄弱,難以為兩者融合進行積極的探索。另外,一些高校也沒有認識到兩者融合的必要性,難以支撐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責任擔當。

要提升融合的水平和實效,就要加強教師的文化水平培訓,建設一支信仰堅定、業(yè)務突出、情懷高遠、能力過硬的優(yōu)秀思政教師隊伍。

首先,思政教師要主動學習,自主研習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等理論專著,積極參與教師培訓、專題報告、專家研討、文化論壇等,開展教師講堂和教學競賽,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為深度融合發(fā)揮更有質量的主體作用。其次,教師所在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要做好融合的組織工作,通過不懈的研討把教師所學轉化為教學產出,為推動融合的質量建立穩(wěn)固的監(jiān)督評估體系和全面執(zhí)行體系,保障融合機制研究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最后,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和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視地方優(yōu)秀文化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強化頂層設計,發(fā)揮好全面領導、統(tǒng)籌全局的作用,以嚴格化的領導體系夯實兩者融合的制度基礎,切實保障融合的制度效果。

五、結語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值得挖掘和開發(fā),將其融入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對課程學習質量的提高和育人目標的實現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泰州的思政課教師要在育人目的的引領下緊扣地方文化資源概念的解讀,使學生身臨其境般置身于地方文化資源的學習海洋中,在歷史文化長廊中感知文化的自信和精神的可貴;在具體融合方法上要優(yōu)選優(yōu)質的地方文化資源,使其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構成,構建融合的前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進融合的過程,提升思政教師的文化水平,為融合的推進鋪設具有可行性的路徑。

猜你喜歡
泰州思政文化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幸福水天堂——泰州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年味里的“虎文化”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誰遠誰近?
泰州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