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覺敏
聞一多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蔽簳x以來,不僅方正的顏之推將《莊子》排在“三玄”之首,就是白眼對雞蟲的阮籍、斗酒詩百篇的李白、年少成名的蘇軾、孤軍闖敵營的辛棄疾、桀驁不馴的金圣嘆等眾多名士,也都毫不吝惜對《莊子》的贊美。近幾年,莊子被稱為“躺平”學鼻祖,印證了它穿越時代的影響。2019年,王景琳、徐匋的《莊子的世界》成為年度“中國好書”;2022年,兩位作者再度聯(lián)手創(chuàng)作《逍遙人間:走進莊子的世界》,同一個莊子,這次會有什么不同?
一
懷著好奇和疑惑打開它,想象中,經典都是“天意從來高難問”,《逍遙人間》卻以“易”令人震撼,它似乎在詮釋什么是“老去詩篇渾漫與”。
《莊子》是曠世奇書,也是難書,其核心“逍遙”“齊物”本就不是日常人倫物理,有的說法更是驚世駭俗。滿篇都是奇怪之物,大的包裹六合,小的爭戰(zhàn)蝸角;活得久的,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壽命短的,朝生暮死已是幸運;同樣是得道,神人美如處子,哀駘它與支離疏卻丑出天際。大概也因為這,解讀《莊子》的書多是繁復到令人生畏。相比之下,《逍遙人間》是易到極致,《莊子這個人》《〈莊子〉這本書》直接成了章的標題,連“躺平”這些現代話語也毫不違和,感覺作者就是三五好友之一,閑來無事,聊著無用之話。
可以說,《莊子》是奇瑋瑰異的迷宮,但是需要導游,《逍遙人間》大概就是那隨性的導游。第一章《莊子這個人》開門見山,游覽莊子潦倒的日常生活,在看似瑣碎的絮叨中進入莊子最愛好的“自然”:“對山林自然的由衷熱愛,以及對自然所帶來的歡悅的沉醉與享受,使得莊子很像是一位老頑童,他得空便游玩于山水之間,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矚目于一切其他諸子不曾留意或司空見慣卻不以為然的種種自然現象以及各種生命。”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自然”艱澀玄奧,但這里融合了哲學和文學的“自然”卻如山泉汩汩,滲入現代人那焦灼擠成的褶皺,治愈著每一個漂泊的靈魂。這大概是《逍遙人間》最大的特點,平易省凈,卻最是深情。第二章《唯一的摯友》也是如此,常人言及莊惠,多是唇舌之爭,但《逍遙人間》中,莊、惠論辨歸于歷經劫難后的惺惺相惜,平平敘來,不疾不徐,卻令人感慨唏噓——人生安得一惠子,伴我酷暑寒冬?這種深情,在第三章《莊子從哪來》學術淵源的辨析中也時有體現,對顏回之心齋的評述,不經意間流出作者心底的溫情和期許。
前三章讀來渾如家常,雖有考證訓詁,但條分縷析,疏疏朗朗,通脫暢達,有雜文之感?!肚f子》史實和故事多散如遺珠,該書將之匯聚成篇,以獨到的分析貫通多個故事,委曲有致。作者如此結構,有它的邏輯基礎,即以內七篇為一個整體,第四章《〈莊子〉這本書》中對此詳加考辨:“內七篇篇名出現的時間、先秦時期文章篇名的命名特點及方式,說明內七篇最早是以一篇長文行世的。除了這些從考據角度來看的證據外,內篇所表述的思想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以及行文的組織結構、段落之間的銜接方式也可以成為內篇是一篇文章的重要依據?!蔽谋究甲C、思想分析相結合,新見頻出但言必有據,可謂該書另一特點,這與其學術素養(yǎng)有關。該書作者王景琳和徐匋系1977、1978級本科生,分別受學于北大褚斌杰先生和人大馮其庸先生,即令是面向普通人的寫作,也不離其學術底色。持有不同學術觀點者,也盡可聚焦于相關內容商榷,不必擔心無從著手。
當以內七篇為整體時,各章就不是彼此孤立的讀后感,而是以內七篇哲學議題或人生困惑為核,全書相關寓言、故事和人物為骨,個人創(chuàng)見則可謂血肉精神,如此,靈動飛揚的狂人莊子呼之則出,穿越時空來到當下。
二
“逍遙”“齊物”是《莊子》最重要的主題,《逍遙人生》也不能免,鯤鵬燕雀孰為逍遙?傳統(tǒng)研究爭執(zhí)未已,第五章《致意最在逍遙游》對此另有新見。在逐一分析大鵬、小鳥、宋榮子、列子之不逍遙后,作者提出“無已”的“天籟”是對《逍遙游》中至人之逍遙的描述。以此為基礎,第六章《“道”的迷失》以各種奇人告訴人們如何找回失落的“道”?!暗馈北拘钪?,但作者就像他筆下的莊子一樣,他說莊子把“道”轉換成了人人能懂的大白話,其實作者也把《齊物論》轉換成了人人都能夠聽懂的大白話。他先說什么是“道”,人人可以得“道”;再說“道”的“虧”——從“古之人”起,到高低貴賤愛恨情仇等是非之辨的出現,再到偏見即“成心”毀了道,說明不是道變了,是人心變了;最后提出要以“萬物一齊”“道通為一”消彌成心,進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并由此引出對人性的反思、對個體平等的倡揚——而這不正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嗎?原本齊物論遠離生活,哲理寓言撲朔迷離,真是“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殆得‘飛’之機者”;但《逍遙人生》中,齊物論照進了現世,右?guī)?、支離疏、王駘、子輿等紛至沓來的奇人異士,都被描述得可聞可見,甚至鮮活可愛,如說嚙齒向被衣請教“道”,被衣話沒說完,嚙齒竟已入夢,被衣非但沒生氣,反而十分高興,他邊走邊唱道:嚙齒得道了……這里,聞道后的嚙齒無思無慮,而被衣邊走邊唱的適意和暢然,令人想起“風乎舞雩,詠而歸”,深奧的玄理似乎成了幾十秒的動畫小故事,這也是全書說理的最大特點。
往者不可追,我們如何找回“道”?作者從各個角度引導讀者。第八章《修德路漫漫》以《德充符》故事為主體串起了《逍遙游》中神人之德、《齊物論》中堯之德、《人間世》中顏回與支離疏之德等,否定了鄭子產的“放不下”,提倡申徒嘉的“放下”,以此實現“德”的最高境界即“和”,這是修道途徑之一,即避免與外在世界的相刃相靡。修道還可以從心靈的內在構建入手,第九章《殊途而同歸》告訴讀者,南郭子綦的“喪我”、顏回的“心齋”、卜梁倚的“守”與“外”、“意而子”與“坐忘”都是“在否定現實的基礎上的一種放棄、一種放下,是一種決絕的拋棄”。其實,《莊子》那么多文字,哪里是拋棄社會之忘?他所“忘”者是對天下的占有欲,“忘”中自有不忘,第十章《莊子也有政治理想》正是折射出了莊子和作者對個體、對社會命運之“不忘”,無為而治中是對個體的尊重和悲憫。
因為“不忘”,莊子才放眼個體和人類的未來,他眼之所至,戰(zhàn)亂彌野,足之所至,荊棘叢生,都帶來無可壓抑的萬時萬世之怨。第七章《生死與夢覺》、第十一章《文人士子的悲哀》、第十二章《“‘游’于夾縫間”》可謂為此而發(fā)。
三
哀之大者莫過于死,莊子齊生死,讀者跟著作者行走于莊子的生死觀中。人們看到《齊物論》中以視死如歸來平息對死的惶恐,還看到秦失對老聃之死大號三聲便出,現身說法如何“安時而處順”。這已經讓人詫異了,但有更“過分”者,孟子反在好友尸體前奏樂歌唱,莊子對著死妻鼓盆而歌。更進一步,是連自己的死也不哀傷,骷髏寧可死也不做君王,莊子把自己的死描述得如詩如畫。眾多生死寓言本令人目眩神迷,但作者將它們組合起來,讀者讀之如登山,一山更比一山高,百轉千折,原來的頂峰不斷成為新的起點?!八馈彼坪踉絹碓讲恢档脗?,“他是懷著一種‘游子回鄉(xiāng)’的熱切而又空靈的心境,灑脫從容地迎接自己生命的終結,坦蕩樂觀地走進天地之‘巨室’,安然平靜地回歸自己生命的原點,去迎接下一次生命的循環(huán)”。然而,死之悲哀真的能就此化解嗎?非也。這里,原以為的終點處,一峰又奇崛錯出:子輿之病、子來之死讓現世的死亡之痛再度驚醒人們。以為此峰實為絕路之時,作者最后卻拎出“化”字,“‘化’既包含了物我互化、生死互化的一體性,又包含了人生歷程中生老病死,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之中的持續(xù)性、不間斷性”,真可謂豁然開朗,別有更高處??吹竭@些,方悟作者不是寫不出蕩氣回腸之文字,實是以自然為尚,但疏蕩通脫中蘊含無數深情委曲,讓人在通往大化的路上,無數次感受生死的波折??梢哉f,《逍遙人生》的每一篇都如回旋激蕩的曲子,一個個小故事如一節(jié)節(jié)旋律,新的旋律不斷匯入,空靈或雄渾,歡快或悲傷,全書似乎組成了大的協(xié)奏曲,彼此應和,互相生發(fā),讓人永遠不知道會組成多少曲調。
突破生死之限就是大解脫了嗎?作者以莊子之眼回望,看到了更深處的“人心的缺陷”,第十一章《文人士子的悲哀》即呈現了種種人心人性?!按笾薄靶≈碑斎杖源嬖?,只是化身坐擁無數粉紅、攪動情緒的所謂公眾人物;隱藏欲望的人心人性“如同心中埋藏著的導火索一樣,會由于各種各樣的契機被觸發(fā),迅速點燃、爆炸,隨時隨地都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甚至走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以此,身為士子的作者發(fā)出了靈魂拷問:我們自己不是也曾做過類似的事或正在羨慕著別人靠這些手段而取得的‘成就’?”每一個讀者,都能于此照見自己的人性,某種程度上,作者比莊子還峭刻,蓋因莊子的批評是通向他人,而作者是指向自身。唯其如此,文字讀來輕松,思之卻如芒刺在背,《逍遙人生》將莊子拉到每個個體身邊,促成人的反省,這大概是簡單的訓詁之作難以企及的高度。與對自我的尖銳批判形成對比的,是對普通人的悲憫,第十二章《“游”于夾縫間》說莊子教人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像櫟社樹那樣全身保命,作者沒有責怪普通人“無用”,反倒告之以“無用”,是深深地體悟了普通人求用而不得的悲哀。
普通人的生存之虞、士子的名利之慕,都是莊子化不掉的大哀,這凝結成了第十三章《大宗師的前世今生》和第十四章《藐姑射之山的坍塌》。“大宗師”逍遙于名利之上,意欲以“道”重塑人們的靈魂,但掩蓋不住個體如莊子一樣“走投無路的絕望與無奈”。第十四章《藐姑射之山的坍塌》中,卓爾不群、瀟灑神奇的至人也無法阻止社會的墮落,“文人士子走下了神壇,平民百姓陷入了極大的生活困境,圣人……不可能改變現實社會中帝王君主的任何行徑”,象征原始純樸的混沌最終死于象征“文明”的倏忽之手,萬世之悲仍盤旋不去,這引起我們對人類終極的反思:由個體而言,被人性之惡驅遣的個體,看似無比強大,實際只是欲望的奴隸;由人類而言,在對文明的追求中,人類失去了藐姑射之山,甚至將被文明反噬。這甚至讓人想起當下,AI的出現會不會是新的鎖鏈?
幾個月后的暑假,聽久居美國的RboinWang(王蓉蓉)老師講《莊子》,王老師說世界充滿了uncertainty(不確定性),要把“Ishould……”變成“IWouldlike……”(即把“我必須”變成“我努力”),在未來的不確定之前,普天之人都是躲不開的無奈,這就是“漆園之哀怨在天下……在萬世”嗎?但是,彌布哀怨的人生中,來自異域時空的殷勤叮嚀與撫慰又何嘗不是人生之“大喜”?明白人生之喜樂長在,變化無窮,則當“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如此,即是逍遙之旅?
原來,尋訪逍遙的意義存在于每一個“我”自己的尋訪中?那么,打開《逍遙人生》,可能發(fā)現莊子正在《逍遙人生》中靜靜地等著我們,他擁普通人入懷,如擁抱跋涉荊棘后傷痕累累的游子;蕩滌普通人的各種執(zhí)念,如扯去讓人窒息的層層裹挾,帶著普通人飛入那澄明純凈的蒼穹,感受無限時空的自然悸動,更可能,擊穿普通人內心隱秘的自私與脆弱,去尋找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