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行走在邊緣
——香港武俠小說外譯歷時性描寫研究

2023-12-27 01:22:14馬新強孟慶源
東北亞外語論壇 2023年7期
關鍵詞:梁羽生譯介武俠

陳 薇 馬新強 孟慶源

鄭州輕工業(yè)大學 鄭 州 450000 中 國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長 沙 410083 中 國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長 沙 410083 中 國

引言

香港對中國內地經濟發(fā)展起到的引領與示范作用難以忽視,但因地域的偏遠以及特殊的政治體制,其文學創(chuàng)作難以融入中國主流文學系統(tǒng),處于邊緣化和被忽視的境地(王光明,2002:174)。作為主體的文學創(chuàng)作尚且如此,附于其后的文學翻譯更是難以獲得大眾和學者的關注。然而,正如佐哈爾所言,任何忽視了翻譯文學的文學研究均有失偏頗。香港翻譯文學,也如香港文學之于中國主流文學一樣,是中國翻譯史,乃至中國文學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香港武俠小說作家

相對中國主流文學,香港文學不同之處在于通俗文學的生命力比嚴肅文學更旺盛。在長達百余年時間里,香港文化始終趨向金錢化和世俗化,多數(shù)作品缺乏深度,流于俗套。諸多學者感慨,“香港缺少嚴肅文學的土壤”(古遠清,1999:12)。這也造就了香港通俗文學的興盛,其中,武俠小說尤為突出。20世紀50年代后,興于港臺及海外的武俠小說被歸為新派武俠。新派武俠與舊派武俠之間淵源極深,是一種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羅立群,2008:21)。此時的武俠小說開始文風轉變,吸收西方文藝思想,借助外國小說表現(xiàn)技巧,由傳統(tǒng)向新式轉變。傳統(tǒng)公案糅合現(xiàn)代推理讓新派武俠進入一個全新境界。香港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發(fā)源地,引領了這一時期武俠小說發(fā)展的潮流,以金庸、梁羽生等為代表的香港武俠小說家開始崛起。

1.1 金庸及其作品

金庸原名查良鏞,1948年移居香港,自1955年開始以筆名金庸發(fā)表武俠小說。金庸不算高產作家,除去發(fā)表在報刊雜志上的時評和影評,真正結集出版的作品僅21部。學術研究著作4部,分別為《袁崇煥評傳》《成吉思汗及其家族》《全真教考》《色蘊論》,前三者均附錄在武俠小說中出版;社論集一部,名為《香港的前途》,主要收錄了20余年間他在《明報》發(fā)表的各類時事政評;2006年,中國大陸作家出版社出版《金庸散文集》一書。金庸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在1955年到1972年間創(chuàng)作的15部武俠小說。這些作品包含了金庸在對聯(lián)“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所涵蓋的14部佳作。它們不僅是金庸的代表作,同時也堪稱香港乃至中國傳統(tǒng)武俠小說的巔峰。因此,外界對香港武俠創(chuàng)作也留下了“金庸之后再無武俠”的印象。這一方面代表了金庸在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所達成的至高成就和廣泛影響,同時也表明在金庸、梁羽生之后,香港武俠人才凋零,作品創(chuàng)作相對滯后。而隨著網絡武俠、玄幻等作品崛起,香港傳統(tǒng)武俠幾乎陷入“失聲”境地。

1.2 梁羽生及其作品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tǒng),1949年后定居香港,被譽為新派武俠開山祖師。他曾自言,“開(新武俠)風氣者,梁羽生;發(fā)揚光大者,金庸”。自1954年開始,直至1984年封筆,梁羽生從事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時間長達30年,他對這份事業(yè)的堅持與執(zhí)著,在所有武俠小說作家中都罕見。雖與金庸在1955年相約從事武俠創(chuàng)作,但曾為《大公報》副刊編輯的梁羽生早在一年前就開始了自己的武俠事業(yè)。1954年,香港發(fā)生白鶴派掌門陳克夫與太極派掌門吳公儀擂臺比武事件。借此契機,梁羽生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龍虎斗京華》,一舉開啟新武俠的歷史篇章。在此后30年里,梁氏創(chuàng)作了多達35部武俠作品,其中有近半在一年左右完成。在早期創(chuàng)作過程中,更時有一年創(chuàng)作兩部小說的舉動,數(shù)量之大和創(chuàng)作之高效令人欽佩。

1.3 其他作家及其作品

在金庸、梁羽生之外,香港武俠小說史不容忽視的還有陳凡。他曾與金、梁二人相約,于1955年開始在《大公報》開設專欄,合著《三劍樓隨筆》。共同從事新武俠創(chuàng)作,開歷史之先河,與金庸、梁羽生合稱“三劍客”。但陳凡的武俠作品有限,流傳于世的僅有《風虎云龍傳》。除此三人外,香港從事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的著名作家還有倪匡、黃易等人。但倪匡、黃易的作品略顯另類,其作品中包含太多玄幻色彩,脫離現(xiàn)實世界和真實生活,仙、神、魔往往充斥其中,缺少純粹武俠的歷史厚重感,蘊含的中國古典文化元素不足。其他一些香港作家,如周書華、金峰、張夢以及牟松庭等同樣為香港武俠小說發(fā)展貢獻了一己之力。但他們往往不為人知,一方面是因為同時代的金、梁二人光芒太盛,另一方面也是因其作品相對來說數(shù)量較少且難以達到較高文學水準。

二、香港武俠小說外譯歷時性描寫

盡管數(shù)量眾多且歷史悠久,但武俠小說翻譯遠稱不上繁盛。相比嚴肅文學,武俠小說翻譯起步較晚,發(fā)軔于20世紀50年代,且集中在個別名家作品。20世紀末,對武俠小說翻譯的關注不斷升溫,亞洲及歐美一些大型出版社開始出版香港武俠小說翻譯。民間也自發(fā)參與,創(chuàng)辦英文網站(如http://wuxiapedia.com,http://www.spcnet.tv/forums/等),提供公開出版及民間自發(fā)翻譯的武俠小說。這些網站對每部小說都有詳細英文介紹和說明,并提供相關資料查詢。正如網站創(chuàng)辦者所言:為中國武俠小說提供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所在,并公開征集譯者,大力推動武俠翻譯發(fā)展。據統(tǒng)計,刊載中國網絡小說譯文的美國網站“小說更新”(www.novelupdates.comg)日均訪問量已突破30萬,訪客遍及29個國家和地區(qū),而主要譯介中國武俠和玄幻小說的“武俠世界”(http://wuxiaworld.com)更是擁有日均上千萬的訪問量(馬新強,2020:89)。應該說,這些民間自發(fā)翻譯活動已產生較為廣泛的市場效應,為武俠在海外,尤其是英語世界的傳播打下了良好基礎。

2.1 金庸作品外譯

在武俠作品翻譯過程中,金庸的作品備受關注,往往是譯者或出版社首選對象,這首先源自其作品在讀者中廣受歡迎,獲得了嚴肅文學難以企及的成功,其次是從文筆到內涵其作品都已超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武俠范疇,達到了較高的文學水平。

2.1.1 金庸武俠小說在亞洲

金庸武俠小說在東南亞深受歡迎,早在20世紀50年代,印尼就已譯介金庸的作品。但直到1995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才正式獲得授權出版金庸武俠小說簡體中文版。20世紀70年代,金庸的武俠小說被譯成馬來語、緬甸語、泰語,并廣為流傳,但這些翻譯均未取得授權,屬于非法盜譯。金庸小說在韓國的翻譯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同樣未獲授權。據不完全統(tǒng)計,非法出版金庸武俠小說韓語版的韓國出版社多達12家。2003年,金庸才授權韓國中原文化冬光出版社、中原文化太日出版社正式出版其武俠作品,翻譯工作主要由韓國的金一江、樸永昌、姜滕元以及李元吉等人完成,包括了12部長篇以及《越女劍》。

日本對金庸作品的譯介直到20世紀末才起步,譯介篇目與韓語版一致,均由日本德間出版社發(fā)行。日本知名漢學家岡崎由美參與了所有作品的譯介,她于1996年首次將《書劍恩仇錄》譯成日語,并擔任其他譯本的監(jiān)修。土屋文子分別于1997年和2002年翻譯《俠客行》和《天龍八部》;小島早依于1997年完成《碧血劍》的翻譯;小島瑞紀分別于1998年和2003年翻譯《笑傲江湖》和《鹿鼎記》;1999年,日語版《射雕英雄傳》出版,譯者是金海南;同年,《雪山飛狐》日文版發(fā)行,譯者是林久之。此外,林久之還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別與阿部敦子及伊藤未央合譯《倚天屠龍記》和《越女劍》。同一時間,阿部敦子還分別完成了《連城訣》和《飛狐外傳》的翻譯;松田京子于2000年完成《神雕俠侶》的翻譯。

2.1.2 金庸武俠小說在歐美

金庸武俠作品在西方的譯介要晚于亞洲。1972年,紐約名為《橋》(Bridge)的雜志連續(xù)四期刊登Robin Wu節(jié)譯的《射雕英雄傳》。此后20年間,西方世界始終沒有出現(xiàn)金庸武俠小說全譯本。直到1993年,香港學者莫錦屏(Olivia Mok)完成了《雪山飛狐》的英譯,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也是金庸武俠的第一個英語全譯本。1994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出版《紅樓夢》譯者之一閔福德節(jié)譯的《鹿鼎記》兩個章節(jié)。1996年,閔福德開始與學生賴慈云合譯《射雕英雄傳》第一章,發(fā)表于《翻譯季刊》上。1997-2002年間,閔福德陸續(xù)完成《鹿鼎記》的翻譯工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劍恩仇錄》英文版,該譯文由英國前資深駐華記者晏格文(Graham Enshaw)于70年代中后期完成。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較大,作為通俗小說代表的武俠作品在歐美并未得到廣大翻譯家和出版商青睞,相關譯介活動較少。到目前為止,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金庸武俠小說英文版僅有三部。

金庸作品在英語世界傳播的重要時刻發(fā)生在2018年,這一年,瑞典人郝玉青歷經6年翻譯完成的《射雕英雄傳》第一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由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MacLehose Press)發(fā)行,這也是金庸武俠的代表作首次在英語世界得以譯介。此時,距離這部作品問世已過去了61年。根據其翻譯計劃,《射雕》三部曲英文版將每年出版一卷,總計耗時12年。因翻譯難度大,除第一卷由郝玉青獨譯外,其余作品將采用合譯方式進行,以此來推動翻譯進度。其中,第二卷《未竟之約》(A Bond Undone)于2019年出版,譯者是郝玉青和香港的張菁,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于2020年和2021年在英國出版?!渡涞裼⑿蹅鳌酚⑽陌娴膯柺纻涫荜P注,被認為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起標志性事件”(徐雪英 張菁,2020:42)。

從21世紀初開始,民間自發(fā)的金庸武俠小說翻譯從未間斷,其貢獻同樣值得我們關注。據不完全統(tǒng)計,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還完全未被英譯的僅有《連城訣》和《飛狐外傳》,其他小說都有譯者在自發(fā)譯介。在署名為Noddles的譯者帶領下,多位譯者已共同完成了《神雕俠侶》的英譯,而網絡上一位匿名譯者也已完成《越女劍》的翻譯。此外,金庸其他作品由幾位分別署名為Huang Yushi、Athena、Lanny Lin、Moinllieon的譯者在進行翻譯,一些讀者留言對這些譯文表示贊許。當然,這些譯文的質量還有待全面、客觀的評價,但從公開信息可以推斷,這些譯者應該具備一定的翻譯水準。例如,署名Huang Yushi的譯者當前正在陸續(xù)進行三部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他的職業(yè)背景為資深編輯和職業(yè)譯者。

法語版金庸武俠小說直到21世紀初才出現(xiàn)。2004年,法國友豐出版社出版華裔法籍翻譯家王健育翻譯的《射雕英雄傳》,這也是目前唯一一本中國武俠小說法譯本。法語版《射雕英雄傳》在法語世界的反響呈現(xiàn)兩極化,官方對其評價很高,時任法國總統(tǒng)的希拉克及眾多官員贊譽有加,法國文教部還其頒發(fā)了嘉獎狀;但它在讀者市場卻反響平平,從其僅有1000套的發(fā)行量就可見一斑。(羅永洲,2011:51)。此外,黑龍江大學的趙為于2009年撰文對金庸武俠小說俄譯進行討論,文中對一些武俠術語和《笑傲江湖》的個別段落進行了試譯。

2.2 梁羽生作品外譯

金庸在武俠江湖的霸主地位難以撼動,令其他作家光芒暗淡,即使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梁羽生也難逃此運。梁羽生的武俠作品數(shù)量遠超金庸,但其成就卻遠有不及,這一現(xiàn)狀多少也影響了國外文學界和讀者的判斷。因此,除少數(shù)亞洲國家外,梁羽生武俠作品幾乎從未被譯介到歐美。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韓譯數(shù)量相對較多,總計12部,分別為《白發(fā)魔女傳》《大唐游俠轉》《云海玉弓緣》《萍蹤俠影錄》《江湖三女俠》《狂俠天驕魔女》《武當?shù)谝粍Α贰渡⒒ㄅ畟b》《天山英雄傳》《聯(lián)劍風云錄》《龍鳳寶釵錄》及《俠骨丹心》,譯者正是從事金庸武俠小說韓譯的樸永昌、李德玉等人。梁羽生武俠小說被譯介到日本的極少,目前為止僅有《七劍下天山》由德間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譯者為早稻田大學的土屋文子。

2.3 其他作家作品外譯

其他香港武俠作家的作品鮮有外譯本,據統(tǒng)計,香港武俠小說作家中只有黃易的《大劍師》以及《大唐雙龍傳》在網絡上有譯者翻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作家?guī)缀鯚o人能達到金、梁二人同樣高的社會聲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作品還未達到普遍認可的文學高度所致。

三、香港武俠外譯的發(fā)展特點

縱觀其外譯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從節(jié)譯到全譯、從盜版盛行到正規(guī)引進,香港武俠的對外傳播走過了一條坎坷,但也相對較為持久的歷程。就其特點而言,不難發(fā)現(xiàn)主要集中在歷時久、體量小和東強西弱三個方面。

所謂歷時久,最為突出的也就是香港武俠小說對外傳播的時間脈絡上。從上世紀50年代東南亞地區(qū)的個別譯介開始,香港武俠小說外譯至今已走過了70余年歷史。拋開中國古典作品外傳歷史不論,僅就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至今尚不足百年的英譯史而言(王穎沖 王克非,2014:33),可以說,香港武俠外譯活動與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的譯介基本保持同步。此外,香港武俠小說個體作品的譯介同樣歷時漫長。據統(tǒng)計,《鹿鼎記》的節(jié)譯最早出現(xiàn)于1994年,但三卷本直到2002年才完成,耗時8年?!稌鴦Χ鞒痄洝返姆g從1995年開始,2005年才得以出版,周期長達10年。由瑞典人郝玉清主導的《射雕英雄傳》翻譯更是將長達12年。如此漫長的周期,無疑會對譯本最終的接受和傳播形成障礙。“這段漫長的時間,消磨了西方讀者的好奇心情和閱讀熱情,導致了大部分讀者丟失的惡果?!保ê榻?李德鳳,2015:224)

所謂體量小主要指實現(xiàn)作品對外傳播的作家數(shù)量較少,整體未形成群體效應。其次,真正被譯介的作品數(shù)量不多。相對而言,無論是中國武俠文學代表的香港,或是整個華語圈,除亞洲個別地區(qū),武俠小說在西方的傳播數(shù)量都堪稱稀少。截至2015年,被譯為英語并結集出版的武俠小說僅有7部,其中《三俠五義》《還珠樓主》和《蕭十一郎》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當然,根據上文統(tǒng)計,之后幾年數(shù)量略有增加,但也局限于郝玉青完成的《射雕英雄傳》四卷,除此再無新作。相對于武俠小說的龐大體量,譯介數(shù)量遠遠不足。當然,在出版社發(fā)行的武俠作品之外,以“wuxiapedia”和“spcnet”為代表的網站在包括武俠在內的網絡小說譯介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據統(tǒng)計,兩家網站有大量武俠小說英譯,數(shù)量多達59部(肖強,2011:43),譯介對象除金庸、古龍外,還有黃易、溫瑞安等臺灣作家。

香港武俠小說對外譯介“東強西弱”這一特點國內學者早有公論?!敖鹩刮鋫b小說在英語世界的接受與研究不如東亞文化圈那樣火熱”(李泉,2015:96)究其原因,無疑是源于亞洲華語文化圈的深刻影響,進而推動武俠文化在東亞、東南亞的傳播和接受更高。伴隨著金庸作品在亞洲華語文化圈的流行,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相繼將金庸作品翻譯為本國語言,從而也在這些國家創(chuàng)造了大量金庸迷。拋開華語文化圈不談,相校西方文化而言,亞洲各國,尤其是日、韓等東亞國家以及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因在文化淵源上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聯(lián)緊密,進而也讓兩者間的文化壁壘更容易打破,交流也更加順暢,這無疑是金庸作品在這些國家流傳更廣、接受度更高的主因。

四、結語

金庸的武俠小說是被譯介最多的武俠作品,一方面源于其作品自身達到了較高的文學水準,一定程度上可以煞美嚴肅文學作品;另一方面,金庸本人在國內外至高的聲譽也使其作品關注度更高。當然,這并非意味著香港其他武俠作家及作品就不值得關注,或缺少譯介價值。武俠小說在香港通俗文學作品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的翻譯歷史同樣應該被翻譯史研究者所關注。推動武俠小說的譯介并非要簡單地追求所謂的國際化,而是希望作為一種通俗讀物,它能夠與嚴肅文學作品的譯介形成互補,同時,提供一種進一步推動異域社會理解與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交流形式,正所謂“借武俠文學作品,顯中華之思想文化”(花亮,2011:79)。

猜你喜歡
梁羽生譯介武俠
武俠風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嘿!這才是武俠
武俠小說宗師梁羽生的養(yǎng)生妙招
《射雕英雄傳》英譯本歷時近十年完成出版
中醫(yī)導引法——八段錦(二) 左右開弓似射雕
It Was Nice Getting to Know You
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 01:34:26
武俠影后鄭佩佩
海峽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9:00
余華作品譯介目錄
武俠教室
汝阳县| 银川市| 客服| 丰原市| 凯里市| 潢川县| 宁河县| 泸水县| 宁波市| 潮州市| 尼勒克县| 收藏| 和平县| 博乐市| 阳城县| 泽州县| 新晃| 特克斯县| 甘谷县| 巍山| 玉门市| 纳雍县| 布拖县| 荔波县| 广汉市| 周宁县| 安吉县| 安多县| 南京市| 神池县| 岳阳市| 南投市| 化州市| 辽中县| 苍梧县| 介休市| 桓台县| 洱源县| 兴业县| 云霄县|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