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萍
大家是否有這樣的長輩或朋友:自己生病了硬抗、堅決不吃藥不說,當你準備吃藥時,還會在一旁低聲對你講,“是藥三分毒,能不吃就別吃了吧”,提醒你不要隨便吃藥。
沒錯,常言道:“是藥三分毒。”針對這句“常言”,魯迅先生有話說:“從來如此,便對么?”(《狂人日記》)那么,所有的藥里面都有“毒”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藥里面的“毒”呢?
“是藥三分毒”這句話由來已久,后人推測該看法產生于2000多年前,記載于戰(zhàn)國或者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毒”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古時的“毒”為廣義上的,認為藥即毒、毒即藥,也用“毒”代表藥物的偏性或表示藥物作用的強弱。到了現代,人們對“毒”的理解逐漸偏于狹義,一般指藥物的毒副作用,即藥品不良反應?!笆撬幦侄尽保瑢τ谶@句話,現在可以理解為凡是藥物皆有毒副作用,藥物是把“雙刃劍”,既能治病,亦能致病。
很多人因為過于害怕毒副作用而不敢吃藥,同時也會勸別人盡量不要吃藥—這反倒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了。當我們生病時,藥該吃還是要吃的,我們只要正確認識并合理使用這把“劍”,就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今天,通過幾個問題,我們從現代藥學的角度全面了解一下藥品不良反應。
問題一:什么是藥品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的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做到正確使用藥品,藥品不良反應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是藥三分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由藥品本身的特性決定的!藥品究根結底都是化學物質,有空間結構,也有對應的作用靶點。藥物被人體吸收后,通常會對多個靶點產生作用,有的靶點作用強而有點靶點作用弱,治療目標疾病利用的是它對主要靶點的作用。與此同時,藥物對其他靶點的作用也是同步進行的,這就是所謂的“治療目的以外的反應”,如果這種反應對人體造成了不適或者傷害,就可以稱為藥品不良反應。
所以,藥品不良反應并不是服藥后一定會發(fā)生的。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一,藥品的有效成分本身帶有一定的刺激性或毒性,小劑量使用被代謝對身體無傷害,但大劑量使用就可能會對胃腸道、腎臟、肝臟或者其他器官造成損傷;其二,制成藥品的輔料可能含有導致過敏的成分;其三,患者的個體差異或生理病理情況。比如,特定基因型的患者對某種藥品不耐受,服藥后可能發(fā)生不良反應,身體抵抗力較差的時候相比身體狀況好時候更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等。
問題二:藥品不良反應有哪幾類?
藥品不良反應主要有四類。
A類,劑量相關性不良反應:這類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服藥劑量大小有關。如低劑量服藥無不適,而劑量過大則會出現的不良反應。這類不良反應多可以預測和防范。
B類,基因相關性不良反應:這類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一般與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關。如有的患者即使服用很低的劑量也會感覺不適或出現過敏,而有的患者服用大劑量也沒有異常反應。這類不良反應較難預防。
C類,藥物的長期作用:該類不良反應一般指長期服藥后耐受性的變化(如成癮性)或者撤藥后的反跳。
D類,致癌或致畸作用。該類不良反應的影響是潛在的,往往短時間不會被發(fā)現,但服藥前需要特別謹慎、權衡利弊。
問題三:如何識別和應對藥品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時,相關癥狀可表現在人體的各大系統(tǒng)和器官—所以,很多情況下,我們稍加注意就能發(fā)現:心血管系統(tǒng),如心悸、出汗、心動過速等;呼吸系統(tǒng),如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消化系統(tǒng),如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等;神經系統(tǒng),如頭痛、頭暈、嗜睡、乏力、煩躁不安、失眠等;皮膚及附件系統(tǒng),如皮疹、瘙癢、皮膚潮紅、黏膜充血或水腫;等等。
上述癥狀都可能是藥品不良反應的表現形式,但并不是說出現這些癥狀就是藥品不良反應。所以,學會判斷某種癥狀是否為藥品不良反應很重要。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幾點:首先,看這種癥狀是否是服藥之后出現的;其次,看藥品說明書里【不良反應】項下是否有類似癥狀的描述;最后,確認一下自身的疾病情況,排除老病復發(fā)或新發(fā)疾病,以及天氣或者飲食等原因導致的身體不適。如果都成立的話,則基本可以判定是服用藥品后出現的不良反應。
如果發(fā)生了藥品不良反應,請不要驚慌,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應對方法:一般來說,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后應立即停藥,輕微的不良反應通常會在停藥后自行恢復。若未自行恢復或者服用的藥品無法說停就停,應及時到醫(yī)院找醫(yī)生或藥師協助處理。極其輕微可耐受的不良反應(如輕微的惡心、腹脹、腹瀉等)可繼續(xù)觀察,暫時不做特別處理。如發(fā)生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或者不適癥狀持續(xù)加重,應立即就醫(yī)。
問題四:如何防范藥品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但是,只要我們做好以下幾點,還是可以避免或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藥品不良反應的:
(1)就診時主動告知醫(yī)生自己使用那些藥品時曾發(fā)生過不良反應或者對哪些藥物過敏,避免醫(yī)生開具此類藥物或含此類成分的藥品。
(2)若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應警惕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最好由醫(yī)生和藥師制訂恰當的服藥方案,不得自行更換藥品或調整方案。
(3)服藥前,了解說明書中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謹遵醫(yī)囑,選擇合適的服藥時機和服藥方法;服藥后,關注是否出現相關不適癥狀并及時應對。
問題五:說明書中藥品不良反應越多,是否代表藥品毒性越大?
“這種藥的不良反應怎么那么多?”很多人在閱讀說明書時經常會出現這種感受:有的藥品、特別是進口藥品在【不良反應】這一欄中,會羅列很多內容,讓人一看就擔心到不敢使用了。那么,說明書中藥品不良反應越多,是否代表藥品毒性越大呢?
其實不然!藥品不良反應一欄記載的內容很多,并不代表藥品的不良反應也很多,而是表明藥品生產企業(yè)為藥品做的安全性實驗非常多。相對的,如果藥品不良反應項下的內容寥寥無幾,也不代表藥物就沒有不良反應,服藥后同樣需關注。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是一個概率性的問題,說明書里大多會寫哪些是常見的,哪些是少見、罕見的,發(fā)生率是百分之多少。如前文所述,藥品不良反應的種類很多,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只有在某種或某幾種條件成立的情況下,藥品不良反應才會發(fā)生。簡單來講,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不一定會發(fā)生在你身上;別人服用后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不一定你服用也會發(fā)生;即使發(fā)生了不良反應,大都也比較輕微,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無須太過擔心。
“是藥三分毒”固然不假,但藥品的“毒”也并不可怕。其實,不少藥品的治療作用起初就是作為毒副作用而被發(fā)現的。比如,現在用于治療脫發(fā)的米諾地爾,起初是被用于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應用時發(fā)現它有導致多毛癥的不良反應,后來研發(fā)人員就利用這個特點將其研發(fā)成了“防脫神藥”。所以,千萬不要因為過于擔心藥品不良反應而拒絕用藥或跟風停藥,以致耽誤疾病的治療!
藥品是人們?yōu)榱酥委熂膊《兄瞥鰜淼?,而且我們的研究人員也一直在努力研究開發(fā)更優(yōu)的劑型,以降低藥品不良反應。我們應主動了解并正確認識藥品不良反應,能夠及時識別并科學應對藥品不良反應。合理用藥,提高用藥安全意識,讓藥品更好地為我們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