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文
摘 要:畫家喬凡尼·塞岡提尼對光與色探索與獨特的色彩分割法是其繪畫生命的核心。從1880年至1899年,塞岡提尼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生涯共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表現(xiàn)為不同的繪畫方法與技巧。1897年,塞岡提尼受委托完成了《阿爾卑斯之春》,這是他對光與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文將對畫家塞岡提尼三個藝術(shù)階段的特點展開論述,并以作品《阿爾卑斯之春》為例,對其色彩選擇與創(chuàng)作理念進行個案研究。
關(guān)鍵詞:塞岡提尼;色彩分割;阿爾卑斯之春
Abstract: Painter Giovanni Segantinis artistic journey, focusing on light and color explor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1880 to 1899. In 1897, he completed the masterpiece "Spring in the Alps" showcasing his in-depth study of light and colo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gantinis artistic phases and conducts a case study on his color choices and creative philosophy, using "Spring in the Alps" as an example.
Keywords: Giovanni Segantini;divisionism;Spring in the Alps
0 引言
“如果要賦予現(xiàn)代藝術(shù)一個特質(zhì),那一定是對光與色彩之中奧秘的追尋?!盵1]——喬凡尼·塞岡提尼(Giovanni Segantini)
1 塞岡提尼對光與色表達的三個階段
喬凡尼·塞岡提尼是歐洲19世紀末期最受尊敬的風景畫家之一,他開創(chuàng)了一種將點彩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繪畫風格,通過色彩分割法展現(xiàn)他對自然、人與神性之間關(guān)系的理解,將對阿爾卑斯自然之美的熱愛和對農(nóng)民日常生活的深入洞察躍然于畫布之上。塞岡提尼的生活經(jīng)歷與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緊密相連,幼年貧困與喪母的痛苦經(jīng)歷深刻影響了他對自然的感情。1886年,塞岡提尼搬至瑞士的恩加丁山谷,那里壯麗的自然風景給了他無限的靈感。他開始對當?shù)孛利惿骄昂袜l(xiāng)村生活進行描繪,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對自然細致入微的觀察,更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內(nèi)心情感的投射。有關(guān)塞岡提尼的生平經(jīng)歷,我們可以在畫家托馬索·布雷西亞尼(D.r Tomaso Bresciani)的書中找到詳盡的描述。[2]因此,本文不會過多停留在他的生活細節(jié)上,而是著重探討塞岡提尼如何在自然中捕捉光影,又是如何描繪光與色從而傳達內(nèi)心情感的。
塞岡提尼的職業(yè)畫家生涯大約始于1880年,維托爾·格魯比西·德·龍 (Vittore Grubicy de Dragon)是塞岡提尼的畫家朋友,也是意大利當時重要的藝術(shù)評論家和畫廊老板,他曾指出塞岡提尼早期作品中的不足之處——“選擇使用太過暗淡的背景,繪畫技巧粗糙,對人物的刻畫以及對真實性的追求不足?!盵3]然而,格魯比西還是在其暗色背景中敏銳地意識到塞岡提尼正在試圖從中發(fā)掘出獨特的繪畫語言,這種嘗試標志著他對光與色探索的開始,而這一探索的成功,將成為塞岡提尼繪畫生命的核心。
從1880年直至生命結(jié)束(1899年)的短暫時光中,塞岡提尼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生涯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表現(xiàn)為不同的繪畫方法與技巧,甚至與其所選擇的居住地點與物質(zhì)生活相對應(yīng),其變化有跡可循,因而我們得以對其畫面中的光與色展開研究。
1.1 布里安扎的田園詩歌:1880—1886
1880年,塞岡提尼在意大利西北部倫巴第大區(qū)的布里安扎定居,這里是意大利家居的傳統(tǒng)產(chǎn)地,位于阿爾卑斯山腳下。正是這一年他開始在室外作畫,他在對繪畫主題的選擇——《十字架之吻》(Un Bacio alla Croce, 1882)、《采集蠶繭》(La Raccolta dei Bozzoli, 1883)、《日終之勞作》(Lultima Fatica del Giorno, 1884)、《晨禱》(A Messa Prima, 1885)、《圣瑪利亞渡湖》(Ave Maria a Trasbordo, 1886)……都是充滿溫情與虔敬的,人們在觀賞作品時,首先感受到的往往不是屬于繪畫本身的美感,而是真誠的、充滿詩意的文學(xué)情感,這種田園牧歌式的詩意表達依托于此一時期畫家對線條與色彩的獨到探索:阿爾卑斯山附近空氣更加稀薄,一年有大部分時間都在直面陽光,在室外作畫的塞岡提尼自然會關(guān)注到這一點,與自然界的真實光線相比,畫布上似乎總表達得不夠充足,因此塞岡提尼始終對陽光下色彩對視覺直接而強烈的沖擊感受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
這一時期,塞岡提尼畫作使用的顏料濃度過高,在混合時,顏色就會變得越來越黑,并在風干后產(chǎn)生裂紋,這大大影響了作品的價格。塞岡提尼在其藝術(shù)生涯的初期階段生活十分貧困,他必須集中精力創(chuàng)造可以迎合大眾口味的作品,因此畫作中常見稍顯矯飾主義的表達。格魯比西當時給他寫信批評道:“由于過于追求創(chuàng)新和更受歡迎的主題,你已經(jīng)偏離了自然又簡潔的表現(xiàn)方式,有點兒過于學(xué)院化了。”作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格魯比西還指出了這些作品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顯得并不真實,他分析了其稍顯刻板原因,并接著補充說:“這些作品對于一個不曾了解學(xué)院派的人來說可太厲害了。但你必須承認,某些姿勢、構(gòu)圖、表現(xiàn),如果是作為一張草圖、一張粉彩畫或是其他更輕松的作品中的某種構(gòu)思都是很妙的,但若用此呈現(xiàn)現(xiàn)實就相當困難了。為了保持一致性,你在其他方面(色彩)也不得不偏離真實,這就加劇了學(xué)院化?!?/p>
盡管此一時期的作品在顏色上遠離現(xiàn)實,但這并不妨礙塞岡提尼對光的探索。當人們把塞岡提尼與米勒的作品對比時,一位評論家指出,前者與后者的主要區(qū)別是他“對光的強烈、持續(xù)的關(guān)注”。另一方面,他一直受到格魯比西的影響,相信“環(huán)境”是現(xiàn)代繪畫的基礎(chǔ),而這個“環(huán)境”是“由光在不同對象上的各種色調(diào)的關(guān)系所構(gòu)成的”。塞岡提尼在1885年創(chuàng)作的《晨禱》,捕捉了一位年邁的神父在黎明時分前往教堂主持彌撒的時刻。樓梯和巴洛克式外墻是用淡淡的赭石和暖灰色調(diào)繪制而成的,天空則是更冷的綠松石,他本來想要畫出很明亮的效果,由于技法的生疏,最終卻顯得有些灰暗。由此幅作品為節(jié)點,塞岡提尼通過不懈努力地細致描摹和深入思考,似乎意識到了真正的繪畫感覺,并加強了這種感覺。他尤其關(guān)注高原風景中的線條與光線,他想在他的作品中描繪這種風景,這才與他的精神和才能相契合。
1.2 純粹色彩表現(xiàn)探究:1886—1890
1886年,塞岡提尼搬到薩沃寧,他在這里生活了五年,完成了其藝術(shù)生涯第二個階段的蛻變。他放棄了對詩意的文學(xué)意象的追求,轉(zhuǎn)而追求表達其純粹審美理想的繪畫語言。塞岡提尼此時更關(guān)注對光線的探索,色彩也有了顯著的進步,風景在他的繪畫題材中占據(jù)了首位。雖然他的作品中仍然有人物出現(xiàn),但其目標僅僅是通過線條、造型和顏色喚起觀者的對作品本身的情感,這一轉(zhuǎn)變無疑帶來了巨大的成功。獲得阿姆斯特丹三年展金牌的著名作品《在斯坦加》(Alla Stanga,1886)被意大利政府購買,收藏于羅馬國家美術(shù)館。此后,塞岡提尼的技法日趨成熟,接連創(chuàng)作了《光的對比》(Light Contrast,1887)、《奔馬》(Cavallo al Galoppo,1888)、《收割干草》(La Raccolta del Fieno,1889)等,那些充滿色感與想象力的彩色細絲排列于畫布之上,我們仿佛可以透過畫面呼吸到阿爾卑斯山清澈的空氣,塞岡提尼也對自己此時的作品感到滿意。
1889年,塞岡提尼繪制了一幅巨型油畫作品《兩位母親》(Le Due Madri)(圖1):昏暗的牛棚空間逼仄,僅有一盞煤油燈作為照明,這給畫面的色調(diào)調(diào)和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塞岡提尼選擇了褐色系作主色調(diào),使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溫暖的色彩氛圍,他使用純度不等的赭石色及棕色將母牛與小牛犢以和諧的色調(diào)融入牛棚的墻壁、飼料槽和地面的稻草中,但完全沒有使用黑色。在母親的皮膚、嬰兒以及母牛的乳房上,顏色略顯高亮與飽和,這是靠近煤油燈光源的緣故——女人和孩子直接被照亮,在昏暗的牛棚中因更加明顯的明暗對比而格外突出,而色彩分割法在此處恰到好處地凸顯了煤油燈光閃爍飄忽、光影斑駁的特點,更添作品的溫馨與寧靜之感。
1.3 雪山的象征與神秘主義:1891—1899
塞岡提尼在其藝術(shù)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其作品中對顏色的使用更加鮮亮、大膽,在繼續(xù)描繪自然風光的同時出現(xiàn)了象征主義與神秘主義傾向,如《壞母親》(Le Cattive Madri,1894)、《生命天使》(Angelo Della Vita,1895,圖3)、《愛是生命之源》(Amore alla Fonte della Vita,1896)。然而,在1891年后,塞岡提尼對個人特色的認識似乎包含了許多新的、不全屬于自然的元素。此時,他對真實物質(zhì)世界的感知能力仍然是十分驚人的,他為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構(gòu)想了一些新的規(guī)則,但由于這些規(guī)則沒能在一個足夠堅實的、有機的創(chuàng)作實踐系統(tǒng)中筑牢根基,所以他始終沒能以準確有效的方式將其充分表達出來,畫中某些切實可感的現(xiàn)實部分與想象中的象征圖像之間的結(jié)合是混亂的,換句話說,作品中屬于“藝術(shù)真實”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元素拼接在一起,卻還沒有達到完全和諧。盡管如此,格魯比西認為這一階段仍是塞岡提尼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巔峰,也最符合他的氣質(zhì),他嫻熟的色彩表現(xiàn)技法成功地表現(xiàn)了那些偏遠、寧靜地區(qū)人和動物的簡單生活,再現(xiàn)了自然的奇妙之處,并以一種健康、積極、溫和的宗教向往為精神內(nèi)核,即其對泛神論的向往。雖然塞岡提尼這一時期的作品色彩鮮艷,構(gòu)圖和線條處理得很好,但在人物的塑造上還存在著不足。同時,塞岡提尼還進行了將自己作品中的主題與更廣泛的文化和象征意義相聯(lián)系的嘗試,也比以往更注重畫面精細的裝飾感。
創(chuàng)作于1895年的《生命天使》筆觸細膩,色彩線條皆沿著物體的紋理游走,如背景的水面和天空上使用水平方向,白樺樹皮的線條呈垂直方向,女性服飾的筆觸沿其褶皺的運動變化排列,頭發(fā)處則變得更細長,增加了纏繞感,畫中還巧妙地使用了金線以增添裝飾性。整幅畫作呈現(xiàn)出溫暖的色調(diào),人物用淺棕色和粉色描繪,服裝以綠藍色為主,冷暖對比強烈。在空間的構(gòu)建上采用了文藝復(fù)興時期鳥瞰的構(gòu)圖,通過層次的疊加產(chǎn)生縱深感。畫框也是塞岡提尼本人設(shè)計的特殊形狀,強化了圖像的焦點和視覺深度。
2 色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阿爾卑斯之春
1896年,萊維斯特勞斯公司(Levi Strauss & Co.)的董事,也是舊金山的藝術(shù)收藏家雅各布·斯特恩(Jacob Stern)委托塞岡提尼創(chuàng)作一幅展現(xiàn)阿爾卑斯山自然風光的作品,作品完成于1897年,即后來我們熟知的《阿爾卑斯之春》(Primavera sulle Alpi,圖2)。1894年,塞岡提尼與家人搬到瑞士東南部的布雷加利亞山谷,在戶外完成了這幅風景畫的創(chuàng)作。
在1896年寫給朋友卡洛·奧爾西(Carlo Orsi)的一封信中,塞岡提尼詳細介紹了他在作畫過程中使用的顏料及其使用原則:“我的調(diào)色板非常簡單,您可能想象不到:含鉛的碳酸鉛白——我從不將其擠在靠近朱紅色或鎘黃色的位置;氧化鋅白色——我可以將其靠近并混合任何顏色;土紅色,波佐利紅(自然紅土);馬爾斯黃,鎘黃色(硫化鎘);法國朱紅色(硫化汞);鈷藍色;群青色;鈷綠色(氧化鈷和氧化鋅);翠綠色(氧化鉻);馬爾斯棕,一種棕色;洋紅色……在調(diào)色板上混合顏料會使顏色污濁。我們在畫布上使用的顏色越純凈,作品(的效果)就越接近光、空氣和(在現(xiàn)實中)真實(的樣子)?!?/p>
為了使顏色富有深度,同時避免在戶外繪畫時白色畫布的反光,塞岡提尼首先在畫布上涂上一層紅棕色的底色,然后用粗細不均的畫筆反復(fù)描摹,這些筆觸近看時是交織的顏色分明的彩色線條,遠觀時則產(chǎn)生了光線閃耀的效果。他會首先繪制一幅草圖,記錄特定時刻帶給他的印象,并在畫布上描繪出那些線條,倘若他有一些另外的構(gòu)想,也會在自然中尋找與那些想法相對應(yīng)的線條。接著是粗略上色,他使用細長的畫筆在畫布上點涂細小、干燥的筆觸,每兩筆之間總是留有空隙,然后用補色填充這些空隙,這一步驟盡量在第一遍顏色還未干透時進行,以使畫作整體看起來更為和諧。
塞岡提尼在顏料中加入了金粉和金箔,使其隱約顯現(xiàn)在阿爾卑斯山景的山峰線上以增強太陽光感。畫布上層層疊加的細線條筆觸創(chuàng)造出厚重而有肌理感的紋理,當我們從畫作側(cè)面觀看時,這種紋理更加清晰可見,就像由無數(shù)交織的線條織成的掛毯。精心安排的垂直和水平筆觸使畫面更生動,并能引導(dǎo)觀眾的視線在畫面空間中移動:遠處最高的山脊背靠群青色天空,沿著綠色的山丘下滑,穿過犁過的田野的溝壑,有農(nóng)婦牽著兩匹馬,大自然一年一度的復(fù)蘇畫卷就這樣徐徐展開。塞岡提尼通過改變視角在水平線上擴大山脈的比例,類似于今天的全景視圖,他不想單純地再現(xiàn)風景,而是致力于捕捉高海拔阿爾卑斯山獨有的遼闊、清亮和晶瑩的空氣,他也自豪地將這幅作品稱為“我全部作品中最美的一件”。
3 結(jié)語
塞岡提尼作為職業(yè)畫家具有獨特的風格,體現(xiàn)在對光的捕捉、對色彩的選擇及對筆觸的運用上,這種風格并不隸屬于任何流派,而是完全源自他個人的視覺體驗和他與自然的深刻連結(jié),這份連結(jié)植根于他對自然界的深情與敬畏。從早期作品著重突出文學(xué)與宗教意象,到展開對純粹光影與色彩的獨特探索,再到其晚年將象征主義與神秘主義融入光色描繪,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他對自然界的理解及他對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塞岡提尼的作品至今仍廣受歡迎與贊譽,正是這些情感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景物本身,成為了真正的藝術(shù)杰作。
4 參考文獻
[1]Segantini G,Zehder-Segantini B.Scritti e lettere di G.Segantini[M].Bocca,1910:152-172.
[2]Bresciani T.Giovanni Segantini:Vortrag gehalten in Arco im Februar 1899[M].C.Emmert,1900.
[3]Primo L.Il primo e il secondo Segantini,in "Rivista dItalia"[M]. III.Roma,1899:4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