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梅,宋 程,趙 磊,唐 蔚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省腫瘤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13;3.湖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6)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以脅肋部疼痛、消瘦、黃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原發(fā)性肝癌也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近年來發(fā)病率有上升的趨勢[1]。原發(fā)性肝癌病因比較復雜,確切的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與乙肝病毒感染、遺傳背景、酒精、飲食等因素相關。在我國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多與乙肝病毒相關,約90%的患者有慢性乙肝病史[2],原發(fā)性肝癌的防治已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3]。目前西醫(yī)主張以外科為主的多學科治療,包括手術、介入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放療、局部消融等方式,但不良反應諸多,如免疫力低下、營養(yǎng)不良、情緒異常等[4-5],導致患者接受度低且難以長期堅持。因此,尋求一種安全有效、毒副反應低、經濟易行的治療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治療肝癌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有著提高療效、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復發(fā)轉移的獨特優(yōu)勢[6-8]。
蔣益蘭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導師,湖南省名中醫(y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第六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潛心中醫(yī)治療腫瘤的臨床和學術研究工作四十載,學驗俱豐,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見解獨到。根據(jù)多年臨床診療經驗,蔣益蘭教授總結歸納肝癌病因病機、臨床表現(xiàn)、疾病預后與“肝木乘土”密切相關,后期“三焦氣化失司”則進一步加重了疾病的發(fā)展。其主張以“扶土抑木”立法,注重健脾益氣、疏肝理氣,兼以調暢三焦,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診臨證,受益匪淺,故基于《金匱要略》中肝脾同調及《黃帝內經》中三焦理論,將蔣益蘭教授通過“肝脾一體,兼調三焦”論治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思路及經驗梳理和總結如下。
1.1 虛瘀毒痰,貫穿全程 中醫(yī)古代醫(yī)籍中并無“肝癌”對應的病名,歷代醫(yī)家根據(jù)原發(fā)性肝癌的癥狀及體征多將其歸于“積聚”“鼓脹”“黃疸”“痞氣”“肥氣”等范疇[9]。感受邪毒、肝氣抑郁、飲食損傷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氣虧虛、臟腑失調則是發(fā)病的內在條件。國醫(yī)大師潘敏求教授提出“瘀、毒、虛”為原發(fā)性肝癌的基本病機,創(chuàng)立了“健脾理氣、化瘀軟堅、清熱解毒”的基本法則。在此基礎上,蔣益蘭教授進一步發(fā)現(xiàn)“痰濁”在肝癌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痰性重著黏滯,有痰則病程必纏綿難解。肝癌患者病勢綿長,術后復發(fā)率高,皆與痰濁相關,且容易與他邪共同致病。痰瘀亦可由其他腫瘤病理產物生成。其結合《醫(yī)宗必讀·痰飲》中記載的“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膈,瘀而成痰”理論,提出“虛、瘀、毒、痰”為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病機。
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乏源,臟腑失養(yǎng),功能失調。七情內傷,肝氣不舒,則氣機郁滯,引發(fā)血瘀、水停。外感邪毒,內聚于肝,導致肝熱化火,毒熱搏結。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長期嗜酒,肥甘厚味,則易損傷脾胃,致使飲食積滯、聚濕生痰。肝郁氣滯、氣郁化火,酒濕毒邪、肝熱化火,均能煉液為痰,結聚于體內。痰瘀阻滯三焦,日久氣血運行不暢,元氣無法通行滋養(yǎng)臟腑。病至終末期,毒邪日盛,臟腑衰竭,脾土衰敗,肝血不生,腎陰枯竭,三焦元氣消耗殆盡而亡。故蔣益蘭教授指出,“虛、瘀、毒、痰”既是腫瘤的病理產物,也是腫瘤的病理因素[10]。
1.2 肝脾同病,互為一體 從病位上看,肝癌與肝脾兩臟密切相關。肝癌主要病位在肝,當邪毒、情志等因素影響肝臟,肝失疏泄,血因氣滯而不行,日久成瘀,發(fā)為此病?!毒霸廊珪份d:“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笨梢娙羝⑽甘軗p,脾主運化功能失司,難以化生氣血,正虛邪犯,邪毒內滯成瘤。眾多學者通過病例收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肝郁脾虛證為原發(fā)性肝癌中的最常見類型[11-12]。
此外,從肝脾兩臟生理及病理方面來說,兩者難以分割?!督饏T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諸多古籍中均有肝脾同病的記載,肝體陰而用陽,主藏血、主疏泄,能助推脾胃吸收、轉運及中焦氣機升降。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濡潤并滋養(yǎng)肝臟、全身。肝失疏泄,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橫逆犯脾,木不疏土、木旺乘土,脾運化功能減弱,水谷精微不得輸布,則脾氣虛弱,易致痰濕凝聚。脾失健運,土不榮木、土虛木乘,則氣血不足、肝體難以得到滋養(yǎng),影響肝的疏泄功能,亦無力藏血,一身之氣升降出入異常,易致氣滯血虛。
中醫(yī)的肝脾并非解剖學概念,而是多個系統(tǒng)、多個器官的功能。“肝旺脾虛”既是中醫(yī)肝脾互損的體現(xiàn),也是西醫(yī)腸、肝器官功能性或者器質性改變的體現(xiàn)。結腸癌發(fā)生肝轉移前,肝臟自身可以形成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炎癥因子等危險因素的微環(huán)境,更有多種腫瘤脾虛模型、病例可見到慢性炎癥和免疫抑制的存在[13]。有學者認為,“肝脾同病”的實質是腸道菌群紊亂、免疫失衡、慢性炎癥,是結腸癌和肝癌轉移時空變化的闡釋[14-15]。研究[16-18]表明具有疏肝健脾功效的方藥能通過抑制肝癌細胞的增殖與生長、誘導肝癌細胞凋亡與進一步分化,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疏肝健脾法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通過多個靶點改善腫瘤生長微環(huán)境,抑制腫瘤的生長及轉移。1.3 邪阻三焦,氣化失?!叭埂币辉~始見于《靈樞·營衛(wèi)生會》,其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峨y經·六十六難》記載“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三焦主氣之運化,亦是津液運輸?shù)闹匾緩?,在津液的輸布中起重要作用。三焦和暢則津液通達,濕濁隨三焦而下膀胱。同時,腎之精氣化生元氣,通過三焦滋養(yǎng)五臟而激發(fā)推動其正常運行,故三焦通暢是元氣發(fā)揮作用的必要前提。正如《難經·三十一難》所言:“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彪S著疾病的發(fā)展,痰瘀可阻滯三焦,使三焦氣化失司,元氣無力溫養(yǎng)臟腑,邪阻輸布而邪愈勝,氣血生化乏源而正愈虛。故肝癌患者預后不佳,易出現(xiàn)臟腑衰敗、惡性腹水、下肢水腫等癥。因此,調理三焦在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中是一種可行之法[19]。
蔣益蘭教授認為肝癌的發(fā)生以肝脾同病“臟腑虧虛”為本,“瘀、毒、痰”貫穿疾病全過程,三焦不通加重“瘀、毒、痰”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脾虛失運、氣血生化乏源,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倦怠短氣;瘀毒內結,則脅下痞塊疼痛,質硬拒按;痰瘀內停,阻滯三焦,三焦氣化失司,津液輸布失常,出現(xiàn)腹水、下肢浮腫等;元氣不通則難以推動臟腑,進一步加重“虛”,正愈虛,則“瘀、毒、痰”更盛。
2.1 疏肝健脾,標本兼治 蔣益蘭教授論治肝癌主張扶正祛邪、標本同治,其認為腫瘤病機與肝脾同病、痰瘀互結相關。肝郁脾虛患者,多用辛味藥以疏肝理氣,如柴胡、香附等,使肝氣條達。配合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健脾運氣,使氣血運化功能正常,正氣得以顧護,從而祛邪外出。同時,疏肝藥不可多用,避免藥力過強而破氣、耗氣,可取1~2味藥物,意在藥少力精。肝郁脾虛患者,可予以肝復方加減以健脾理氣,化瘀軟堅;患者出現(xiàn)便溏,則加用吳茱萸、黃連;兼有濕邪內阻者,治宜健脾利濕解毒,方選四君子湯合五皮飲加減;濕熱毒結者,治宜清熱利濕,方選茵陳蒿湯;肝腎陰虛者,治宜滋補肝腎,方用一貫煎加減。
2.2 調暢三焦,氣血調和 中焦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三焦亦是祛除水液、痰濕的重要通路[20]。蔣益蘭教授認為原發(fā)性肝癌存在肝瘀脾虛、中焦虛弱和三焦氣機升降失司。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不僅要疏肝健脾,還需調暢三焦、健運脾胃。中焦通暢,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氣血陰陽調和,正氣旺盛,邪氣才有可發(fā)泄之路[21]。三焦通暢,脾陽氣提升,有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強患者抵抗能力、調理內部環(huán)境,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從而穩(wěn)定腫瘤進展,甚至縮小腫瘤[22]。蔣益蘭教授在臨證中常在肝復方基礎上合用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等調和脾胃,通暢三焦。用藥具有藥平力輕、精簡力專、配伍精簡的特點。趙磊等[23]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蔣益蘭治療肝癌中藥藥性以平、溫、微寒為主,藥味以甘味多見,其次是苦味、辛味,歸經以肝、脾、肺、腎常見;治療中焦常選用黨參、白術、茯苓、香附、郁金、太子參、炙甘草、蓮子、薏苡仁、麥芽、建曲、炒谷芽、炒麥芽、雞內金、佛手等。
2.3 病證結合,分期論治 蔣益蘭教授認為,在肝癌綜合治療過程中,中醫(yī)治療應該遵循病證結合、分期論治、衷中參西的原則[24]。肝癌初期患者正勝邪旺,癌毒僅局限于肝臟,此時治療預后良好,以攻邪為主,配合扶正。首選手術治療,術后患者若出現(xiàn)氣血虧虛之象,可予八珍湯補益氣血,輕解余毒。肝癌中期邪毒正勝,氣滯血瘀,肝木乘脾土,正氣虛弱,氣血補充無源,致使癌毒進一步擴散。此時視患者體質而論,可予中藥固本培元,增強患者體質,配合西醫(yī)“攻伐”手段。介入栓塞患者在臟腑損傷之余,有化療藥物的作用,證屬肝郁脾虛,毒瘀互結,濕熱內蘊,治宜疏肝健脾,解毒祛瘀,清熱祛濕,方選逍遙散加減;化療以損傷脾胃氣血,中焦失調為主,治宜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血,方用柴芍六君子湯合四物湯加減;放療屬于“熱毒”,耗氣傷陰,治宜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方用柴芍六君子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及其他治療手段,均應在臨床上根據(jù)患者治療后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如皮疹、肝功能損害、手足綜合征、蛋白尿等)進行辨證與辨病結合診治,隨證加減;帶瘤穩(wěn)定患者,則根據(jù)肝癌發(fā)病的總體病機,治療上綜合疏肝健脾、行氣活血、清熱解毒、化痰軟堅、滋補肝腎等,力求預防復發(fā),延長生命。肝癌后期,癌毒擴散,脾胃虛衰,可見多處轉移及惡病質。該階段多以扶助正氣為主,留得一分胃氣保得一分性命,方多以八珍湯、人參養(yǎng)榮湯等。同時要時刻注意患者標實側重,不可拘泥于扶正,若出現(xiàn)黃疸、腹水、肝昏迷、肝破裂出血等需以標實為主,當患者疼痛、癌毒明顯時,可加用全蝎、守宮、僵蠶等蟲類藥物。治療原則正確,把握好扶正與祛邪的尺度,保持機體內動態(tài)的陰陽平衡,人體和腫瘤可以做到“和諧”共處,實現(xiàn)帶瘤生存。
患者,女,56歲,2018年7月20日初診。主訴:脅肋部疼痛3個月余。2018年4月因脅肋部疼痛、咳嗽、咳痰至外院就診,通過肝臟穿刺檢查,考慮為“原發(fā)性肝癌,肝細胞癌”。2018年4月行肝癌動脈灌注化療栓塞治療(TACE),患者因無法耐受,故停止西醫(yī)治療,尋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滔掳Y見:胸脅部疼痛,睡醒后口中發(fā)麻,神疲乏力,易受風寒,稍有咳嗽,干咳無痰,無咽干咽癢,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伴齒痕,苔白,脈細數(shù)。既往病史:乙肝10年余,自行服用拉米夫定片。彩超檢查提示:(1)肝臟彌漫性病變,肝硬化;(2)右肝后葉實質性占位;(3)脾大,脾門靜脈擴張,考慮脾功能亢進。血小板66×109/L,甲胎蛋白(AFP)1 840 ng/mL。乙肝病毒表面抗體、e抗體和核心抗體均呈陽性。西醫(yī)診斷:原發(fā)性肝癌;脾功能亢進?中醫(yī)診斷:脅痛;辨證:肝郁脾虛,瘀毒內結。治法:疏肝健脾,化瘀解毒,調暢三焦。方選肝復方加減,處方:白參10 g,茯苓10 g,制半夏10 g,炙甘草5 g,柴胡15 g,炒白芍10 g,黃芪30 g,靈芝10 g,郁金10 g,三七5 g,雞血藤30 g,枸杞子10 g,桔梗10 g,白花蛇舌草30 g,石見穿15 g,土鱉蟲3 g,枳殼10 g,絞股藍10 g。15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囑患者繼續(xù)服用拉米夫定片、利可君片。
2診:2018年11月5日,訴胸脅部疼痛緩解,腹部脹痛,神疲乏力較前改善,干咳無痰,口苦寐差,難以入睡,納可,二便調。舌紅,苔白,脈細弦。輔助檢查:谷丙轉氨酶(ALT)55 U/L,谷草轉氨酶(AST)54.7 U/L。CT提示:肝癌(25 mm×21 mm);肝硬化伴脾門高壓,脾大;脾功能亢進?白細胞2.31×109/L,紅細胞119 g/L,血小板50×109/L,甲胎蛋白(AFP1)523 ng/mL。方選肝復方加減,處方:黃芪30 g,白參10 g,茯苓10 g,郁金10 g,柴胡10 g,半枝蓮30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10 g,白芍1 g,石見穿30 g,制半夏10 g,枸杞子10 g,厚樸10 g,首烏藤30 g,雞血藤30 g,田三七5 g,守宮10 g,延胡索10 g。30劑,1劑/d,水煎服,分早晚溫服。續(xù)服拉米夫定片、利可君片。并予我院自制藥肝喜片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棗珀安神片以補益氣血,安神助眠。
3診:2019年4月8日,訴肝區(qū)疼痛緩解,精神欠佳,胸悶氣促,活動后加重,無咳嗽咳痰,無胸悶胸痛,無嘔心嘔吐,偶口干無口苦,納寐可,小便黃,大便調。舌紅,苔黃,脈細弦。CT提示:肝右葉低密度結節(jié)灶(26 mm×23 mm);肝硬化伴脾門高壓,脾大;脾功能亢進?血小板66×109/L,AFP 1 023 ng/mL。予2診處方去厚樸、三七、守宮、延胡索,雞血藤減至15 g,首烏藤減至15 g,加靈芝10 g,全蝎3 g,百合15 g,竹茹10 g。30劑,煎服法同前。續(xù)服拉米夫定片、肝喜片。
4診:2019年8月8日,訴肝區(qū)無明顯疼痛,精神較佳,寐差,入睡困難,易醒,右肩活動時偶有疼痛。無腹脹腹痛,納可,二便調,夜間口膩,無口干口苦。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輔助檢查:CT與2019年4月5日對比大致同前,腫塊未見明顯增大。肝腎功能正常。血小板79×109/L,AFP 823 ng/mL。予3診方去雞血藤、百合、竹茹,首烏藤增至30 g。續(xù)服拉米夫定片、肝喜片。
現(xiàn)患者每3個月復診1次,每月服用中藥20~25劑,均以肝復方為主方進行加減,半年調整1次處方。繼續(xù)服用肝喜片合拉米夫定,定期復查肝功能、血常規(guī)、腹部CT。2022年11月8日CT提示:肝右后葉結節(jié)灶較前相仿(26 mm×26 mm);肝硬化伴脾門高壓,脾大;脾功能亢進較前相仿;少量盆腔積液;腹腔多發(fā)小淋巴結大致同前?,F(xiàn)生活自理,正常工作,腫塊未見增大及轉移。
按語:本案患者為中年女性,有乙肝病史,病程長。外感邪毒,積則氣滯血阻,運化失常,脾胃樞機不利,瘀毒難以外排,久則形成癌毒,蓄積于肝。積聚內生,阻滯三焦水液代謝通道,三焦樞機不利,則氣血升降失調,津液代謝、輸布受阻,循環(huán)無端,病漸至深。血停脈中,化為瘀血,阻滯氣機,不通則痛,故出現(xiàn)胸脅部疼痛,醒后口中發(fā)麻為血液無法濡養(yǎng)官竅。肝失疏泄,肝旺乘土。脾氣虧虛,運化失司,水飲停于中焦,阻滯氣機,損傷脾陽,故見患者神疲乏力,易受風寒,舌淡紅伴齒痕,苔白等虛象。痰濁水飲形成之后,停于上焦,阻礙肺氣宣發(fā)肅降,見干咳,后期可見咳嗽有痰。結合舌脈象,辨為“脅痛、肝郁脾虛,瘀毒內結”,治法上予以疏肝健脾為主,配合調暢三焦,化瘀軟堅,清熱解毒,予以肝復方加減。肝復方以柴芍六君子湯為基礎?,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柴芍六君子湯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療效。方中白參為君藥,因肝癌以本虛標實為主,且《神農本草經》言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臣以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土鱉蟲擅長活血化瘀,解患者肝之血瘀,以制其痛;白花蛇舌草、石見穿清熱解毒,散瘀止痛;黃芪固表止汗以防風邪入侵,同時針對患者體虛以施補氣升陽?!峨y經》所載“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故佐以茯苓以助白參補脾益胃,調和中焦;三七、雞血藤,加強散瘀之功,瘀血散而痛自止;桔梗開宣肺氣,止咳祛痰,避免痰液留于上焦,配合靈芝補氣安神;郁金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助諸藥健運中焦脾胃;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避免藥物過補而不行;枸杞子滋補肝腎,避免疏肝太過而傷肝體。柴胡為使藥,其用有二,一以疏肝解郁,二為引經報使,使他藥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調暢三焦、化瘀軟堅、清熱解毒之功。2診時患者胸脅部疼痛緩解,腹部脹痛,神疲乏力較前改善,說明肝瘀正散,脾胃之氣得補,但患者寐差,難以入睡。寐差不過陽盛陰衰,一為陰虛不足以斂陽,二為陽盛難以入陰?;颊咚伢w虛弱,予以棗珀安神片補益氣血,配合首烏藤養(yǎng)血安神,雞血藤活血補血,同時強散瘀止痛之品,如守宮、延胡索。3診時患者未訴腹部脹痛,故去厚樸,肝區(qū)疼痛已明顯緩解,為避免傷及肝體,去三七、守宮、延胡索等,用全蝎通絡止痛,攻毒散結,雞血藤改為15 g;寐已改善,停棗珀安神片,首烏藤改為15 g。患者自訴尿黃且偶有心煩,為虛熱內擾,加百合、竹茹清熱除煩。4診時患者未見明顯特殊不適,肝區(qū)已無疼痛,故去雞血藤;寐仍差,首烏藤增至30 g以養(yǎng)血安神;小便已調和,故去百合、竹茹。后續(xù)守方治療,疏肝健脾的同時注意顧護胃氣、調暢三焦氣機?,F(xiàn)患者病情穩(wěn)定,帶瘤生存已5年余。
隨著腫瘤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患者生存期延長,但無論采取中醫(yī)還是西醫(yī)治療,皆有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目前,西醫(yī)治療仍是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中醫(yī)因其不良反應小、療效好等優(yōu)勢,在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時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合理并巧妙運用疏肝健脾法兼以調暢三焦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不僅能減輕毒副作用,且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生命周期,為腫瘤治療提供不同的治療途徑,也為疏肝健脾方藥的臨床運用和研究提供了依據(jù)及思路。蔣益蘭教授強調,腫瘤病因病機復雜,多有兼夾,臨證時需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醫(yī)思維和西醫(yī)手段相結合,促進中醫(yī)藥治療惡性腫瘤發(fā)揮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