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笑晶
明清鼎革,京師迎來浩大的人口遷移,內(nèi)城民人被徙至城南居住,八旗兵丁各按方位入駐內(nèi)城。其中,鑲黃旗滿洲旗人被安置到今北京東城區(qū)府學胡同,這里坐落著培育北京地方人才的重要學府—順天府學。
學宮,作為萃諸子、崇孔門、祀大儒的殿堂,在飽讀圣賢書的漢官士紳眼中,是不可玷污的圣地。但對初入京城的旗人,攜家?guī)Ь?、馬匹成群而營舍未就的生活壓力遠大于學宮的象征意義。是建旗舍,還是保學宮?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里,皇帝、部院、縉紳和旗員之間展開艱難博弈,為我們展開清初滿漢價值觀從劇烈碰撞、不斷磨合直到逐漸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
崇禎年間,大明江山在戰(zhàn)亂中殘破。順治元年(一六四四),清軍跨過萬里長城成為中原王朝的繼承者。進入北京城的是世代生活于東北森林、沿河而居的北方民族,由滿洲貴族聯(lián)合漢、蒙古、達斡爾、索倫、錫伯、高麗等族屬組成的多民族共同體—他們不但服飾、語言、習俗等方面與中原文化殊異,在管理體制、身份地位、司法審判等方面皆不同于漢人。新的王朝以“旗”為單位統(tǒng)人統(tǒng)兵,形成了清代特殊的社會階層—旗人。
按照千百年來的聚居習俗和行軍方式,抵京后的八旗官兵各按方位,劃定旗界駐扎。鑲黃旗滿洲五參領下第十七佐領,被分至今東城區(qū)府學胡同居住,培育京師人才的順天府學也坐落于此。順天府學是府級地方官學,自元末報恩寺改為大興縣學、永樂元年(一四0三)升為順天府學以來,一直作為順天府唯一的地方學宮和舉行春秋釋奠、鄉(xiāng)飲酒禮的祭祀場所。此外,這里因鄰近文天祥被關押和死節(jié)之處,文丞相祠也供奉于府學之內(nèi)。
鑲黃旗滿洲第十七佐領滿額為三百個旗丁,加上家眷家奴、馬匹軍械,全部人口至少要翻三倍。每個旗丁按品級分給旗舍二間至二十間不等。由崇圣祠、先師廟、鄉(xiāng)賢名宦祠、文昌祠等院落組成的順天府學占地廣大,在本已擁塞的胡同中,大大壓縮了旗舍的空間。與各地普遍衰敗的學宮一樣,京師的順天府墻垣坍塌、界址不明,呈現(xiàn)出一片蕭索—對初入京城的旗人而言,正好用來建造旗舍。為充分利用空間,旗人緊貼學宮墻垣蓋房,學宮被“夾心”在旗舍之間,繞行不便,旗人又在圍墻上開鑿便門,從中穿行。此外,學宮內(nèi)的水井,也是旗人日常生活所需。北方民族戰(zhàn)斗和出行均需大量馬匹,滿洲人喜食豬肉又普遍養(yǎng)豬。旗人生活和飼養(yǎng)牲口要進出府學汲水,馬匹則需牽入至水井旁列槽。府學原本用于習射的園圃平整空曠,因適合旗人牧馬而尤受歡迎。
旗人入居后的順天府學仍因陋就簡,維持著教學和祭祀。然而,旗人的到來讓本已衰敗的學宮雪上加霜:其一,蓋房拆毀墻垣、侵占土地、私開便門,甚至偷盜磚瓦木料,造成學宮建筑被破壞;其二,旗兵往來穿梭、張掛弓箭,旗婦入內(nèi)汲水,兒童玩耍嬉鬧,馬匹四散踐踏,馬糞遍地,嚴重干擾了嚴肅、潔凈的教學秩序(康熙《大興縣志》卷二《學?!罚?。
入關之初,清政府在內(nèi)城圈房、建蓋旗舍,造成大批原居人口的轉徙、社會不安、怨言叢生。對飽讀圣賢書的漢人儒士來說,明清鼎革使前代學宮圣殿變?yōu)槭芯?,除心痛屈辱外,更對新王朝的?zhí)政理念感到憂心忡忡。《禮記·學記》 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比寮宜枷胧菤v代中原王朝推行的主導政治思想,而學宮是中央政府推行儒學教化的重要場所。對學宮的重視和尊崇,代表著中央政府對儒家思想的全面接受、施政治國的正統(tǒng)性,以及執(zhí)政者的道德準則和取向。輦轂之下的順天府學,如被旗人侵占而日漸頹毀,則必四方風動、人所觀法。在社會動蕩、滿漢矛盾仍未調(diào)和的清初,旗人在京師順天府學這種毫無禁忌、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無異于火上澆油,幾乎擊穿了漢人儒士的精神信仰底線。
順治九年(一六五二),崇禎朝進士、順天府府丞薛所蘊向禮部上《題請清字禁約木榜》,文中揭發(fā)旗人在順天府學比屋連墻、穿梭行走、拆毀學宮的行徑。他請求禮部刊布清字告示,以便對旗人進行約束。四年后,繼任府丞王登聯(lián)再次題請禮部新立清字禁約,以約束“無知人等”肆意拆毀攪擾(《康熙順天府志》卷八)。
薛所蘊、王登聯(lián)兩位順天府府丞題請的“清字告示”為何物?“清字”即“滿文”,是滿洲旗人的母語、清朝的國語。清廷以滿文書寫的告示、木榜等公文,蓋以部門官印,發(fā)布禁令條例,其內(nèi)容具有法律約束效力。早在崇德四年(一六三九),后金戶部即用滿漢文合璧告示,上鈐滿文篆字“戶部之印”,示諭官民禁種煙草之事。清初,因滿漢人等言語不通,漢官向朝廷請求“清字禁約”與旗人制衡的例子屢見不鮮。順治二年( 一六四五 ) ,孔子第六十五代孫孔衍植從山東來京,發(fā)現(xiàn)其位于太仆寺街的宅邸即將被三位滿洲官員圈封。為免無家可歸,這位孔子后人只得向皇上伏請保留宅邸:“懇天語頒給清字禁約,昭布永遵。”(《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第三編第三冊)
禮部下發(fā)的第一塊“滿文禁約”在順天府學大門前立了四年,然而“不意數(shù)經(jīng)雨水,遂爾傾壞”。被雨淋濕、無人理睬的滿文禁約,折射出清初地方官在“旗舍”與“學宮”之爭中的多重困局。
首先,雖有禁令,無所責成。薛所蘊參奏旗人破壞學宮之事,順治帝立即下諭:“令順天府學附近居住旗人將私開便門盡行堵塞,不許拆毀作踐。如有不遵者,許看廟人役不時鎖拿,解拿至刑部,治罪不貸。”(康熙《大興縣志》卷二)然而,這個來自“高層”的方案看似態(tài)度堅決,卻難以實施。如薛所蘊這般地方大員都抱怨“屢禁不能”之事,令“看廟人役”去鎖拿旗人何其難也!王登聯(lián)再次上書時指出了應由“旗人管轄旗人”,此次禮部責成“鑲黃旗滿洲牛錄章京分得撥什庫,將學宮內(nèi)旗房立即拆卸,另行蓋造”。“分得撥什庫”為滿文fonde bo?okū 音譯,是八旗佐領下的副官,協(xié)助佐領管理所屬旗下戶口、田地等事務。八旗組織層層隸屬,一旗佐領猶如一族之長,為旗內(nèi)主官。在佐領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下級旗官很難盡力推動緝巡。無責成之人,猶如一紙空文的“滿文禁約”在風雨中傾頹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旗民分治,互難管束。清朝入關,施行“旗民分治”的二元管理體制。旗人受轄于八旗制度,民人(主體是漢人)則沿襲明代的省府州縣制度,兩套系統(tǒng)互不統(tǒng)屬,所以面對旗人對學宮的侵擾“教官既不敢言,有司莫能制”。即使府學任教的漢人教授,也難以管束八旗生員。入關之初,順治帝即輸送旗人子弟入順天府學,這本為融合滿漢的契機。但八旗童生僅需向佐領出具“呈子”(個人簡歷)即能入學,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有不能讀寫之人。又因旗人四處征戰(zhàn)兼語言難通,漢教授無力管束,索性課堂上不將八旗生與漢生一起教學,這使旗漢之間反生隔閡(《八旗通志》卷九十九·學校志六)。
面對地方官接續(xù)不斷的題奏,禮部、工部新立滿文禁約:“順天府學宮屬鑲黃旗分內(nèi),旗人居住并無不妥……然學宮內(nèi)不便仍留?!苯s的內(nèi)容好在基調(diào)明確,王登聯(lián)立即協(xié)同工部清理丈量、堵塞便門。但限于財力(實力),僅將大成殿區(qū)域騰退整修,于泮橋處再建重垣(康熙《 大興縣志》卷二)。這個新的界址,僅為明代府學的核心部分,其余各處仍為頹圮敝漶、鞭長莫及。至此,在朝廷斡旋下的“旗舍”與“學宮”之爭,經(jīng)過多位地方官員的不懈努力,迎來一個艱難的平局。
康熙朝初年,全面恢復學宮的歷史契機,留給了一個身份特殊的群體—漢軍旗人。
漢軍八旗主要來自明末歸附或俘獲的人丁,以漢人為主。天聰朝初年,漢軍八旗作為新型火器部隊,負責紅衣(夷)大炮的鑄造和管理。滿文稱“漢軍”為“ujen cooha”,譯為“重兵”,軍事實力可見一斑。入關后,因軍功而恩封的眾多漢軍名臣,如寧完我(漢軍正紅旗)、洪承疇(漢軍鑲黃旗)、尚之信(漢軍鑲藍旗)等綬官于北京。這些漢軍旗人在京城家資富贍、位高權重,與滿洲、蒙古大員同列朝班、關系密切;又具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對中原禮俗駕輕就熟。清初,漢軍旗人在北京寺廟的修建、香會的組織、宗教供奉等方面,帶動滿洲、蒙古旗人宗教行為和觀念的變遷,引領八旗內(nèi)部成員對漢文化日益靠攏。同樣,漢軍旗人“大明骨、大清肉”的雙面文化特質(zhì),也改變著文化沖擊下京師順天府學的歷史走向。
承擔起重整順天府學重任的是漢軍旗人高爾位。高爾位,祖籍錦州,其父隨祖大壽投誠后金,隸漢軍正黃旗。他幼年好學,順治四年(一六四七)中舉人,從縣官做起,以工部尚書卸任,終年七十七歲??婆e出身的高爾位注意到滿漢之間因“學政”而起的矛盾,故多次向朝廷提出“禁止貢院搶奪”“請滿漢均沾鄉(xiāng)飲”等事關學政、考試和祭孔等建議,并于順治十三年(一六五六)重修山西澤州府文廟、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重修遼東興城文廟,致力以振興學宮為“滿漢一體”架設橋梁(南炳文等《清史紀事本末》第三卷)。他在京師連續(xù)兩次組織順天府學的重修,立康熙三年(一六六四)《順天府學廟碑》、康熙七年(一六六八)《順天府學明倫堂及育賢坊碑》、康熙十年(一六七一)《文廟碑》三通石碑,從中可總結高爾位制勝的三大“法寶”:
第一,聯(lián)合關鍵人物。高爾位首先尋求與京兆尹(相當于今北京市市長)甘文焜共同舉善。他率先捐出三百兩俸銀用于啟動修建工程,并以“督視學政”之職盡力游說。甘文焜為官學生出身的儒臣,且同為漢軍旗人,對重修順天府學早有同心。高、甘的倡議讓順天府學的重修有了地方高官的背書,大大鼓舞了其他官員的信心。
第二,發(fā)動監(jiān)察官員。從三通碑文看,高爾位發(fā)動的官員包括光祿大夫王崇簡、都察院左御使孫承澤、順天府照磨黃忱孝、儒學教授汪湄等,這些人物代表著主管監(jiān)察的三法司、負責“糾彈百官非違”的地方官,以及負責學政的順天府學教授(按順治帝諭旨,其也有緝拿侵犯學宮旗人之權)。這些人物均與“紀檢監(jiān)察”沾邊,很難說是巧合,還是高爾位為震懾有意為之。
第三, 動工迅速毫不拖延。順天府學首次重修于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動工,三年后工竣。此時府學面貌大為改觀,然明倫堂與育賢坊,因財力耗盡未修。高爾位立即在康熙六年(一六六七)開始第二輪運籌,將剩余二處建筑修繕完工。
高爾位所主持的兩次重修,是順天府學經(jīng)歷“旗舍”風波之后的首次大興土木,大成殿、欞星門、奎樓、明倫堂、啟圣祠、鄉(xiāng)賢名宦祠等處,殿堂崇嚴,廡配森列,齋舍整肅,這極大地提振了在京漢官的信心和氣勢。前來拜謁的士紳,無不歡欣鼓舞、交口稱贊。矗立學宮內(nèi)的三通石碑,將漢軍旗人高爾位重修府學之人之事刻入貞珉、萬古流芳。
“三通石碑”并未能為爭端畫上句號。在重修僅八年后,旗人又卷土重來,將順天府學部分占為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衙門公署(康熙三十四年《順天府學宮記》)。直到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皇帝命順天府府丞張鵬與鑲黃旗滿洲的旗員一同盟誓,勒石為約,永遠肅清學宮,以北方民族最古老、最神圣的形式結束了長達四十年的“學宮”與“旗舍”之爭(康熙《大興縣志》卷二《題請禁約清理疏節(jié)文》)。
信奉儒學的官紳請旨疏奏、周旋籌措,其目的是通過重整地方官學來恢復封建王朝的教化體系,向滿人傳授孔子之道,期待天下恪守共同倫理風俗,這是順天府學艱難重整的重要外因。那么,從旗人角度,自白山黑水入主中原的四十年間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首先,滿洲皇帝愈加強調(diào)崇儒禮制的“滿漢一體”。關外時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主動與漢人、漢文化接觸互動,但因忌憚儒家文化對滿洲傳統(tǒng)和風俗產(chǎn)生影響而心存戒備。定鼎中原后,清廷為安定和籠絡士大夫,提倡“以孔孟為師,以圣人為法”,但最初并不對滿漢做一體要求。如順治元年,皇帝祭孔僅由漢官陪禮,旗官并不參加。自清圣祖康熙帝以來,尊孔崇儒的禮俗逐漸強調(diào)滿漢一體,并無例外。自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起,皇帝祭孔時三品以上的滿洲文官亦需齋戒二日陪祀。至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0),便要求地方的大小武官均一同入先師廟行禮。再以“鄉(xiāng)飲酒禮”為例。此漢俗每年由德才兼?zhèn)涞牡胤娇N紳、鄉(xiāng)賢老者在學宮舉辦??滴蹙拍辏ㄒ涣?)皇帝決定鄉(xiāng)飲酒禮“滿漢一體舉行”,讓滿人官員與地方漢人的圈子互相靠近,積極了解和參與學校事宜(鄧子琴:《中國禮俗學綱要》)。
順天府學宮圖(國立北平研究院順天府儒學平面圖,一九三三)
其次,旗人子弟、滿洲教授加入府學。旗人子弟除在八旗官學、宗學等處接受教育之外,順天府學也是八旗童生受業(yè)之處,每年向國子監(jiān)選拔滿洲、蒙古、漢軍各一人,名額與漢學生相同(《八旗通志初集》卷四十八·學校志三)。隨著科舉成為旗人出仕的途徑,旗人在考試中也逐漸嶄露頭角??滴跞辏ㄒ涣湃樚旄畬W“掇經(jīng)魁、登賢書者,滿漢三十余人”,旗人巴爾布、金啟宗、何爾泰、花善等榮登虎榜(康熙三十四年《順天府學宮記》)。為了解決漢教授不會滿文、難以管束旗人的問題,雍正四年(一七二六)順天府學又添設兩個“滿洲”定額:滿洲教授一員、滿洲訓導一員,均由八旗進士、舉人、恩拔歲貢生中選用,專門負責滿洲、蒙古八旗教學(《大清會典則例》卷六十八·禮部)。此舉不但有利于旗人學業(yè)精進,新增的滿蒙旗人騎射、翻譯等課程也豐富了順天府學的教學內(nèi)容。雍正四年特立《滿洲儒學碑記》石碑,記述旗人于順天府學宮內(nèi)授業(yè)始末,以垂?jié)M洲后世永不忘教化之大務。
在滿洲皇帝崇儒的“風向標”影響下,在八旗教育逐漸完善下,發(fā)生根本變化的還有旗人群體對京師的家園意識。自從龍入關,東北這塊旗人心中的“根本重地”,從流傳著布庫里三仙女傳說的神圣故土,逐漸變?yōu)檫b遠陌生的邊疆([美]邵丹:《故土與邊疆:滿洲民族與國家認同里的東北》)。隨著在京師生活的日深月久,旗人購置產(chǎn)業(yè)、修建家廟、立碑撰楹、趕會進香,在文化和精神上與京師生活愈加密切。曾經(jīng)在學宮內(nèi)“喧呼賭博、取土掘坑”的無知人等,對順天府學宮的認知也發(fā)生了逆轉。受業(yè)于府學的旗人不但虔誠地為學宮內(nèi)掌管科場的文昌帝君撰立碑刻(雍正三年《文昌帝君陰騭文》),還與漢人師生一同為重修“母?!笨犊栀Y(嘉慶十三年《順天府學宮記》、咸豐四年《順天府文廟碑》)。進入順天府學成為一些旗人世家引以為榮之事,乾隆四年(一七三九),滿洲大學士鄂爾泰的兒子鄂弼、鄂寧入順天府學學習,被鄭重地記錄于家族年譜中(《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譜》卷一)。而死后能被供奉于府學的名宦祠,也成為京城旗官一生勤勉、為官清廉的最高褒揚??滴醵辏ㄒ涣似撸?,京師官員滿洲鑲藍旗人格爾古德死后“直隸士民追念其功”,將其牌位入祀順天府學名宦祠,作為地方賢臣被永世供奉(《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八十六)。
今天,順天府學舊址大部為府學胡同小學使用,仍繼續(xù)承擔著培育京師人才的重任。當我們走過學校的大門,會發(fā)現(xiàn)一口水井的痕跡。這是康熙三十四年為避免旁居旗人進入府學汲水而專門開鑿的。它記述著清朝初年,來自白山黑水的旗人群體融入中原文化過程的曲折和復雜。文化隔閡、語言不通、畛域未化等諸多問題造成的“旗舍”與“學宮”之爭,在多重因素的相互奔赴下逐漸彌合:漢人士大夫對儒家政教系統(tǒng)的不懈捍衛(wèi)、漢軍旗人利用特殊身份為漢文化地位的爭取、滿洲皇帝對“滿漢一體”尊儒政策的推行,以及旗人群體對京師和學宮觀念的轉變。從宏觀歷史進程來看,輦轂之下的順天府學最終在康熙年間逐漸從廢弛走向重整,亦不失為清代滿漢關系走勢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