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
學生的道德學習是全程性的,貫穿整體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德育課堂中發(fā)生的不確定因素都可能成為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德育資源,這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創(chuàng)設充滿活力的教學情境。生成性教學是指教師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充分調動一切動態(tài)因素,創(chuàng)造新的、超出預設之外的教學流程。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說,生成性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有助于突出學生的地位,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汲取成長的養(yǎng)分。從教師成長的角度來說,生成性教學有助于促進教師的成長與進步,使教師從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檎n堂生活的參與者。為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經(jīng)歷學習過程、獲得情感體驗,加強課內課外聯(lián)結,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價值
(一)豐富課程內容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增強內容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突出問題導向,正視關注度高、涉及面廣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注重生成性資源的有效運用,能夠讓課程資源變得更加豐富,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充實,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擁有更加廣闊的學習視野。
(二)活躍學生思維
生成性資源的有效運用,也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在傳統(tǒng)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比較單一,只是進行簡單的知識講解,再組織學生完成作業(yè),這使得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缺乏新鮮感,很難真正活躍思維。教師通過運用生成性資源,能夠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效性、生動性、新穎性,帶給學生意外的驚喜,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快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個比較活躍的狀態(tài)。
(三)促進學生理解
生成性資源在課堂中的運用,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領悟知識的價值和魅力,讓學生感受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實際生活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生成性資源是一種動態(tài)的資源,教師在講解中運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發(fā)揮出來。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策略
(一)立足師生互動,及時捕捉生成性資源
師生在交流互動中表達所思所想,分享各自的經(jīng)驗和體會,能夠生成新的認知。這一過程建立在師生平等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關注和信任學生,保持真誠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從而拓寬教學的廣度。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秾W記》說,“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學生只有認可、親近教師,才會相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梢姡己煤椭C的師生關系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師生之間要形成一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平等對話、共同參與的合作關系,一起在探究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生成。因此,在生成性課堂中,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離開講臺,走到學生身邊,觀察學生之間的討論,關注學生情緒的變化,運用溫和友善的眼神、平易近人的肢體語言等與學生交流,積極暗示并鼓勵學生表達。
教師要靈活運用教育機智,善于觀察與傾聽。教師應具備教育機智和教學組織能力,及時捕捉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教師既要善于觀察自己在教學中的表現(xiàn),如教具使用情況、語言運用情況、對學生的評價情況、板書書寫情況,又要敏銳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如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tài)、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學習中的情緒表現(xiàn)和思維傾向、學習的合作意識和表達情況。同時,善于傾聽也是教師課堂教學必備的基本技能。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表達內容,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洞悉學生的思路。此外,在提問與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適時給予積極回應,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被關注和被理解。
(二)立足偶發(fā)事件,充分挖掘生成性資源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預設學生對每一個問題可能作出的回答,并提前做好準備,從而在課堂上實現(xiàn)有效引導。雖然教師可以預設課堂情境,但有時難以考慮到所有情況,這種無法預設的偶發(fā)事件就是教育契機。教師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意、學生的質疑、教學中的錯誤等意外資源加以利用,啟發(fā)學生思考,讓教學過程更加開放,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敏銳捕捉課堂創(chuàng)意資源。教師應及時捕捉課堂創(chuàng)意資源,有選擇性地利用符合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教育價值和意義的事件,適時調整教學思路,發(fā)揮教育機智,將偶發(fā)事件轉化為有益的教學行為。以教學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開開心心上學去”為例,筆者向學生提問:“今天是你們成為小學生的第一天,家人對你說了什么話呢?”有一名學生回答:“媽媽和我說了很多話,我可以演一演嗎?”筆者在課堂預設中沒有設計“演一演”的環(huán)節(jié),但這名學生的話具有啟發(fā)性,筆者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所感受到的家人的期待,從而為課堂注入活力。
二是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保護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待學生的問題要認真判斷和甄別,并總結提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對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有所收獲。
三是妥善處理教學中的錯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難免會出現(xiàn)錯誤,這也是寶貴的生成性資源。當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教師要保持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挖掘錯誤背后的教育價值,加強教學反思,在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總結新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三)立足生活經(jīng)驗,靈活催生生成性資源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在生活中學習,指向對學生生活實踐智慧的培育。扎根學生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特點,即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內容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才彰顯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教師應從生活土壤中汲取養(yǎng)料來開展生成性教學。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堅持才會有收獲”這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堅持做的事情?!庇袑W生回答:“我在周末堅持踢足球?!边€有學生回答:“我堅持每天讀書?!钡灿袑W生站起來一直思考,并未發(fā)言。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巧妙進行引導:“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同學現(xiàn)在就在堅持。她在堅持什么呢?”其他學生齊答:“堅持發(fā)言?!惫P者又問:“她還沒發(fā)言呢,她在堅持什么呢?”其他學生齊答:“她在堅持思考?!痹谡n堂教學中,筆者并沒有將堅持這一品質無限拔高,而是讓學生回顧自己平時生活中的“堅持”。這種回歸生活的、質樸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堅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生成性教學應是動態(tài)的,是指向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教學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結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生成性資源的價值,讓學校德育真正煥發(fā)活力。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應用策略
(一)結合差異資源,引導深入思考
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認知水平偏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對概念的掌握并不牢固,他們在興趣、性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把握其中生成的異質性資源。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合理消費”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介紹一些社會現(xiàn)象,如現(xiàn)階段很多人選擇用分期付款等方式進行超前消費,并讓學生思考這樣的行為是否合理。針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象,每個學生的觀點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能夠及時滿足自己的需要。有的學生認為,超前消費的行為是錯誤的,不屬于理性消費?;趯W生不同的觀點,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探討和辯論,讓學生各自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讓學生深入思考,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二)巧用錯誤資源,深化學習感悟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由于各方面的影響而出現(xiàn)錯誤行為,在做作業(yè)、回答問題時都可能犯錯誤。教師要合理運用錯誤資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以此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錯題集,收集自己在課堂練習、作業(yè)及考試中做錯的題目。教師要定期帶領學生一起總結、回顧典型錯題,帶領學生進行復盤,將錯題轉變?yōu)槔},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充分發(fā)揮生成性資源的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找尋問題資源,促進能力發(fā)展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在問題中挖掘生成性資源,提出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我們的好朋友”這一課的教學為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缺乏交友之道和情緒管理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與朋友交往和相處的過程中遇到過怎樣的難題,又是如何解決的,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針對學生的分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友誼?”“如何應對與朋友的沖突?”等問題,并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推動學生的分析、理解、思考能力發(fā)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慈利縣第二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