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嬌 陳 瑩 朱洪源 吳國民 謝靜靜 鄭立榮
鼻部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較為多見,依據組織免疫分型可分為B 細胞、T 細胞和自然殺傷(NK)/T 細胞3 種類型。亞洲人原發(fā)鼻部淋巴瘤中,NK/T 細胞型發(fā)病率較多見,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破壞性極強的惡性腫瘤,早期明確診斷對疾病的預后極其重要[1]。該病臨床表現(xiàn)無明顯特異性,多以鼻塞、膿涕、嗅覺減退等癥狀前來就診,不易與其他疾病鑒別。若患者就診時處于疾病的早期,腫瘤破壞不明顯,誤診率較高[2]。部分研究認為,誤診可能與其首發(fā)癥狀的非特異性有關[3-4]。筆者分析54 例經病理證實鼻部淋巴瘤的臨床及鼻內鏡表現(xiàn),探討其臨床特征,以期提高診斷準確率。
1.1 一般資料 收集浙江省臺州醫(yī)院耳鼻咽喉科2010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經病理證實鼻部淋巴瘤患者54 例,其中男42 例,女12 例,男女比例3.5∶1,年齡45~83 歲,中位年齡60 歲。病程30~1095 d,平均257 d。所有患者經病理證實為鼻部淋巴瘤,腫瘤主要位于鼻腔或鼻咽部,排除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診治者。本研究經浙江省臺州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K20210609),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接受單純放療、單純化療、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煼桨赴–HOP 方案(環(huán)磷酰胺、長春新堿、多柔比星、潑尼松龍),SMLE方案(異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培門冬酶、依托泊苷、地塞米松),P-GEMOX 方案(培門冬酶、吉西他濱、奧沙利鉑),ABVD 方案(多柔比星、博來霉素、長春地辛、達卡巴嗪),EPOCH 方案(依托泊苷、長春新堿、潑尼松、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ESHAP 方案(依托泊苷、甲潑尼龍、順鉑、阿糖胞苷)。放療劑量56.1(50.0~67.0)Gy。經過二線系統(tǒng)化療的復發(fā)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加用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免疫治療。54 例患者中采用單純化療3 例,單純放療15 例,放療+化療36 例。39 例化療中采用CHOP 方案12 例,SMLE 方案7 例,P-GEMOX 方案9 例,ABVD 方案5例,EPOCH 方案4 例,ESHAP 方案2 例,加用替雷利珠單抗聯(lián)合化療6 例。
1.3 觀察指標 總結鼻部淋巴瘤患者的臨床主訴、病史、鼻內鏡特點及CT 或MRI 等影像學特點,以期提高診斷準確率。隨訪截至2021 年9 月30 日,采用門診隨訪及電話隨訪等方法,失訪2 例,失訪率3.70%。無進展生存時間指從診斷之日起至第1 次復發(fā)或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偵鏁r間指從診斷之日起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生存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變部位 本組54 例鼻部淋巴瘤患者中,單側33 例(左側鼻腔14 例、右側鼻腔19 例),雙側10 例,向后累及鼻咽部或鼻咽部原發(fā)12 例,腫瘤向前浸潤鼻前庭鼻翼鼻背或鄰近面部軟組織5 例,累及眼部7例,累及頸部4 例,累及咽喉部3 例,累及陰囊1 例。
2.2 臨床表現(xiàn) 在病灶涉及鼻部的病變中,主要有以下3 種表現(xiàn):(1)以鼻面部出現(xiàn)水腫為臨床表現(xiàn),可累及眼部,出現(xiàn)眼瞼腫脹、溢淚、眼球突出、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為典型癥狀。影像學提示鼻腔黏膜水腫及鼻腔新生物,此類患者臨床醫(yī)師通常會建議活檢。(2)病變彌漫分布于整個鼻腔甚至鼻咽部,表面黏膜糜爛,有干痂。病變進展,可有中鼻甲、下鼻甲的破壞、鼻中隔穿孔、鼻部外形毀損甚至硬腭穿孔。此類患者通常鼻腔有臭味,會引起臨床醫(yī)師一定的警戒心。(3)以下鼻甲、鼻底前端、鼻閾處糜爛、潰瘍(壞死)、結痂伴周圍軟組織腫脹的病變形式是早期鼻NK/T 細胞淋巴瘤較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此類患者病變局限,有時僅表現(xiàn)為下鼻甲的糜爛、腫脹、發(fā)白,臨床上容易漏診及誤診。
2.3 隨訪與預后 隨訪12~71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47.5 個月。全組患者失訪2 例(均為NK/T 細胞型),死亡34 例,原因多為疾病進展或復發(fā)?;颊?年及5 年生存率分別為65.4%和44.2%,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63.5%和42.3%。不同病理組織學分型的淋巴瘤預后不同,其中各組5 年生存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類型NK/T 細胞淋巴瘤外周T 細胞淋巴瘤B 細胞性淋巴瘤χ2 值P 值例數39 1 年生存29 5 年生存21 76 32 11 6.411 0.041 5.482 0.065
鼻部淋巴瘤根據腫瘤細胞不同分為B 細胞、T細胞和NK 細胞型3 種起源,因NK 細胞和T 細胞有潛在的共同前體,并有共同的特征而區(qū)別于B 細胞淋巴瘤,常常將兩者歸為一類。NK/T 細胞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1%~14%,其致病原因可能與EB 病毒感染有關,具有侵襲性、惡性程度高,病死率高的特點,5 年生存率約10%~86%[5-7]。B 細胞淋巴瘤是一種異質性和多樣性很高的淋巴瘤,其臨床表現(xiàn)、遺傳學的特點、免疫表型及預后等均表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研究證實,B 細胞淋巴瘤中存在7 個常見基因突變,并對預后有不同影響程度[8]。所以病理組織學分型對淋巴瘤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不同發(fā)病部位的細胞表型及病理類型不一。研究發(fā)現(xiàn),鼻部淋巴瘤以NK/T 細胞表型常見,B 細胞來源少見[9]。本組病例中NK/T 淋巴瘤75.9%,外周T 細胞淋巴瘤13.0%,B 細胞性淋巴瘤11.1%,與Yao[9]及Liao[10]等報道基本相似。
鼻部淋巴瘤患者常表現(xiàn)為鼻塞、頭面部脹痛、鼻出血、膿性分泌物及眼部癥狀等,類似于侵襲性真菌感染和慢性鼻-鼻竇炎,臨床上極易漏診及誤診。有研究顯示,鼻塞及流涕是鼻部淋巴瘤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而眼部癥狀受累較少見,僅占所有淋巴瘤的1%以下[11]。本研究顯示,鼻部淋巴瘤患者最常見的首發(fā)癥狀是鼻塞,其次為頭面部脹痛、黏膿涕、鼻出血、嗅覺下降及眼部癥狀。早期病變多局限于一側鼻腔,出現(xiàn)單側間歇性鼻塞,伴水樣或血性鼻涕,亦可表現(xiàn)為鼻內干燥、結痂。局部檢查可見,下鼻甲或鼻中隔前端中重度糜爛、局部黏膜腫脹潰瘍或伴結痂,抗菌消炎治療無效。歷時4~6 周后,病變進展加速,鼻塞加重,鼻涕轉膿性,常有惡臭味,伴低熱或間歇性發(fā)熱。病變可侵及鼻中隔、同側鼻竇、對側鼻腔及鼻竇,向外上侵入眼眶,向后侵入鼻咽腔或翼腭窩,向下侵入腭部通達口腔。遠處可累及頸部淋巴結、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tǒng)、睪丸、骨髓等。局部檢查,鼻腔前部黏膜腫脹、糜爛、潰瘍面擴大或呈肉芽狀增生,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物;嚴重者鼻面部腫脹、潰爛;鼻中隔穿孔或硬腭潰破;眼球突出、腫痛等。最后發(fā)展至面部損毀、高熱、惡病質,最終因全身衰竭、并發(fā)大出血、噬血細胞綜合癥(發(fā)熱、肝脾腫大、血細胞減少、骨髓增生減少或增生異常、肝功能異常)而死亡。
不同淋巴瘤分期的患者對于放療和化療的應答不同,及時確診及準確分期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放療技術的發(fā)展、化療方案的優(yōu)化以及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進步,早期NK/T 細胞淋巴瘤的生存情況明顯改善,5年生存率可達64%~88%[12-13]。然而,仍有10%~30%的早期患者出現(xiàn)治療失敗(局部復發(fā)或遠隔部位轉移)[14]。此外,約20%的患者治療時即為晚期。治療失敗或晚期NK/T 細胞淋巴瘤患者的疾病進展迅速,預后差,5 年生存率僅為0~20%[15]。
鼻部淋巴瘤的診治關鍵是早期診斷。該類疾病患者行鼻腔檢查可見局部軟組織腫脹、糜爛、壞死,多數未見到肉芽創(chuàng)面或顆粒狀的肉芽組織,因此“惡性肉芽腫”或肉芽腫樣病變不是一個直觀的體征,而是病理學上的概念[16]。上呼吸道NK/T 細胞淋巴瘤,隨著腫瘤細胞的不斷增殖、局部體積增大,血管受到淋巴瘤的侵犯日益加重,局部血運障礙,導致組織腫脹-糜爛-壞死-潰瘍。腫瘤的侵襲性越強,越較早出現(xiàn)局部組織的壞死、潰瘍。由此可知,壞死和潰瘍雖是NK/T 細胞淋巴瘤的特征性體征,是腫瘤侵襲血管的反映,但不是最早出現(xiàn)的體征,在血管受侵的早期,局部因缺血而顯得蒼白腫脹或水腫。臨床工作中遇到鼻腔前部,尤其是下鼻甲前端類似于鼻甲肥大的增生性病變,即便無明顯糜爛、潰瘍;或術中發(fā)現(xiàn)“肥大的下鼻甲”組織很脆,應高度懷疑鼻NK/T 細胞等淋巴瘤,行活檢時左右鼻腔標本需分別送病理檢查。對不明原因的鼻部及眼面部水腫,尤其是中青年女性患者,應仔細檢查鼻腔前部,發(fā)現(xiàn)有結痂應予取出,若局部有糜爛、潰瘍或肉芽,應高度懷疑淋巴瘤。另外由于鼻部淋巴瘤中常存在大量的壞死組織,為提高取材的質量,通常用鼻咽活檢鉗或鼻竇咬鉗在潰瘍邊緣外側咬切活檢,或亦可從潰瘍底部取材活檢。當取下組織標本后創(chuàng)面滲血明顯,說明取材已足夠深,否則取材過淺,鏡下僅能見到炎性壞死及滲出性無定形物,或見到的細胞數太少均不利于診斷。
總之,要提高鼻部淋巴瘤檢出率,須轉變理念,不應只限制于“惡性肉芽腫”的概念。對于有鼻部癥狀且治療效果不佳,鼻內鏡檢查鼻腔或鼻咽部有糜爛、潰瘍(壞死)、結痂、周圍軟組織水腫或有鼻腔新生物的患者,應認真考慮鼻部淋巴瘤的可能,及時進行病理活檢甚至反復活檢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