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遼金元時期冮官屯窯瓷韻

2023-11-28 12:59:38沈敬明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16期
關(guān)鍵詞:窯變遼陽官窯

金 巖 沈敬明

(遼陽市文物保護中心(遼陽博物館),遼寧 遼陽 111000)

冮官窯火,珍貴遺存。冮官屯窯始燒于遼代晚期,盛于金代[1],是遼代“五京七窯”之一,在遼金時期制瓷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粗獷豪放、古拙質(zhì)樸的風格及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稱。2013 年,該窯址被確認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 年至2016 年間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重點發(fā)掘,經(jīng)國內(nèi)古陶瓷專家進行論證,一致認為: 冮官屯窯是遼金元時期東北最大的陶瓷業(yè)手工作坊。

冮官屯窯瓷器的胎質(zhì)、釉色及器型等均受磁州窯的強烈影響,還可看到其他關(guān)內(nèi)窯口的因素。此窯即生產(chǎn)粗瓷,也能生產(chǎn)細瓷。粗瓷胎質(zhì)略粗,內(nèi)含雜質(zhì),略呈灰白色或偏紅色,釉層較薄。細白瓷器胎質(zhì)細密,胎色潔白,釉色均勻。冮官屯窯的胎土因含鐵量高,受氧化等方面影響,露胎部分多呈濃淡不同的火石紅色澤。釉色以單色釉瓷器較多,以白釉瓷為主,白瓷色呈灰白或黃白,胎表多施化妝土,其上施釉。同時兼燒白釉黑花、黑釉、醬色釉、茶葉末釉等,但釉多不到底露胎。產(chǎn)品多樣,有瓶、缽、壺、罐、碗、盤、杯、水盂、盞、燈盞等。

一、瓶——優(yōu)雅秀致 別具一格

(1)遼冮官屯窯白釉弦紋雞腿瓶(圖1)。器身細高如柱狀。撇口,短頸,溜肩,長曲腹,腹向下漸內(nèi)收,平底,餅足。外壁腹部飾弦紋,弦紋層層環(huán)繞,富有韻律。黃白胎,胎質(zhì)較粗,外壁施釉至脛部,有垂釉現(xiàn)象。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1 高51,寬13

(2)金冮官屯窯黑釉矮梅瓶(圖2)。撇口,束頸,豐肩,鼓腹,腹下內(nèi)收,至脛稍俠,平底,隱圈足?;液痔ド鲜┖谟裕劶暗鬃銦o釉。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2 高15,寬23

(3)金冮官屯窯“官”字款黑釉弦紋雞腿瓶[2](圖3)。器身細高。芒口,短頸,溜肩,長曲腹,腹向下漸內(nèi)收至脛部,近底足外撇,平底,餅足。外壁腹部飾弦紋,盡顯活潑的韻味。內(nèi)外除底部均施黑色釉,胎質(zhì)較粗,胎體厚重。口、身、足部有窯粘。肩部劃刻“官”字款,應是金代官府燒造之器。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3 高59,寬25

(4)金冮官屯窯黑釉瓶(圖4)。平口折沿,直頸,豐肩,球形腹,圈足。內(nèi)僅口部施黑釉,外壁施黑釉不到底,釉色瑩潤,脛部及足露胎,露胎處顯輕微的火石紅。此瓶體短矮粗圓故可稱為咕嚕瓶。遼陽博物館藏。

圖4 口徑2.8,底徑5.5,腹徑8,高12

(5)金冮官屯窯黑釉窯變花口瓶(圖5)。瓶口似花形,高頸,豐肩,鼓腹,喇叭狀撇足,平底。腹部狀如蘋果,肩部飾兩周弦紋。內(nèi)外除底部均施黑色釉,釉面呈現(xiàn)油滴窯變花紋。底露胎,胎質(zhì)粗糙。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5 高22,寬13

(6)元冮官屯窯黑釉花口瓶(圖6)。瓶口為五瓣花形,似盛開的花朵,高頸,頸底部飾一周弦紋,豐肩,下漸內(nèi)收,束脛,喇叭狀撇足,凹底。施黑色釉,脛下部及底足無釉。露胎處胎質(zhì)粗糙。花口瓶是瓷器器型之一。因瓶口似開放的花朵而得名。唐代已有燒制,流行于宋、金時期。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6 高27,寬18

瓶為盛酒或供陳設用器。冮官屯窯瓶的造型有雞腿瓶、梅瓶、長頸瓶、花口瓶等。雞腿瓶,最早出現(xiàn)在遼金時期,瓶身細高狀如雞腿而得名,是生活實用器,貯酒用具,跟宋代早期磁州窯梅瓶非常相似,應起源于此,在遼墓中常有發(fā)現(xiàn)。容易攜帶,符合馬上民族的習慣,所以流行于草原游牧民族,為冮官屯窯典型器。

二、缽——粗獷大氣 渾厚古拙

(1)遼冮官屯窯白釉鐵彩花卉紋缽[3](圖7)。斂口,深弧腹,平底,玉璧形足。缽內(nèi)及外壁上腹部施化妝土,外罩透明釉,釉色潤澤,開片自然。內(nèi)底因采用支釘疊燒法而留有七支燒痕。內(nèi)壁上下繪兩組六朵褐彩花卉紋;外壁繪三株折枝褐彩花卉紋,花卉線條自然流暢,葉脈舒張,生機盎然。此缽是冮官屯窯難得的大型器物。遼陽博物館藏 。

圖7 口徑26.8,底徑11.5,高16.6

(2)遼冮官屯窯白釉豎條紋缽(圖8)。斂口,圓唇,深腹,圈足。缽內(nèi)及外壁上腹部均施化妝土,外罩透明釉。釉面光潤,開片自然。外壁呈豎條紋紋樣,給人以立體感。遼陽博物館藏 。

圖8 高15,徑19.7,足徑9.2

(3)金冮官屯窯白釉剔刻牡丹黑花缽[4](圖9)。斂口,圓唇,深弧腹,平底,玉璧形足。缽內(nèi)及外壁上腹部均施化妝土,外罩透明釉,內(nèi)壁兩側(cè)繪黑彩雙鳥比翼雙飛圖案紋,寓意佳偶和諧;外壁口沿下飾一周凹弦紋,其下劃曲線紋和直線紋,線條自然流暢。腹部一周剔刻牡丹花卉紋,花葉舒朗,花紋凸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此缽集劃花、刻花、剔花、白地繪黑彩彩繪工藝于一體,是冮官屯窯難得的珍品。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

圖9 高16,寬27

(4)元冮官屯窯茶葉末釉豎口缽(圖10)。缽形狀上直下收。直口,深腹,高圈足。施茶葉末釉,內(nèi)底無釉,外施釉不及底,脛部及足露胎,胎質(zhì)粗糙。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10 高6,寬10

剔花出現(xiàn)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將紋飾刻好之后,把紋飾以外的部分剔去,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兩種。剔花裝飾可分為剔化妝土、剔胎、剔釉三種,風格各有不同。圖9 屬于剔化妝土,留花剔地。在坯體上敷一層化妝土,趁化妝土還沒干透時用尖頭竹棍或木棍刻紋飾,再用平頭小鏟剔去花紋輪廓以外的白色化妝土,露出較深的胎色,最后罩透明釉燒成?;y裝飾醒目,剔刻后白釉與深色胎土形成對比,既凸現(xiàn)紋飾立體感,又可打破單一釉色的沉悶,讓原本素面無畫的粗糙制品平添了一抹文化色彩,給人以溫柔文靜、素雅大氣的感覺。

三、壺——匠心獨具 多姿多彩

(1)遼冮官屯窯白釉鐵彩草葉紋注壺(圖11)。注壺呈壓腰葫蘆形。上壺身類半球狀,下壺身扁圓球狀。小口,口微撇,下壺身一側(cè)肩部飾五棱短流向斜上方伸出,對面上、下壺身間飾雙扭繩索狀環(huán)形鋬手,鋬手及流頂部略低于壺口;另側(cè)壺肩部分別各繪一朵鐵彩寫意草葉紋。內(nèi)施釉僅在口部,外壁施釉不到底,脛部及足露胎,胎質(zhì)略粗。遼陽博物館藏。

(2)金冮官屯窯白釉三葉提梁壺(圖12)。壺身狀如鵝蛋,壺頂內(nèi)凹,中間留有一灌水注口,蓋已佚??谏细惨怨咸贍钐崃?,開叉處飾一箍,其旁頂部貼附一模印團花。提梁一端為一股蛇尾翹起狀,另一端分為三股,近肩部分別貼附模印的三朵葉片,故名三葉壺。三葉下為管形短流向斜上方伸出,略高于壺口?;疑ド鲜┌咨瘖y土,其上施釉至脛部,脛部及底足露胎,胎質(zhì)粗糙。整體造型美觀。此造型的提梁壺多流行于宋末和金代時期。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12 高11,寬5

(3)金冮官屯窯黑釉窯變折肩執(zhí)壺(圖13)。壺橢圓體上細下粗。圓唇,直頸,折肩,圈足。肩部一側(cè)為短直流,另一側(cè)為耳形環(huán)狀鋬手,均略低于肩部?;疑ド鲜┖谟灾撩劜?,脛部及底足露胎,胎質(zhì)粗糙。黑釉內(nèi)散布狀若芝麻大小的金黃色結(jié)晶斑點,色彩繽紛,窯變效果極佳。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13 高20,寬12

壺是一種裝盛液體的容器,古時主要用于盛水、酒等。圖5、13、15 是冮官屯窯的窯變器物。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nèi)溫度發(fā)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fā)生不確定性的自然變化。此黑釉和醬釉窯變器物就是利用釉中所含氧化金屬的呈色原理和窯溫火焰的機理,燒出了富有變化的結(jié)晶釉,在黑色和醬色釉地上呈現(xiàn)出的結(jié)晶。清代藍浦撰寫的《景德鎮(zhèn)陶錄》載:“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態(tài),直名之曰窯變[5]。”當時的匠師們利用多種多樣的控制手法,使得結(jié)晶釉成了鐵系色釉中裝飾手段最豐富的一種高溫釉,凝結(jié)著瓷藝大師們的智慧,令人回味無窮。

四、碗、罐、盞、杯、碟、水盂、燈盞——俱收并蓄 各得其宜

(1)遼冮官屯窯白釉碗(圖14)。敞口,深腹,圈足。碗內(nèi)底部因采用支釘疊燒法而留有四支燒痕。碗外壁口沿下飾一周凹弦紋。碗內(nèi)及外壁在白色化妝土上施透明釉,外壁施半釉,腹部及足露胎,胎呈灰褐色。遼陽博物館藏。

(2)金冮官屯窯醬釉窯變罐(圖15)。圓唇,短直頸,豐肩,鼓腹,圈足。內(nèi)外均施醬釉,外壁施釉至脛部,呈現(xiàn)窯變斑斕的色彩,釉面凝厚亮麗,玻璃質(zhì)感強烈。脛及底足露胎,胎質(zhì)粗糙。脛部胎釉交接處火石紅色調(diào)濃重。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3)金冮官屯窯黑釉窯變斗笠盞(圖16)。敞口,斜直壁,圈足。內(nèi)、外壁施黑釉,釉面呈現(xiàn)窯變,外壁施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此盞有著明顯的建盞特征,造型雋秀,呈斗笠形。斗笠盞顧名思義,以其形制如斗笠也。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4)金冮官屯窯白釉三聯(lián)石榴雙鵲水盂(圖17)。此器胎質(zhì)灰白,其上施白色化妝土后罩透明釉,底足露胎。水盂撇口,斜壁,圈足。水盂旁為兩只石榴,花萼向上,近花萼處留一扁形孔,底部均圈足,石榴寓意多子。水盂和兩只石榴相連的上方分別貼塑兩只展翅昂首的喜鵲,寓意雙喜。石榴和雙鵲均施褐色點彩,裝飾效果極佳。此水盂造型別致,是冮官屯窯的精品器。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5)金冮官屯窯白釉黑花雙系罐(圖18)。口微撇,短直頸,溜肩,扁鼓腹,圈足。頸肩之間飾環(huán)耳狀雙系,略低于口部。其內(nèi)口部及外腹部施白色化妝土后罩透明釉,外壁其上點彩,紋飾隨意而自然。因釉層薄厚不均,有垂釉現(xiàn)象,脛及足露灰色胎,胎質(zhì)粗糙。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

圖18 高6,寬8

(6)元冮官屯窯白釉黑花澀圈碟(圖19)。 敞口,淺腹,斜壁,圈足。碟內(nèi)底部因采用砂圈疊燒工藝而留有一圈無釉的澀圈痕,澀圈內(nèi)褐彩點一團花紋,澀圈外四朵團花對稱地分布內(nèi)壁以褐彩點染。內(nèi)外壁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露胎,胎質(zhì)粗糙。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19 高2,口徑10

(7)元冮官屯窯茶葉末釉燈盞(圖20)。此盞呈壺狀,頂部置扁圓紐形,其下飾兩周凹弦紋,折腹,其上部有一正梯形開口,以便注入燈油。梯形開口下邊正中口沿上壓印出了一流槽,用以放置燈捻即流掛燈捻,圈足。器身施茶葉末釉,脛部及底足無釉。這樣設計的燈盞油料在較封閉的壺體內(nèi)很難揮發(fā),達到了美觀、實用、省油、清潔的效果。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20 高10,寬15

(8)元冮官屯窯白釉印魚紋拓耳杯(圖21)。斂口,弧壁,深腹,圈足。口沿側(cè)出如意云頭狀鋬耳,上印雙魚紋。器身內(nèi)外施白色化妝土,外罩透明釉,圈足內(nèi)無釉。耳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飲器,耳杯既可以用來飲酒飲茶,又可以用來盛羹,是古代社會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器皿。遼陽冮官窯博物館藏。

圖21 高4,寬12

碗、罐、碟、盞等是生活中的常見器。冮官屯窯的諸多瓷器器形都可看到白釉繪黑彩紋飾。此裝飾技法是白釉黑花或白釉鐵繪,這種彩繪,是在浸施過白色化妝土的陶胎上,以毛筆飽蘸含有高鐵的顏料繪畫,一般為黑色,但由于使用顏料的薄厚、濃淡以及燒成氣候等條件的影響,有時發(fā)色為絳紅色、赭褐色等,又因其含大量鐵成分,其裝飾方法也被稱為“鐵繪”。冮官屯窯器物的裝飾方法雖花紋簡略,但用筆閑熟,逸筆草草卻寫意色彩濃厚。將制瓷工藝與繪畫藝術(shù)結(jié)合在一起的裝飾技法頗有磁州窯瓷器的裝飾技法特點,遼金時期在北方瓷窯廣為流行,也是冮官屯瓷器最為常用的裝飾技法之一。

縱觀上述所燒器物,冮官屯窯瓷器既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又有白釉繪黑花等裝飾技法。仔細揣摩這些瓷器,如同與千年前的古人對話。獨樹一幟的冮官窯瓷器在東北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后人認識冮官窯、研究冮官窯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標本。

猜你喜歡
窯變遼陽官窯
銅官窯陶瓷
幼兒畫刊(2023年5期)2023-05-26 05:50:40
斑斕釉畫的美麗窯變
金橋(2022年11期)2022-11-21 11:32:46
窯變刻瓷,工巧合一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特色窯變組壺
大眾文藝(2021年11期)2021-06-24 03:16:12
遼陽雷鋒紀念館
西門亞軍作品精選
西夏官窯瓷器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22
此“官窯”非彼官窯
遼陽冮官屯窯址的調(diào)查與發(fā)掘
遼陽有個西藏班
中國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3
垦利县| 龙游县| 肃南| 抚州市| 岚皋县| 新竹市| 芷江| 青川县| 上栗县| 阿坝| 彭泽县| 固始县| 东乡县| 山西省| 深州市| 武鸣县| 唐山市| 西丰县| 鸡泽县| 沙田区| 前郭尔| 敦煌市| 乐平市| 缙云县| 崇礼县| 高雄市| 临颍县| 宁乡县| 大宁县| 浏阳市| 介休市| 团风县| 怀柔区| 类乌齐县| 永吉县| 临桂县| 略阳县| 无为县| 岳阳市| 南澳县|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