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妮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 岳陽 414000)
高中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通過對音樂本體進行剖析,來挖掘不同時代特征、民族特色,在人文的教學角度去創(chuàng)設新型音樂鑒賞課堂,對作品背后所蘊含的人文觀照產(chǎn)生共通而持久的感悟①。
受升學因素的影響,盡管高中音樂課程的開設率在逐漸提高,但音樂課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更不用說一些地處農(nóng)村的學校,可能連音樂教學能力的教師團隊都不具備。在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各地區(qū)都在努力對教育行業(yè)進行幫扶和改革,但當前高中學校的美育工作開展并不順暢,對高中生是否具備基本的音樂鑒賞能力也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為更好地推動美育工作的實施,2015 年9月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次年8 月,教育部與八省聯(lián)合為落實《意見》精神簽署美育發(fā)展改革備忘錄,協(xié)同推進學校美育發(fā)展,并于2020 年再次頒布修訂版《意見》②。盡管國家如此倡導美育工作,但就現(xiàn)狀來說,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美育功能還是未完全被激發(fā)。
音樂作為高中美育的基本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③,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可以陶冶情操,對音樂的聽覺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表現(xiàn)要素產(chǎn)生更深厚的理解和把握?!兑魳疯b賞》旨在聆聽、感受音樂的美,掌握欣賞音樂的基本方法;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體裁與表現(xiàn)形式;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風格和文化特征;理解音樂要素對表達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作用④。要堅持讓學生在聆聽中找尋音樂的趣味,引導學生對于音樂的實踐體驗和情感認知。
教師在上課引導過程中要注重知識技能的一體化,引導學生在特定的藝術情境下發(fā)散性地發(fā)現(xiàn)音樂的綜合性特征。例如湘教版《音樂鑒賞》課本中《音樂與詩詞》單元的《大江東去》,就是跨學科融合了語文、歷史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又巧妙地展示了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韻味。
《大江東去》選自著名詩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作曲家在譜曲時也充分考慮了原詞的意境。《大江東去》這首藝術歌曲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首藝術歌曲,地位不言而喻,音樂聲調婉轉悠揚巧妙地集合了詞本身的文學色彩,也是開辟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先河。教材中的每一首作品在時代的考驗下都成了經(jīng)典,任何一個作品都不會就作品而單獨存在,在鑒賞的過程中也要獲得美的體驗與享受來提升審美能力從而達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目前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設計大多都是以作品而論作品,從而缺失了教材和學段的關聯(lián)性⑤。在聯(lián)系最緊密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零碎地拼接一個特定的人文主題或教學內容,碎片化的解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空間。音樂鑒賞課在大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都占了很重要的比重,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縱觀全局,關注各年齡學段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變化。當前各學段存在較為明顯的獨立性,知識面講解斷層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各學段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只關注了當下學生對音樂基本要素掌握情況的了解而缺乏了全局意識。
從課標的教學內容上看,把學年分成了多個學段,從而達到層層遞進、縱向聯(lián)結的關系?;诼?lián)結鑒賞策略的理念,綜合當下高中音樂課程的學生學情特點,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上拓下延——學段銜接式、平行推進——作品完整式、以點帶面——單元主題式以及拓展整合——選材綜合式等四個方面⑥,這四個維度把音樂學科的學段教學、單元教學都巧妙地進行了融合。
2.4 試驗組側頸區(qū)(Ⅱ~Ⅳ區(qū))清掃術后各區(qū)淋巴結病理檢查結果 30例前哨淋巴結陽性病例中,有3例均未見Ⅱ~Ⅳ區(qū)淋巴結轉移。Ⅲ區(qū)淋巴結轉移率均高于Ⅳ區(qū)和Ⅱ區(qū),見表2。
作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延伸,對于高中音樂的鑒賞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湘教版《高中音樂鑒賞》中開篇的第一單元《音響的感知》當中一共有三首作品,在本堂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過程中,若將三首作品呈現(xiàn)在同一課時,那么學生對于三部經(jīng)典作品的欣賞難度過大,對于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只能淺嘗輒止。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就曾對女高音演唱版本的《我愛你中國》有過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本堂課的設計過程中可將這兩個章節(jié)巧妙融合,讓管弦樂版本和人聲版本的兩種形式進行比較,在原有的記憶之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得出作曲家的作曲意圖。
高中音樂鑒賞課程的目標也旨在讓學生通過音樂的學習來參與各類音樂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參與感,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一重要的改革舉措并未得到落實,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并不高。因升學的壓力導致高中年段課堂控制的難度會有所增大,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考慮因素會增加,長此以往更多老師會選擇單一的教學過程,而缺乏了音樂鑒賞課程本身的內涵和樂趣,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師設定的教學任務,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則偏離了最初設置音樂鑒賞課程的初心。
音樂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活動,學生通過音樂學習的過程,能夠樂于參與到音樂表現(xiàn)實踐中去享受音樂實踐活動的樂趣⑦,開辟教師引導、自主探究與合作共學的新思路。教師應提前建立課堂導學清單,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高中生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成熟的世界觀和邏輯思維轉換能力,他們欣賞學習的基本方法和理解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部分,教師可以羅列出教學內容中學生能夠自主完成的基本問題,讓學生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合作共學體現(xiàn)在師生合作也體現(xiàn)在生生合作,在合作共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來進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梢园凑瞻嗉壍膶W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以及音樂素養(yǎng)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進行音樂學科小組的分配。
在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能力為前提的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師要回歸教材,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實踐性,以此更好地促進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提升。
《意見》中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⑧音樂學科是一門集審美性和綜合性多元一體的學科,特別是在高中學段教材中所涉及的音樂知識專業(yè)性較強,教師要把教學重心從專業(yè)知識轉移到美育教育上來,注重凸顯教學內容中的情感體驗來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的韻律美,一首音樂作品通過樂器音色的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視聽效果,作品或歡快或悲壯又或舒緩的情感基調引出音樂所產(chǎn)生的情緒共鳴。例如在《快樂的女戰(zhàn)士》當中,這首作品旋律活潑,節(jié)奏動感十足,具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通過樂曲中不同樂器的音色轉換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優(yōu)美的旋律不僅把人物形象營造得動感跳躍,也把紅軍戰(zhàn)士之間的互助友愛精神描寫得淋漓盡致。教學中,對于情感表達明顯的音樂作品,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快速地捕捉到作曲家的用意,從不同維度和層次凸顯音樂的特征,以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
高中音樂教學內容的銜接要精心設計,以達到上下聯(lián)結、前后貫通、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小課題拓展到大單元再到全學段,使得每一個教學問題的解決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知識層面的背后深層次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根植于腦海中的音樂素養(yǎng)核心理念。當前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音樂課程一體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要深入開展跨學段教研、跨學科交流、進行教學方法的研討與實踐,更要深入拓展大單元教學理念和“聯(lián)結”教學策略。當前社會背景下,國家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勢必對教育工作者也有了嚴苛的標準,教師要隨時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去提高課堂實效。
音樂的獨特魅力,在于它是情感表達和情感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從審美感知的角度出發(fā),建立音樂思維,了解音樂本體,去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音樂思維本質就是一種“體驗、升華和重塑”,體驗是對生命本質心靈上的體驗,升華是對情感世界的精神升華,最后達到對必備品格素養(yǎng)的理想境界的重塑⑨,去用音樂思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在文化理解的層面剖析,要“厚讀”教材,由小點拓展到大面,根據(jù)具體作品引導學生掌握主題以及主題相關的拓展點,要“用薄”教材,從初學第一課就開始有意識建立大腦網(wǎng)格體系,為學生養(yǎng)成整合歸類意識,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以藝術表現(xiàn)的維度考量,教學模式的轉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fā)揮高中生年齡段思維的發(fā)散,全員參與到音樂教學,學生有了話語權,暢所欲言,無形之中也培養(yǎng)了核心素養(yǎng)能力。
廣義的音樂鑒賞是幼兒時期聽覺感知建立之后,耳畔的童謠哼唱開始的。系統(tǒng)論的角度說,音樂鑒賞可以理解成由音樂創(chuàng)作者、音樂作品、音響以及聽者這樣四個環(huán)節(jié)在社會信息生活中的傳遞過程⑩。要從音樂鑒賞的主體、對象、音響、過程四個方面著手,讓教學主體養(yǎng)成良好的聽賞習慣。通過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圍繞音樂本體,置身于音樂情境中,通過音樂實踐,完成對音樂作品的鑒賞,產(chǎn)生強烈的情緒共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音樂學科的美育作用。音樂鑒賞作為一種復雜的審美活動,聆聽固然重要,但僅僅停留在聆聽層面,那么會導致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并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弱??梢栽隈雎牭幕A上加入歌唱、即興舞蹈、即興創(chuàng)編等多種形式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鼓勵學生通過演唱的形式來抒發(fā)音樂情感,引導學生在發(fā)揮想象力通過所學知識來為作品進行即興的二度創(chuàng)作。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思維,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體會到音樂鑒賞學習的樂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音樂鑒賞教學的“界限”到底在哪里?音樂教師到底是把目光集中在音樂要素的講解上,還是應該把視線聚焦在音樂本體的探究上?這個界限似乎非常難定義,不對作品基本的音樂要素進行分析又何談進一步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筆者在對各種音樂課程進行觀摩過后發(fā)現(xiàn),教學內容上過分強調音樂要素來對音樂作品進行拆分講解,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這類做法所取得的效果總是差強人意的。要學會轉移視線,將焦點轉移到分析音樂本質上,加強個體主觀意念上的音樂實踐和音樂感受。
《新課標》頒布對促進各學科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音樂學科的角度深究學科融合,那么音樂課到底要用什么樣的形式呈現(xiàn)才能既不失去音樂學科的美育教育特征,又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學科融合的目標?在不斷打破學科邊界的基礎上不斷促進各學科相互融合、滲透,學科融合并不等同于所有學科混合在一起的大雜燴。不能失去原學科的學科特色,與音樂學科交融最緊密的莫過于人文學科,例如介紹音樂作品的歷史背景、歌詞的語言特色等等。音樂教師有學科融合的概念固然是好,但更要利用學科融合的優(yōu)勢突出音樂學科的文化素養(yǎng)和美育作用。
在與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后發(fā)現(xiàn),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音樂欣賞的氛圍對吸引學生沉浸式體驗音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技術的興起給音樂教師的課程設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促使音樂課程與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與此同時,也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新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在沒有多媒體的課堂上經(jīng)常不知所措。在音樂課堂中,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存在只是為了方便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音樂美,而不是讓它代替音樂教師的技能。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中學段音樂鑒賞課程的發(fā)展方向明確,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不透徹、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個人技能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作為未來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在踏上崗位前就建立起未來對學科教學的基本規(guī)劃,需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還要有聯(lián)結教學的思維。充分利用音樂學科的美育優(yōu)勢,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
注釋:
①浦利華.論高中音樂鑒賞的審美機理[J].中國音樂教育,2020(09):8-12.
②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15〕71 號),參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096.htm.
③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④蔡夢.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教學研究[J].音樂研究,2018(06):100-112.
⑤⑥丁錦玲,印瀅斐.新課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常態(tài)課的構建——基于“聯(lián)結”教學策略[J].中國音樂教育,2022(11):29-35.
⑨林培榮.構建基于深度學習的大單元結構化教學思維的音樂課堂[J].中國音樂教育,2022(06):22-27.
⑩竹波.音樂鑒賞是一種審美活動[J].中國音樂教育,2013(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