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驚濤
錢鍾書《中文筆記》卷一(商務(wù)印書館,第128頁)“冒廣生”條,論及陳維崧《婦人集》,特別垂注李香君。然“‘李香條注備載侯方域與其年一札”云云,當(dāng)是錢先生筆誤。侯方域手札,當(dāng)致陳貞慧而非陳貞慧之子陳維崧(陳維崧字其年)。按老陳生于1604年,小陳生于1625年,雖“二陳”皆與侯方域有交誼,但源頭在老陳而非小陳。
觀陳維崧《婦人集》“李香君”條注原文更可證這是個筆誤:
姬與歸德侯方域善,曾以身許方域,設(shè)誓最苦,誓辭今尚存湖海樓篋衍中。又方域與陳處士一小札曰:“昨域歸來,有人倚闌私語,謂足下與域至契。既知此舉,必在河亭凝望,冀月落星隱,少申夙諾,不意足下夸李君虞作薄幸十郎也。然則一夜彷徨,失卻十年相知。羅袖拂衣,又誰信此盛遇乎?域即冒受法太過之嫌,然有意外之逢,此即至誠之報也。足下表章,自是不藏善之美。其實天王明圣,不介而孚,遭際如此,臣愿畢矣。今日雅集,亟欲過談,而香姬盛怒足下,謂昨日乘其作主,而私宴十郎,堅不可解。則域雖欲過從,與人臣無私交之義,未有當(dāng)也?!蓖娲藭~,姬生平風(fēng)調(diào)爾爾。
“陳處士”之稱,顯然指向陳貞慧而非陳維崧。陳貞慧畢生未出仕,后人輯刻其遺著為《陳處士遺書》。陳維崧于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xué)鴻詞,后授官翰林院檢討,任《明史》纂修官,顯然不能稱為“處士”。同時,侯方域所謂“至契”者,當(dāng)指他與老陳皆列“明末四公子”,而小陳不在“明末四公子”之列,所以他與小陳的關(guān)系,遠不能到“至契”的地步。侯方域大陳維崧七歲(侯方域生于1618年),但若以侯方域與老陳稱兄道弟、論交在先而論,小陳當(dāng)是侯方域的子侄輩。故錢鍾書先生《中文筆記》所謂“‘李香條注備載侯方域與其年一札”是筆誤無疑,當(dāng)為“‘李香條注備載侯方域與陳貞慧一札”。
此則筆誤雖辨明,但由注文牽引出的諸多疑問卻不得不進行一番探求。此不僅可為了解侯方域與李香君本事作一佐證,而且,對關(guān)注明季到清初這段時間的遺民心態(tài)也大有裨益。
首要的問題必然是:《婦人集》中的這些注文究竟是出于何人之手?
侯方域致陳貞慧此札極為私密,顯然是陳維崧從其父手上所觀或后來干脆為陳維崧所得。陳貞慧共有五個兒子,長子陳維崧最具聲名,也最有成就,老陳偏愛小陳,愿意讓他看這樣的手札或者干脆讓他保管收藏,也在情理之中,但未料這樣的手札卻成為陳維崧后來撰著《婦人集》的重要材料。陳維崧請冒無譽(冒辟疆弟)加注,或有刻意遮蔽這個材料出處的嫌疑。按錢鍾書先生在《中文筆記》中所論,以為此集雖“號出冒無譽手,而玩其詞意,乃陳髯(指陳維崧,小陳蓄美髯,極愛伶人徐紫云,其與徐紫云一段情,為當(dāng)時士林所傳說)自撰,嫁名無譽”。錢鍾書先生此見頗為明通。這也就是說,這些注文,和其中所寫到的“婦人傳”正文一樣,都是陳維崧執(zhí)筆,只是注文假借了冒辟疆弟弟冒無譽的名義。如此,小陳在寫完《李姬傳》正文并加注文時,顯然不能徑呼“家君”,乃以世人之尊稱“處士”而貫其父姓后。小陳此舉頗堪玩味,子稱父為“陳處士”,這大概也是千古一例吧。
第二個問題是:李香君何以對陳貞慧“盛怒”如此?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李香君對陳貞慧都只能是敬仰并感激的。陳貞慧作為李香君養(yǎng)母李貞麗的座上賓,對很小就跟隨李貞麗生活的李香君應(yīng)也頗多教誨和照顧,而李香君也從李貞麗處直接或間接地習(xí)染了這班才子遺民的風(fēng)骨和氣節(jié)。在李香君看來,陳貞慧多多少少填補了她生命中所缺少的父親角色的不足,尤其是陳貞慧和楊龍友介紹她認(rèn)識侯方域,避免了她墮入田仰給她埋好的巨坑。
然而,讓李香君想不明白的是,當(dāng)她與侯方域定情后,陳貞慧的態(tài)度卻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彎:不但不給予肯定和支持,反而竭力阻止侯方域娶李香君。沒有證據(jù)表明陳貞慧是否嗅到了某種不祥的政治氣氛,他之阻止侯、李婚配,或出于保全侯方域的真心。從他后來被阮大鋮和馬士英誣陷入獄的遭遇來看,他認(rèn)為阮、馬二人對李香君不會善罷甘休的判斷還是相當(dāng)準(zhǔn)的。一邊是朋友,一邊是從小看著長大的才女,這樣的居中說項,的確很讓陳貞慧費腦子。從侯方域與陳貞慧札的措辭可以看出,陳貞慧此舉頗不光明,一個“夸”字,陳貞慧背后的諸多心曲與舉動流露無遺。陳貞慧的態(tài)度終究還是觸碰了李香君的底線,深愛侯方域并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李香君,豈能容忍陳貞慧“出爾反爾”,讓李益負(fù)霍小玉的愛情悲劇重演,于是盛怒之下,不僅從此改變了對陳貞慧的認(rèn)識,而且堅決不許侯方域參加陳貞慧的雅集,借此表明自己對愛情忠貞不貳的立場。
那么,侯方域?qū)﹃愗懟鄣膽B(tài)度又是如何回應(yīng)的呢?
玩味小札中的諸多措辭,對推究侯方域在與李香君的感情中的心態(tài)演變極有價值?!耙灰贯葆濉?,證明侯方域?qū)﹃愗懟鄣膽B(tài)度有過艱難考量,雖然最后“情感”戰(zhàn)勝了“理智”,但他并沒有和陳貞慧翻臉,甚至肯定陳貞慧的話不藏人善,有成人之美。他一再向陳貞慧表明,我侯方域?qū)δ愕暮靡馐穷I(lǐng)受的,就算沒有你的警誡,我也會在這段感情中調(diào)整自己。所以侯方域特地寫這封信向陳貞慧說明自己不參加雅集的緣由,其實是將自己失約的責(zé)任推給了“盛怒”之下的李香君。從這個態(tài)度不難看出,他對李香君的“盛怒”似乎也殊不可解,這也為他后來隱居鄉(xiāng)里、深為當(dāng)年因與李香君這段感情誤了前程而“壯悔”的行為埋下了伏筆。
另外一點,侯方域與陳貞慧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的政治選擇。陳貞慧決不仕清,而侯方域在這個小札里卻隱隱然流露出甘做“貳臣”的想法,其“臣愿畢矣”雖相對于“天王明圣”而言,卻是向往對清稱臣的真情流露。小札末尾的“與人臣無私交之義”云云,則顯示了他欲為人臣的急不可待。其時清廷尚未向他授職,他哪里就用得著那么著急自稱“人臣”了?侯方域這種既在文壇上享受遺民清譽,又寄希望于在新朝有個位置的復(fù)雜心理,在這個小札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dāng)然,他這樣“既要又要”的矛盾,可能也代表了那個特殊時期相當(dāng)一批文人真實的心境。以之比錢謙益,“既要又要”的矛盾,真是再準(zhǔn)確傳神不過。只是錢謙益比侯方域更有勇氣一些,也更決絕一些,甘受鄉(xiāng)人咒罵和扔爛菜幫子的巨大侮辱,還是娶柳如是進了家門。
最后,我們再來看陳維崧的態(tài)度。
一個“玩”字,正是此札作為侯方域李香君愛情猛料頗堪玩味的生動詮釋。“生平風(fēng)調(diào)爾爾”,雖只寥寥六字,其中卻飽含著對李香君人品氣節(jié)的激賞。或許寫到《李姬傳》時,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已以悲劇收場,而《桃花扇》傳奇尚未誕生。陳維崧作為一個終生為徐紫云之愛所困而不得超拔的情癡,對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情悲劇,是抱以極大的同情的。潛意識里,他對父親當(dāng)年竭力阻止侯、李婚嫁的舉措應(yīng)當(dāng)是極不認(rèn)同的。所以,他才在《李姬傳》的正文中假借冒無譽之名,公布了這個極為私密的小札,其本意不僅在贊美李香君的才調(diào)氣節(jié),更欲借此札為老陳當(dāng)年的“一念之差”而向時人致歉——盡管那些風(fēng)流往事俱已成過往,盡管如他一樣的前朝遺民大多已在新朝做了官兒,可是當(dāng)他決定撰寫《婦人集》這部作品時,這樣的氣節(jié)仍讓他心折不已。
歷史的草蛇灰線,就這樣埋在一部并不太為世人關(guān)注的《婦人集》中。若不是錢鍾書先生《中文筆記》這處筆誤無意中為我們洞開了一個窗口,我們又何從在《桃花扇》之外,了解到侯方域和李香君情史中這一段波瀾起伏的插曲?又何從窺見侯方域與陳貞慧父子以及那一代遺民矛盾隱秘的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