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玉蘭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青海西寧810008)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shù)界對侯方域的詩歌研究不斷深入。王凱符《侯方域簡論——兼談六十年代對他的批判》[1]、王樹林《侯方域民族氣節(jié)重議》[2]為研究侯方域掃除了障礙。王樹林、何法周先生在侯方域作品的整理和校箋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侯方域詩集校箋》[3]對侯方域的詩歌進行整理,為研究侯方域的詩歌提供了藍本?!逗罘接蛉9{》[4]則提供了包括侯方域散文、傳記、墓志銘等在內(nèi)的更為廣泛的材料。同時,出現(xiàn)了很多探討侯方域詩歌的單篇論文,一些學位論文也將視角投向了侯方域詩歌。本文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侯方域詩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進行整理,以期找出侯方域詩歌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侯方域詩歌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一些期刊論文從詩歌的淵源、主題、創(chuàng)作、理論等角度對侯方域詩歌進行研究,并且采用田野考察的方法研究四憶堂的得名來由。同時,一些學位論文也將視角投向了侯方域《四憶堂詩集》,這些學位論文較為全面地對侯方域詩歌進行了研究。
淵源研究。袁春艷《論侯方域?qū)Χ鸥υ姼杈竦睦^承》[5]從侯方域?qū)Χ鸥Φ脑姼枥碚摗⒃姼桀}材內(nèi)容、詩歌風格、人格精神的繼承四個方面闡述。黃玉琰《交游活動對侯方域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6]從交游的角度研究侯方域詩歌創(chuàng)作受到的影響。
創(chuàng)作研究。朱寅《論侯方域的詩歌創(chuàng)作》[7]認為侯方域詩歌以詩紀實、各體兼工、感情濃烈,反映了明末清初風雨飄搖的社會現(xiàn)實。謝軍寬《侯方域和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8]以《過江秋詠八首》為例分析了侯方域的詩歌對國事的慨嘆。
詩歌理論研究。王樹林《侯方域詩論的主旨及源流正變觀》[9]認為侯方域的詩歌理論在當時的詩壇上有廣泛影響,以風雅為宗旨,以盛唐杜詩為典范,反對無病呻吟。王樹林、吉素芬《“感遇為詩”、“格調(diào)”、“章法”及其他——侯方域論詩札記之二》[10]認為侯方域論詩主要強調(diào)現(xiàn)實生活對詩人思想感情、詩歌創(chuàng)作的決定作用,提出了“感遇為詩”、“感遇而申懷”的創(chuàng)作源泉觀。反對只重形式而輕視思想內(nèi)容,注重格調(diào)、神韻、境界、章法等,用以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感情。何法周的《論侯方域的詩歌理論和詩歌創(chuàng)作》(上、下)[11]探討了侯方域的詩歌創(chuàng)作,并從宗旨、流變、源流、藝術(shù)、價值五個方面研究侯方域的詩歌理論。另外,陸亮《憂時憫俗、托物見志——侯方域詠物詩的心路觀照》[12]從題材的角度對其詠物詩進行研究,并指出他“憂時憫俗,托物見志”的論詩主張。
此外,《我亦閱修途,努力肆前響——侯方域早期詩歌主題研究》[13]探討了侯方域早年詩歌的主題。袁春艷《侯方域的“悔”與“憶”》[14]采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從憶國、憶友、憶己、憶家四個方面揭示四憶堂的得名由來。陸草《論商丘詩派》[15]將侯方域放入商丘詩派這個文學流派中,探討了侯方域的“運骨于氣”的文學理論。黃玉琰《論侯方域的四憶堂詩》[16]從主題、藝術(shù)特征、接受及意義三個方面探討了侯方域詩歌。
明月熙在博士論文《侯方域研究》從創(chuàng)作追求的角度對《四憶堂詩集》進行了探討,指出詩歌多采用“橇槍”、“杜鵑”意象表達對當時積重難返的朝政的不滿和對海晏河清的清平盛世的向往,詩歌創(chuàng)作的追求是“以詩存史”,并且分析了“以詩存史”的原因,即風雨飄搖的晚明時代背景和侯方域本人對杜甫的推崇。
黃玉琰碩士論文《侯方域詩文研究》從主題取向、藝術(shù)特色、論詩宗旨以及與云間派對比四個方面對侯方域詩歌進行研究。指出侯方域詩歌憂時憫亂、遁世歸隱、故國情結(jié)和情深意篤的主題取向,以《詩經(jīng)》的風雅之道為宗旨,以盛唐杜詩為典范。藝術(shù)特色在于:溯流風雅,追步少陵;長于用典,善于寄興;取材典型,詩備眾體;風格多樣,兼具雄渾悲壯與清麗悱惻之美。
劉海俠碩士論文《侯方域研究》從文學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兩個方面分析復(fù)社對侯方域的詩文的影響。文學思想方面,侯方域贊成“七子”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主張,但他強調(diào)文學的時代意義與社會作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侯方域在復(fù)社的影響下,作品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
朱寅碩士論文《侯方域詩文研究》從思想源流、思想傾向、藝術(shù)追求的角度對侯方域的詩文進行探討,并將侯方域的詩歌分為四個階段。科考之前的少年游學時期為第一階段,詩存《四憶堂詩集》的第一卷;崇禎十二年至弘光元年的社事活動和江南流亡時期為第二階段,詩存《四憶堂詩集》中的第二、三卷;順治二年至順治八年的歸田隱伏時期為第三階段,詩存《四憶堂詩集》中的第四卷;從順治九年至去世的痛悔哀傷時期為第四階段,詩存《四憶堂詩集》最后兩卷。這與王樹林《侯方域全集校箋》將后兩個時期合為一個創(chuàng)作階段略有不同。
研究不夠深入。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熱衷于求大求全,將侯方域的詩、文、生平結(jié)合起來進行研究,如黃玉琰《侯方域詩文研究》、朱寅《侯方域詩文研究》、明月熙《侯方域研究》。這對我們?nèi)姘盐蘸罘接蚣捌湮膶W創(chuàng)作是有好處的,但是在有限的篇幅內(nèi),很難在某一方面作出深入研究。另外,學者們多采用詩文互證的方法研究,而忽略了更為廣泛的筆記、碑刻、墓志銘等相關(guān)研究材料。
缺乏理論指導(dǎo)。一些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缺乏理論指導(dǎo),比如劉海俠《侯方域研究》在對風格進行論述時,將“引經(jīng)據(jù)典”作為風格列出。實際上,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看,用典是一種修辭方式,而不是一種風格。風格是在文學作品內(nèi)容和形式的有機整體中表現(xiàn)出來的作家獨特創(chuàng)作的一種審美屬性。例如李白的奔放飄逸,杜甫詩的沉郁頓挫……[17]177。用典是一種修辭方式,引用也是一種修辭方式。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在第12章第三節(jié)抒情方式中列舉用典這一修辭手法[18]280,《文心雕龍·事類》對引用這一修辭方式作出了說明,“事類者,蓋文章致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19]427。
目前,學術(shù)界對侯方域詩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詩歌淵源、詩歌理論、創(chuàng)作等方面,表現(xiàn)為研究方法單一,研究不深入,利用材料不充分。今后的研究應(yīng)在文本細讀的基礎(chǔ)上借鑒田野考察法、文化學、比較研究法等方法,借助文學理論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挖掘包括墓志銘、書信、碑刻等更為廣闊的研究資料。在以下領(lǐng)域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詩名與文名。通行的文學史認為其主要的文學成就在文而不在詩,郭預(yù)衡《中國古代文學史》認為“方域健于文而不長于詩”[20]233?!逗罘接蛟姷闹髦技霸戳髡冇^》則認為“詩名為其文名所掩”。侯方域散文之名遠遠大于詩名,究竟是其詩歌寫得不如文好,還是其詩名被文名所掩,這個命題值得我們探討。
比較研究。目前,將侯方域詩歌與同時代詩歌進行比較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學者們不妨關(guān)注這幾個視角,即侯方域詩歌和冒辟疆、錢謙益詩歌比較研究,侯方域詩歌與復(fù)社、幾社、雪苑社諸子詩歌比較研究。
整體研究。侯方域與陳貞慧、方以智、冒辟疆并稱明末四公子,同時又是商丘詩派的重要成員,將侯方域詩歌置于明末四公子、商丘詩派中進行研究,以整體的角度探究明末四公子、商丘詩派的創(chuàng)作風貌。
詩歌藝術(shù)技巧。侯方域才子之詩,故創(chuàng)作技巧純熟。典故隨處可見,并且善用比喻,以鼴鼠、蠅、惡木喻小人,以蒼鷹自喻,但其他的藝術(shù)技巧目前探討得并不多。
風格特色研究。錢謙益評侯方域詩歌“俊快雄渾,有聲有色”,但對其風格形成原因、表現(xiàn)還沒有進一步探討。另外,弄清楚明末社會急劇動蕩、亡國后的心態(tài)對詩風的影響,對研究侯方域的詩歌有很大幫助。
[1]王凱符.侯方域簡論——兼談六十年代對他的批判[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3).
[2]王樹林.侯方域民族氣節(jié)重議[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3]王樹林,何法周.侯方域詩集校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王樹林.侯方域全集校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5]袁春艷.論侯方域?qū)Χ鸥υ姼杈竦睦^承[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6]黃玉琰.交游活動對侯方域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J].殷都學刊,2006(1).
[7]朱寅.論侯方域的詩歌創(chuàng)作[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3).
[8]謝軍寬.侯方域和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4).
[9]王樹林.侯方域詩論的主旨及源流正變觀[J].殷都學刊,1996(3).
[10]王樹林,吉素芬.“感遇為詩”、“格調(diào)”、“章法”及其他——侯方域論詩札記之二[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2).
[11]何法周.論侯方域的詩歌理論和詩歌創(chuàng)作[J].周口師專學報,1995(3)、(4).
[12]陸亮.憂時憫俗、托物見志——侯方域詠物詩的心路觀照[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4).
[13]袁春艷.我亦閱修途,努力肆前響——侯方域早期詩歌主題研究[J].神州(上旬刊),2012(10).
[14]袁春艷.侯方域的“悔”與“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5).
[15]陸草.論商丘詩派[J].商丘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1).
[16]黃玉琰.論侯方域的四憶堂詩[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17]劉甫田,徐景熙.文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8]文心雕龍[M].王志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9]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0]郭預(yù)衡.中國古代文學史: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