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彩敏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如何有效構建高中語文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他們未來人生發(fā)展奠基,是當前語文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文章首先分析了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然后簡要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最后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希望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階段的學習任務相對比較緊張,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對語文課程的教學發(fā)展非常重要。高中語文學習內容復雜且課堂教學任務大,語文教師要想切實達到課堂效果的提高存在很大的困難,高效的課堂必須結合高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教學策略,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指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更好地貫徹“以生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學要求,通過科學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并根據學生的個人發(fā)展開展差異性教學,保障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教師的良苦用心,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與教師的默契配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后天的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以能力為核心,包括語言、思維、學識、道德等多方面綜合素養(yǎng)的具體表現,這也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具備的既能促進個人持續(xù)發(fā)展,又能滿足時代發(fā)展需要的語文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人,所以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在于充分發(fā)揮高中語文學科的育人優(yōu)勢,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語言建構與運用”“思想發(fā)展與品質”“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核心能力,指向了終身學習的思想、審美和文化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力求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
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在新課程標準的不斷要求和推進下,大部分的高中教師都已經開始實踐和探索各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但還是有部分高中教師自身的教學觀念落后,教學主動性不足。高中階段對每一位學生都非常重要,其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時間非常緊迫。而在這個階段,教師還在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極為不利的影響,會使學生被迫學習,高中生學習壓力大,在學習中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消極態(tài)度,無論是對于授課質量還是學生的學習效率都不樂觀。
(二)學生對語文學習態(tài)度不積極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強動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上也不例外。但結合實際情況,很多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都有抵觸心理。究其原因,是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模式化和刻板化,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無法表達真情實感,其看法也得不到認可,繼而對作品的欣賞與感受便無法有較好的體驗。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惡性循環(huán)。另外,課堂教學內容也需要與真實生活進行必要的融合,因為作品都是源于生活而又回歸到生活中。
(三)缺乏對情感教育的重視
我國語文知識中蘊含了較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與文化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之一。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以及文言文過程中,能夠從知識內容中學習古人的人生哲理,提升文化素養(yǎng)水平。但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受到了影響,教師更為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院校的升學成績,在教學中并沒有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也缺失了對文言文、古詩詞等文化的挖掘和教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畏懼等心理,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學生文化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更無法保障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三、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構建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設計
對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活動而言,語文教育工作者要促進自身語文教學理念和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是高質量教學的前提。教師應該高度重視教學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并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流程,以此為高質量課堂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保障。而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代發(fā)展的脈絡保持一致,需要跟隨時代的發(fā)展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從而促進其自身語文教學理念的不斷創(chuàng)新,使整個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擁有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其次,教師要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給予高度重視。例如,在講授“季節(jié)的作品”時,教師要求學生掌握作家筆下季節(jié)所具有的特征,作家在書寫這篇文章所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等課程任務。這樣一來,綜合教學目標的指引性,可以使學生帶著目的進行閱讀和學習,學習效率也會提高。最后,授課思想的明確能夠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使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時更加具有條理性,如教師可以將課堂知識的傳授方法與教學任務緊密結合,然后以與學生互動以及對知識的梳理與講解評價為鞏固措施,這樣明確的教學思路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高質量,學生也會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拓寬學生學習思路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融入了許多課程中,在高中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網上課程,有助于學生開闊語文的視野。首先,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不僅能夠節(jié)約板書時間,從而可以將時間用于學生語文自主學習活動中,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其次,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可以引導學生科學運用網絡資源,拓寬其語文學習視野,促進學生改善語文學習方法。例如,在《蜀道難》的教學中,教師很好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以圖文并茂的方法向學生講述中國詩歌及李白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借助有關視頻引發(fā)學生對李白詩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誦讀李白詩歌時深刻地體會到詩歌的浪漫氣息和喜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從而欣賞作家以浪漫的表現手法,展開豐富多彩的文學想象,藝術地反映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的環(huán)境和無可凌越的渾然磅礴氣魄,借頌揚蜀地山川的壯秀,表現出中華民族山川的巍峨壯美。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如學習強國,播放文化綜藝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向學生展示對詩歌更深層次的解讀,這可以讓學生感受中國詩詞的藝術之美,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詩詞的思路。
(三)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提升教學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上課的積極度,同時在課堂教學上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利用分組練習的方式自主地對教學內容加以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在具體的課程中,教師需要對分組做出適當的設置,使得各個組的學生都是建立在合理的結構安排上,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學生的成長。
首先教師要盡可能全面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和學業(yè)情況等信息,然后再根據“同組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合理安排人數,確保每個組員都有明確的分工,而且要確保語文問題內容具有實踐性以及可行性,且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具體需求,并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教學要求,對合作學習的問題進行科學設置,確保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在合作討論中鍛煉到各方面的素質能力,充分發(fā)揮小組間的學習優(yōu)勢,以此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四)培養(yǎng)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構建,和學生在課堂上的高效學習密不可分,其關鍵是學生在課堂中有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的教學知識點較多、知識點瑣碎、教學進度較快,這要求學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專心地聽講,并針對重要內容及時記錄筆記。對于無法消化的內容,也要做好標注,盡量不吃“夾生飯”。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堂,特別是主動參與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活動,積極發(fā)言,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要嚴格落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要求,對于存在問題的知識要及時提問。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一定要有明確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主導者的角色,通過課堂上的及時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隨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課堂的教學要做到以學生為核心,注意引導他們培養(yǎng)好的聽課習慣,提高他們的聽講質量。
(五)基于學生的差異性,設置問題教學
每位學生身上都存在不同的差異性,學生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學習基礎,其實際學習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差異,并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具體授課時,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以及感知能力等的不同,將學生大致區(qū)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并根據各個階段的學生設計出難易不盡相同的學習任務。針對語言基礎薄弱的學生群體,教師所設置的課堂問題應較為簡單,目的在于借助淺顯的問題集中這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全身心地融入語文課堂的學習中。針對語文基礎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群體,設置的課堂問題相對而言會有一定難度上的提升,目的在于讓這部分學生通過認真思考獲得進一步的提升與發(fā)展。而針對語文基礎扎實的學生群體,則可以設置一些發(fā)散性、開放性較強的課堂問題,以滿足他們進一步發(fā)展的實際語文學習需求。這樣一來,不同的問題便很好地契合了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促使學生都能在合理問題的推動下有深層次的思考,都能有所獲、有所得。
(六)開展趣味性教學,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水平
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把握課程,不僅能夠讓學生的語言思維更加清晰,同時也能讓學生流暢地分析問題的內涵。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主動學習水平和效果必然會得到持續(xù)的上升。對高中語文課程而言,在組織整體課程的發(fā)展中,要添加趣味性的資源,緊密聯(lián)系實際。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恰當地進行語言趣味性的改革,合理地進行語言思維的擴展,并將更多精彩的信息滲透到學生的語文教學中,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的語言思想一直保持在活潑狀態(tài),真正聯(lián)系實際的生活,把課程內容巧妙地進行運用,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主動性,順其自然地進入課程的研究中,達成知識的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蜀道難》的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與蜀道有關的教學場景,讓學生直接進入教學情境中,就連黃鶴和猢猻這樣擅長飛行和攀緣的動物也沒能夠通過蜀道,由此可見蜀道的危險,而教師通過給學生播放和蜀道有關的影視資料,讓他們直接參與到這篇文章的教學畫面中,可以幫助學生透徹地理解課文中的有關蜀道危且險的相關內容。
(七)豐富語文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的參與性
為有效構建高中語文課堂,教師可以開展大量的語文實踐性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課本中的文章選段,采用將課文轉化為課本劇的方式,選擇部分內容由學生加以演繹,并采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使每個學生更有興致地投身其中,深化學生對文章的深入了解。
例如在學習文章《雷雨》時,學生可以采用課本劇的形式,將教師選定的章節(jié)搬到講臺上,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自行選擇表演的人物,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對文章的了解加以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進行引導。比如在學生演繹開場時,由另一個學生擔任旁白并進行朗誦,學生在演繹中把握了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和特征,在言語和動作上都很入戲,并充滿了感情,這時教師要給予一定的認可和表揚,并示意其他學生給予熱烈的掌聲。開展這樣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作為演繹者的認真演出得到認可,甚至其他欣賞的學生也能積極地投入學習中,平時內向、沒有主動學習的學生同樣也能投入比以往更大的參與熱情,這種方式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保障高中時期語文課程教學實現有效性,不僅是培養(yǎng)高中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要求,而且還是語文學科教育工作人員的主要教學目的。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從學生本身的綜合發(fā)展角度出發(fā),針對語文課程教學模式開展持續(xù)革新工作,確保全方位提高學生本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強化語文學習成果,進一步推動學生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生榮.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研究[J]. 新課程:中,2016(09):54.
[2]馬林. 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 知識文庫,2021(04):141-142.
[3]王學禮.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 高考,2021(06):75-76.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