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意蘊、歷程和未來使命

2023-11-13 21:50崔波
編輯之友 2023年2期
關鍵詞:歷史邏輯出版中國式現代化

【摘要】在向中國民眾傳播民族“站起來”、人民“富起來”、國家“強起來”的同時,中國出版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譜系。堅持黨對出版業(yè)的領導,堅持出版物為人民服務,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出版現代化的內在屬性。站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保持增強控制力與提高競爭力、民族性與世界性、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四個相統一,是中國出版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面向所在。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出版 歷史邏輯 未來面向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2-015-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2.002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的二十大的偉大成果,成為今后和未來各行各業(yè)的基本遵循。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具備了各國現代化的共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符合中國國情的個性品質。相較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出版現代化道路,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自成一體,既借鑒西方出版業(yè)現代化的營養(yǎng),又對其現代化道路進行反思、批判和超越。

一、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意蘊

1. 兩種出版現代化的發(fā)生

有關出版現代化這一概念的含義,未見有系統的論證,目前可考的是張積玉2000年在《編輯出版現代化綜論》中提出編輯出版現代化:“指的是由前現代的(或傳統的)編輯出版業(yè)向現代的編輯出版業(yè)的變革過程,強調的是淡化前現代傳統,實行改革開放,使欠發(fā)達的社會通過學習追趕獲得較發(fā)達社會編輯出版所共有的特征?!盵1]從這一定義可見,出版現代化首先是一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其次,出版現代化有明確的目的指向,即追求較為先進的出版方式。最后,出版現代化的手段是改革開放??v觀世界出版史,出版現代化是人類出版史上一場劇烈、深遠且不可避免的社會變革。盡管從傳統到現代的逆轉并非所有國家都能成功,但任何一個國家一旦接觸了任何一種模式的現代化,便意味著無論如何再也無法退回到與現代化相遇之前的狀態(tài)。

以社會發(fā)展動力學觀點看,各國出版在從傳統轉向現代的過程中,大體形成了兩類現代化,即早發(fā)內生型現代化和后發(fā)外生型現代化。前者指通過出版內部機制自我創(chuàng)新和社會發(fā)展而實現出版業(yè)的現代轉型,18、19世紀較早進入出版業(yè)現代化行列的歐美發(fā)達國家是其代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循序漸進地轉變了本國的各種本土因素”,[2](9)是一個自然演進的歷史過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信息化依次發(fā)展,明顯具有自發(fā)性、漸進性以及自下而上逐步推進等特征,發(fā)展到目前水平用了兩百多年時間。其中,來自民間自發(fā)的經濟、技術等力量與出版人創(chuàng)新精神、開拓意識等結合,成為推動出版現代化的主導因素。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隨形勢變化而適時調整政策,為出版現代化發(fā)展提供基本條件,如建立近代民族國家體制、掃除國內封建經濟壁壘、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拓展海外殖民地等。除此之外,政府對于先進出版技術的運用、出版經濟增長模式等具體現代化過程的介入程度有限。

后發(fā)外生型現代化,指在外力因素的刺激和西方現代化示范作用下,通過學習和借鑒別國的先進經驗,實行國內出版體制變革而走上現代化道路。[3]我國出版現代化屬于這一類。一方面,在卷入世界歷史的過程中,中國作為出版現代化后來者,無一例外地發(fā)現傳統出版結構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被那些與現代化相聯系的巨大感召力和壓力悄悄地破壞了。為追趕逝去的時光,中國須將與出版現代化過程相連的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補回來,由此決定了出版業(yè)發(fā)展必然并聯式的過程是“疊加式”的。[4]另一方面,我國出版現代化發(fā)生的起點與其他國家不同,“具有輝煌的文化傳統,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獲得過人類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其政治體制的權威性也是舉世無雙的”。[2](9)中國有道德意義的出版?zhèn)鹘y,“立德、立功、立言”,將文字傳承作為一個人精神不朽的體現。因此,在錯失現代化發(fā)展的先機后,憑借大一統文化的自給性,以及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實施的舉國體制動員和組織能力,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出版現代化之路。

2.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多層面向

由于出版現代化最先發(fā)生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西化”一詞與出版現代化發(fā)展模式緊密相連,中國在推進出版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概莫能外,“往往把早起的現代化視為成功,而把后起的現代化視為失敗”。[2](7)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就是借鑒先發(fā)現代化國家經驗,不斷與本國國情磨合、修正,形成了一套兼具本體論、實踐論、方法論的出版理論。

根據普遍的出版現代化規(guī)律,一國的出版現代化發(fā)展道路會受到本土模式和他國模式的綜合影響,其中后發(fā)現代化國家一般會模仿他國現代化模式,因而呈現出與模仿對象相似的發(fā)展模式,而本土模式則反映著一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

在林林總總研究中國出版現代化的文獻中,可以抽繹出國際背景、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既與出版現代化普遍規(guī)律接軌,又與本土國情相融的四個要素。首先,中國出版現代化是面對外來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做出的行動。如果說中國出版現代化的發(fā)端是應對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而被迫為之,那么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出版現代化則是在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橫行的主動出擊,是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體現;其次,與建立在代議制政體基礎上的西方出版現代化不同,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是建立在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基礎之上,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是衡量出版現代化成效的標準;再次,在探索出版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先后經歷了向西方學習、向日本學習、向蘇聯學習的歷程,在西方市場經濟和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中找到一條將政府“有形的手”與市場“無形的手”有機結合、[5]出版公益性和出版商業(yè)性區(qū)分開來的出版體制;最后,與出版現代化最為密切的是文化體制的創(chuàng)新,經過70多年的實踐,中國找到一條“保證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yè)自律、出版企業(yè)依法運營的格局”的道路。[6](152)

3.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1999年魏玉山在《關于中國現代出版業(yè)誕生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論證鉛活字、印刷機械、西學書刊的大量翻譯出版、教會出版機構與中國現代出版不能畫等號,指出中國現代出版業(yè)誕生應滿足的技術條件、出版物條件、管理條件和發(fā)行條件——蒸汽動力運用于圖書出版有關的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印刷環(huán)節(jié);現代管理文化和觀念運用于出版;出版物的現代化;現代圖書發(fā)行體系的建立。[7]2000年王清從世界出版業(yè)的普遍規(guī)律中揭示了現代出版業(yè)的三大內容,分別是消費市場、專業(yè)化分工、作者群體。[8]張積玉在2002年將出版現代化內涵劃分為技術手段、出版主體、管理模式、出版物四個方面,并對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規(guī)定,技術手段現代化是出版現代化的前提和支撐,出版主體現代化是出版現代化的關鍵,管理模式現代化是出版現代化的保證,出版物是出版現代化的結果。[1]以上探討對于中國出版現代化內涵的討論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確立了現代出版業(yè)的基本內涵,但上述對于出版現代化的構成內容,是在相對靜態(tài)的視域下討論的,而現代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程,是與社會各要素互動的過程,也非一蹴而就的行動,因此,應從運動視角多層次規(guī)定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筆者認為,從出版本體論的角度看,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包括出版主體的現代化、出版客體的現代化、出版流程的現代化。從出版實踐論的角度看,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包括出版技術的現代化、出版治理的現代化。從出版認識論的角度看,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包括對出版理念、出版價值、出版效益等內容認識的現代化。

二、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

經過70多年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中國打破了西方出版現代化的歷史邏輯,以自己的歷史邏輯,開創(chuàng)了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結合中國出版回應和解決時代之問推出的一系列出版政策,可將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分為初步摸索、曲折探索、優(yōu)化轉型、創(chuàng)新發(fā)展四個階段。

1.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初步摸索(1921—1949年)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進中國出版現代化的歷史進程。[9]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其既要完成中國社會革命,又要完成中國現代化的重任。由于中國共產黨扮演著四重角色——覺醒者、殉道者、革命者、領導者,[10]注定出版作為中國共產黨進行斗爭的工具,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斗爭,追求民族獨立的重任。如果說中國共產黨初創(chuàng)時期是通過《新青年》《湘江評論》等刊物的出版,團結最先為中國救亡圖存的先進知識分子,那么《勞動界》《勞動音》等刊物的出版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向導》《熱血日報》等刊物的出版進一步推動大革命時期工人運動的迅猛發(fā)展,標志著以蘇為鑒的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考察報告》《反對本本主義》《新民主主義論》的出版,為陷入低谷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光亮,回答了落后的東方國家如何進行革命的問題,開辟出一條不同于蘇聯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國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結合,形成了黨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毛澤東思想。

從黨的一大開始,中國共產黨就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設計出版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中,確立了出版的黨性原則,即中央和地方的出版工作,均受黨的領導,不得刊登違背黨的原則、政策、決議的文章;明確規(guī)定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或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為出版的監(jiān)督單位,各地方組織有出版地方通報、日報、周刊、傳單、通告的權利。[11]

中國共產黨對出版頂層設計的貢獻,主要集中于延安時期。首先,確立了出版為誰服務的問題。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提出了“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工作指導方針,成為之后出版工作的根本遵循。其次,確立了黨對出版工作的統一領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出版體制,“一切對外宣傳均應服從黨的政策與中央決定”。中共中央書記處還發(fā)出了《關于統一延安出版工作的通知》:“決定中央出版局統一指導、計劃、組織全延安各系統一般編輯出版發(fā)行之責,中央宣傳部負統一審查全延安一般出版發(fā)行書報之責。”[12]最后,確立了出版管理組織,成立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下設出版科、發(fā)行,任務是負責編輯出版中共中央黨刊《解放》周刊,負責馬列著作和革命理論書籍的出版和發(fā)行工作。

2.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曲折探索(1949—1978年)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出版沿著以蘇為鑒到獨立自主的邏輯推進現代化,開啟了長達三十年的探索之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保衛(wèi)和鞏固新生國家政權,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型,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從學習蘇聯模式起步的。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寫道:“除了向蘇聯學習以外,沒有別的榜樣可供選擇?!狈从超F代化思想和理念的作品從蘇聯大量引進,一類為經典馬克思主義著作,另一類是蘇聯文學作品。在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后,中國創(chuàng)造性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從1957年毛澤東提出建設“具有現代工業(yè)、現代農業(yè)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到1964年周恩來提出建設“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八膫€現代化”目標鼓舞人心,我國相繼出版了凝聚人心、激勵人們奮發(fā)進取的經典著作、大眾作品、專業(yè)作品,如出齊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斯大林全集》《毛澤東選集》等經典著作,出版了《保衛(wèi)延安》《紅日》《紅巖》等大眾讀物以及《中國思想通史》《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政治經濟學》《中國通史簡編》《數論引導》《堆壘素數論》《彈性圓薄板大撓度問題》《工程控制論》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著作。

在出版管理機構和體制設置上,一方面,沿襲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宣傳管理體制;另一方面,模仿蘇聯高度計劃的出版管理體制。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規(guī)定政務院下設文化教育委員會,包括指導新聞總署和出版總署的工作,之前承擔此項職能的中宣部則專注于文化政策的制定,建立起以決議、命令、指示、決定、規(guī)定、批示、會議為中心的垂直化出版管理機制,通過對官僚資本所辦出版社的接管,對私營出版社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為特征的出版所有制。到1956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97家,其中國營出版社80家、公私合營出版社17家。國營出版社在全國出版社中所占比例從1950年的11.9%上升到82.5%;公私合營出版社所占比例從1950年的0.9%上升到17.5%。[13]計劃成為出版資源配置唯一方式,行政命令手段替代價格機制,政府對出版活動的管理以指令性為主,政府成為國家出版活動的核心,出版社只執(zhí)行政府規(guī)定的生產計劃,出版物的編輯、印刷、發(fā)行被納入政府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體制框架中。[6](105)這一時期中國高度計劃的出版體制,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既保障了黨和國家的政策得以廣泛傳播,也使出版人的地位和勞動得到尊重,但計劃經濟下的出版業(y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出版生產力的發(fā)揮。

隨著高度計劃的現代化發(fā)展模式缺陷的暴露,毛澤東意識到不結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存在的問題,經過調研,寫成《論十大關系》,對制約企業(yè)機動的權利進行反思,對盲目學習蘇聯進行反省,提出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公私兼顧”這一有利于出版業(yè)發(fā)展的思路,然而,這一寶貴的循序漸進現代化思想,未形成體系化的現代化方略。

3.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優(yōu)化轉型(1978—2012年)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是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時期,也是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進入優(yōu)化轉型的時期。出版業(yè)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隨,深刻總結和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將出版生產力從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聚焦出版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關注帶有全局性、規(guī)律性的動態(tài)。[6](14)

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第一次提出“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鮮明宣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要以中國的方式、結合中國的實際來實現現代化。198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中國成立后首個《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確立了出版業(y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的地位,指明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出版方針,提出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成為指導我國出版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

1979年召開的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開啟了打破計劃體制藩籬、解放地方出版生產力的破冰之旅,最先響應的是發(fā)行業(yè),1980年《關于出版社和新華書店業(yè)務關系的若干原則規(guī)定(試行草案)》和1982年《關于圖書發(fā)行體制改革問題的報告》對此給予支持。經過幾年的實踐,在全國初步形成了以新華書店為主體、多元所有制為補充的圖書發(fā)行網絡,從而理順了圖書生產、供應、銷售三者的關系。[14]1988年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署印發(fā)《關于當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見》,支持出版社實行自主開發(f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社長負責制,促進出版社由純事業(yè)單位逐漸轉變?yōu)槭聵I(yè)單位企業(yè)化管理、由生產型轉向生產經營型。[15]

針對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業(yè)粗放型增長帶來的問題,我國又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從總量增長向質量高效發(fā)展的改革方向,通過頒行《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yè)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加強出版立法管理,扭轉了低質量重復的出版局面。[16]

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一種基本經濟制度時,出版業(yè)重在探索市場與政府關系,圍繞市場和政府的優(yōu)勢和失靈發(fā)揮自身功能,發(fā)展出版產業(yè)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這兩種力量的持續(xù)良性互動。自2002年開始,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出版業(yè)實施企業(yè)化、市場化、產業(yè)化三項改革,理順出版的產業(yè)屬性和公益屬性,除保留少數公益性出版業(yè)單位外,其他出版單位轉為企業(yè),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面向市場,壯大實力,政府則從“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補位”,大力構建農家書屋工程、民族文字出版工程、全民閱讀工程等覆蓋城鄉(xiāng)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推出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等出版“走出去”工程項目,推進中國出版“走出去”。

4.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2012年—今)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集結號。出版業(yè)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優(yōu)化升級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在融合發(fā)展、提高質量等方面推進改革的總體布局、戰(zhàn)略布局、戰(zhàn)略安排、發(fā)展理念。

這一時期我國的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均位居世界前列,已然出版大國,在諸多領域亮點頻出——主題出版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大力宣傳黨中央的理論方針政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黨旗飄飄》《染遍河山旌旗夢》《偉大的征程》《長征記》等一批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偉大成就、解讀黨中央戰(zhàn)略決策和戰(zhàn)略部署的精品力作涌現,發(fā)揮了解惑答疑的功能,也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17]數字出版成為出版產業(yè)升級動力,到2020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yè)整體收入達11 781.67億元,比十年前增長了11倍,已形成包括網絡文學、數字音樂、數據庫出版在內的多類型產品的數字出版體系。出版“走出去”取得顯著成效,從“借船出?!钡健霸齑龊!痹俚健百彺龊!?,我國出版企業(yè)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平臺、渠道,進行品牌建設,版權品種引進輸出比由2012年的1.88:1縮小到2020年的1.02:1。在“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等相關圖書行銷世界的同時,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也成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的轉變是一個歷時性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盵18]高質量發(fā)展成為這一時期出版現代化的主題,出版業(yè)“十四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出版強國的目標,首次將出版強國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確定下來。以出版高質量發(fā)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主題出版為重點,提高質量,走高質量發(fā)展道路;調整出版結構,助力數字出版、網絡出版高速發(fā)展;推進出版深度融合,創(chuàng)造了多媒體出版的新局面;促進出版產業(yè)提質增效、加強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現代出版市場體系、推動出版業(yè)高水平“走出去”、提高出版業(yè)治理能力與管理水平、完善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保障措施;改革出版管理機構和機制,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于2013年成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8年再次進行調整,新聞出版由中宣部統一管理,加掛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牌子。管理體制呈現一些新變化:從改革開放后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漸向國家軟實力提升的指向轉移,在領導體制上實行黨政橫向分工的改革思路。[19]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進程,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歷史時期,以卓越的出版成就回答了不同時期的時代之問——民族如何“站起來”、人民如何“富起來”、國家如何“強起來”,[20]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1]形成了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模式。

三、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使命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跳出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歷史周期律。從國內看,目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制度優(yōu)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厚,市場空間廣闊,發(fā)展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wěn)定,繼續(xù)發(fā)展具有多方面優(yōu)勢和條件。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實現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國際看,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逆全球化思潮上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進入深度調整期,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將在“雙循環(huán)”新格局下發(fā)展出版業(yè),這就要求從更高站位深刻認識世界之變、時局之變給出版業(yè)帶來的挑戰(zhàn)和危機,以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矛盾,穩(wěn)步推進出版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

1. 增強控制力與提高競爭力相統一

把握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走向,首先要處理好增強控制力與提高競爭力的關系,做到兩者的協調發(fā)展。所謂增強控制力,即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服務黨和國家事業(yè)全局做出更大的貢獻。重點做好出版宏觀和微觀層面的管理。在宏觀層面,管出版導向,管出版原則、規(guī)劃、布局、市場、秩序,“管住方向,管活機制,管好質量,管出效益”,具體而言就是嚴把出版的政治關、嚴格出版導向和價值取向,突出“四個鮮明”,即鮮明思想指引,堅持不懈地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鮮明政治站位,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鮮明公益屬性,服務人民精神生活及共同富裕;鮮明精品標準,服務文化繁榮興盛。[22]微觀層面,就是要搞活企業(yè)內部機制,“深化干部、人事、勞動、分配等內部制度的改革,建立輿論導向正確、經營活力充沛、競爭優(yōu)勢明顯的管理體制”。[6](324)

中國已躋身全球出版大國,但離出版強國尚有一定距離,未來出版競爭力提升,主要圍繞解決行業(yè)增長速度放緩、出版產能過剩、管理機制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展開。因此,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調整出版思維理念與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出版深度融合、優(yōu)化內容開發(fā)模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方面探索創(chuàng)新,著力實現出版業(yè)現代化發(fā)展新目標。首先,以數字技術驅動出版業(yè)理念創(chuàng)新。隨著大數據、云服務、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推動數據內容加工、存儲、傳輸,內容產業(yè)的規(guī)模效率呈指數級增長。未來一個時期,有必要梳理出數字技術帶來出版產業(yè)新變革,消費數字化形成新模式,生產和消費數字化產生新產品、新變革、新模式,新產品、新變革和新模式對出版業(yè)產生新影響,出版產業(yè)需要新治理等一套邏輯線索,層次遞進地對中國出版產業(yè)生態(tài)進行多學科解析與機制設計,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提出中國出版高質量發(fā)展方案。通過優(yōu)化出版產業(yè)深度融合,推進“文化資源的共創(chuàng)連接、文化生產的創(chuàng)意賦能和文化價值的協同共生”,[23]為推動出版數字化轉型、踐行數字中國戰(zhàn)略、建設出版強國做出新貢獻。其次,優(yōu)化內容開發(fā)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依然是不變的法則,內容建設則是出版高質量發(fā)展應有之義。[24]編輯要在精品力作選題上下功夫,著力打造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好書力作,用精品帶動出版業(yè)整體質量水平的提升。[25]利用好兩類數據資源——消費者行為的數據資源和保障文化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數據資源,識別出版創(chuàng)意價值,優(yōu)化創(chuàng)意方案,提升出版物和傳播渠道的適配性。[26]再次,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出版人才。通過學科融合、產教融合,“實現資源共享、理論共創(chuàng)、人才共育、生態(tài)共建”,[27]抓住選題策劃、編輯制作、宣傳營銷三個出版關鍵環(huán)節(jié),從兩頭弱中間強的“橄欖型”傳統編輯出版人才培養(yǎng)向選題策劃—編輯出版—宣傳營銷“三增強”模式轉化。[28]“重點培養(yǎng)一批基礎扎實、業(yè)務精通的出版理論專家、古籍整理專家、優(yōu)秀骨干編輯、審核校對能手、數字出版行家、印刷發(fā)行人才、版權運營專才、出版走出去人才、全媒體編輯記者等。”[29]

2. 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

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以出版為媒介,實現中華民族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互鑒融合。

隨著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文化的國際出版變得十分緊迫,如何加快推進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國際傳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考驗出版人的重要時代命題。

圍繞中國出版提質增效、促進出版“走進去”這一中心工作,中國出版需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破解中國出版“走出去”供需錯配困局。首先,增強中國出版物供給對國外受眾需求的適配性,做到“取其作品敘事所長、投其異域文化所好、應其涉華態(tài)度之變,供其國際視野所需”。對出版行動者的三對關系、三大層面進行優(yōu)化,提高作品輸出質量,減少作品的無效供給,擴大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共建創(chuàng)新、開放、共享的出版“走出去”生態(tài),即優(yōu)化作者、版權企業(yè)與作品的關系。具體而言,鼓勵中國作者創(chuàng)作出既能反映中國特色,又能讓外國讀者愛讀、愛看的作品,以世界眼光用活中國元素,同時融入外國文化元素。出版企業(yè)積極調整作者創(chuàng)作角度,策劃出版適銷對路的產品;優(yōu)化作者、出版企業(yè)與版權代理人、翻譯者的關系:在國外專業(yè)版權代理人幫助下,作者應調整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方法,在內容上保留中華民族特色,在形式表達上體現世界性;出版企業(yè)調整選題策劃方案,使作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對接輸出國目標市場。加強作者、出版企業(yè)與翻譯者的溝通與交流,為中國作品走向世界“雙把門”。優(yōu)化作者、出版企業(yè)與國內外受眾的關系:借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一方面,版權企業(yè)和作者充分考慮國外受眾需求并及時吸收他們的反饋意見;另一方面,出版企業(yè)建立中外受眾交流平臺,做好口碑傳播的工作。上述三大關系形成耦合的閉環(huán)系統,促進中國作品與國外市場需求的匹配。其次,加強作品、市場和平臺三維要素融合。作者、出版企業(yè)與出版經紀人、翻譯者構成供給層面,主要體現為作品要素的融合;出版經紀人、翻譯者與受眾構成需求層面,主要體現為市場要素的融合;國內外受眾與作者、出版企業(yè)構成傳播層面,主要體現為平臺要素的融合。中國支持出版“走出去”的政策可視為外部力量加以觀照。

3. 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統一

制造和服務是出版的兩大支柱,從出版生產的形態(tài)來看,目前主要有印刷出版、電子出版、數字出版、互聯網出版、大數據出版五種業(yè)態(tài),且印刷出版呈現萎縮態(tài)勢,出版越來越演化為一種服務業(yè),對于出版人和消費者而言,作為服務業(yè)客體的出版物價值更多體現在內容承載的精神價值上。

出版物是時代精華的體現,折射出某一出版物生產所處的特定時代的精神風貌,包括一個國家和民族所提倡的核心價值觀、社會理想信念等。這些核心價值觀、社會理想信念又反過來作用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物質生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30]中國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現代化成就,正是憑借著厚植在中華文化中的精神標識,以不屈不撓的意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是精神力量轉換為物質力量的真實寫照。

當數字技術逐漸成為主導出版業(yè)變革的尺度時,出版人不僅要推動傳統出版產業(yè)融合發(fā)展高端化,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興出版產業(yè)鏈,發(fā)展出版新業(yè)態(tài)、新形態(tài)和面向未來的現代出版服務業(yè),更要將蘊含在出版內容中的精神價值激發(fā)出來,特別是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其成為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4.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追尋出版現代化的一體兩面,兩者均不可或缺。其中工具理性是現代出版業(yè)的價值理性的現實基礎,價值理性則是現代出版業(yè)工具理性的精神支撐。所謂出版的工具理性,是指在出版活動中,管理者、組織者和實踐者,基于理性判斷和利弊分析,對出版制度做出工具合理性規(guī)定的一種理性形式;價值理性則是從人的尺度出發(fā),注重出版活動的目的、實質、結果,它更注重出版主體在出版活動中的價值,關注出版主體在選題策劃、編輯制作、版權運營與管理、閱讀推廣等一系列出版活動中的地位。在出版現代化的過程中,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時常存在沖突甚至斷裂,呈現出版管理中的政府主導和企業(yè)主體的傾向,出版生產中的產業(yè)為本和公益為本的傾向,出版效能中的重讀者為本與重編輯為本的傾向。

在中國出版現代化道路上,既要肯定數十年積累的工具理性,發(fā)揮中國式出版制度正面功能,又要注重強化、弘揚出版的價值理性,以編輯的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為指引,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出版業(yè)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彼此協調的基礎上,共同在中國社會的現代治理中產生積極作用。

結語

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雖經歷了百年的曲折探索,經歷過前進道路上的失敗,但終于使得出版生產力從落后于時代發(fā)展到趕上時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版人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出版現代化道路。出版業(yè)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以雄辯的事實證明了中國共產黨能夠把握歷史發(fā)展大勢,為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顯著改善,注入新的發(fā)展活力,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 張積玉. 編輯出版現代化綜論[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53-61.

[2] 吉爾伯特·羅茲曼. 中國的現代化[M].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3] 劉宗濤.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遵循與現實依托[J]. 科學社會主義,2022(5):107-115.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59.

[5] 陶鑫杰,王巖. “變”與“不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fā)展的內在邏輯[J]. 河南社會科學,2022,30(10):27-32.

[6] 陳立旭. 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7] 魏玉山. 關于中國現代出版業(yè)誕生的幾個問題[J]. 出版發(fā)行研究,1999(5):11-14.

[8] 王清. 論現代出版業(yè)起源的決定因素[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00(4):11-14.

[9] 岳奎,郝國慶.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本質要求 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性發(fā)展路徑——“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家筆談之三[J]. 決策與信息,2023(1):5-11.

[10] 姜安. 為什么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J]. 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22(6):5-12.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上)[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

[12] 馮田芳. 延安時期出版探析[J]. 科技傳播,2021(13):60-62.

[13] 范軍. 中國新聞出版業(yè):波瀾壯闊的七十年[J]. 出版發(fā)行研究,2019(6):5-15.

[14] 范軍. 波瀾壯闊七十年[J]. 出版人,2019(10):16-29.

[15] 范軍. 新中國新聞出版業(yè)70年[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10.

[16] 劉浩冰,邱偉杰.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歷史演進與現實路徑[J]. 印刷文化(中英文),2021(4):59-69.

[17] 韓寒. 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N]. 光明日報,2017-09-27(5).

[18] 朱小妮,趙玉山. 從“出版大國”到“出版強國”:新時代中國出版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與路徑規(guī)劃[J]. 科技與出版,2022(7):52-62.

[19] 靳亮. 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中央政府文化管理體制變遷動力研究(1949—2019)[D]. 武漢大學,2019.

[20] 孫正聿. 從大歷史觀看中國式現代化[J]. 哲學研究,2022(1):5-11,125.

[2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先鋒,2022(10):12-38.

[22] 國家出版基金規(guī)劃管理辦公室. 守正創(chuàng)新 穩(wěn)中求進 助推出版高質量發(fā)展[N]. 光明日報,2022-04-13(10).

[23] 向勇. 數字文化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融合機制:連接、賦能與共生[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23):32-39.

[24] 張藝兵. 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推動出版高質量發(fā)展[J]. 當代廣西,2019(16):58-59.

[25] 冉梨,張洪建. 深度融合發(fā)展視域下數字出版二元供給體系探索與研究[J]. 編輯之友,2021(2):38-46.

[26] 崔波. “雙循環(huán)”新格局下中國數字版權貿易若干問題研究[J]. 出版廣角,2021(23):25-30.

[27] 周卓,陳丹. 勇擔使命,守正創(chuàng)新:出版強國視域下的出版學科共同體建設[J]. 出版廣角,2022(17):18-23.

[28] 曹征平. 以“三增強”推動新時代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EB/OL]. [2020-08-05].https://mp.weixin.qq.com/s/UF_crsH1GdYC-DD3SYFsvQ.

[29] 張建春. 錨定文化強國建設目標 守正創(chuàng)新做好新時代出版工作[J]. 中國出版,2022(3):3-7.

[30]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The Implication, Course and Futur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Publishing

CUI Bo(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When communicating the ideas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stood up", and the people are getting rich, and also the country is becoming stronger, Chinese publishing has formed the discourse pedigre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inherent attribute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publishing industry refer to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that publications serve the people, and firmly moving forward on the socialist road of publishing industr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centenaries, it is the direction for Chinese publishing to maintain the energy and vitality to ensure the four unities: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control and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balancing the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guaranteeing nationality and globality, spiritual and material productions as well a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ublishing; historical logic; future orientation

猜你喜歡
歷史邏輯出版中國式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眾籌出版是一種出版創(chuàng)新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民國時期老課本出版略探
瑪麗·安·伊萬斯小說在中國的出版與接受
從西方青年學者與翻譯家看中國出版“走出去”
鄧小平開創(chuàng)“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