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則強,溫優(yōu)華
(韓山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廣東 潮州 521041)
晚清至民國,特別是戊戌變法之后,西學東漸、新學興起,全國各地掀起辦報、辦學、辦會的熱潮。梁啟超認為,近代報紙是資產階級文明的產物,是傳播文明的“學校、報紙、演說”三利器之一。①“傳播文明三利器”的說法,源自梁啟超在《傳播文明三利器》中的論述:“日本維新以來,文明普及之法有三,一曰學校,二曰報紙,三曰演說。大抵國民識字多者,當利用報紙,國民識字少者,當利用演說?!眳⒁娏簡⒊读簡⒊罚ǖ谝粌裕本┏霭嫔?,1999年版,第359頁。經過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救亡圖存、開啟民智的時代大背景下,辦報或是“開啟民智三大利器”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指出:“武昌舉義,全國景從,報紙鼓吹之功,不可沒也。‘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之自由’,既載諸臨時約法中;一時報紙,風起云涌,蔚為大觀?!庇终f,“一國學術之盛衰,可于其雜志之多寡而知之。民國以來,出版事業(yè)日盛?!薄笆澜缧鲁保炫葨|來,雖有大力,莫之能御。然一方面雜志之大聲疾呼,使鼾睡者霍然醒覺,其影響亦非淺鮮,蓋可斷言?!保?]可見,學校報刊對于貫穿著啟蒙、救亡和革命主題的民國時代,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清末民初,潮汕在地理區(qū)域上,沿襲了對外交流的前沿地位,汕頭埠是較早開放的沿海港口。汕頭埠的傳播技術、設施和文化基礎較好。1884年,汕頭埠開通電報通訊,為新聞電訊事業(yè)的開啟奠定了物質基礎;1897年,清政府批準潮海關在汕頭設立首家官辦郵政局。[2]電報和郵局的開辦,為近代報刊媒體的迅猛發(fā)展鋪平了道路。加上該地區(qū)持續(xù)的海外移民歷史,以及密集的人際傳播網絡,較易了解到全國行情和社會時勢。另外,本土文化基礎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文教事業(yè)昌盛,大量的私塾、社學、書院和府縣學,新式民辦學堂和官辦學堂也爭先創(chuàng)設。僅就當時的潮汕地區(qū)而言,關于革命、救亡和抗日等的進步報刊如雨后春筍。民國前后創(chuàng)辦的《嶺東日報》《新中華報》,以及《嶺東民國日報》《星華日報》等都深受讀者歡迎,對地方思想啟蒙和傳播影響深遠。[3]
民國的韓師①韓師,即韓山師范學院,其前身可追溯到宋元祐五年(1090)創(chuàng)立的“韓山書院”,光緒廿九年(1903)改“韓山書院”為“惠潮嘉師范學堂”,古書院歷史從此宣告結束?;莩奔螏煼秾W堂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養(yǎng)師資的新式學堂之一。1912年改“惠潮嘉師范學堂”為“廣東省惠潮梅師范學?!?,1921年改校名為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35年改校名為廣東省立韓山師范學校,1958年升格為韓山師范??茖W校,1993年升格為本科師范學院至今。行文中統(tǒng)稱時用“韓師”。數易校名。1921 年10 月,奉省令,原惠潮梅師范學校改名為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以下簡稱“二師”),關翰昭任校長。此后,二師又經歷熊退、方乃斌、謝賢明、李芳柏、葉青天五任校長,至1935年4月,改校名為廣東省立韓山師范學校。②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1-1935)歷任校長具體時間:關翰昭1915.11-1922.02,熊退1922.02-09,方乃斌1922.09-1927.04,謝賢明1927.04-1932.01,李芳柏1932.01-1934.08,葉青天1934.08-1936.07。參見《大事記》,載林英儀、吳偉成著《韓師史略》(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177頁。作為當時潮汕地區(qū)唯一的省立師范學校③參見葉青天《最近本校之改進及今后之希望》,載《省立韓師卅四周年紀念特刊》,(1936 年2 月出版)第2-6頁。朱無掛《本校紀念與展覽之真精神》(載《省立韓師卅四周年紀念特刊》第10-11 頁)則指出當時的韓師“為潮汕作育師資之唯一最高級機關”。,二師一方面凝聚人才、培養(yǎng)師資,體現著“勤教力學、為人師表”的師范教育品質;另一方面通過人才培養(yǎng)和思想文化傳播,造就了引領地方文化高地的地位。
蔡元培在1923 年1 月出版的《華北大學旬刊》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華北大學??l(fā)刊詞》,稱“現今我國中等以上學校殆無不有???。其為研究學術發(fā)表思想者,大抵為年刊或季刊或月刊,以學理奧賾,非歷時稍久,不能有新著作也。其為揭載本校布告、記錄、本校事實者,大抵用日刊,以其亟于公布也。在人數較少、事務較簡之校,則往往合上述之兩作用而為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④轉引自宮立《關于蔡元培撰寫的兩則??l(fā)刊詞》,刊于《創(chuàng)作評譚》2020年第4期,第54-56頁。
從出版于1932 年10 月的《二師一覽》和當時的現存刊物及檔案情況可以看到,二師時期出版的刊物中,校辦刊物先后有《二師旬刊》《二師月刊》《反日旬刊》《二師周刊》,學生刊物有《讀馀日報》《讀馀周報》《二師學生》《知行社月刊》《小思潮》《飛輪社半月刊》等。這些刊物的出版,集中體現了當時二師的辦學風貌和發(fā)展沿革,更從辦刊的角度反映了學校的優(yōu)良學風和學術成果、師生在戰(zhàn)事頻仍的時代關注時事熱點和心系國是的情懷。那時二師的報刊注重學術爭鳴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刊布,特別重視師范教育學科研究和學術動態(tài)的宣傳,即便小到廣告、按語、刊末、來信等,都體現著二師??木庉嫼统霭嫣厣;仡櫤脱芯窟@些民國時期的刊物,對校刊史、編輯史,乃至教育史、校史、學術史等都具有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
民國時期,“報”與“刊”未有明確的界分,學校報刊中報以“刊”名、刊以“報”稱的情況比較常見。本文行文以尊重歷史為原則,權以時稱,不另作說明。同時,校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笇W校出版的各類報刊,包括校辦刊物、學生刊物、協(xié)會組織等的刊物。狹義的??瘎t專指校辦刊物,即主要體現學校辦學的意志、貫徹學校的教育教學方針政策等的刊物。本文探討對象以校辦刊物為主,兼及學生刊物。校刊既是研究校史、教育發(fā)展史、地方社會史等的重要文獻,也是反映不同時代師生教育教學活動、思想狀態(tài)、學術研究與社會生活等的重要史料。
二師時期,各類報刊可謂如雨后春筍一般。盡管有的報刊曇花一現,但大部分報刊,特別是校辦刊物的編輯和設計細致而美觀,出版情況前后接續(xù)連貫,編輯思路清晰明了,刊型豐富,刊文體裁多樣,特別是報刊中體現的教育特色尤為珍貴??梢哉f,這些報刊都是在師范教育的花壇里競相綻放的美麗花朵。這些報刊不僅體現了當時二師的辦學方針和教育教學情況,更是韓師作為“中國師范教育制度的縮影”①韓師是中國師范教育制度的縮影,從1903年至今百余年經歷了初級師范、中等師范、高等師范專科、高等師范本科的發(fā)展過程。辦學連續(xù)性這么長的師范學校,廣東唯此一所,全國也很稀罕。參見:韓山師范學院官網,學校沿革:[2022-07-08].https://www.hstc.edu.cn/xx/xxyg.htm;同時參見:林英儀、吳偉成著《韓師史略》(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第1-2 頁;韓山師范學院校史編委會編《韓山師范學院校史簡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各個辦學階段發(fā)展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這些報刊因為承載著二師時期廣大師生在教育教學和學術上孜孜以求的勤教力學精神、特殊時期與國家民族共存亡的救亡圖存意志、熱愛生活和充滿詩意的生命情懷等等,而成為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財富。
縱觀二師時期出版的校刊,從刊期類型上看,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如圖1)等皆備;從內容體裁上看,學術論著、政令校聞、演講文錄、小說詩歌,乃至會議錄、大事記等包羅廣泛;也不乏專號、特刊等靈活的辦刊形式。在重溫學校歷史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報刊具有對時局高度關注、強烈社會責任感、文學色彩濃郁、重視教育與學術研究等特點。這不僅是學校一份重要的歷史財富,也有助于我們了解民國時期的中等師范教育及其師生精神面貌,對當代教育亦是有一定的啟示作用。[4]191
圖1 1929年的《二師月刊》、1931年的《反日旬刊》、1932年的《二師周刊》
在《二師一覽》的“事務概況”中有關于??霭媲闆r的描述,可以看到1923 年10 月??瘎?chuàng)辦至1932年10月二師在校報??矫娴母琶病!氨拘V行??,乃始于民國十二年雙十節(jié),其時校長為方乃斌先生,編輯則由李笠儂先生任之。民國十一年‘八二風災’之后,本校校舍全行倒塌,所余無幾,方先生接長斯校后,乃銳意整頓,對于募捐建設,極為奮力,雖校中經費支絀,而仍謀??霭嬲?,蓋要藉之以與社會聯(lián)絡也。自茲以后,本校校務,蒸蒸日上,而??霭?,遂亦迄今十年未有間斷?!保?]166-169從韓師的辦學歷史看,方乃斌確實是轉折時期一位重要的校長;從??返慕嵌瓤矗叫iL同樣眼光獨具。學校通過??膭?chuàng)辦,一方面及時刊布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相關信息,引導師生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風氣;另一方面加強與社會各界聯(lián)絡溝通,同時還保留了學校辦學的大量史料?!靶?醭霭嬉?,每旬一次,名為《二師旬刊》。其后因各種關系,曾改為月刊,最近又改為周刊;茲分為旬刊、月刊、周刊三個時期述之。至于二十年度,本校各班學生,咸為出版之練習,油印或鉛印以及壁報之各種學生方面之出版物,乃多至十種而有余?!保?]166-169從1932 年至1935 年的??霭媲樾?,可以通過《二師周刊》更名后的《韓師周刊》來獲得,并佐以其他材料互證。
對韓師圖書館和檔案室保存的校報??跋嚓P檔案資料,還有復印自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二師旬刊》《二師月刊》《二師周刊》《二師學生》《反日旬刊》等進行研究和梳理,并根據目前學者的研究材料,統(tǒng)計分析出二師時期校報??母琶玻ㄒ姳?)。
表1 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1-1935)??霭娓艣r
如表1 所示,《二師旬刊》前期為“校友會出版部”編輯出版,七十四期以后由二師旬刊編輯處編輯出版。就所見的刊物,《二師旬刊》八十二期之前的編輯主任是文子慧,八十二期開始,編輯主任改為鐘香勃。1928年改版為《二師月刊》時,學校成立了“出版委員會”①根據私人收藏民國韓師檔案資料,二師出版委員會成立后的一次會議,討論《二師旬刊》改版為《二師月刊》的具體事宜。會議記錄的時間是“(民國)十七年十月十三日”,即1928年10月13日。,逐漸走上在兼顧刊發(fā)學校消息的同時,更注重專業(yè)性和學術化的專業(yè)刊物出版路線。《二師月刊》創(chuàng)刊號和第二期主編為“天臥生”即民俗學者林培廬。他離開二師后,第三期之后的??庉嬛魅斡蓞乔嗝瘢ɡ渎洌巍Uw編輯設計上,從第三、四期合刊之后,《二師月刊》在版面設計上有了變化,一方面是將原來每頁下方居中的頁碼移至每頁上方外角,并增加頁眉。同時,左頁頁眉標明月刊第幾期,右頁頁眉標明具體當頁的文章標題。另一方面,第一至第八期目錄頁未見所刊發(fā)文章的頁碼,第九期后目錄頁每篇文章后有對應頁碼標注。這些改變顯然讓讀者更加方便檢閱了。1932 年《二師月刊》改版為《二師周刊》后,??木庉嬛魅稳杂蓞乔嗝駬?,在頁碼上采用按期連續(xù)編排的方式,目的是便于合訂匯編和查閱。
??陌l(fā)展與學校的壯大有直接關系。1922年9 月,方乃斌臨危受命接任省立二師校長,通過爭取財政撥款、向華僑和地方募捐等方式,在“八二”風災后開展校園重建,力挽二師幾近停辦的險境。同時,方乃斌還延聘時賢俊彥到校任教,教員從一二十人增至四五十人,師資隊伍逐步 壯 大。[6]241922 年 二 師 共 有 學 生152 名,到1926 年,二師學生數翻了一倍,達305 名。[7]29謝賢明校長接掌省立二師后,學校進一步發(fā)展。直到1929 年,二師在校學生人數發(fā)展到500 余人。[7]31出版于1931 年11 月的《二師月刊》第十三期“校聞”刊載“出版消息”稱:“本校本學期開學以來,一因員生人數加增,一因東省被占事起,全校同人皆抱‘救國不忘力學,力學不忘救國’之宗旨,于研究學問之外,對于出版物,亦皆有相當之致力。故本學期來本校之出版物,頓呈蓬勃之態(tài),或發(fā)表研究之心得,或作抗日救國之宣傳,或載本校進行之各種消息。”[8]當時的???,幾乎每期都有《投稿規(guī)約》,一方面廣而告之,一方面則是要師生投稿。規(guī)約稱:1.凡本校同人,皆歡迎投稿。2.文字不拘文言白話,但須照本刊格式抄寫,并加新式標點符號。3.每期出版前半月,為投稿截止期。4.投稿登載與否,不能預先聲明,原稿概不發(fā)還。5.稿件請放于投稿箱,或交編輯主任。6.稿件登載后,當酌贈本刊若干冊,籍報熱心。②詳見《二師月刊》,第一卷第三、四期合刊“廿七周年紀念專號”(1929年11月15日出版)刊末。
除了表1 統(tǒng)計的部分???,還有《晨星二周刊》《奔流社周刊》等,以班級壁報的形式抄貼出版。
總之,二師時期??瘸霭嫖镱H為繁盛,不僅有學校官方出版的刊物,還有社刊、班刊、壁報等形式,而且?guī)熒g有較好的報刊媒體意識,特別是以校辦刊物為龍頭,帶動和引領了良好的出版和宣傳氛圍。
二師繼承師范立校的傳統(tǒng),一方面特別重視師范教育,為地方培養(yǎng)師資人才;另一方面也是輻射粵東的學術高地。這一時期,在經歷了方乃斌、謝賢明、李芳柏等校長和全體教職員的艱辛努力之后,一時間可謂名師匯聚、人才輩出。1931 年2 月,廣東省教育廳發(fā)布對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的嘉勉訓令稱:“校長謝賢明對于校務進行,甚為努力,教職各員,均能一致合作,共謀發(fā)展,學生亦勤苦力學,著有聲績,具見實心任事,無忝厥職,至可嘉許?!保?]10人才的聚集和學生的培養(yǎng)是二師教育教學的成果,得益于當時富有成效又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實踐的充分展開。
通過校刊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教育教學活動在當時的??贤ㄟ^“校聞”“教育”“記錄”以及“文藝”等欄目的形式刊登出來。從校刊上,我們能夠了解到當時學校的定位、發(fā)展沿革、建制與機構設置、師資和生源情況、教育教學、學術科研、對外交流、校舍設備、經費與圖書等信息。以下探討當時的辦刊特色、編輯思想和刊物的歷史價值。
二師時期是韓師的中師教育階段,可以說是中國鄉(xiāng)村師范教育的縮影。1927年前后鄉(xiāng)村師范教育興起,這是一種以培養(yǎng)鄉(xiāng)村小學教員為基本目標的師范教育;就其教育程度而言屬于中等師范教育,擴大了師范教育的渠道和規(guī)模;從師范教育與社會關系來看,它意味著師范教育的發(fā)展開始注意到中國社會的現實與需要,注意到中國廣大的鄉(xiāng)村的教育需要。[7]31從二師時期出版的校刊可以看出,根據當時教育主管部門的方針政策,二師的辦學定位清晰準確,注重師范教育,特別是鄉(xiāng)村師范教育,以立足地方、服務社會為己任。《二師月刊》第三、四期合刊,以“廿七周年紀念專號”出版,刊登有《本校二十七周年紀念大會緣起》,稱“師范教育為實現三民主義的國民教育之本源。尤其是鄉(xiāng)村師范,負造成活的鄉(xiāng)村教育之責,要使野無曠土,村無游民,人無不學,事無不舉,此為今日建設之要圖。東江一帶,二十余縣,僅有省立師范學校一所,為師資養(yǎng)成之地,則本校所占之地位,其重要不言可知”①詳見《二師月刊》第三、四期合刊《廿七周年紀念專號》中刊載的《本校二十七周年紀念大會緣起》(1929 年11月15日出版)第1頁。。
二師時期,學校專門成立了各種委員會,負責指導并落實學校的各項事務,諸如:教育研究指導委員會②詳見《二師月刊》第十三期(1931 年11 月15 日出版)第189 頁。該“教育研究指導委員會”在二師后期由于學術研究和指導的需要,由后成立的“學術研究指導委員會”整合取代之。同時參見《二師周刊》第廿五期(1933 年4月1日出版)第367頁;《二師周刊》第廿六期(1933年4月8日出版)第381、384頁。、考試委員會、出版委員會等。其中的教育指導委員會以教務主任、訓育主任和教育學科教師為委員,聘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為研究指導員,以指導學生積極從事教育研究為宗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撰寫論文,擇優(yōu)刊載于《二師旬刊》《二師月刊》等??稀#?]46??铣丝恰氨拘=逃芯恐笇瘑T會簡章”,還刊登有“本校鄉(xiāng)村教育研究細則”,具體規(guī)定“鄉(xiāng)師三年級以上同學為教育研究組當然組員,鄉(xiāng)師二年級同學,得自由參加,一年級同學經教育指導委員會許可者,得參加研究?!雹邸班l(xiāng)師”,從二師時期招生信息看,當時專業(yè)稱謂有:高中師范科、鄉(xiāng)村師范科、圖工樂體專科等專業(yè),這里即指“鄉(xiāng)村師范科”的簡稱。參見《二師月刊》第十三期(1931年11月15日出版)第189頁??梢钥吹剑敃r的??嗽诔R?guī)欄目上刊登教育相關論著外,《二師月刊》在第十二期及十四期還用專號的形式刊登學生教育研究論文,并都冠以“教育研究專號”的封面。
從目前所見二師???,旬刊、月刊、周刊等各個時期的??癸@教育論著的重點刊發(fā)。《二師旬刊》所見的第三十六期,第七十六至八十七期,第九十一至一百期(其余期數缺),各期刊登教育類言論或論著1 篇,前期有專設欄目;后期則沒有,但基本上以政令、演講、論著、文藝和校聞等順序編排。除了以專題欄目方式刊載教育類論著外,最凸顯學術性的《二師月刊》時期,則多以單篇論文呈現,與論著、演講等刊發(fā)在刊物頭部,而文錄、詩歌、小說、校聞等則在后部刊發(fā)。根據相關材料,具體刊發(fā)教育類論著篇數見表2。
表2 《二師月刊》各期刊發(fā)教育類論著統(tǒng)計表
1932 年3 月,《二師月刊》改版為《二師周刊》,出版周期為每周一期,基本能夠正常付印出版,所刊發(fā)的教育類論著情況比較有規(guī)律,基本上按照欄目設置每期刊發(fā)1 篇。在常設欄目中,首欄為“教育”,發(fā)表各類教育論文;“論著”則主要發(fā)表言論類的文章(偶有時評文章刊發(fā));“演講”刊發(fā)學校各類主題演講(多抗戰(zhàn)、時事或教育講座等相關講稿);“校務”刊登學校各處室及委員會一周來的消息;“命令”刊發(fā)省教育廳等上級主管部門的政策文件等。另有“專載”“文藝”“評論”等欄目不定期刊發(fā)相關文章。而其他諸如《反日旬刊》《二師學生》也都注重教育論著的刊發(fā),設置“教育”專欄等。《二師學生》為半月刊,刊發(fā)師生教育論著的情況與《二師周刊》基本相同,每期刊發(fā)1-2 篇相關論文。
二師時期恰逢戰(zhàn)事頻仍的年代,但卻弦歌不斷,并且學校提倡戰(zhàn)時讀書和服務社會?!叭M私员А葒煌W,力學不忘救國’之宗旨,于研究學問之外,對于出版物,亦皆有相當之致力。”[8]當時的??劝l(fā)表科學研究的論著,也刊發(fā)大量抗日救國的時評和消息。這一方面體現了??瘜ι鐣狳c事件的感知能力,通過刊發(fā)的言論和消息對社會輿論給予解讀和引導。另一方面,??3至嗣鞔_的政治方向,堅持科學,關注社會現實,彰顯前沿意識,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責任感。
二師出版的??鱾€階段,旬刊、月刊、周刊,以及《反日旬刊》每期都在扉頁全文刊登“總理遺囑”,提倡“三民主義”,號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抖熢驴废群罂l(fā)《辛亥之役》《從革命立場上談談欲望》《西方帝國主義侵略東方民族的小史》《什么叫做三民主義教育》等。①《二師月刊》先后刊發(fā)相關論著或時評有:《辛亥之役》(第一期)、《從革命立場上談談欲望》(第二期)、《老太婆之國貨運動觀》(第八期)、《西方帝國主義侵略東方民族的小史》(第九期)、《弱小民族應有的覺悟》(第十期)、《什么叫做三民主義教育》(第十二期)、《三民主義教育淺釋》(第十四期)等?!抖熤芸犯陌嬗凇熬乓话恕笔伦冎螅l(fā)更多反日救國的論著或言論,基本上每期一至兩篇。②《二師周刊》改版于“九一八”事變之后的1931 年底,第一期于1932 年3 月5 日出版,基本上每期刊發(fā)一至兩篇反日救國的論著或言論。先后刊發(fā)有《三民主義教育與私立學校》(第一至四期)、《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第一至二期)、《日本帝國主義的危機與我們的努力》(第二至三期)、《中國文字直行排列與橫行排列之比較以及一種新的排列方法》(第十二期)、《濟南學生反對畢業(yè)會考總罷課感言》(第十七至十九期)、《接濟東北義勇軍》(第十八期)、《看了國聯(lián)調查報告書以后》(第廿一期)、《國聯(lián)調查團報告書之東傾》(第廿二期)、《我國師范教育之史的觀察及其要點》(第廿三至廿四期)、《對于廣東教育改革委員會所通過學制改革案之批判》(第廿五至廿六期)、《從現在的社會環(huán)境說到我為學的態(tài)度》(第廿九期)等等。《二師周刊》還每期刊載二師每周一例行的“紀念周”活動,摘要由訓育主任所作的政治時事報告,以及校長的訓話等內容。在刊發(fā)這些具有意識形態(tài)教育功能的論著或言論時評的同時,校刊還經常性刊載學?!胺慈站葒鴷薄⑼榆娷娛掠柧?、革命救亡主題的演講會或辯論賽等相關消息。
這些刊物中,《反日旬刊》是最為直接的反日救國專刊,先后在1931 年底共出版三期,專載師生各類反日救國論著或言論,每期刊文六七篇。③《反日旬刊》為二師反日救國會所出版,第一期始于1931 年11月1日,第二期11月15日出版,第三期11月25日出版,每期約二萬字,都是師生反日救國的論著或言論,出版至三期,即行停止??l(fā)的論著或言論如《從嫩江一役說到對日宣戰(zhàn)》《和平!奮斗!救中國!》《誰是我們的敵人》《從經濟上觀察日本的危機》《日本對華紡織工業(yè)的侵略》等等。同時,該刊還載錄學校“反日工作日記”“義勇軍消息”“反日救國會消息”等。這些文章大都具有較強的政治宣傳意味,也透露出強烈的救亡圖存意識。在“九一八”事件發(fā)生后,“抗日”成為??械闹匾黝}。不僅《二師月刊》反應迅速,隨即《反日旬刊》創(chuàng)刊,《二師學生》也發(fā)文稱:“我們常想,要使學問急速地進步的話,必有互相研究與切磋的精神,然后才能使學問進步。在這種意義下,似乎又非開辟一個由我們公開發(fā)表意見的園地不可,因此就是創(chuàng)辦本刊第一使命。自九一八日獸兵占領東省以來,接著又惹起上海的戰(zhàn)爭來,我們覺得在這嚴重的局勢之下,如果不喚起民眾,同站在一條戰(zhàn)線上向我們的大敵進攻奮斗,那么,民族生存是非常危險的,然而這責任是誰應負起呢?我們曉得青年是一切反抗斗爭的先鋒,未來新社會的主人翁,因此喚起民眾是刻不容緩的,這是本刊創(chuàng)辦的第二個使命?!雹賲⒁姟堕_場白》,載《二師學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2年4月1日出版),第2頁。這些??瘜τ谀鄹鞣搅α?,報道國內國際形勢,宣傳愛國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學生運用???,為國家的抗戰(zhàn)勝利與社會的進步發(fā)揮一已之力,使這些??蔀榱艚o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4]194
此外,校刊里刊載的文學作品大部分是學生習作,反映當時青年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既有將自己的前途與國家民族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高度責任感,也有因社會現實而苦悶彷徨的心情,部分雜文也從側面反映當時潮汕社會的經濟形勢、社會生活與發(fā)展變化。二師出版的這些???,不僅是研究民國時期鄉(xiāng)村教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當時潮汕地區(qū)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參考文獻,是民國鄉(xiāng)村教育思想在實踐中運用的真實記錄。[4]193-194
??谖覈叩冉逃l(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有公文、布告、會議錄、文牘摘要、校聞(學校新聞)、論著、文藝等欄目,記錄了高校建設、遷移和發(fā)展的過程,以及教學、科研、學術交流活動,是中國近代教育史、學術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也是大學校史編纂的重要檔案。[9]二師作為當時粵東地區(qū)唯一的省立師范學校,立足本土,輻射嶺東。二師時期的???,有《二師旬刊》《二師月刊》《反日旬刊》《二師一覽》《二師學生》《二師周刊》等,詳細報道韓師校聞及校務各方面情況,選載中央政府教育部和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教育的各種方針、訓令,以及師生研究教育、時局、民俗、青年修養(yǎng)的文章和詩詞、散文、翻譯等文學作品。[10]一份份校刊,既展現了其時韓師優(yōu)良的學風、校風,又反映了當時學校的學術風氣和科研成果,同時呈現了時局動蕩、戰(zhàn)事頻仍的境況下韓師人弦歌不輟的艱辛歷程??陀^地看,當時的??谵k刊條件上并不完備,編輯技術和刊物印刷上并不先進,但韓師人卻在師范教育辦刊上體現了特色,同時具有關注時事熱點的前沿意識,凸顯學術爭鳴的開放意識,凸顯地方性的服務意識,保持一貫性的風格意識等等。
二師期間先后出版了《二師旬刊》共100期,《二師月刊》14 期,《二師周刊》80 期,中間還出版了《反日旬刊》和《讀余周報》《二師學生》等刊物??偟膩碚f,包括以專輯、專刊、特號等方式,集中編輯同類型稿件,或者服務于周年紀念活動等,都體現了二師校刊編輯的靈活性。在周刊時期,更以按期連續(xù)頁碼的方式出版,方便合訂和檢閱,體現了編輯的創(chuàng)造性。而不管是旬刊、月刊還是周刊,每期都有出版編輯信息,封面或封二基本上都是“總理遺囑”,體現了編輯的規(guī)范性。至于多數刊物末頁都刊登定價以及廣告費計算表,則體現了刊物的經營意識。在報刊編輯技巧中,有各種各樣的要求,而最重要的是既有其科學性的要求,也有藝術性的追求。二師時期的校刊,在編輯技巧上比較好地體現了兩者的統(tǒng)一。
??鳛檠芯啃J?、教育發(fā)展史的重要文獻和史料,一方面生動呈現了當時師生的教育教學活動、思想狀態(tài),以及相關的社會歷史生活等的場景和輪廓,更為對重要作家和文人學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歷史信息和線索。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校時期出版的校刊,不僅是學校一份沉甸甸的歷史財富,也有助于我們了解民國時期的師范教育狀況及師生學習生活面貌,對當代教育的沿革和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最后,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人關注??难芯績r值,挖掘??南嚓P研究資源,更好豐富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