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政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古今中外無數科學家都是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致力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傲人成就,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在小學科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育學生建立良好的問題意識,使其敢想、敢問、樂問、樂學,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激勵學生的探知欲望,幫助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感受科學世界的無窮奧秘,形成良好的科學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本文從問題意識本質內涵出發(fā),探索了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在教育,必須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zhàn)略”??平膛d國是我國基本戰(zhàn)略及基本國策。由此可見,在義務教育階段培育學生的科學意識及科學能力已經成為首要任務。問題意識是學習者在知識探索中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也是驅使其不斷進步、積極進取的一種必要手段。在現代教育理論中,部分學者指出: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答案,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這與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謀而合[1]。問題意識是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幫助學生強化問題意識,能夠有效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及探究能力,使之意識流跨越式地前進,在學習中真正做到不唯師獨尊、不唯教材獨尊,具有自己的想法思路,從而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
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對“問題意識”這一名詞概念的認知仍舊存在誤區(qū)。其認為,問題意識無非就是提出問題,并讓學生自主解決。這樣錯誤的理念不僅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問題意識,同時還可能使學生喪失科學探究興趣。對此,筆者在翻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探究后,總結出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本質,并結合具體案例對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進行了細致剖析。
問題是認識主體的必要途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緊緊抓住思維之魂,巧妙采用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概念沖突,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對教師所創(chuàng)的情境產生疑惑、詫異,進而形成積極的探知欲望,使機械講解的過程,變?yōu)椤百|疑—解決—思考—延伸”的過程,讓課堂呈現出生機和活力。
以三年級上冊《固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內容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固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并養(yǎng)成熱愛科學、愿意探究科學的良好習慣。
1.情境創(chuàng)設,引入新知
在課程開始前,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部分可利用大家所熟悉的寓言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降低知識難度。
師:“相信同學們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點擊鼠標在多媒體屏幕中呈現烏鴉喝水動畫圖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呢?”
學生:“烏鴉在飛行的過程中十分口渴,它看到了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玻璃瓶子,但由于水位太低,于是它在一旁撿起了小石頭放在瓶子中,水位上升后,它順利喝到了水。”
2.質疑思考,引出疑問
聽完學生講解后,教師提出疑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烏鴉能夠順利喝到瓶子中的水?基于這一問題,大家提出:是因為石頭有重量嗎?可能是石頭占據了太多體積于是將水擠到了上面?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問題。為幫助大家順利解決問題,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固體、液體占據空間”這一科學理論,并引導學生嘗試仿照烏鴉喝水的方法,將帶有重量的物體放置在水杯中觀察水位的變化情況,進而在實踐中質疑思考,為后續(xù)探究固體、液體有體積奠定良好基礎。
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迅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其在開放化、生活化與活動化的情境之中質疑思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問題意識。
在傳統(tǒng)科學課堂中,部分教師常常將時間用于新知講授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下,自身內驅力嚴重不足。久而久之,會出現嚴重的依賴心理以及惰性心理,阻礙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探索,使其在體驗中產生疑問,進而在疑問、探究、解決的過程中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實現自身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2]。
以四年級上冊《水的三種狀態(tài)》課題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認知水蒸發(fā)、水沸騰、水凝結現象的基礎上對水的三種狀態(tài)轉化進行深入研究,了解冰、水、水蒸氣的不同形態(tài)。
1.提出實驗
為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水”與“冰”的轉化關系,教師在班級內利用冰塊、鐵桶、食鹽、溫度計等材料開展實驗活動。
2.獨立探索
結合水與冰的形態(tài),部分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提出:想要使水結冰是否需要溫度低于或者等于0攝氏度?水結冰后的體積變大,是否體積與水的狀態(tài)有關……接下來,教師鼓勵大家基于實驗提出自己的疑問,合理假設并說明理由。而后,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并在教師引導下將冰塊以及水分別裝入小鐵桶中并放入冰箱,觀察兩個鐵桶在放入冰箱前的狀態(tài)以及放入冰箱后的狀態(tài)。
3.體驗探究
在問題提出后,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可從中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利用PPT出示冰、水、水蒸氣三者變化示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結合此內容與同桌之間商定實驗方案,以此驗證猜想。在直觀圖例的引入以及實驗中,學生進一步論證了自己剛才所提出的問題設想。接下來,教師在班級內開展交流討論活動,鼓勵大家結合生活的經驗談一談自然界中水的三種形態(tài)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在良好的交流氛圍中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對本課所學知識的印象。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利用實驗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并提出假設,而后通過自主實踐論證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提問意識及問題解決能力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同時也使其在探索中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進而逐步接近事物本質。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起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真實作用。合作學習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通過多人合作,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其以更加積極飽滿的狀態(tài)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課堂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科學合理預設學習小組,鼓勵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探究,從而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群策群力,在探索中產生疑問,在合作中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其合作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制作小臺燈》課題為例,本單元內容是學生在學習電路相關知識后的實踐課程,意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進一步深化對“電”的知識的了解。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前科學合理預設學習小組,并在班級內開展“小臺燈制作”實驗活動。
【活動準備】
各組成員根據所學知識準備制作小臺燈的相關材料,并共同商議小臺燈的制作步驟,設計有序、科學的實驗報告。
【開展實驗】
各組成員將工具擺放整齊后開展實驗,在教師的指引下利用導線連接LED并穿過支架,按照電路圖連接電路。
【反思質疑】
當電路連接完畢后,班級中有三至五組所設計的小臺燈并未如期點亮。針對這一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向學生提供幫助,而是要引導學生再次嘗試,回憶制作過程并分析可能產生的問題的原因。
1組:“我們小組的臺燈并未亮起,可能是導線連接處出現了問題,用什么方法才能加固連接線呢?”
2組:“在制作的過程中本組成員都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假如想要同時使兩個小燈泡亮起,該如何調整呢?”
隨著問題的提出,教師對學生勇于質疑思考的行為提出鼓勵,并引導大家結合本組所提出的假設進行深入探究。
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使班級學習氛圍得到進一步提升。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問題解決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3]。
在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課堂中,教師要始終保持高度的敏銳性,有意識地將問題延伸至課外,進而有效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吸引學生在課后進行思考、探究、爭論,從而使其形成問題意識,促進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原有問題基礎上,教師要注重此章節(jié)訓練與其他知識點的融合,幫助學生在問題解答的過程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
以三年級下冊《食物的營養(yǎng)》課題為例,在課堂中教師為學生介紹了各種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養(yǎng)成不挑食的好習慣。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索欲望,在學習完“淀粉”這一食物物質后,教師利用米飯作為實驗材料,在班級內開展了一場特別的實驗活動:教師首先將米飯放置在透明空碗中,利用滴管加入不知名液體,隨即攪拌米飯,米飯在教師的攪拌下逐漸變成了藍黑色。面對這一現象,學生迫不及待地詢問教師滴入米飯中的不明液體為何物。接下來,為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以鼓勵大家結合已有經驗大膽猜測不明液體的名稱,并說出自己的理論依據。在教師的引導下,班級討論氛圍十分濃厚。在聽取學生的回答后,教師為大家介紹“碘酒”這一物質,并引導大家結合米飯里所含有的物質進行考量。為實現教學的有效延伸,教師鼓勵大家在課后回到家中嘗試利用碘酒進行自主操作,試一試、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食品在滴入碘酒后會發(fā)生改變?
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進而使其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不斷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探索意識。
總結反饋是問題意識培養(yǎng)課堂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育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徑。為提升學生的提問信心,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幫助其在循序漸進中實現積極情感的發(fā)展。通過行之有效的反饋,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使問題得到進一步升華,幫助學生在快樂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經驗,進而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以教學四年級上冊《物體運動的快慢》內容時,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室外,在室外開展了一場緊張刺激的跑步競賽。在比賽開始前,教師鼓勵大家進行分組,自主選擇參賽人員或是裁判,教師為每一位參賽選手都設定不同距離,并引導各位“小裁判”運用自己的方式為選手測算平均跑步時間。在實踐完成后,教師指導各位“小裁判”出示自己所記錄的時間,并談一談是如何測算平均速度的。在討論中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應予以鼓勵;當其出現思維停滯時,教師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細致耐心詢問,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逐漸捋順想要表達的真實問題。結合學生所求得的平均速度答案,教師可在班級內開展討論活動,鼓勵大家研究“為什么要測平均速度?”“物體運動的快慢與什么相關?”等問題,為學生點明實踐方向。在課程結束后,教師針對大家在課堂中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與反饋,利用言語鼓勵、點撥啟發(fā)等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進而實現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
至此,從情境的創(chuàng)設到總結評價,完整的課堂教學步驟呈現于眼前。通過有效的評價反饋,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信心與勇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勇于提問、善于提問,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在科學課堂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綜上所述,實施科教興國是我國總體方針,小學科學是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問題意識的培育,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問題為導向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及探究能力,使其在探索中感受科學研究,領悟科學的真諦,進而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