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通過廣泛深入調研,發(fā)現我國不少地方均存在一些石刻詩歌。人們對這些詩歌充滿好奇和興趣,一些地方專家和學者還對當地現存部分石刻詩歌進行收集、整理和闡釋。但迄今為止,專家學者對石刻詩歌衍生及其對地方文學的滋養(yǎng)和促進發(fā)展這個重要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的論著仍十分罕見。鑒此,筆者試對此現象和問題做一個初步探究。
一、石刻詩歌的衍生及其原因
自先秦以來,歷朝歷代全國各地石刻不斷衍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因為石刻是伴隨著社會的推進而發(fā)展,是歷朝歷代社會現實生活重要而生動的佐證。那么石刻詩歌衍生的原因何在?這是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筆者經研究認為:首先,石刻詩歌的滋生,是在文人共有的效仿、賡續(xù)甚至超越前人之心理驅使下促成的。我們不難發(fā)現,中國古代石刻詩歌衍生地具有一個明顯特點,即其通常集中在風景名勝處。例如在全國著名碑林(景點)如西安碑林、泰山碑林、浯溪碑林、桂海碑林、遼河碑林等全國各大碑林(景點),所存石刻詩歌總數占至現存中國古代石刻詩歌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各地景點這些石刻詩歌,在當地最早被刊刻的石刻詩歌出現后便呈鏈條式狀態(tài)不斷衍生、豐富、發(fā)展。觀其總貌,可悉其中既有同時代一些附庸風雅的文人跟風撰作堆疊詩歌,亦存在不少較有名氣進行隔朝隔代唱和其所仰慕或欲超越的詩人而撰作詩歌等現象。正是諸如此類因素,促使這些風景名勝處詩歌數量不斷增多。以粵西“桂海碑林”為例,宋代范成大、張孝祥等詩人在桂林均留下一些贊頌桂林山水美景之石刻詩歌。隨后宋代仕桂文人王正功更是在桂林撰作勸駕詩歌并刊刻石壁上,其中便包含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桂林山水之美譽逐漸名揚天下,桂林諸山諸景成為全國各地文人觀光游覽之重要目標地,而觀光者不乏文人墨客和喜于游覽處留下追和詩歌或其他印記者,這更促使碑刻數量大增。亦正因此,許多學者經考證,認為桂林所存古代石刻尤其是宋代碑刻的數量為全國之最,學界流行起“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說。據桂林現存石刻詩歌而言,此說不假。然而,為何在宋代桂林石刻最多?究其原因,一是在于宋朝最為重視官員。根據《宋史》所記,宋代俸祿名目繁多,是此前封建朝代所無法比擬的。正如白壽彝先生所云:“宋代的雜稅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宋代稅收很高。997年,歲收谷21717000余石,錢465萬余貫,絹162萬余匹……”①這就為全國各地官員游覽桂林提供了必備的經濟條件。二是在于桂林美譽漸豐和具有刊刻詩歌的天然石壁條件。正如前所述,桂林在眾多粵西內外文人的宣介下實際上已名聲大噪,成為著名旅游勝地之一,從而引來更多游客產生更多石刻作者及詩歌。三是在于宋代官吏數量空前且閑官頗多。歷史學家張宏杰指出:“宋朝立國之初,內外官員不過才5000人左右;到了景德年間(1004—1007年),已達10000多人;而皇祐年間(1049—1053年),更增加到20000多人。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但是慶元年間(1195—1200年)內外官員竟達40000余人?!雹诒M管人數增加,而工作任務與此前朝代相較卻幾無改變,因此官員們享有更多閑遐時光,滿足他們作為文人之游樂雅興。如宋代李師中到桂林后,休閑時日頗多,便廣游桂林各處,并于所游之處撰作詩文。其在龍隱巖洞一地所作石刻詩歌后,影響后人在此地創(chuàng)作刊刻而衍生的石刻詩歌總數竟達到80首以上,為其始料未及。較具代表性的是其在游覽桂林月牙山龍隱洞后,在洞壁留下詩歌《留別桂林詩并序》,在李師中所作石刻詩歌之影響下,緊隨其后的宋人張?zhí)镒饔小额}龍隱巖》(碑額橫題),詩云:“龍隱晦冥時莫考,龍驤拏攫跡堪驚。孔明久臥養(yǎng)全德,老子忽飛歸太清。溪上一天常氣勝,洞中六月自寒生。至神不得無情處,甘澤年年灑百城?!雹茉姼璩L寫龍隱洞之新奇外,還對其中變幻不已卻恩澤地方之品質進行特別說明,別有一番思慮和新意。
在桂林龍隱山,因受李師中等前人石刻詩歌的影響,隨后來到此地的宋人董弅先是撰作了石刻詩《留題龍隱巖詩》,詩云:(提點廣西刑獄公事□□)“絕頂神靈宅,??諏氶介_。層軒飛杳靄,幽徑出氛埃。炎氣先秋去,巖光拂曉來。風和聊一息,鷗鳥共徘徊。”⑤
在董弅看來,龍隱巖屬神靈之地,幽奇不已,此處的所有景物均成為其留戀之物象,其所看到的鷗鳥便是他所渴望之己體,能夠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翱翔。此石刻詩歌與前面所述一首不同,其表達的是自身追求自由自在生活之沉思與渴盼。
在撰作此詩之后,其還自和五言和七言詩各一首,這是頗為罕見之現象,二詩如下:
翠壁淩云聳,禪房面水開。巖高懸□□,地勝隔囂埃。瀑影簷前落,江聲檻外來。□□無限景,歸意幾徘徊。(五言詩)⑥
《留題龍隱巖□□》:亂峰凝碧間巑岏,曾有神龍此□蟠。游□己興甘澤去,高巖依舊插云端。(七言詩)⑦
在此二詩中,董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所和之詩大同小異,只不過所述景物更為繁雜和更多感觸而已。其對龍隱洞獨特景致和物態(tài)進行更為生動的描繪,并將此地渲染成人們向往不已的極樂仙境,是真龍潛藏之所。詩中所構設之物象以及此地的江聲、瀑響和云影等,無不令人感到神秘莫測。
隨后到來的宋代詩人許子紹也撰作了《留別龍隱巖》一詩,詩云:“矯首初來北斗峰,直穿山腹作玲瓏。石間蛻骨痕猶在,淵底藏珠水更通。霖雨幾年巖野去,臥龍底處草廬空。眼中要識真英物,寓跡何勞想下風。”⑧
許子紹通過描寫此處獨特物景,尤其是此地世所罕見的遺跡與其較為獨特的周圍環(huán)境構設,表達了作者對“真龍所在地”的無限遐思。
宋代的王迤祖亦撰作了《題龍隱巖詩》:“龍蟠此地不知年,飛去穿成萬仞淵。霖雨四方今欲遍,后人空自想蜿蜒?!雹嵬ㄟ^豐富想象,呈現出真龍飛翔為地方普降甘霖,惠澤黎民百姓之慈善情懷。同時,作者還對百姓追思的心理進行了合理推想。
另外,宋代還有朱晞顏、張埏、方信孺等文人墨客,撰寫刊刻有詩歌于龍隱洞一帶的洞壁或寺內。方信孺不僅有詩,還有詞作留存洞中。這些詩詞均或多或少受到李師中等人所表達思想意旨的影響。方信孺所作追和陶商翁之詩為:“石門元不鎖,巖屋本無基。九夏花猶在,千年樹倒垂。僧閑方定起,客到每歸遲。甚欲眠蓮葉,沿崖讀斷碑?!雹庠姼鑼懗龃说刂膊蝗?,以及其所具有的斷壁碑文等文化遺存物,令人感到其所撰作詩歌內容頗能別開生面,是在李師中石刻詩歌啟示下創(chuàng)新之作。
其所作詞《西江月》全文為:“碧洞青崖著雨,紅泉白石生寒。朅來十日九湖山,人笑元郎太漫。絕壑偏宜疊鼓,夕陽休喚歸鞍。茲遊未必勝驂鸞,聊作湘南公案。”11此詞以一種更為休閑的方式對此獨特之地進行更為生動的表達,讓人們如同在賞觀一幅畫圖,頗易受到觸動。除了宋代,李師中的石刻詩歌還對明代、清代石刻詩歌作者產生重要影響,篇幅所限不復舉例。
以上是以李師中為例對石刻詩歌衍生鏈條進行簡要說明,而事實上類此例子甚多,難以一一枚舉。據統(tǒng)計,桂海碑林所存石刻詩歌,每一具體景點所存詩歌數在數首至數十首不等,在龍隱巖或龍隱洞、風洞、雉山、疊彩山等著名景點石刻詩歌數量較多,基本達10首以上,多者甚至超過80首??傆嫻糯鹆质淘姼柙?00首以上,為桂林乃至整個粵西留下了頗為豐富且生動的民族記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全國其他地區(qū)石刻衍生的著名景點如泰山碑林、西安碑林、浯溪碑林、遼河碑林等也同樣如此。如泰山碑林,自秦代起便有刻石,之后各代均受其影響而衍生或多或少的石刻詩文,據《泰山石刻大全》統(tǒng)計,中國古代留存的泰山石刻詩歌數量達到100余首,且各代石刻詩歌之間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或多或少存在承續(xù)關系,這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具有的傳承前賢文化并努力實現超越的共同心理。浯溪石刻于此方面的情況更具典型性,浯溪石刻先有唐代名為“頌”實為“詩”的《大唐中興頌》,而后大宋皇朝則有《皇宋中興頌》,再之后有明代的《大明中興頌》,體現其大體一致即謀求中興永存和超越前朝先人的思想傾向。而西安碑林,石刻詩歌盡管不到百首,但也有著上下同脈之關聯(lián)性、遞進性、超越性。因此,實際上石刻詩歌自其產生之時起,就在催生與其相和或相類相連的下一首石刻詩歌,而此類現象與人們的深層心理密切相關。
其次,石刻衍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民眾聚居地和名勝處有足夠刊刻的壁面空間。倘若沒有足夠的空間和適合的壁面,即便有前人撰刊名詩,后人也無處刊刻唱和之作,這是由客觀因素決定的。一些勝地之所以石刻詩歌僅數首,很可能是囿于石刻面壁難尋之故。而桂林、西安、泰山、浯溪等地基本上具備此二條件。這些地方不僅山石豐富,且相對較多平面石壁,從而給刊刻者帶來諸多便利。由此看來,石刻詩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上天賜予地處石山地區(qū)人們一種相對獨特的文化,他們在此種文化的滋養(yǎng)下逐漸形成自我慰藉的文化心理,同時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在發(fā)揮本地文化特色方面更具信心和發(fā)展?jié)摿?。換言之,石刻詩歌是大自然對地處山區(qū)經濟與文化相對落后地域的一種額外“補償”。實際上石刻詩歌這種相異于紙質版詩歌的精神文化遺產,是全國不同地區(qū)的人民共同繼承發(fā)展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人們和而不同的情感表達,具有多民族思想集中展示之重要價值,其對地方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石刻詩歌的衍生,還在于人們對古圣先賢的崇拜與紀念。一般而言,只有古圣先賢才會引發(fā)后人更多關注和賡續(xù)唱和。因此,此類石刻詩歌多存留于祠廟、樓觀或會館等獨特場所中。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河南湯陰縣的岳忠武王廟內,至今尚存著58首石刻詩詞,讓人們對岳飛的事跡以及精神品質有更為充分的了解,也給學者們研究岳飛提供了更多有力佐證。例如清代便有沈元滄、沈廷芳、沈世煒三位沈姓詩人在湯陰縣岳飛祠廟中撰作并刊刻詩歌于廟中,表達了對岳飛的無限景仰之情。更值得一提的是,此廟中還留存著越南三位人士表達仰慕岳飛的石刻序并詩。就全國地域而言,各地散布的老子、孔子、孟子、子產、司馬遷、馬援、諸葛亮、關羽、文天祥、王陽明、袁崇煥等著名文臣武將祠廟或會館內,也都或多或少存有一些石刻詩歌,成為我們了解這些人物的重要資料。例如廣東會館里的石刻詩歌,便有康有為等所作的歌頌為國盡忠的督師袁崇煥的詩歌以及袁崇煥所留存的部分詩歌,云南省會館里刻存《贈謚忠愍詩》12等頌揚趙撰為國效忠為民盡力之事,這些都是石刻詩歌衍生的重要內容。
樓觀之內也留存一些石刻詩歌,特別是西安老子樓觀臺等處,歷代所留下的道家石刻詩歌便在30首以上。這些不斷衍生的詩歌成為先賢老子形象發(fā)展的重要佐證,值得倍加珍惜和深入研究。例如滸西山人所作一首可謂具有代表性的關于老子的石刻詩歌云:“一登老子臺,佳思忽萬里。降觀上善池,聊坐亦可喜。同懷既靡愆,橫飛安得止。東谷古仲雍,太微近平子。殷勤遞璚章,磊落動幽思。黽勉事追遂,蒼皇愧迂鄙。沖抱益以清,盧襟彌欲起。旭日鳴錦禽,春風發(fā)芳芷。中情何所攖,遐景尚堪猗。系彼逍遙篇,慚爾柱下史?!?3詩歌落款為“嘉靖癸未二月癸酉,滸西山人識”。滸西山人是明代“前七子”之重要成員康海,此石刻當是其在游覽西安樓觀臺之后對圣賢老子的懷念與追思,此詩歌與明代前后七子所提出并遵循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思想大相徑庭,值得人們深究。
二、石刻詩歌對文學發(fā)展的滋養(yǎng)與促進
石刻詩歌對文學尤其是地方文學發(fā)展的促進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石刻詩歌本身就是地方文學不可分割的部分,并能較好地引發(fā)后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石刻詩歌作為一種以獨特介質刊刻留存的文學樣式,與紙質版詩歌文學樣式存在不同:主要是其當然地成為地方獨特的文化景觀,給予人們直觀立體生動的感受,這是紙質版詩文所無法比擬的。石刻詩歌自刊刻那天起,便成為人們閱讀的別樣作品。這些作品往往不乏深刻思想,倘若置身于石刻詩歌刊刻地觀賞石刻詩歌,更能令人生發(fā)出無限感慨和激情,并能更好助人了解石刻所在地獨特景觀和人文特點,從而幫助地方各類文學創(chuàng)作者更好認識到地方文學之優(yōu)劣,從而促進整個地方文學的發(fā)展。例如桂林文化底蘊的日漸深厚,便與歷代尤其是宋代以來人們競相刊刻的石刻尤其是思想不斷深厚的石刻詩歌有著密切關系。經研究可悉,石刻詩歌作品能夠引發(fā)文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而如前所述的在前人石刻詩歌基礎上刊刻自身有所感悟的詩歌則屬于最為直接可見的促進文學傳承發(fā)展之表現,而那些沒有直接刊刻于石上非直接可見的作品則很可能較之石刻作品數量更多,思想更豐厚、更深刻。因為一些文人在觀賞石刻作品后不一定有于觀賞處刊刻石刻作品之沖動,而只樂于以紙質版形式推出其觀賞石刻詩歌后之感悟性文學作品,此類作品可以唐代大詩人韓愈在觀賞遠古之石刻《石鼓詩》之后所作之紙質版《石鼓歌》為例證。韓愈創(chuàng)作此詩歌的意旨,在于呼吁朝廷和世人均應對前朝舊代此等罕見寶物予以高度重視、愛護與研究。另外一些詩人所作與石刻相關的詩歌盡管不如韓愈所表達的思想那么強烈和深刻,但依舊對石刻作品充滿深情厚意,這些詩歌的出現同樣是石刻詩歌滋養(yǎng)和促進地方文學發(fā)展的重要體現。
其次,各地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石刻詩歌進行宣介促進了地方文學的發(fā)展。例如宋代的著名文學家范成大與張孝祥,就分別在桂林留下一些石刻詩歌,表達自己對桂林逐漸喜愛和日漸淡忘自身坎坷人生旅途的思想感情。前已述及的南宋詩人王正功,更是對桂林大加贊賞,不僅贊桂林山水之美,更盛贊桂林之人杰地靈。如其所作詩歌《嘉泰改元桂林大比與計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云:“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zhàn)場酣。九關虎豹看勁敵,萬里鹍鵬竚劇談。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斗之南?!?4此首勸駕詩,將山水之美與士人之智合而贊之,成為人們傳唱不已的澤世佳作,成為啟示人們創(chuàng)作類似詩歌之重要詩篇。據筆者調研,此后不論是石刻詩歌還是紙質版詩歌,粵西所創(chuàng)作的關于桂林山水風景乃至整個粵西風景和風俗人情之美之詩均大量增多,其中明清時期此類詩歌占至53%以上,成為引發(fā)桂林和粵西山水系列詩歌的重要觸發(fā)器,從而進一步推動了桂林乃至整個粵西文學的發(fā)展,粵西亦因此為全國山水詩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再次,石刻詩歌激起了各地聚集性的眾游唱和活動,從而推動了地方文學的發(fā)展。石刻詩歌對于文學發(fā)展,在于其激活、誘發(fā)了各朝代各地的詩歌唱和活動。而每一次的詩歌唱和活動,都會產生一定數量的詩歌作品。就石刻發(fā)展史而言,中國古代最早的石刻唱和詩究竟始于何朝何代目前尚難以斷定,但在宋代石刻唱和詩達到一個小高峰卻是可以肯定的。而宋代留下的一些唱和石刻詩歌對后人的影響顯而易見。例如著名書法家米芾與友人程節(jié)所作之唱和詩便如是。其全文為:
詩送端臣桂林先生兼簡信叔老兄帥坐。江湖從事米芾 驂鸞碧玉林,琢句白瓊瑤。人間?!醣M,青羅數分毫。程老列仙長,磊落粹露臕。玉瀝發(fā)太和,得君同逍遙??處r棲烏鴉,陟巘透紫霄。南風勿賦鵬,即是登云軺。建中靖國元年,真州清燕堂東園書。15
程節(jié)和米芾詩 教授推官出示米元章詩,詞翰俱美,三四讀不能休,敬書二十八字謝之。鄱陽程節(jié)上。萬里湘南泮水遙,清風來拂瘴煙消。袖中突兀龍蛇出,聊慰天涯久寂寥。崇寧元年(1102年)三月清明,廬陵李彥弼書,龍隱住持仲堪刻石。16
類此唱和詩不僅有和詩,兼有序言,表明了作者由于傾慕他人之作而進行唱和,如此為之,在有意與無意中就對游人尤其是此地士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一定激勵作用。如前所述,一些地方人士在觀賞石刻詩歌后直接以石刻詩歌的方式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而一些士人則通過紙質版方式進行詩歌等文學樣式的創(chuàng)作,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創(chuàng)作,其中的唱和詩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據筆者調研統(tǒng)計,就粵西而言,此類詩歌在創(chuàng)作總量上,明代較之宋代至少超過2倍以上。歷朝歷代這些唱和類詩歌,一方面見證了桂林城內一些景點事實上已成為文人墨客不成文聚會約定之重要所在,也在另一方面體現了桂林整體文學在石刻詩歌等文學樣式的影響下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不爭事實。在明代,粵西人張鳴鳳、蔣冕、張翀、袁崇煥等詩人已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在清代,更是出現了全國兩大詞人況周頤和王鵬運,詩歌與散文等文學樣式的成就亦令人贊嘆,粵西文學在清末終于崛起17。
由上論可悉,石刻唱和詩對于文學發(fā)展的促進是顯而易見的。而在眾多石刻唱和詩中,隔朝紀念唱和作為一個重要文學現象,十分值得我們研究。據桂林史載,作為宋代“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不僅在桂林期間努力履職盡責,還刊刻一些詩文于桂林山石上,引得后人愛慕追思。如清代就有石刻詩文記錄了桂林前代官員為范成大誕辰而舉行慶?;顒拥那闆r,這是極為罕見的現象。此石刻詩并記全文如下:
乙巳六月四日,為石湖先生生辰。同人集風洞賦詩為壽。先生集中載丙午新年六十一歲,則乙巳正是周甲。又《吳船錄》始生之辰,泊青城山,禳祭五岳丈人,有神鐙出見之異。蓋離成都南歸石湖時事也。
應有神鐙照此筵,搴蘋同薦石湖仙。驂鸞乾道壬辰歲,周甲淳熙乙巳年。雪外氈衣金節(jié)鉞,花前蠻舞漢山川。樂天春首東坡臘,一樣心香瓣祝虔。
西來懷古先顏柳,南渡稱詩并陸楊。自昔名流憐遠謫秦七、黃九,獨公偉望偏炎方。瑤簪玉筍都成戀,老酒新橙未就忘。萬柄荷花開壽宇,福真洞口水風涼。距荷花生日兩旬。華亭張祥河。18
據筆者研究,這是1845年,清代粵西桂林官員張祥河主持舉辦的一次以紀念范成大生辰為主旨的文人雅集賦詩唱和活動,可惜雅集活動之詩只有張祥河之詩作因刊刻石上得以保留下來19。在撰作隔朝唱和石刻詩歌方面,清代較著名的還有石達開與眾將領次韻前朝劉云青所留刻的詩歌,以及眾多晚清士人次韻清代文學大家袁枚之詩作。顯然,類此活動不僅直接產生石刻詩歌,還會促進地方文學朝著聚集性活動之指向更好發(fā)展。
最后,前人石刻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均給后代重要啟示,使后人得以在石刻詩歌或其他文學樣式創(chuàng)作上承續(xù)發(fā)展。石刻詩歌由于具有現時展示之獨特性,其詩歌主要內容大多在于表達對自然山水風景的賞愛情懷,展現自己之于君王與朝廷之忠誠,同時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地方一些社會現實和自己得志失志之真切感受。這些詩歌內容不同程度地豐富了地方文學寶庫,甚至可對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文化予以補白、補足、發(fā)展。一個頗為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到了封建時代晚期,發(fā)展至出現多類詠物百首及以上數量的石刻詩歌,如明末清初就出現了傅山所作的100首集古梅花詩刻,清代河南新野出現了李青于碑上刊刻的100首詠柳詩,清代廣東的肇慶七星巖內還出現了宋廣業(yè)刊刻的100首詠梅詩。更有離奇者,是清代出現了陜西戶縣張玉德所書并讓人刊刻的《雁字回文詩》360首(今存296首),這些詩歌當中,任何一首均含“雁”字,每首詩不論正讀回讀皆成佳品,令人大開眼界。這些石刻詩歌是清代文人受到前人影響并力求生新的結果,他們與前朝舊代文人一道,為地方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除如以上所述體大思精的《雁字回文詩》等作品以外,在形式方面,清代還出現了石刻公文詩,這同樣是一種重要的創(chuàng)新。清代石刻公文詩不多,總數不到20首,但卻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表明石刻詩歌的功用越來越受到朝廷重視,并以地方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朝廷聲音,使這些聲音得到更好理解和遵循。盡管此種做法具有公文傳聲筒之虞,但其畢竟為文學的發(fā)展呈現出另一生面,據此看來,亦不失為一種貢獻。
三、結語
石刻詩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十分獨特且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自產生起便不斷衍生的現象十分值得我們研究,筆者以為,石刻詩歌衍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文人共有的效仿、賡續(xù)甚至超越前人之心理驅使;在于百姓聚居地和名勝處有足夠刊刻的壁面空間;在于人們對古圣先賢的崇拜與紀念。以上諸種因素合力促使石刻詩歌不斷衍生孳長,生生不已。而不斷衍生的石刻詩歌則滋養(yǎng)并促進了文學尤其是地方詩歌及其他各體文學樣式的發(fā)展:首先,石刻詩歌本身就是地方文學不可分割的部分,并能較好地引發(fā)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次,各地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石刻詩歌進行宣介促進了地方文學的發(fā)展,這亦從一個方面雄辯地證明了文化與旅游自古以來都是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體;再次,石刻詩歌促進了各地聚集性的眾游唱和活動和地方文學的發(fā)展,每一次聚游唱和活動實際上就是一次文學現時生動展示與作品集成;最后,前人石刻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均給予后人重要啟示,使后人得以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以審慎目光視之并使地方文學得以更好承續(xù)發(fā)展。
【注釋】
①白壽彝:《中國通史》,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第269頁。
②張宏杰:《為什么中國歷史上官員的數量總是太多》,《文史天地》2020年第6期。
③⑤⑥⑦⑧⑩14杜海軍:《桂林石刻總集輯?!飞蟽裕腥A書局,2013,第49-50、138、138、138、212、310、86頁。
④151618重慶市博物館編《中國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第九冊·廣西桂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第95、76、76、14頁。
⑨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桂林石刻》上冊,內部交流資料,1977,第218頁。
11重慶市博物館編《中國西南地區(qū)歷代石刻匯編第十冊·廣西桂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第137頁。
12王汝豐點校:《北京會館碑刻文錄》,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第221頁。
13劉兆英:《樓觀千古道刻》,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第85頁。
17王德明:《論廣西文學在晚清的崛起》,《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19葉官謀:《范成大在廣西的石刻詩文創(chuàng)作及價值》,《河池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葉官謀,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石刻詩歌集成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19BZW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