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論略

2023-10-01 16:51:16彭勇
江漢論壇 2023年9期
關鍵詞:交融民族交流

明代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發(fā)展迅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的特征越發(fā)突出。明代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大一統(tǒng)”思想,致力于構建“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制定靈活、務實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在政治上包容共存,經濟上交流互補,各階層的社會流動性增強,各民族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文化的深度交流和多向度融合不斷加深。

一、“大一統(tǒng)”思想構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基礎

在傳統(tǒng)中國,中華各民族的團結內聚是以“大一統(tǒng)”思想為核心的,各民族的交融也是以“大一統(tǒng)”思想為前提展開的?!按笠唤y(tǒng)”是政治上走向統(tǒng)一、維護統(tǒng)一的思想基礎,也是全社會共同的向心力與回歸的力量。早在秦漢王朝國家形成之前,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文化已有廣泛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共同體。西周至戰(zhàn)國時“大一統(tǒng)”思想已經萌芽,人們追求的“理想國”絕不是地方性政權,而是統(tǒng)一國家。秦漢“大一統(tǒng)”王朝國家出現后,“大一統(tǒng)”思想正式形成,“大一統(tǒng)”已不單指疆域上的一統(tǒng),而是一個包含有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各種要素在內的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如王者無外、六合同風、九州共貫、華夷一體),建立“大一統(tǒng)”的格局,已經成為中國歷代王朝的共同追求,明王朝也不例外。明朝一建立,在國家層面馬上組織編纂《元史》,既是宣示自己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和合法性,又清晰地表達:明朝取代的只是蒙元政權,繼承的即是元朝統(tǒng)治傳統(tǒng)中國的正統(tǒng)和合法性。因此,明朝對元朝的“遺產”多有繼承,特別是對傳統(tǒng)中國統(tǒng)治體系的繼承。

明初中央對“大一統(tǒng)”的追求,首先表現在對“天地清寧”“華夷綏靖”的追求,實現北上伐元、取而代之,征戰(zhàn)四方、以武功定天下,經略各地、天下歸一等政治目標。其次體現在國家制度設計上,倡導“大一統(tǒng)”思想,實現“內治外安”的政治理念。朱元璋說,“朕既為天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1) 。朱棣也認為:“夫天下一統(tǒng),華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間?”(2) 雖然明朝也傳承了傳統(tǒng)的“夷夏觀”,“內中國而外夷狄”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其民族觀念和民族政策當中,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大一統(tǒng)”和“天下一家”的追求。在國家管理體制上,明朝既充分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皇權制、中央輔政制、科舉制、銓選制和郡縣制等,也充分吸收了前代行之有效的羈縻制、土司制等等,在對邊疆和民族地區(qū)的管理上,采取了務實、靈活的政策,在維護王朝統(tǒng)治正統(tǒng)性的前提下,又能充分包容各民族的差異性,靈活處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qū)的事務。明朝許多民族地區(qū),還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軍民指揮使司、軍民衛(wèi)或軍民府等建置,在繼承傳統(tǒng)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又體現出這一時期對民族地區(qū)管理的務實、靈活的一面。(3)

由此可知,明初倡導的“大一統(tǒng)”思想,并不是狹隘的民族觀念,也不是政治強權,而且努力實現整合多元于一體、實現對“太平”和“大同”的政治共同體的追求。這樣的政治追求,體現在明初政治的諸層面,如朱元璋宣布將朝鮮、日本等15個海外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再如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其目的雖然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但能促成如此宏大航行的背后,一定有其治理方略和對“天下一家”追求的因素??梢哉f,“大一統(tǒng)”思想是中國各民族共同選擇、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尊奉的理念和目標,是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共同社會理想和政治價值。在此基礎上,各民族在共同的疆域內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生生不息,才逐步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二、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基礎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在人類歷史上,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經濟存在著互補和依賴是客觀存在的,也使得不同經濟類型之間的交換和交流變成強烈的主觀愿望。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動力。明代商品經濟繁榮發(fā)展,貨幣白銀化,統(tǒng)一大市場完善,呈現出經濟一體化的特征,為各民族更廣泛的交往和交流奠定了物質基礎。

明初,為了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fā)展經濟,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有限制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也有促進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的移民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各民族、各地區(qū)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明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屯田,主要包括民屯、軍屯和商屯等形式。民屯,是把無田或少田的農民從地狹人稠的地區(qū)遷出,“移民就寬鄉(xiāng),或召募或罪徙者為民屯,皆領之有司”(4) 。軍屯是以衛(wèi)所為組織的軍事移民行為,它也是明代移民人數規(guī)模最大的屯田方式。軍屯分布的地域極其廣泛,軍戶人口的來源和分布遍及全國各地,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在全國范圍內的交往和交流。(5) 明代普遍推行衛(wèi)所制度,極大地促進了邊疆的開發(fā)和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北部邊疆,大量歸降和入仕中原的北方各民族被就近安置在衛(wèi)所里,發(fā)揮他們本民族的特長,使之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商屯,是政府利用對食鹽的控制和專賣,鼓勵商人召募民人到邊地開墾種植以獲利,這在明前中期的北邊、西北和西南邊地都曾推行,客觀上也促進了人口流動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到明代中期,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鄉(xiāng)經濟結構調整,商品市場活躍,誘發(fā)了全國范圍內的且以商業(yè)性為特征的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已由官府主導轉變?yōu)榘傩盏淖园l(fā)流動,農村和城鎮(zhèn)的從業(yè)人口比例也發(fā)生了變化。嘉靖年間,上海松江人何良俊就說:“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保?) 全國既出現了人口眾多、服務齊全、商業(yè)繁榮的大城市,也出現了在全國頗有影響力的商業(yè)市鎮(zhèn),出現了全國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還有來自海外的商品,北京等大中城市消費著來自全國各地、包括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商品。在河南省會開封,據《如夢錄》記載,外地商賈云集,商品來自四面八方。開封的鼓樓一帶街市,有天下客商,堆積雜貨等物,每日擁塞不斷,內有京、杭、青、揚等處運來粗細暑扇、僧帽、頭篦、葛巾、白蠟等貨,在開封城內,各色海菜、六安芽茶、四川黃楊、福建荔枝、京貨、吉陽夏布、建寧紅黃夏布等等都有銷售,足見國內市場一體化程度之高。在明代商品化程度更高的東南沿海,已經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白銀貿易網絡,鄭成功便是那個時代叱咤風云的海商。

在北方農耕和游牧經濟交接地帶,俺答汗招徠內地民眾前去耕種,漠南蒙古地區(qū)的市場上銷售有來自中原的生活和生產物資,內地主要農作物、基本生活用品均有銷售。同時,在宣府、大同以及北京的消費市場上,來自草原上的物資也相當普遍,“我以緞綢、布絹、綿花、針線、索、改機、梳篦、米鹽、糖果、梭布、水獺皮、羊皮金,易虜馬、牛、羊、騾、驢及馬尾、羊皮、皮襖諸種”(7) 。開設在東北、華北和西北等“九邊”的馬市把長城內外緊緊連接在了一起。邊地百姓往來其間,“長城內外是家鄉(xiāng)”,在明代后期的九邊地區(qū)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的趨同性體現了各民族間的交融匯聚

一般意義上講,交往交流是民族的生存所需、發(fā)展所需,是民族融合的起點,交流是交往程度的深化和內容的拓展,主要通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實現民族間互補互利的共生關系。民族交融是各民族經過長期的交往交流形成的穩(wěn)定狀態(tài)和過程,是民族交往交流的結果。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看,實現民族融合的民族交往交流的主要途徑,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各民族基于不同經濟類型的互補性交流,二是基于生存競爭和趨利避害驅動的人口流遷,三是統(tǒng)治集團發(fā)動的擴張性戰(zhàn)爭等。明代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分布極其廣泛,尤其是邊疆民族與內地民族、邊疆與邊疆民族之間,其規(guī)模、深度與廣度均十分可觀。明朝長達近三百年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chuàng)造了條件,交流和融合突出地體現了各民族之間形成共同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等等。

“大一統(tǒng)”觀念的推行和王朝國家的穩(wěn)定運行,為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迎來了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長城的修筑,穩(wěn)定了南北秩序,建構新的民族關系,維護各民族之間的和平關系;入仕中原的“達官”化身為“忠順軍”,成為國家最可靠的忠誠衛(wèi)士;南方土司積極參加到抗倭斗爭和保家衛(wèi)國之中。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越來越呈現出共同的特征。

在北邊,“俺答封貢”后,隨著馬市貿易的實行,明蒙雙方恪守承諾,一直保持著和平友好關系,蒙古人與長城南北的漢族軍人、百姓和商人的和諧相處,長城內外一片安寧,當時有官員稱:“自俺答受封以來四十余年,中外宴安,可謂和戎之利”(8) 、“九邊生齒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9) 。相應的,北方民族的社會生活習俗也互相影響,“長昂漸習華風,多食谷,飲酪餐肉必以鹽,至夏則服布衣,與漢亡異。”(10) 邊地文化也開始繁榮起來,邊塞文人結社等文化娛樂活動,參與者除了文人、地方官員、百工、妓女等之外,駐守邊關之將也參與其中,如戚繼光、李如松、袁崇煥等均有較為豐富的文化活動,“聽畫角、胡笳時同作越吟”,獨具塞外特色與豪情。邊地各民族生活呈現出美美與共的特點,社會生活有明顯的交融與趨同,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在西南,土司制度既尊重了當地民族的風俗傳統(tǒng),也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伴隨著邊地民族與內地的一體化進程,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交流中促進了文化的交融。位于四川西南部的上川南地區(qū),處在漢人聚居區(qū)與藏民生活的康區(qū)之間,是漢藏文明的連結地帶,明代在這里同時使用了州縣、土司和衛(wèi)所等三種管理方式,但差異化管理背后有著共同的追求。明中央給土官和藏民開設儒學,頒賜《為善陰騭》《孝順事實》《五倫書》等典籍,當地的文化水平顯著提高(11) 。民族地區(qū)出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元素,西南民族生產、生活也出現了內地化的現象,如稻作農耕、紡織、耕讀傳家和多民族之間物資交流的集市等(12) 。土司的建筑風格向中原建筑模仿學習,出現了取漢姓、修家譜的現象,不同民族之間(包括其他民族與漢族、其他民族之間)出現了較為普遍的通婚現象。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習俗出現交流和趨同的現象。在西南地區(qū)的民間信仰體系中,也出現了傳統(tǒng)儒家信仰體系的內容,如關帝信仰、諸葛孔明崇拜和城隍信仰等。

明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可以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四個維度來歸納,也可以通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及其內部的各階層、各族群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中的碰撞與交流來呈現,還可以分別從國家層面、地方組織、基層社會等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來研究,也可以采用多元學科方法,以歷史學為基礎,借鑒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等方法,利用田野考察、口述訪談和文本分析等手段,來豐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內涵。這也是本文以明時期為例來探討中華民族多向度交融的一點體會。

注釋:

(1) 《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丁丑。

(2) 《明太宗實錄》卷30永樂二年四月辛未。

(3) 彭勇:《徘徊在近代化社會的大門外:明代的邊疆民族觀念及政策評說》, 《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6年第5期;蔡亞龍:《元明邊疆治理的傳承與變遷——以明初軍民府沿革為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4) 《明史》卷77《食貨志一》。

(5) 彭勇:《論明代州縣軍戶制度——以嘉靖〈商城縣志〉為例》,《中州學刊》2003年第1期。

(6) 《四友齋叢說》卷13《史九》,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11—112頁。

(7) 《萬歷武功錄》卷8《中三邊二·俺答列傳下》。

(8) 《明經世文編》卷450,涂宗濬:《機宜采擇疏》,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947頁。

(9) 《明史》卷222《方逢時傳》。

(10) 《萬歷武功錄》卷13《東三邊四·長昂列傳》。

(11) 《明英宗實錄》卷216景泰三年五月戊申。

(12) 彭勇:《明代河南的軍衛(wèi)移民與文化傳播》,《中州學刊》2014年第7期。

作者簡介:彭勇,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81。

(責任編輯 張衛(wèi)東)

猜你喜歡
交融民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我們的民族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真美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根雕與古錢幣的完美交融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12
多元民族
中外藝術精品展覽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洞口县| 永济市| 习水县| 吴桥县| 襄汾县| 洛南县| 固始县| 涟水县| 武定县| 利辛县| 陇川县| 正镶白旗| 察雅县| 侯马市| 芦溪县| 徐州市| 长汀县| 长沙县| 志丹县| 织金县| 平果县| 英德市| 孝感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宁津县| 瓦房店市| 仙居县| 军事| 东兴市| 泸州市| 浏阳市| 五寨县| 乐山市| 乌拉特后旗| 连南| 成武县| 油尖旺区| 平南县| 图木舒克市| 象山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