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琴
評價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幼兒成為評價的主體,不僅能讓評價更全面,而且有助于幼兒在評價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建立起自尊與自信。幼兒園教師可讓幼兒在明確評價指標、商定團討內容和團討形式的過程中豐富自評經驗;圍繞計劃、作品、問題、經驗等進行自評,提高自評能力;借助手記角、分享墻等載體互享經驗,優(yōu)化評價方式。教師應從看見、追隨、支持三個階段不斷地推進幼兒自我評價的發(fā)展,讓幼兒在評價中不斷反思、調整,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豐富建構經驗。本文以大班秋千搭建游戲活動為例,探討如何基于小組團討推進幼兒在建構游戲中進行自我評價。
一、小組團討幼兒自評研究實踐
(一)看見幼兒游戲自評的經驗
1.量表細化,明確觀察和評價的指標。一是評價要有據(jù)可依。不同類型的游戲蘊含著不同的關鍵經驗,秋千搭建屬于建構游戲,筆者前期通過查找資料梳理了“建構游戲關鍵經驗評價指標”和“建構游戲關鍵經驗分項水平標準”。評價指標能讓教師專業(yè)地評價幼兒的發(fā)展情況,幫助教師讀懂幼兒。二是觀察從量表開始。教師可依據(jù)關鍵指標為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計“幼兒建構游戲評價量表”,以此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筆者從游戲現(xiàn)場、作品交流和視頻復盤等維度開展觀察評價,將幼兒游戲現(xiàn)狀作為觀察的要點,從而明確如何支持和引導幼兒發(fā)展。
2.問題驅動,實現(xiàn)幼兒的經驗過渡。一是自定規(guī)則。部分幼兒在團討時不知道說什么、做什么。因此,筆者針對“游戲后可以團討什么”這一話題引導幼兒開展了討論。筆者將幼兒提到的內容進行了梳理提煉,匯成了多個團討話題,供幼兒借鑒,如建構過程中的問題、可以實行的方法、設計圖的對比和調整等。二是經驗優(yōu)化。雖然有了團討話題,但幼兒存在各說各的、圍繞同一個問題反復說等現(xiàn)象。筆者借助午間談話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談談怎樣積極參與團討,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每個人都要說出自己的觀點、別人講的時候要認真聽、遇到不同意的情況可以反駁對方等,從而使幼兒在團討中的組員分工、輪流發(fā)言、傾聽、觀點碰撞等環(huán)節(jié)的經驗變得更加豐富。
3.雙向整合,滿足幼兒的自評形式。一是及時性團討。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他們需要隨時改進設計圖或討論和記錄遇到的問題。筆者在幼兒建構現(xiàn)場投放了小黑板,供幼兒及時進行團討和記錄。二是圓桌式團討。在幼兒游戲之后,筆者會讓幼兒對游戲的全過程進行圓桌式團討。團討可以由組長發(fā)起話題、梳理經驗,組員結合自己的困惑或經驗發(fā)表意見或建議,共同解決問題。
(二)追隨幼兒游戲自評的路徑
1.圍繞計劃,驅動過程思考。在秋千搭建游戲開始前,幼兒嘗試設計作品,制定建構計劃。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小組團討圍繞建構計劃開展,促進幼兒在反思、調整中主動學習。以下是案例一“讓秋千站起來”。
在游戲前,幼兒通過討論、商量一起制作了“游戲計劃書”。幼兒想制作秋千,并對搭建秋千需要的材料、步驟進行了討論和記錄。秋千的框架結構設計比較簡單,幼兒很快完成了初步搭建。但秋千框架搭好后,幼兒發(fā)現(xiàn)秋千總會倒下,晨晨看了看設計圖說:“需要一個支架來撐住。”幼兒嘗試調整木板擺放方式,但是很快發(fā)現(xiàn)連接的洞洞高度不一致。于是幼兒決定把木板放在L型連接器下面,波波嘗試了一下,似乎沒那么容易。
在游戲團討中,幼兒圍繞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總結了四個問題:一是時間問題,時間不夠,所以只完成了一半;二是秋千不對稱,只有一邊安裝了L型連接器;三是支撐問題,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穩(wěn)定性;四是沒有按計劃操作,計劃上是16對螺絲螺母,實際只用了9對。
在上述案例中,幼兒對計劃進行回顧,在自評的過程中及時標注、優(yōu)化,并提出后續(xù)的游戲調整計劃,增強了建構的目的性與計劃性。
2.借助作品,梳理建構問題。筆者用照片、視頻的方式記錄幼兒的建構過程,以便幼兒對建構游戲進行調整、優(yōu)化。團討過程中,幼兒可以借助實物、照片、視頻等方式進行更加直觀的分析評價,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商討解決辦法。以下是案例二“三根柱子可能會更牢固”。
在游戲團討中,蘭蘭問道:“為什么我們的秋千總是彎彎扭扭的,站得不穩(wěn)定?”樂樂說:“估計是兩根柱子沒法固定?!碧m蘭說:“三根柱子支撐可能更加牢固?!苯嬕唤M的組長桐桐回應:“怎么樣擺放三根柱子呢?”于是幼兒開始討論三根柱子的固定方法,對作品進行了調整。
在上述案例中,幼兒借助建構作品的團討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建構的內容、遇到的困難、建構亮點等,筆者再引導幼兒借助照片、視頻等記錄方式進行補充,以便他們現(xiàn)場及時調整與優(yōu)化建構作品。
3.基于問題,拓展建構思維。幼兒在團討中圍繞游戲問題展開討論,并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可以豐富自身的建構經驗。以下是案例三“為什么秋千坐上去會倒?”。
在游戲現(xiàn)場,幼兒裝好秋千坐板后,提議讓個子最小的瑩瑩坐上去試一試,隨后晞晞也想坐上去試一試,但晞晞坐上去就掉了下來。大家決定讓瑩瑩再次坐上去試試,發(fā)現(xiàn)秋千還是不穩(wěn),瑩瑩一旦坐上秋千,秋千椅子就會挨近地面。
在游戲團討中,晞晞提出秋千不穩(wěn)的問題,組員積極思考解決的辦法。樂樂說:“可以用繩子把兩只腳綁一綁?!背砍空f:“會不會是繩子的原因?繩子太細,秋千也坐不上去?!?/p>
在上述案例中,幼兒在建構組裝過程中了解了形狀、平衡等相關知識,發(fā)展了邏輯思維能力。幼兒每一次團討的深度是不同的,但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4.結合分享,聚力建構難點。在游戲中,筆者發(fā)現(xiàn)幼兒在團討過程中不斷豐富經驗,解決了一些較難和較為關鍵的問題。同時,幼兒的能力在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獲得了發(fā)展。以下是案例四“有椅背的秋千蕩起來了!”。
在游戲現(xiàn)場,晞晞找來了木條在秋千椅的一側比劃,波波拿了方形木板遞給晞晞:“用這個,可以當椅背的扶手?!睍剷劷舆^木板裝在了秋千椅底座的一邊。晨晨也尋找同樣材料在另一邊固定,并調節(jié)了繩子。他們再次實踐測試,把有椅背的秋千蕩了起來。
在游戲團討中,建構二組的琪琪說:“晞晞他們的秋千特別好看,他們的椅子有椅背?!笨煽烧f:“我們可以請晞晞過來介紹一下他們的經驗?!庇谑撬麄冋垇頃剷勛鲋v解(圖1)。
在上述案例中,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了經驗分享。在團討過程中,幼兒會關注其他小組是不是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這種組與組之間的經驗對話、對比、碰撞也是幼兒進行自評和他評的過程,經驗分享、評價可以推動幼兒游戲向著更深層次發(fā)展。
(三)支持幼兒游戲自評的載體
1.手記彰顯個性,支持個體評價。幼兒在進行建構游戲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感受與體驗,筆者在班級里設置了一個“手記角”,引導幼兒回顧與分析游戲經歷,記錄自己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感受。筆者閱讀幼兒關于秋千搭建游戲的手記,發(fā)現(xiàn)這些記錄中包括情緒感受、與同伴之間發(fā)生的事、面對的問題、所用到的方法等。幼兒可以通過自我評價萌發(fā)自我意識,認識自我和同伴。
2.分享墻會“說話”,促進多維評價。筆者引導幼兒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貼到分享墻,利用以下兩種方式進行評價,促進經驗分享:一是同一個建構主題的同期對比,這種方式便于幼兒對同類主題作品作出較為全面的橫向評價,在評價活動中增加學習經驗;二是同一個建構主題的不同期對比,實現(xiàn)縱向評價,這種方式可以讓幼兒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建構歷程。
二、基于小組團討的自我評價實施成效
(一)幼兒在自評中獲得多元能力的發(fā)展
1.聚力解難——團討智慧推進深度學習。在搭建秋千的過程中,幼兒親身參與游戲過程,有充分探索和討論的機會,可以與同伴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如一起提高秋千穩(wěn)定性,一起搭建有椅背的秋千等。建構活動能激發(fā)幼兒興趣、鍛煉幼兒思維,讓幼兒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2.評價引推——多元學習發(fā)展建構能力。小組團討評價方式的運用,讓幼兒形成自我評價的意識,學會反思和改進。團討中,幼兒通過反思、回顧、記錄、梳理的過程,從實用性、舒適性、創(chuàng)造性等角度出發(fā),搭建了更穩(wěn)定的秋千。
(二)教師支持、指導幼兒自評
1.善于傾聽——立足問題驅動支持深度學習。筆者傾聽幼兒在游戲中的思考與想法,及時給予支持。同時,筆者在傾聽的過程中借助適宜的問題驅使幼兒思考,如“在游戲中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你們用了哪些方法讓秋千站起來?”“為什么人坐上去秋千又倒了?”“怎樣才能讓秋千不倒?”。最后,筆者與幼兒進行充分交流,引導幼兒回顧游戲過程。
2.梳理指導——基于動態(tài)路徑解決關鍵問題。在游戲中,幼兒最核心的問題是怎樣讓秋千站起來,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引導幼兒通過環(huán)境助推、對話生發(fā)、集體團討等方法梳理動態(tài)路徑圖,從而推進幼兒活動。如筆者引導幼兒調查生活中各種能站立的物體,讓幼兒掌握搭建技巧;開展集體活動“神奇的三腳架”,為幼兒提供低結構材料,讓幼兒在提出假設、操作與反復驗證的過程中,掌握三角支撐的原理,從而為幼兒后續(xù)搭建穩(wěn)定的秋千提供理論支持。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