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榮華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利用,特點是容量大、資源廣、效率高、減少教學資源支出、提升教學體驗等。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一直承擔著教學主體的角色,主要是以滿堂灌的知識理論講解為主,教學知識內容抽象枯燥,不足以實現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不能夠真正理解數學知識。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應用需要與數學課程有效整合。信息技術應用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在教師的具體操作中,利用信息技術呈現的多維度視角以及圖文影像的形式直觀動態(tài)地展示教學內容,能夠把具象的知識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有效觸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心靈,營造出豐富有趣的數學課堂,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新課標的教學背景下,數學教學應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現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教學任務明確要求不應該只注重理論教學,而是應該將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不應拘泥于課本中的知識,應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進行教學。例如數學概念、數學公式的推導應用等,可以通過實物演示,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結合生活常識或者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自我實踐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自主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能夠自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自我探究解決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數學學習方法并積累經驗。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也是學生認識數學學科魅力的前提。[1]
例如小學數學蘇教版《確定位置》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從方向和距離兩個方面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聯系已有的方向經驗,應用度量角和畫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識,進一步了解方向,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三維世界,發(fā)展空間觀念。六年級的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經驗,對本單元內容已經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作基礎,讓學生在教學情境里可以描述出物體的具體位置并指出方向和距離,逐漸在描述物體的位置時運用方向和距離變得更加準確。在學習對物體位置用方向和距離的描述之后,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看圖以及準確表達的能力,拓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不斷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自我的現實生活感受,教師可設立不同的認知障礙,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想解決問題的欲望和能力。教師在多媒體上情境導入一張城市地圖,標注學校的位置,以及另一所學校的位置,引導學生學會看地圖上的方向,讓學生說出兩所學校在地圖的哪個方向位置,以及兩所學校的相對位置方向,通過兩所學校在地圖上的方位描述喚起學生舊知,為后面的新課學習打下伏筆,為將要學習的新概念要素全面準確地建立做好鋪墊。
信息技術領域里一種先進的教學資源就是微課資源,其特點是可以將數學課程中的難點、重點、易錯點等用短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而且可以打破課堂教學資源的局限,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微課學習,不斷鞏固課程知識,同時這個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應該重視教和學的作用,在數學學科的具體教學內容中,針對一些疑難問題、重點題型、抽象的知識等整合制作成視頻微課進行輔助教學,在數學課程中即時展示出來,以不一樣的教學形式感染到學生的視覺和心靈,讓教學活動的進行更加明確。除此之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學生做到課前預習和鞏固課后知識,教師還可以設計相關的預習引導微課、課后復習微課,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開展預習和復習,這樣數學課程的教學就可以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等的束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針對一些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效率不高的學生,教師還可以通過微課將這些學生需要認真把握的知識內容分享到網絡平臺上,供學生們互相交流學習,學生就會更加有目標地進行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后期的數學學習發(fā)展。[2]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位數乘兩位數》這節(jié)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不能按照正確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將不同的三位數和兩位數相乘的具體運算過程制作成一段小于10 分鐘的短視頻,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示、列舉、示范等方式,讓學生在視頻的輔助下進行數學學習,能夠理清自己在計算過程中的計算思路,并掌握關鍵點,這樣就可以實現教學高效的課堂。同時,學生在這種微課資源輔助學習完成之后,教師還能引申一些相關的針對性訓練運算,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學習鞏固,強化學生對于數學運算規(guī)律技巧的掌握。
目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數學運算、運用數學公式、數學概念理解、數學問題解答等方面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問題,如果忽視這些,不幫助學生改善解決這些情況,那么學生在后期的學習中就會影響學習態(tài)度,打消數學學習積極性。同時,又因學生的問題和錯誤出現的情況都不一樣,教師若是在課堂上一對一地輔導教學是不現實的,不僅會耗費占用很多的課堂時間,取得效果也不會很理想。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整合就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總結學生在學習時不同類型的問題疑惑,進行有效整理歸類,將這些問題以PPT或者動態(tài)圖畫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出來,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針對自身情況以及學習錯誤進行理解探究,讓學生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通過整合錯誤圖文,能夠讓學生構建一套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鞏固加深對某些知識模塊的學習和理解,拓展學生的視野以及數學思維,增強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及時糾錯改正的時效性。[3]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節(jié)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計算進行歸納整合,并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tài)化展示,然后針對出現的每類錯誤在緊接的課件中標注相應的正確運算過程,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對比探究出錯的過程,并在對比分析中進行糾錯,有效幫助學生全方位把握計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會到糾錯改錯的學習過程,加強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幾何模塊的教學就比較復雜,學生的學習難度比較大。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中依據圖形教材器具等來解釋數學現象、表現數學性質、總結數學規(guī)律是不能完全實現教學效果的,而且?guī)缀文K的學習更加需要學生參與繪圖、畫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引導學生繪圖制圖,這樣就會耽誤教學任務,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如果在幾何教學中利用信息教學資源中的幾何畫板或者投影展示等功能,就可以實現繪圖環(huán)節(jié)的簡潔高效,讓學生更加準確規(guī)范地繪圖,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態(tài)度也能夠大大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引申一些數形結合的意識,針對數學中的一些應用問題也可以借助圖形引導來解決,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打開解題思維,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4]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這節(jié)課的教學時,如果使用以前落后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簡單繪制出四邊形,采用傳統(tǒng)的傳授方式向同學介紹四邊形定義以及四邊形的特征,然后就是簡單教學生繪制不同的四邊形,整節(jié)課的教學模式簡單。這種教學方式看似讓學生不太有壓力,但實際并沒有充分利用數學課堂的教學時間,不利于實現教學效果,而且出現較為復雜的圖形時,學生理解起來就會變得困難,教師也不做過多的解釋,學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課程內容的關鍵,也就無法完全消化學習到的知識內容。教師如果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相關課程的PPT課件,利用大屏展示出不同的圖形,結合多媒體的幾何畫板生動展示出來,營造出形象的教學環(huán)境,綜合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自我繪畫并展示幾何圖形。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有所改善,可以培養(yǎng)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完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加深印象并保持記憶,掌握多種四邊形的圖形特征,可以攻克學習重點和難點問題,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邏輯思考能力,發(fā)揮空間想象,有利于促進以后的數學學習。
信息技術因為有容量大的特點,能夠涵蓋多種多樣的數學素材供學生使用,特別是某些不能夠用言語表達只能借助圖形等展示,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觀察思考。只是依靠信息技術提供的信息并不能讓學生有良好的親身體驗感,學生在思維理解與思維水平的提升上還是稍有缺陷。數學也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操作性的學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參與自主操作實踐,在自我動手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體會到獲得真知的方法。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也必須同時把握這個關鍵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可以將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與學生的動手操作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在真正演示后獲得直接的信息資源,逐漸形成數學認知,明確學習方向,然后讓學生在這個基礎之上再進行親自動手實踐,從而獲得更加直接準確的信息,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加豐富系統(tǒng)。[5]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軸對稱》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對于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需要教師展示出各種身邊現實生活的具體物體并應用到信息技術,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等內容來實現物體的對稱軸折疊,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圖形的變化重疊,這樣就可以具備基礎的思維能力。然后,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動手實踐,學生自主畫圖、剪圖、折疊圖形,在自主參與學習實踐中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和運用,手腦并用的過程也讓學生的幾何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實現信息技術在數學課程中的整合,符合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發(fā)展方向以及教學育人目標,能夠促進提升數學學科的價值。所以在新課標背景下,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有機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信息技術所具備的互聯網資源、媒體工具等都能夠彌補傳統(tǒng)數學課堂的缺陷和不足,將抽象的知識理論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難度降低,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使得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夠自主參與學習自主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加深對數學學習的理解和認知。所以教師在整合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時,應該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革新教學方法,科學正確使用信息技術的多元化功能,但也同時應該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只能作為一種教學輔助的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學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