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婕 劉勇勇 劉麗華
(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農業(yè)農村局,浙江 麗水 323500)
油菜又名油白菜,為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1],屬十字花科白菜變種,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目前,我國主要栽培的油菜類型(品種)有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campestris)L.]、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L.)和甘藍型油菜(Brassica napusL.)。油菜生產中,病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等,蟲害主要有蚜蟲、菜青蟲等,病蟲害的發(fā)生會嚴重影響油菜的生長發(fā)育,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給種植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為此,我們根據生產實踐,總結了油菜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發(fā)病癥狀,及其綜合防治技術,現將其介紹如下。
1.1.1 發(fā)病特點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2],屬子囊菌門核盤菌屬,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和越夏。春季旬平均氣溫高于5 ℃、土壤濕潤時,菌核陸續(xù)萌發(fā)并產生子囊盤釋放子囊孢子,孢子隨氣流傳播。在油菜生長季節(jié),病菌只在發(fā)病部位產生菌絲,通過病株與健株接觸進行傳播。因此,油菜菌核病在田間常呈點片狀分布。
1.1.2 發(fā)病癥狀
油菜菌核病在油菜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多從主莖中下部衰老葉片開始發(fā)病。葉片發(fā)病后產生長橢圓形、菱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發(fā)病后期病斑凹陷,病斑中央白色、外圍暗青色、邊緣褐色,有同心輪紋,發(fā)病部位與健康部位的界限較明顯[3]。空氣干燥時病斑破裂穿孔,潮濕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表面長出白色絮狀菌絲?;ò旮胁『螽a生水漬狀病斑,病部脫落在植株健康部位會進行傳染。角果感病后產生不規(guī)則狀白色病斑,病斑內部、外部均可產生小菌核。發(fā)病后期,植株莖稈、莖髓被蝕空,莖內生有黑色鼠糞狀菌核,莖外部有時也會產生菌核[4]。
1.2.1 發(fā)病特點
油菜霜霉病的病原為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res.)Fries],屬卵菌門霜霉屬真菌。寄生霜霉菌存在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目前國內主要有寄生霜霉蕓薹屬、蘿卜屬、薺菜屬3 個變種。病菌通常以菌核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絲體潛伏在植株體內越冬。南方地區(qū)冬季較溫暖,病菌還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囊在不同植物上輾轉侵害的方式越冬。春季菌絲體在帶病植株體內產生孢子囊,孢子囊被釋放后隨氣流和雨水傳播。在氣候及栽培條件適宜時,發(fā)病部位不斷產生孢子囊侵染植株,導致病害蔓延。
1.2.2 發(fā)病癥狀
油菜霜霉病在油菜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葉片發(fā)病后,正面出現淺綠色小斑點,以后逐漸轉為淡黃色,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葉背面長有似霜的白色霉層,發(fā)病后期病葉變褐枯死。全株受害嚴重時,整株呈褐色枯死狀,布滿霜霉?;üH静『螅敳磕[大彎曲,呈“龍頭拐”狀,花瓣和相連的角果、莖稈上形成不規(guī)則黃色斑塊,斑塊上生有白色霜狀霉層。
1.3.1 發(fā)病特點
油菜病毒病又名油菜花葉病,植株感病后抗性變弱,從而更易感染菌核病、霜霉病等。油菜病毒病的病原物有很多種,主要為蕪菁花葉病毒(Turnip mosaicvirus,TuMV)、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cvirus,CMV)、油菜花葉病毒(Youcai mosaicvirus,YoMV)[5]。我國油菜病毒病主要的病原物是蕪菁花葉病毒,在長江流域油菜病株中該病毒占80%左右。蕪菁花葉病毒粒體線條狀,黃瓜花葉病毒粒體球形,兩者主要以蚜蟲非持久性傳播為主,汁液也可傳播;油菜花葉病毒粒體桿狀,主要通過汁液傳播。油菜病毒在帶病植物體內越冬,春季旬平均氣溫10 ℃以上時,植株開始出現病癥,病毒通過蚜蟲在病、健株交叉取食完成再侵染。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體內越夏,秋季再由有翅蚜攜帶到早播十字花科蔬菜上,侵染秋季種植的冬油菜。
1.3.2 發(fā)病癥狀
不同類型的油菜感染病毒病的癥狀不同。甘藍型油菜感病后,葉片呈黃斑型、枯斑型、花葉型3 種不同癥狀。黃斑型病葉表現為受害部位產生淡黃色或橙黃色的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病斑中央有1 個黃褐色或黑褐色的枯點;枯斑型病葉表現為受害部位產生淡褐色至褐色枯斑,病斑邊緣稍褪綠,枯斑中心有1個黑點,或在葉片上散生若干黑褐色枯斑;花葉型病葉新生葉發(fā)生較多,病葉呈黃綠相間的花葉,支脈半透明狀,有時會出現皰斑、葉片皺縮。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感染病毒病后,苗期表現為明脈和花葉,葉片皺縮,病害發(fā)生較輕時植株可越冬,但植株矮化,即便能開花結果,也易出現角果多且畸形、籽粒少等現象,植株會在籽粒成熟前枯死,發(fā)病嚴重時植株無法越冬。
油菜蚜蟲主要有桃蚜、蘿卜蚜和甘藍蚜3種[6],統(tǒng)稱菜蚜。蚜蟲刺吸植株汁液,導致受害部位卷縮,蟲害嚴重時植株枯死;蚜蟲排泄的蜜露可引發(fā)煤污病,嚴重影響植株光合作用;蚜蟲還可攜帶多種病毒,是傳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蚜蟲繁殖能力極強,1年可發(fā)生30多代,冬季以成蟲和若蟲在油菜菜心越冬,春季氣溫回暖后開始危害植株,春、秋兩季發(fā)生量較大。蚜蟲傳播的病毒多為非持久性病毒,所以蚜蟲在試探吸食過程中即可完成獲毒和傳毒。(1)桃蚜。桃蚜成蟲分有翅胎生雌蚜、無翅胎生雌蚜、無翅有性雌蚜和有翅雄蚜4種。成蟲體表無白粉,頭部額瘤明顯,腹管細長,中后部稍微膨大,長于尾片,有翅蚜腹部背面有黑色大斑,蟲體呈綠色、赤褐色或橘紅色。(2)蘿卜蚜。蘿卜蚜分有翅胎生雌蚜和無翅胎生雌蚜2種。成蟲體表覆薄粉,頭部額瘤不明顯,腹管較短,與尾片長短大致相同。成蚜腹部背面兩側有2 條縱向的黑褐色斑點帶,蟲體呈灰綠色至黑綠色。(3)甘藍蚜。甘藍蚜與蘿卜蚜相似,成蟲體表覆薄粉,頭部額瘤不明顯,腹管很短,腹部背面有若干條暗綠色或黑色橫帶,蟲體呈黃綠色或暗綠色。
菜青蟲主要在油菜幼苗期發(fā)生[7]。初齡幼蟲在油菜葉背啃食葉肉,三齡后將葉片吃光只剩葉柄,造成植株枯死。幼蟲生長最適溫度為25 ℃左右,靠近菜園地、住宅區(qū)的油菜田蟲源多,蟲害嚴重。菜青蟲1年發(fā)生多代,主要危害期為每年9~11月的第7~9代[8]。
減少初侵染源,防止種子帶菌[9],選無病和性狀優(yōu)良的植株取其主軸中段留種;實行輪作,避免重茬;適時播種,根據預測預報在病害大流行年份延遲10~15 d 播種,可起到一定的避病作用;油菜田周圍不宜種植桃樹和十字花科作物,田間套種玉米,可阻擋有翅蚜遷入,減輕病毒病的發(fā)生或推遲病毒病的發(fā)生時間;油菜播種后,行間覆蓋乳白色、銀灰色或黑色薄膜,田間懸掛銀灰色薄膜,可趨避蚜蟲;合理密植,提高田間通風透光率;加強苗期管理,及時拔除病苗;及時清溝排水,做到雨止田干;及時清理田埂雜草,減少有翅蚜的遷入量;油菜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路旁和脫粒場的病殘體,并將其集中燒毀。
防治油菜菌核病有效的寄生真菌有盾殼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綠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綠粘帚霉(Gliocladium virens)等[10]。盾殼霉是核盤菌的一種重寄生菌,有破壞性寄生作用,并產生抗真菌物質和溶菌作用,殺死病原菌的菌絲體和菌核。此外,芽孢桿菌(Bacillusspp.)和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等也可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
蚜蟲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天敵、寄生蜂、寄生病原菌和生物源農藥來滅蚜,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有七星瓢蟲、煙蚜繭蜂、白僵菌等。馬鈴薯與油菜田交錯,且2 種作物同時種植,使七星瓢蟲和蚜蟲同時出現,可有效降低蚜蟲的種群數量;釋放寄生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蚜蟲的發(fā)生數量,但防治效果有滯后性,且成本較高;蓖麻的根莖葉中含有微量的毒蛋白[11],且會散發(fā)獨特的氣味,蚜蟲取食后會中毒,種植蓖麻可有效防治蚜蟲(該方法在我國北方地區(qū)應用廣泛)。
油菜盛花期,可選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噴霧防治油菜菌核病,7~10 d 用藥1 次,連噴2~3 次;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50倍液噴霧防治油菜霜霉病。油菜生長前期適當減少用藥量,后期酌情增加用藥量,大雨或連陰雨后需及時補噴。
每hm2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300 g,或用25%吡嗪酮可濕性粉劑200 g兌水600 L噴霧滅殺蚜蟲和菜青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