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桂女
國內有學者提出,語文閱讀的核心能力為“五維度”閱讀能力,其分別是指檢索、理解、運用、評鑒和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诖?,課堂教學形態(tài)可以分為檢索型、理解型、運用型、評鑒型和創(chuàng)新型五種。其中,“理解型”閱讀教學是指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思維為核心,以理解文本內容或形式為抓手,以怎么理解為主線,融合其他思維維度的一種閱讀教學形態(tài)。
具體而言,所謂“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思維為核心”,是指在理解的過程中不排除其他維度的思維,但其他維度的思維運用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思維服務;所謂“以理解文本內容或形式為抓手”,是指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可以從文本內容、形式兩個方面入手;所謂“以怎么理解為主線”,實質上是指“怎么教”“怎么學”?!袄斫庑汀遍喿x教學有兩點關鍵要素,一是選擇確定“理解什么”,也就是教學內容;二是策劃“怎么理解”的教學活動,也就是“怎么教”“怎么學”。本文主要探討“理解型”的閱讀教學形態(tài),談談“理解型”閱讀教學如何選擇確定“理解什么”和策劃“怎么理解”的教學活動。
一、基于理解文本內容的“理解型”閱讀教學
(一)選擇確定“理解什么”——“教什么”
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課《開滿鮮花的小路》是一篇童話故事,它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講述了長頸鹿大叔給鼴鼠先生寄來花籽,結果鼴鼠先生在前往松鼠太太家的途中時,包裹破了,等到春天的時候,在通往松鼠太太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的有趣故事。
這篇課文有三道課后習題,第一道題目為“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學段的朗讀既是教學目的又是教學手段,如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注意語氣和重音”。因此,將朗讀作為教學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朗讀時,要讓學生注意句子的語氣和讀重音的詞語;將朗讀作為教學手段,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語氣和重音的朗讀練習,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角色形象。從思維維度來看,這屬于理解維度的題目。
第二道題目為“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看看課文插圖,仿照例句說一說”。教師要引導學生仿照文中句子進行仿寫練習,讓學生在模仿中積累運用所學知識。從思維維度來看,這屬于運用維度的題目。
第三道題目為“課文中‘美好的禮物指的是什么?生活中還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禮物?”。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感受童話主題。如果學生能理解“美好的禮物”是什么,并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也就理解了這篇童話故事的主題。從思維維度來看,這屬于理解維度的題目。
筆者選擇以上三道題作為“理解型”閱讀教學的抓手,選擇、確定《開滿鮮花的小路》(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為理解“美好的禮物”的含義,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從童話文體和學生實際情況來看,理解“美好的禮物”是這篇童話故事的主題,也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第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第一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美好的禮物”到底是什么,是學生較為關心的、感興趣的事情。第三,從課后習題的編排看,這三道題目之間具有密切聯(lián)系。前兩道題目是理解最后一道題目的基礎,因此,在教學時,筆者可以將前兩題融入第三道題目的講解過程中,以落實單元的訓練重點。
(二)策劃“怎么理解”教學活動——“怎么教”
對于第一學段的閱讀與鑒賞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备鶕?jù)這一要求,筆者策劃了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
第一,復習、鞏固新詞。
第二,檢索、了解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分別模仿鼴鼠先生、松鼠太太、長頸鹿大叔、刺猬太太、狐貍太太的語氣說一句話,并回答“長頸鹿大叔給鼴鼠先生寄來的是什么禮物?”。
第三,理解、體會童話主題,讓學生思考結尾“這是多么美好的禮物啊!”中的“這”指的是什么,并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鮮花的句子,嘗試讀一讀。比如,第一處為“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讓學生模仿鼴鼠先生驚訝的語氣讀一讀,重點突出“啊”這個語氣詞;第二處為“看到門前開著一大片絢麗多彩的鮮花”,說說要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重點突出“一大片”“絢麗多彩”這兩個詞;第三處為“看到門前開著一大片五顏六色的鮮花”,說說要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重點突出“一大片”“五顏六色”這兩個詞;第四處為“看見門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說說要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重點突出“花朵簇簇”。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對比句子“看到門前開著一大片絢麗多彩的鮮花”和“看到門前開著一大片五顏六色的鮮花”,再鼓勵學生對照插圖,仿寫“房子旁邊? ? 。山坡上? ? 。”最后引導學生思考“這美好的禮物——鮮花,僅僅給小動物帶來美麗的環(huán)境嗎?它還給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貍帶來了什么?”讓學生理解鮮花改變了生活環(huán)境,美好的環(huán)境帶給人們快樂的心情,而這,都源于一份珍貴的禮物。
第四,創(chuàng)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美好的禮物。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筆者遵循“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原則,穿插朗讀、仿寫和其他維度的訓練,將課后習題和其他維度融為一體,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基于理解文本形式的“理解型”閱讀教學
(一)選擇確定“理解什么”——“教什么”
人教版舊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圣陶先生所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圣陶先生給他批改作文,并請他到家里做客,使他受益匪淺的成長經(jīng)歷。
這篇課文有三道課后習題,第一道題目為“課文寫得很有感情,我要認真讀一讀,再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屬于朗讀積累類習題。
第二道題目為“課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語句,例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讓我們找出來讀一讀,交流一下學習的體會,再抄下來”。例句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文中有三句借景抒情的句子,是作者寫作的精彩之處,也是學生難以理解之處。因此,筆者把表現(xiàn)手法“借景抒情”確定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三道題目為“讀了課文我很受啟發(fā),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這是一道理解題,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從語文課程標準、文體、編者、學情等方面逐一分析,筆者確定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內容,一是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二是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寫作文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感受,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策劃“怎么理解”教學活動——“怎么教”
第一,復習導入,整體把握。
第二,賞景悟情,理解寫法。筆者先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的句子,讀一讀。在學生整體把握全文語境的基礎上,筆者再導入教學內容。對于第一處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閃爍著迷離的光點”,筆者先讓學生朗讀并想象畫面,使其體會“景美言美”。接著,筆者提出問題“爬山虎那么美,那么可愛,那么,作者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提醒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意外”和“居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會感到意外,使學生體會作者寫景時的心情,初步感悟“景”與“情”的關系。然后,筆者請學生說一說作者是如何通過描寫爬山虎表達自己心情的,如“那跳躍著的小精靈似乎就是我激動、興奮的心。那閃爍著迷離的光點就是我緊張、迷茫的心?!弊詈?,在學生明白了“景”與“情”的關系后,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用語言表達出來,幫助學生認識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對于第二處描寫爬山虎的句子“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些生氣”,筆者先讓學生朗讀并想象畫面,使其體會“爬山虎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再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作者通過描寫充滿生機的爬山虎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接著,筆者結合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會見”,讓學生明白葉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對作者十分尊重,把作者當成他的老朋友。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句子“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引入當時的談話內容,組織學生分角色讀對話,讓他們思考作者此時的心情。最后,結合作者的心理描寫,學生可以明白“充滿生機的爬山虎,實則表現(xiàn)了作者的信念和希望”。對于第三處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筆者讓學生抓住重點“總是那么綠著”,說說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第三處關于借景抒情的教學,筆者讓學生按照“賞景—悟情—得法”的思維過程自行探究。
第三,評鑒課題,深化情感。筆者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原先的題目是《懷念葉圣陶先生》,為什么又改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讓學生通過分析課文標題,進一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為今后的語言運用打好基礎。
結語
“理解型”閱讀教學是一種突出理解維度,融合其他維度的智慧課堂模式,它與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教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它的“理解什么”不僅僅指課文內容或形式,而是指能成為“教學內容”的課文內容或形式;“理解什么”并不是目的,思維展開過程才是教學主旨?!袄斫庑汀遍喿x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更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新橋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