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隋唐五代諺謠語言研究

2023-08-22 06:34滕華英
名家名作 2023年2期
關鍵詞:音步辭格押韻

滕華英

諺初指傳播廣泛的俚俗語言,謠初指民間流傳的俚俗歌曲,兩者有說和唱的區(qū)別,后來逐漸合流。絕大多數(shù)諺謠是普通百姓對社會生活的調侃或總結,是最能夠反映普通大眾真正心聲的話語,因此諺謠研究是了解社會歷史、社會風情、人際習俗的重要途徑。隋唐五代時期,各類文化百花齊放,諺謠作為其中一種,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充分展示了隋唐五代的文化盛況。

隋唐五代諺謠概括總結了社會的各個方面,上至國家政治、外交、軍事,下至地方物產、生活、習俗,文化內蘊極其豐富。同時,隋唐五代諺謠繼承了上古詩歌的特點,結構靈活,短小精悍,活潑俏皮,通俗易懂。目前對隋唐五代諺謠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論式的研究,而專題式的研究較少。本文參考《古諺謠》《中國歷代民歌整理與研究叢書》等著作,收集到近400 條隋唐五代諺謠,對其進行語言研究,探討隋唐五代諺謠的句式結構、語音情況和修辭特點。

一、隋唐五代諺謠的句式結構

從句式類型上看,隋唐五代諺謠句式結構較為靈活,但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特點。

(一)四言為主

(1)名僧引諺:看風使帆,應病與藥。

(2)禪師引諺:水漲船高,泥多佛大。

隋唐五代的諺謠,四言有近150 個,是占比最多的句式結構?!对娊?jīng)》中詩歌常以四言的句式出現(xiàn),這種四言體制在上古為主體,在魏晉之后,四言在文人詩歌中逐漸沒落,卻在民間的諺謠中得以保存。四言短小精煉,便于傳誦,契合諺謠的傳播性特征。

(二)五言、七言居多

(1)隋唐人俗諺:日出事還生。

(2)顏師古引諺:賊無歷底中道回。

在隋唐五代的諺謠中,五言近100例,七言有近50例。魏晉以來,詩歌格律日漸成熟,隋唐時五言、七言發(fā)展到巔峰,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五言詩、七言詩更是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與此同時,民間五言、七言諺謠也隨之加快發(fā)展,在諺謠中占極大比例。

(三)三言、六言較少

(1)李邕引諺:河南照,天下少。

(2)哥舒翰引諺:狐向窟嗥不祥。

隋唐五代的諺謠中,三言和六言比較少。一是受民眾使用習慣的影響,在漢語的使用過程中,單音節(jié)詞逐漸被雙音節(jié)詞取代,雙音節(jié)詞又以二字、四字居多,因而使用范圍較小;二是由于三字、六字的表現(xiàn)力不如其他幾個好,較為單薄,聲律不夠協(xié)調,所以即便三言、六言存在,其數(shù)量也極其稀少。

(四)長短互見

在隋唐五代諺謠中,除了規(guī)矩整齊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和七言外,還存在著許多長短不一的句子。

(1)李邕妻溫氏引諺:士無賢不肖,人朝見疾。

(2)畫松諺語:畫松當如夜叉臂,鸛鵲啄。

長短互見的句子,在內容上容易拓展,表達出更多的內容,句式比較靈活,能夠適應人們表達的需要,因而這種形制在后世也比較多見。

在隋唐五代諺謠中,還有一些仿《楚辭》《詩經(jīng)》的形式,例如 《河南民為河南尹某公歌》中多用“兮”字,如“明明在上兮天子圣,四方取則兮我公令。疲民蘇息兮公之政,一日將去兮,誰活我之性命”,反映了隋唐五代諺謠形態(tài)的豐富性。

二、隋唐五代諺謠的語音

隋唐五代諺謠的結構以雙段式為主,占比60%以上,其余則半數(shù)單段式,半數(shù)多段式。諺謠廣布流傳的原因,除了內容的豐富性之外,主要還在于語音。諺謠流暢明快,朗朗上口,比一般口語更注重節(jié)奏和押韻。

(一)音步

邢福義認為:“音步又稱節(jié)拍,是指每隔一定時間重復出現(xiàn)的有一定強弱分別的一系列拍子。它是顯示節(jié)奏的基本單位?!毖芯克逄莆宕V謠的節(jié)奏,可以從音步上進行分析。

三音語的諺謠,通常會有以下幾種節(jié)奏:“2+1,2+1”,如“河南/照,天下/少”“苦泉/羊,洛水/漿”;“1+2,1+2”,如“生/東吳,死/丹徒”“云/行西,星/照泥”。除上下對稱的情況之外,還有兩句不對稱的情況“2+1,1+2”,如“三公/后,出/死狗”“木奴/千,無/兇年”;或者“1+2,2+1”,如“軍/無媒,中道/回”“分/香蓮,不論/錢”。

四音語的諺謠,節(jié)奏多為“2+2”,如“郎樞/女樞,十馬/九駒。安陽/大角,十牛/九犢”“豐年/珠玉,儉年/谷熟”等。其次,還有一部分為“1+2+1”的節(jié)奏形式,如“天/不可/違,時/不可/失”“貴/不如/賤,富/不如/貧,智/不如/愚,仕/不如/閑”等。不管是“2+2”還是“1+2+1”的音步,都遵循漢語等時等長的原則,具有結構勻稱、節(jié)奏分明的特點。

隋唐五代的諺謠,五言近100 例。從語意段落上來看,諺謠一般由三個音步組成,如“2+2+1”,如“朝廷/左相/筆,天下/右丞/詩”;或者“2+1+2”,如“竹雞/吃/半夏”;又或者“1+2+2”,如“ 線/因針/而達,不/因針/而穩(wěn);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等。也有由兩個音步組成的,分別是“2+3”和“3+2”,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音步劃分類型中,“2+3”類型占絕大多數(shù),約占到五音語的80%以上。這種民間諺謠的音步情況,與文人五言詩的音步一致,節(jié)奏分明,朗朗上口,易于傳誦。

隋唐五代六言諺語主要是由“2+2+2”和“3+3”兩種樣式組成,約占六言整體比例的90%以上。前者如“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琵琶/多于/飯甑,措大/多于/鯽魚”;后者如“玉不琢/不成器,“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鄭仁表”。有些六言諺語,雖然可以做“2+4”的音步劃分,如“寧可/清貧長樂,不作/濁富多憂”,但整體讀起來仍然是“2+2+2”組合。

七言古詩中傳統(tǒng)吟誦方式為“2+2+2+1”,日常朗讀采用“2+2+3”,例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2+2+2+1”的結構,而我們在讀的時候,多讀為“2+2+3”的節(jié)奏形式,一般讀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隋唐五代有近50例七音語的諺謠,多是“2+2+3”,如“霜重/方知/松柏操,事難/始見/丈夫心”,少數(shù)為“1+2+4”或“2+1+4”等其他格式,如“禍/不入/慎家之門”和“說事/即/喙長三尺,判事/則/手重千斤”等。

除了以上幾種形式外,隋唐五代諺謠還有少數(shù)八音語,如“百歲奴事三歲郎主”“三個禿不敵一個盧”等,它們的節(jié)奏劃分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二)用韻

隋唐五代諺謠除了具有節(jié)奏分明的特點,能夠朗朗上口的重要原因還在于押韻。單段式的諺謠也能押韻,多為句中的字與句尾的字押相近的韻部。比如:

(1)哀家梨諺:愚者得哀家梨必蒸吃。

(2)中唐俗諺:孟詩韓筆。

以上例句中,“梨”與“吃”,“詩”與“筆”這些字分處句中與句尾,語音上押韻母或是押韻腹。

雙段式、多段式的諺謠中,押韻形式更接近文人詩歌。這種押韻多出現(xiàn)在結構相似、字數(shù)相同的諺謠之中,比如:

(3)瓊振二州人諺:跳石牛骨碌,好笑又好哭。

(4)馮翊諺:苦泉羊,洛水漿。

(5)劉師顏引諺論占候:月如懸弓,少雨多風。月如仰瓦,不求自下。

雙段式的例(3)(4)是詩歌中最常出現(xiàn)的對句押韻,“碌”與“哭”押韻,“羊”與“漿”押韻,這些都與詩歌押韻情況相似。多段式的例(5)“弓”與“風”,“瓦”與“下”分別押韻。多段式諺謠中途有換韻的情況,與格律詩押同韻的要求不一致。因為諺謠畢竟屬于俗語、民間創(chuàng)作及民間流傳,不受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要求的束縛。

三、隋唐五代諺謠的修辭

隋唐五代諺謠廣泛運用辭格,既有單用辭格的現(xiàn)象,也有疊用辭格的現(xiàn)象。

(一)辭格單用

隋唐五代諺謠中使用辭格比較多的是對偶、比喻、比擬、夸張和借代等。

對偶是詩歌中最常見的辭格。對偶可以使語句排列得更加整齊,使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按照上下句之間意義的聯(lián)系來看,隋唐五代諺謠可以分為三種基本形式:正對、反對與串對。正對如“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用“王昌齡”和“郭正一”來指代他們二人的作品,“活剝”與“生吞”相對。反對如“生東吳,死丹徒”,“生”與“死”相對。串對如“白日無談人,談人則害生。昏夜無談鬼,談鬼則怪至”等。“白日”上下句、“昏夜”上下句構成簡單復句,同時兩兩對比,二者組成并列復句。

比喻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因此,隋唐五代諺謠中常使用比喻。“生狼猶恐如羊”是唐代的諺語,完整表達是“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表示希望自己能生個兇悍殘暴像狼一樣的兒子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老實懦弱得像綿羊一樣無用且受人宰割。

借助想象力把物當作人,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描寫的修辭方式稱為比擬。隋唐五代諺謠中運用了很多比擬的修辭格。如“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將“蝙蝠”等當作人的形象來寫,以“笑”來形容,生動有趣。

夸張這一修辭手法,通過對事物的顯著特征進行強調,可以達到突出事物特征的效果?!俺悄享f杜,去天尺五”極力表現(xiàn)韋杜兩個家族的地位鼎盛。在隋唐五代諺謠中,人們往往愿意把事物敘述得更大更強,以突出隋唐五代人們對事物的愛恨憎惡,從而大大加強諺謠的情感力量。

為了避諱和語言的生動,人們常常使用借代這種手法,選擇與本體相關的事物來表現(xiàn)事情與哲理?!安晃泛钋湔?,惟畏尹卿筆”,用“杖”代表武力,身體懲罰,而用“筆”表示書籍記載,文字討伐。用特定的物體指代整體,不僅貼近群眾日?;慕浑H習慣,而且讓表達更加形象。

(二)辭格疊用

在隋唐五代諺謠中,為了達到更佳的修辭效果,往往會將多個修辭格進行疊加使用,主要分為連用、套用兩種類型。

一段文字中同一種辭格或者不同辭格的連續(xù)使用,且辭格之間地位相當,不分主次,就叫作辭格連用。按照是否是相同辭格,可以分為同類辭格連用和異類辭格連用。

(1)畫松諺語:畫松當如夜叉臂,鸛鵲啄。 【比喻、比喻】

(2)乾符中人稱蔣凝語:白頭花鈿滿面,不若徐妃半妝。 【借代、對比】

例(1)中比喻連用,把松樹的枝干比作是夜叉臂,鸛鵲啄,指出唐人在畫松樹的時候,追求縱橫奇突、拙樸怪異之美。例(2)中運用借代、對比,用“白頭”指代老人,用“徐妃”指代長得好看的人,通過兩者對比,形象地寫出有才能的人即使略顯才能,也遠遠勝過那些平常普通的人。(1)屬于同類辭格連用,(2)屬于異類辭格連用。在隋唐五代諺謠中,辭格連用的情況較為少見。

一種辭格中包含著其他辭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關系,幾種辭格之間相互包含與被包含,彼此之間地位不平等,這種情況叫作辭格套用。

(3)鄭仁表自語: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鄭仁表?!痉略~、對比】

(4)釋普濟語:赤腳人趁兔,著靴人吃肉。 【借代、對比】

例(3)采用仿詞和對比的修辭手法,“人瑞”是根據(jù)“天瑞”仿詞而來,“天瑞”與“人瑞”,“五色云”和“鄭仁表”相互對應,鄭仁表豪爽、文采斐然的形象由此可見。例(4)以“赤腳”和“著靴”作為典型特征,“赤腳人”指勞苦之人,“著靴者”則為富貴之人,貧富的差距由此可見,苦樂不均,世道不公。辭格與辭格之間相互連接緊密,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起到多姿多彩的作用。

諺謠憑借其靈活輕巧的形式得以傳播,以其知識性和思想性流傳下來,融入修辭,使它更具文化傳承活力。句式上,隋唐五代諺謠中四言居多,五言、七言常見,三言、六言較少,長短互見也有;語音上,諺謠的音步劃分符合口語表達習慣,朗朗上口,諺謠一般都押韻,押韻情況分為單句句中與句尾押韻和多句句尾押韻兩種;修辭上,隋唐五代諺謠重視辭格的運用,修辭的單用、連用、套用現(xiàn)象普遍,辭格的普遍運用使諺謠更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隋唐五代諺謠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是千百年來口語傳承語言文化的精華,值得學界進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音步辭格押韻
押韻押出韻味兒
體育新聞中的辭格運用
巧綴辭格在詩詞中的應用
如何使用拈連辭格
音步轉型下ABB韻律結構與文體分布的變化
現(xiàn)代漢語黏合結構和組合結構的韻律差異
我給小雞起名字
Watch Out
語形辭格的象似性研究
連詞“而”的韻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