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敏
作為一種文學類別的烏托邦是由英國托馬斯·莫爾所創(chuàng)制的術語,源于希臘語,蘊含“沒有的地方”“好的地方”的內涵。烏托邦精神遠超出外在形式而具有人學和文化價值,凝聚成人類難以割舍的情結,是烏托邦的靈魂。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新社會問題的產生,傳統(tǒng)烏托邦文學不斷轉向和演變,裂變?yōu)樵S多亞類。萊曼·薩金特在《重返烏托邦的三張面孔》一文給出定義,劃分出烏托邦文類的各種變體,他認為敵托邦(亦作惡托邦)或否定烏托邦是以大量細節(jié)描繪一個不存在的社會,通常位于時空中,作者試圖使同時代讀者相信文本中的世界比置身的現實世界糟糕得多。①Tom Moylan:Scraps of the Untainted Sky: Science Fiction,Utopia,Dystopia,Boulder:Westview Press,2000,p.74.反烏托邦側重通過描繪一個不存在的社會對烏托邦主義進行批判或對一些特定優(yōu)托邦進行批判。
《華氏451》以大量細節(jié)描繪出黑暗的未來社會,蒙塔格在其他人物的啟發(fā)下逐漸覺醒,反抗極權社會,逃亡途中與讀書人群體一起記憶書籍,最終走向城市廢墟,重建文明。《華氏451》是典型的敵托邦小說,區(qū)別于封閉和靜態(tài)的反烏托邦,它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其中包含很強的反抗因素,情節(jié)會在反抗的成功與失敗之間運動,主人公的行為可能改變歷史。
作者用否定性、反思性的話語對敵托邦進行描繪,其中存在一個烏托邦的潛文本,即社會應然的理想狀態(tài),整部小說即是以蒙塔格的覺醒與自我追尋為線索,他去反抗敵托邦,最終追尋這個理想社會。這其中蘊含并高揚著澎湃的烏托邦精神,包括猛烈攻擊敵托邦社會,批判人在敵托邦的生存樣態(tài);通過主人公的自我覺醒之路展現對真善美價值的不懈追求,探求尋找新生活的可能性;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小說結尾描繪出一個非藍圖、開放式的烏托邦愿景。
《華氏451》的故事發(fā)生在未來,時間與現在形成一定的距離,帶來陌生化的距離感。小說描繪出物質文明和技術極度發(fā)達的未來圖景,通過生活細節(jié)具化讀者對敵托邦的黑色想象,讀者能通過各種具體的線索歸納出社會的總體規(guī)范。小說中的社會呈現異化特征,表現為至上的極權和技術對人的壓抑;人的精神生活呈現扭曲特征,表現為沉溺享樂和情感麻木。
作者帶著濃烈的批判色彩描繪異化社會的圖景,獨立于敵托邦極權話語操控的外圍以其獨特的價值立場實現對人存在的批判,體現了烏托邦精神否定性、反思性的本質話語屬性。
對極權統(tǒng)治的批判是敵托邦文學一直維系的傳統(tǒng)。小說中極權控制著思想,單一文化占主導,禁止人個性的發(fā)展。小說中的異化社會是單向度的,社會矛盾被遮蔽,人們沉浸在享樂中,不會思考和質疑。
敵托邦中,國家嚴格禁書,消防員的職能是焚書,以此控制人們的思想,維護現存秩序。作為國家暴力機器的消防隊,僅據無理由的舉報就闖進人們家中破壞和焚燒,甚至燒死人。社會主流文化強調快樂至上,人們沉溺于虛假的快樂中,認為書中的知識和思考會帶來痛苦。毀滅歷史和文明的行為被冠以消滅痛苦、保持平等之名,賦予其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成為正義行為。極權者通過毀壞書減少社會矛盾的呈現,消除不同的聲音。被麻痹的大眾成為“鐵屋子”中麻木的看客,不自覺地充當同謀和幫兇。個性化的行為被視為異端,受到來自國家機器的懲罰,如克拉莉絲的舅舅因開慢車和步行屢次被捕。學校摒棄知識與道德的教授,開設無意義的課,直接給學生展示答案,不讓學生發(fā)問,抑制學生思考,阻礙人的全面發(fā)展。學校生活讓學生身體勞累,只能早休息或通過瘋狂行為來宣泄。
《華氏451》延續(xù)敵托邦小說對技術理性批判的傳統(tǒng)。機器為服過量安眠藥的米爾德里德手術,過程同掏挖院子里的陰溝一樣,人的生命與尊嚴受到漠視,人被物化、被技術壓制,失去其主體性。機器獵犬是國家機器抓犯人時所用,它有著令人懼怕的抓捕速度,在作者的筆下它是恐怖的金屬惡魔,似乎還具有某種主體性,以科幻的色彩表現出機器和科技對人的威脅。技術延伸到生活中,侵占了人們的閑暇時間,使人發(fā)生異化。米爾德里德整天同三面墻壁說話,一關上電視墻就會坐立不安,視虛擬圖像為家人,對丈夫卻置之不理,蒙塔格快被捕前,她只為電視墻而痛心。
小說批判享樂的反智社會,娛樂活動不講邏輯和意義,只提供純感官的刺激,人們不關心活動的具體內容,沉溺于動物欲的刺激中。飆車作為一種娛樂方式普遍流行;節(jié)目時間不斷壓短;全天播放的“海貝”和電視節(jié)目侵占人們的頭腦,電視節(jié)目空洞,充斥著毫無邏輯的情節(jié)和人物對話,靠炫目色彩、巨大聲音和瘋狂行為刺激神經,人們在生理性的刺激中尋求快感。
人們因真正的精神需求沒被滿足而感到空虛,米爾德里德每日享樂卻服安眠藥入睡,蒙塔格覺得自己戴著快樂的面具。他們的快感被操縱而扭曲,這種快樂即馬爾庫塞所說的“虛假需求”,個人快樂的需求被遮蔽,接受社會的灌輸和操縱,逐漸成為本能。
在這個社會中,人麻木而冷漠,不關心其他人,只愛自己;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正的交流,關系疏離。蒙塔格感覺家是一座華麗而冰冷的大理石墓室,他與妻子是熟悉的陌生人,談話空洞而無意義。蒙塔格生病,妻子不會照顧和關心,甚至不會理會他調低電視墻音量的要求。菲爾普斯太太將孩子視為負擔,而鮑爾太太則十天有九天把孩子扔在學校,家庭的溫暖和愛蕩然無存,人與人的關系異化為人與物的關系。一家人開燈聊天極為罕見,青少年們相互群毆,人們彼此殘殺。當談到愛誰時,蒙塔格在頭腦中找不到一張具體的面孔。
小說中人們的思想被控制而囿于享樂,但社會中否定的聲音并沒完全消失,仍有感到痛苦而自殺的人和“反社會者”。人對自我的反思不能直接從自我中產生,人的自我觀念并非自我的鏡像,因此社會其他人是蒙塔格覺醒之路的重要推動力量,讓主人公看到社會和人存在的新可能性。在他人的啟發(fā)下,蒙塔格逐漸覺醒,開始反思自己和社會,最終成長為敵托邦的反抗者。主人公自我覺醒與追尋的過程與烏托邦精神相契合,他立足于敵托邦可感的黑暗世界又超越現實狀況,逐漸遠離社會話語的操控,反對人在異化社會的生存樣態(tài),勇于追求真善美的價值,探求人和社會走向新境地的可能性。
消防員蒙塔格起初燒書時露出猙獰的笑,他快感被扭曲,按社會給定的模式生活。克拉麗絲給予蒙塔格啟發(fā),讓他意識到現在的社會并非天然如此,使他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她在閑暇時間沉浸于大自然中感受或思考,她會去聞枯葉的味道、看清晨草地的露珠、嘗雨的滋味和拿蒲公英揉下巴……充滿生命活力的女孩總是在自然空間中出現,充溢著詩意的美感,這讓處于麻木狀態(tài)的蒙塔格的感受力漸漸恢復。
克拉麗絲也召喚人性和情感的回歸,她正視并真正關心蒙塔格。蒙塔格感受到愛和真正的快樂,發(fā)出輕松的笑,被扭曲的快感和麻木的情感得以恢復正常。女孩眼里的光讓他憶起童年家中停電的溫馨時光,使他漸漸擺脫麻木并恢復記憶。
克拉麗絲感性地覺察出社會的壓抑和人的異化,她覺察出學校教育的荒謬以及人們談話的空洞,并懷疑理所當然的制度和規(guī)定。她一次次向蒙塔格的發(fā)問使其不斷自我審視。蒙塔格開始意識到自己其實并不快樂,同時質疑燒書的合理性,看到“快樂”下遮蔽的社會問題。
與克拉麗短暫的接觸中,蒙塔格的感受力逐漸恢復,他反思自己,認清社會真實。她是一粒種子,埋在蒙塔格的頭腦中,與他原本未被社會文化侵染的本我相融合,生根發(fā)芽。
蒙塔格目睹妻子吞服過量安眠藥被急救的過程,機器抽走人的血和記憶,操縱人的生命,操作員漫不經心。手術同掏挖院子里的陰溝一樣,人沒被當作有鮮活、獨特生命和靈魂的個體存在。機器手術是敵托邦社會的窗口,以此窺見機器和極權對個體的壓抑,它對蒙塔格產生了巨大沖擊,使他開始反思,意識到“快樂”社會的真相。
蒙塔格執(zhí)行焚書工作時一位藏書的老婦人沒逃跑,她以死捍衛(wèi)書,從容地與書一起被燒。老婦人展現著激情高昂的理想主義的烏托邦精神,她用自己的犧牲點燃反抗異化世界的火燭,給人震撼的力量,鼓舞更多反抗者追求更加美好的世界。此突發(fā)事件使蒙塔格審視和拷問自己,他感覺到身為消防員深深的愧疚,意識到對書中承載記憶的破壞,自我身份認同崩塌,無法再面對自己的工作。同時他對書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感,渴望探尋書中的內容。
逐漸恢復感受力和反思力的蒙塔格不能再與周圍的環(huán)境和諧相處,電視墻上沒有內容和邏輯的節(jié)目讓他抓狂,他自覺意識到自己空虛和不快樂,認清真相后的不幸感使他產生沖破社會秩序的強烈沖動。
蒙塔格轉向從書中尋求出路,他向老教授費伯求助。費伯是一個智慧、清醒卻懦弱的反抗者,他的講解讓主人公理性認識到社會真相和書的意義,使蒙塔格明白社會和人生存的應然狀態(tài),啟示蒙塔格不要放棄追求理想世界的希望。戰(zhàn)爭這一因素從小說開頭便進行鋪墊,為蒙塔格改變社會的反抗和重建文明提供了可能。此時蒙塔格感覺到漫漫旅程開始啟程,他帶著希望勇敢地走上反抗之路。
小說最后一部分由敵托邦黑暗圖景轉向烏托邦愿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集中體現了烏托邦精神,蘊含現實朝著更美好方向轉變的渴望和向往更理想生活的精神力量。蒙塔格在反抗舊世界中發(fā)現新世界,由城市逃亡到大自然中,并與格蘭杰一行人共同暢想建設美好的世界,這個烏托邦不是詳細的未來規(guī)劃,而是非藍圖式的、開放的和史詩的,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
當城市工業(yè)文明高度發(fā)達時,鄉(xiāng)村就成為承載著烏托邦想象的重要場所。蒙塔格藏書被發(fā)現后,他燒死比提隊長和機器獵犬,公開反抗國家的暴力機器,由此開始逃亡。他沿著河流逃離城市,奔向鄉(xiāng)野,荒野遠離異化世界,作為“他者”與敵托邦世界分離,是城市變質空間的對抗力量,“是待人物去發(fā)現的具有救贖功能的飛地”,有豐富的象征意義。
蒙塔格在郊區(q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與詩意,他跳出原先的禁錮,重新發(fā)現世界,在豐富而充滿質感的細節(jié)里擁抱生命的真實。優(yōu)美的大自然召喚人本性的回歸,洗清蒙塔格精神上的迷惘和失落,使他獲得心靈的平和,他的審美感受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完全恢復,精神得到救贖。他開始想念妻子并為她傷心,擺脫情感麻木的異化狀態(tài)。他在遠離城市的鄉(xiāng)野中擁有閑暇的時間去思考,明白了書對人類文明的載體意義,而燒書就會毀掉文明、割裂歷史。自然飛地照亮前行的路,蒙塔格徹底覺醒,給人類獲救帶來希望。
自然飛地被邊緣化,近乎被拋棄,具有與世隔絕的空間性,是超越時間與歷史的空間性,這也是西方早期的烏托邦小說的特征。這里是革命希望的孕育地,是知識分子的活動營,他們外在是流浪漢,內在是圖書館,每人代表一本書,他們以原始的方式保存人類的文明。戰(zhàn)火將城市覆滅后,他們將帶著人類的文明走向廢墟,重建美好的家園,高揚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建立烏托邦的樂觀精神。
老哈佛文人的活動營是一個松散的柔性組織,以較為隱蔽的方式進行對抗。組織中的人一個人記憶一本書,耐心等待戰(zhàn)爭來徹底瓦解敵托邦,即使戰(zhàn)后人們不會聽,他們也會以口傳的方式一代代將文明和歷史傳承下去,直到人們醒悟。這個群體高揚著烏托邦精神,他們超越當下的社會狀態(tài),置身于敵托邦社會的話語操縱之外,冷靜地審視著社會與文明,保持著尋找更美好世界的希望和熱情。
蒙塔格加入這個群體,和他們一起以記憶保存書籍。書記錄歷史,人類需要歷史的啟示,才不會像鳳凰一樣重蹈覆轍,因此他們試圖以此來恢復被敵托邦社會遮蔽的真實。具有感性和智性雙重內涵的書籍,是既存文化的否定者,寄托著烏托邦的希望,是蒙塔格一行人行動的動力。
小說的結尾處戰(zhàn)爭將城市變?yōu)閺U墟,面對一片荒野卻看到樂園,承載著巨大使命感的覺醒者們走向城市,充滿建設烏托邦的樂觀和蓬勃的精神。小說所構建的烏托邦是非藍圖的,不同于早期烏托邦靜態(tài)的、面面俱到的對社會各個方面的詳細規(guī)劃和設計,而是模糊的愿景展望、美好的暢想,更多地表達著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相比于細節(jié)烏托邦的描繪,更多地展現著烏托邦精神。
《華氏451》以一種清醒的目光展開對未來的想象,著力于對人類命運的關注,表達了另外一種希望,展現了敵托邦和烏托邦之間異質同構的關系,同時又避免了傳統(tǒng)烏托邦所描繪的靜止、停滯不前的完美世界,拒絕了藍圖式的烏托邦,保存了烏托邦的夢想。
烏托邦精神是對現實的反思性批判和對“不在場”未來的追求,是不斷對人存在的審視和拷問,是人的根本精神和永恒追求,處于開放和創(chuàng)造之中,永遠在尋找,永遠在路上,促使人走向自由和解放。《華氏451》披著敵托邦的外衣高揚著烏托邦精神,內里是對人類永恒追求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