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瓶盛雪
因雨和杜韻
晚堂疏雨暗柴門,忽入殘荷瀉石盆。
萬里滄江生白發(fā),幾人燈火坐黃昏?
客途最覺秋先到,荒徑惟憐菊尚存。
卻憶故園耕釣處,短蓑長笛下江村。
在一個雨打殘荷的黃昏,王守仁心有所感,思緒萬千,又或者正好讀了杜甫的一首詩,于是寫下了《因雨和杜韻》。他寫詩跟杜甫有什么關(guān)系?我們先來看標題,“杜韻”就是杜甫某首詩的押韻。“和杜韻”就是直白地告訴別人,我王守仁寫的這首律詩,韻腳與杜甫的某首律詩的韻腳相同。杜甫的原詩為《白帝》,全詩如下: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翠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不難看出,兩首七言律詩的韻腳完全相同:盆,昏,存,村。不僅如此,兩詩韻腳的順序也相同。嗯,這不算抄襲,畢竟別人在標題里就開門見山說明白了。事實上,生在明代的王守仁,其詩作深得唐詩風韻。比如這首《因雨和杜韻》,形式上與杜甫的《白帝》韻腳相和,在情感上則流露出有志之人不得志的憂傷。
“晚堂疏雨暗柴門”,天色漸晚,詩人坐在屋里,忽然聽到雨打在殘荷上的聲音。他朝外望去,大顆雨滴正稀疏落下,院子的柴門,也已愈見灰暗朦朧。院子里有個石盆,他盯著看了好久好久。石盆里的水滿了,溢出來了,他還在看,直到黑暗把整個小院吞沒。他燃起一盞燈,燈火照亮了他的白發(fā)。他想起一路行來的經(jīng)歷,不禁自問:世間有幾人像王陽明你這樣獨坐黃昏?
陽明,是王守仁的號。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弄權(quán),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人因參與上疏,被逮捕入獄。王陽明仗義執(zhí)言,得罪了劉瑾,被打入大牢,遭受廷杖四十,曾一度氣絕,后被貶至貴州龍場。去龍場路途遙遠不說,他還要躲避劉瑾的追殺,途中靠偽造跳水自盡現(xiàn)場才躲過一劫。王陽明抵達目的地的時間是1508年春。本詩是其在去往貴州龍場的路上所寫。
頷聯(lián)“滄江”“白發(fā)”“燈火”“黃昏”四個意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天大地大,自己該何去何從?自己的人生理想能夠?qū)崿F(xiàn)嗎?他想得頭發(fā)都白了,正如李白所寫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宇宙之大,個體卻渺小如滄海一粟。王守仁感覺自己陷入了人生的絕境,內(nèi)心如屋外的雨滴一樣冰涼。
黑暗中,他不知道坐了多久,身體也感受到了寒意?!翱屯咀钣X秋先到”,秋風秋雨撥動了他那游子的心弦。正如劉禹錫在《秋風引》所寫:“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風蕭瑟,雨聲殘響,江水滔滔,路盡途窮,對于一個從小立志做圣賢的人來說,王陽明遭遇了有生以來最大的考驗——前路到底在何方?
“荒徑惟憐菊尚存”源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表歸隱田園之意。頸聯(lián)還順勢引出尾聯(lián)對“故園耕釣”的直接描寫。耕田、垂釣,是古詩中表達隱居之意的常用詞語,如“隱居達人”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寫道:“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p>
“短蓑長笛下江村”,穿著短蓑衣,帶著長笛去江邊村子——這不正是我們在影視作品里常??吹降碾[士形象嗎?蓑衣是標配,但也不一定。東漢著名隱士嚴光,與光武帝劉秀是舊時同窗(實際上嚴光比劉秀大三十多歲,是真正的“老同學(xué)”)。劉秀即位后,嚴光隱姓埋名藏了起來。后來有人向光武帝匯報說,發(fā)現(xiàn)一個與嚴光十分相似的人,每天披著一件羊皮外衣在湖邊垂釣。“光變名隱身,披羊裘釣澤中”,你看,嚴光隱居就講究得多,披的是羊裘。
作為天涯客,王陽明的思歸之心,不時在詩中流露出來,他寫“游子望鄉(xiāng)國,淚下心如摧”,又寫“夜弄溪上月,曉陟林間丘”。他在貴州還寫有《雪夜》一詩,里面有“乘興最堪風雪夜,小舟何日返山陰”的句子。
理想的執(zhí)著,與行路之難,在王陽明的思想中矛盾沖突。至深的孤獨無法分享,只適合一個人獨自況味。陶淵明曾經(jīng)也有過在仕與隱之間跳蕩的痛苦吧?!兑蛴旰投彭崱?,正是王陽明這種痛苦心境的真實寫照。
多年以后,功業(yè)已建的王陽明,也許偶爾會孤獨,也會回想起在人生絕境中的某一個黃昏,雨冷荷殘,夜色暗涌,有誰與他對坐呢?只有一豆燈火,散發(fā)著幽微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