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霞
公元263年,魏滅蜀,而后,魏又滅吳,至此三國統(tǒng)一。蜀滅之際,蜀后主劉禪的第五子劉諶(即北地王)“先殺妻子,而后自殺”的殉國殉難精神為后世所贊賞,因此也成為重要的創(chuàng)作題材。譬如,1947年玉蘭劇團演出了越劇《國破山河在》,編劇莊志,主演徐玉蘭、王文娟,1957年又更名為《北地王》再修再演,反響強烈,其中《哭祖廟》唱段廣為傳唱,與《紅樓夢·哭靈》并稱“徐(玉蘭)派”二哭。
2021年是徐玉蘭誕辰百年,為將徐派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上海越劇院決定啟動《北地王》的創(chuàng)排工作。然而,本劇除了“哭祖廟”和“嘆月”外,盡管也有個別唱段在徐派戲迷中傳唱,總體上卻不像《紅樓夢》《西廂記》,甚至《追魚》《春香傳》那樣全劇流傳。況且,當年創(chuàng)作此劇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環(huán)境。時代在變化,觀念也在變化,面對同一題材,今人如何看待如何處理?曾聽老一輩藝術(shù)家講過,2004年“一代風華——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舞臺生活七十周年慶”演出時,創(chuàng)作者想對袁范版《梁?!防锏摹队⑴_哭靈》進行調(diào)整,請教袁雪芬老師,袁老說了一句話:“這么多年沒有演怎么好不改呢?”
今天,我們不再持蜀漢唯一正統(tǒng)觀。從歷史發(fā)展角度講,蜀漢滅亡是必然,三國統(tǒng)一也是歷史發(fā)展趨勢。在這樣的受眾基礎(chǔ)面前,我們還能只站在蜀漢立場看待這個題材嗎?今天的題材價值究竟在何處?帶著這個疑問,我在史料中發(fā)現(xiàn)了幾個豐滿的個體。
首先發(fā)現(xiàn)的是一直被定位為投降派頭子的譙周。他是一位大儒,《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他的學生。魏滅蜀后,他作為功臣受封任職,卻不是生病就是遲滯,這里面難道沒有內(nèi)情嗎?這樣一個人,為什么要投降?有一個歷史背景,三國時期士族是最主要的勢力,以譙周為代表的當?shù)厥孔逍闹邢蛲氖遣芪旱木牌分姓?,并不是諸葛丞相的法治理想。簡單明白點說,就是曹魏代表了當時歷史的發(fā)展方向,蜀國的主要政治勢力自愿選擇了追隨潮流,這就是魏滅蜀的根本原因。我以為譙周看清了這點,因此他的投降不是簡單的忠奸,只是順勢而為。但他不是沒有過理想,而是屈從了現(xiàn)實。
其次是在歷史上一直扶不起的劉阿斗。既然扶不起,還能在位四十年,在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國支撐這么久,光這一點,就值得思考。要知道,諸葛丞相去世是很早的。當然不能推翻定論,以為他有多么韜光養(yǎng)晦。我只想去走近一個活在英雄圈里的平庸者的內(nèi)心,父王、相父、虎將文臣輩出,個個都被歷史夸贊。大家都這么“卷”,把一個無能的弱者拱到帝位上,考慮過他的感受嗎?我很同情他。他原不該坐這個位子,卻坐了四十年,又被罵了兩千年。他的投降,也不是簡單的貪圖享受,而是能力所限,他也累了,不想“卷”了。
重點再來好好地、真正地理解一下北地王。忠貞不屈、寧死不降是肯定的,但不能這樣概念地理解他。要走近他,我要知道他哪里來的孤勇逆流作戰(zhàn)。我看到他的精神理想,是從諸葛丞相那繼承而來的,是與前述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相對立的,不是僅為士族服務(wù),而是秉承公正的法治,因此普通寒士百姓才有出頭之日。創(chuàng)建蜀政的丞相難道不知滅魏難于上青天?但一個理想主義者是放不下也不能放下理想的,即便從開頭便看到了結(jié)尾,也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丞相就是北地王做人的模子。
一句話,打動我的是這個歷史事件中的這些人。他們遇到這個事件,逼出了他們的歷史選擇、追求和品格,又由于有這些人,他們互相角力的后果決定了歷史的走向。事件給了人展示的平臺,人的“合力”又構(gòu)成了事件,因為有這樣的人,所以有這樣的事,這就是事與人的關(guān)系,歸根結(jié)底,看歷史看的都是人。
如此,結(jié)構(gòu)有了。為了最大程度地寫人而不是寫事,我要在必然滅亡的背景下,讓不同人面對同樣一件事,做出不同的選擇,并互相影響和博弈。所以,開局便是魏兵翻越蜀道直逼成都,全劇就是這樣一件極為簡單的事:大兵壓境,是戰(zhàn)是降,每個人亮出自己的立場。這件事第一場就完成了,接下去呢?因為每個人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就必須改變其他人的選擇,因此構(gòu)成了人物關(guān)系,這就是本劇戲劇矛盾的核心所在。
所以,戲也有了。全劇最主要的是三組人物關(guān)系。北地王與譙周,我讓他們還是師生,讓北地王的理想是譙周教授的,但這個理想的施予者將親手毀滅這個理想,從此師生陌路,他們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角力。北地王與劉禪,現(xiàn)實地位上他們是父子君臣,人格高度上恰恰相反。被耳提面命了一輩子的劉禪還要被自己的兒子教訓和逼迫,為君為父的尊嚴蕩然無存,他們是“內(nèi)卷”與“躺平”的博弈。北地王與崔氏,這對夫妻有共同的理想,按理沒有矛盾。歷史和老戲都是北地王殺妻,今天我是“殺”不下去的。他們的矛盾恰在于深愛彼此,是自己不得不死卻希望對方不要死卻又無力改變死別結(jié)局的矛盾。這三組關(guān)系的深切的悲劇在于,大家都拼盡全力、不計代價地想改變別人,而每個人都是無法被改變的,因此歷史也無法被改變。這,就是這個題材與今天溝通的共鳴所在。
然后,主題也來了,開場四句歌詞就可以概括:“去矣東逝水,疊翻滔天浪。群雄皆隨波,逆流北地王!”一言以蔽之,這部劇講的就是在歷史大勢面前,人如何活著的問題。
記得當時用了周末兩天把創(chuàng)作提綱一口氣寫了出來。那是2021年,正在北京參加文旅部藝術(shù)司領(lǐng)軍人才班的學習,我又有怪癖,離了書房便靈感受阻,只能每周五和周日晚上來回京滬,后來在寫劇本時,天天撕心裂肺。寫人比寫事傷心多了,筆下每個人都如此認真決絕地堅持自己的道路,如此費盡心血企圖改變現(xiàn)狀,卻發(fā)現(xiàn)心力交瘁而一事無成,我跟著他們一遍又一遍悲哀無力。北地王一次又一次去努力,末了什么事也沒做成,其實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然而人的品格往往在失敗中彰顯,莫以成敗論英雄,他孤勇的堅守才是永恒的價值。
如今回顧創(chuàng)作這個題材的歷程,其實也是我創(chuàng)作歷史題材的一貫追求,那就是撥開歷史事件,去發(fā)現(xiàn)歷史中的人、人性和人物關(guān)系。如果歷史很簡單,那就放大簡單的過程,正好給人以創(chuàng)造空間;如果歷史很復雜,那也得化繁為簡,營造人的活動空間。沒有純粹客觀的歷史,只有這個創(chuàng)作者眼里的這樣的歷史,因為創(chuàng)作者不一樣,他或她發(fā)現(xiàn)的歷史也不一樣。說白了,就是今天的人與過去的人的對話,在對話中讓過去的人和今天的人活在你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