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培 王 玲 何金蓮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疼痛科,江西 九江 332000)
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是指腰骶部肌肉、韌帶等組織發(fā)生慢性損傷,西醫(yī)治療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用藥時間過長,易引發(fā)藥物依賴[1,2]。中醫(yī)認為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屬于中醫(yī)學“痹證”“筋傷”的范疇,主要病機是經(jīng)筋失于濡養(yǎng),加之慢性、反復的損傷;臨床治療應以祛濕通痹、疏經(jīng)通絡為主[3]。中藥貼敷是中醫(yī)特色療法,采用中藥外敷于患者穴位或體表處,以達到解熱清毒、活血化瘀的目的。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在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患者中,應用中藥貼敷療法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的治療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8例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觀察組男21例,女18 例;年齡36~69 歲,平均年齡(50.89±3.24)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4.56±0.34)年。對照組男22 例,女17 例;年齡36~68 歲,平均年齡(50.92±3.26)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59±0.3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1)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2)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腰骶部肌肉勞損診斷標準;(3)年齡≥18 歲;(4)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2)嚴重認知功能障礙。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腰背肌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行飛燕式訓練,即患者俯臥于硬板床上,雙臂后伸置于兩側(cè),保持腹部緊貼床面,兩腿伸直,指導患者雙上肢、雙下肢和頭部同時用力向上抬起,呈飛燕狀,堅持5 s,放松3~5 s,每組20 個;指導患者行拱橋式訓練,即患者仰臥于硬板床上,保持雙腿屈曲,以頭部、雙肘、雙足為支撐點,用力抬高臀部呈拱橋狀,堅持6 s,放松3~5 s,每組20 個;指導患者行腰部前屈后伸運動,即完成上述2 個運動后,協(xié)助患者下床站立,兩手支撐腰部,將腰部充分前屈、后伸各5 次,每次5~10 min,每天2 次。持續(xù)鍛煉2 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中藥貼敷療法:(1)中藥方劑組成:當歸40 g,紅花30 g,三七粉8 g,木瓜20 g,延胡索20 g,沒藥20 g,續(xù)斷片40 g,雞血藤20 g,制作成貼敷膏藥。(2)操作方法:協(xié)助患者采取俯臥位,將膏藥外敷于患處,采用膠帶粘貼固定,每次3 h,每天1次。共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比較2 組治療效果、疼痛情況、腰椎功能恢復情況和生活質(zhì)量。(1)比較2組治療效果。治愈:患者無腰部疼痛,腰椎活動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腰部疼痛感較輕,天氣變化、勞累時有輕度影響,腰椎活動基本在正常范圍內(nèi);有效:腰部疼痛較治療前有所緩解,腰椎活動輕度受限;無效:患者腰部疼痛等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評價患者疼痛情況,以數(shù)字0~10表示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為重度疼痛。(3)治療前后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6]從行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10個維度評價患者腰部功能情況,采用0~5分計分法,總分5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4)治療前后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7]評估患者生活質(zhì)量,包括生理職能、心理健康、總體健康等8 個維度,共36 個條目,最高評分100分,評分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VAS、ODI、SF-36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VAS、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患者治療前、后VAS、ODI、SF-36評分比較 (± s,分)
表1 2組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患者治療前、后VAS、ODI、SF-36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39 39 VAS ODI治療前6.44±1.23 6.41±1.20 0.109 0.914治療后3.65±0.34 2.57±0.25 15.982 0治療前26.78±2.45 26.52±2.40 0.473 0.637治療后15.89±2.37 8.95±2.35 12.986 0 SF-36治療前59.86±5.34 59.92±5.38 0.049 0.961治療后65.83±5.42 72.95±5.46 5.780 0
2.2 2 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87%(37/39)高于對照組的79.49%(31/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與長期彎腰用力、姿勢不當?shù)认嚓P,加之寒濕阻絡、腎氣虧虛,引起腰骶部的彌漫性疼痛,導致患者身心痛苦、經(jīng)濟負擔加重、生活質(zhì)量下降。常規(guī)治療多是藥物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腰部肌肉力量,有利于腰部功能的恢復。但多數(shù)患者年齡偏大,且受工作繁忙等因素影響,難以長期堅持,常出現(xiàn)訓練強度不夠、動作不規(guī)范等情況,訓練效果不理想。
中藥貼敷療法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讓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和吸收,直達病灶,從而達到疏經(jīng)通絡、散寒化瘀的目的[8]。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VAS、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和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藥貼敷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骶部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所用的中藥貼敷方中,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之效,紅花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效,沒藥具有散血祛瘀、止痛之效,川續(xù)斷在強筋骨、調(diào)血脈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9,10];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之功。同時,延胡索可抑制炎癥細胞的聚集;沒藥能夠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激發(fā)皮下組織和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修復和調(diào)節(jié)功能,使受損的軟組織功能恢復。
中藥貼敷療法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經(jīng)濟實惠等優(yōu)點,易被患者接受。藥物可通過皮膚可直達病灶,不僅能激發(fā)人體調(diào)節(jié)功能,從而減輕患者疼痛,還可以擴張血管、促進微循環(huán),進而改善腰部功能,使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提升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應用中藥貼敷療法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治療慢性腰骶部肌肉勞損患者效果確切,能夠增強臨床療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進患者腰部功能恢復和生活質(zhì)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