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艾
在古代的宰相中,要說出名的,三國就占了兩位。一個是曹操,但是后代對他評價不高,因為其“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被人非議;另外一個,便是諸葛亮,他絕對擔得起丞相的美名,因為他一生勤勉治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蜀國政治開明,人人勤奮向上;在經(jīng)濟上,發(fā)展勢頭良好;在軍事上,以弱國之力五伐中原,可見諸葛亮是治國、治軍的能臣。但這樣的能臣也有自己的擔憂,這份擔憂寫在了《出師表》中,內(nèi)容真實、情感真摯,是一篇千古絕唱。宋代的陸游曾在其詩《書憤》中感嘆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币馑际钦f:“《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但現(xiàn)實當中又有誰能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呢?”言語間借諸葛亮的經(jīng)歷透露著對時局的隱憂和恢復中原的遠大志向。那么,諸葛亮的《出師表》究竟講了什么內(nèi)容,抒發(fā)了什么情感,竟讓陸游如此感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篇文章如何做到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的。
一、表達白帝托孤的懷念之情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后誓死追隨,在長達17年的輔佐過程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蜀漢政權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和繁榮建立了不世之功。但是,按照《隆中對》中的說法——“一旦天下有變……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也就是說劉備集團只要以逸待勞,就能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偉業(yè),但是事情的發(fā)展并不遂人愿。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失去了重要的東面屏障;兩年后,張飛也因為莽撞被暗殺,劉備又失去了重要的力量。在公仇、私仇的心理思量下,劉備發(fā)動了志在收復荊州、為弟報仇的夷陵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舉傾國之力,但最終的結(jié)果是劉備兵敗白帝城,劉備本人也在此結(jié)束了自己奔波的一生。所以,《出師表》的開篇說“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說的就是蜀國當時的情況。這個開篇點明了諸葛亮本人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情深義重。全文“先帝”一詞出現(xiàn)了12次,闡述先帝的優(yōu)點,比方說先帝待人忠厚,所以才有“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又比方說其勤勉自省,到了劉備這一代,其實已經(jīng)與普通百姓無異,正因為這樣,他對下層人民的生活更是十分關注,所以在與諸葛亮的交談當中才會“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立志改革弊端、一統(tǒng)天下,先帝的這些優(yōu)點其實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諸葛亮,所以諸葛亮一生中盡忠盡責地堅守,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此,從這篇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懷念是無時不在的,劉備就是諸葛亮的榜樣,他更是以劉備的目標為自己的目標,所以才會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希望在自己有限的歲月里完成祖國大業(yè)的統(tǒng)一。劉備對于諸葛亮而言,既是上司,更是知己好友,這份情懷其實比關、張二人的兄弟情更值得推崇。
二、表示勉勵后主的期望之情
后世之人其實對諸葛亮多次的北伐之戰(zhàn)頗有詬病,畢竟蜀漢的國力是最弱的,不斷地發(fā)動戰(zhàn)爭其實是有損國力的行為,有的人甚至認為諸葛亮是“窮兵黷武”,是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主要原因,這肯定是后世的評價,因為大家都沒有站在諸葛亮的立場考慮,更沒有了解他的理想和抱負。他在南陽躬耕,目睹了下層老百姓的沉重苦難、國家的分崩離析,所以諸葛亮將國家統(tǒng)一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只要這個愿望有實現(xiàn)的條件,他肯定全力以赴。但他擔心的不是敵人,反而是后方的不穩(wěn)定,最不穩(wěn)定的根源就在于后主?!皹凡凰际瘛薄胺霾黄鸬陌⒍贰?,是后世對劉禪的基本評價。面對后主劉禪,諸葛亮當然也是忠心耿耿,但是他同時也知道其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諸葛亮要借這篇表,表達自己的期待之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勉勵他廣開言路。歷史上的明君都能夠聽進別人的意見:齊威王成就戰(zhàn)國霸業(yè),唐太宗成就貞觀之治。所以,他上表劉禪,期待他能夠“開張圣聽”,這樣忠心的人才敢表白自己的意見,國家才能繁榮安定。
其二,勉勵他賞罰分明。作為帝王,應該不要直接插手賞罰之事,賞得好尚好,如果賞得不好,就難免讓人覺得小氣;而直接懲罰更是不妥當。因此,諸葛亮特別強調(diào),“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這個賞罰大權應該交給“有司”來代替帝王行使權力,這樣讓國家的法律能夠公平公正公開,自然地,國家也能有序運行。
其三,勉勵他親賢遠佞。歷史上的昏君,基本上都寵信奸臣。秦二世寵信趙高,導致秦帝國二世而亡;東漢時期的桓帝和靈帝寵信宦官,導致連年戰(zhàn)爭。而劉禪自己呢?其實也有這樣的問題,歷史上他寵信黃皓,導致朝綱混亂。當然,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沒有所謂奸臣的存在。但是,這樣的苗頭絕不能出現(xiàn),這是諸葛亮的底線。同時,諸葛亮為劉禪推薦良臣武將,希望他能夠“親之信之”,早日實現(xiàn)“漢室之隆”。
三、寄寓先帝知遇的報恩之情
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前,諸葛亮的名聲就已經(jīng)很響了,他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認識他的人都稱他為“臥龍”,可見世人對他的才能極力肯定。但話雖如此,他的能力其實并沒有真正體現(xiàn)出來,換句話來說,世人對他的肯定不過是諸葛亮的“紙上談兵”而已,諸葛亮雖有大才,卻一直沒有找到能夠?qū)崿F(xiàn)理想的平臺。在這篇表中,首先,他憶事表真情,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布衣”,是一個在南陽耕田的農(nóng)夫,地位“卑鄙”,其實也沒有實質(zhì)的錯誤,他說的“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實質(zhì)上是未逢明主。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沒有實踐經(jīng)歷的年輕人(劉備比諸葛亮大二十歲),居然讓劉備三顧草廬,而且第三次拜訪劉備還靜等諸葛亮睡醒為止,一個長輩對一個晚輩如此禮遇,這一份恩情、這一份禮儀讓諸葛亮終身銘記,并為之奮斗一生,盡忠職守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在《出師表》里,他談及自己“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已經(jīng)有“二十一年”了。我們知道,劉備創(chuàng)業(yè)之時實力是最弱的,但是諸葛亮都敢答應他,從這一點而言也是在報答劉備。另外,諸葛亮追憶先帝,當然也是對劉禪旁敲側(cè)擊——創(chuàng)業(yè)之路艱難,希望后主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收獲。其次,他敘事表真情。劉備病逝前于白帝城托孤,《三國志》中記載先主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睂χT葛亮信任到這種程度真是世間罕見,但諸葛亮終身事君,即使后主以“相父”相待,他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始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時刻謹記先帝的托付——“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平定南方叛亂,鞏固國家政權,雖然是豐功偉績,但對諸葛亮而言不過是“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這種忠心耿耿之情讓人感動、佩服萬分。
縱觀全文,《出師表》的確是一篇至情至理的表文,諸葛亮言辭懇切,情感表達真摯、深沉,被譽為“千古之表”,魏晉時期的劉勰稱之“志盡文暢”,唐代的杜甫也有這方面的感嘆,在他的《蜀相》當中,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备袊@諸葛亮沒有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實在可惜。但是,作為塵世之人,誰也逃不出自然的生老病死規(guī)律,即使覺得諸葛亮可惜,也不過是對天長嘆的遺憾罷了?;氐健冻鰩煴怼愤@篇文章上來,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不但已經(jīng)盡到了為人臣子的絕佳示范,而且做到了生而為人的正統(tǒng),他鞠躬盡瘁,他不玩弄權術;他勤奮治國,他不殘暴壓迫;他事必躬親,他不暗箱操作……這些人性的光輝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冻鰩煴怼分?,他的循循善誘、他的考慮周全、他的情感宣泄都展現(xiàn)了其極致的個人魅力,后來者都被這篇表感動,連文天祥也說“鬼神泣壯烈”,可見其情感天動地,讓人讀后久久不語。愿同學們多讀,在讀中品悟、在讀中思考,相信也能受到諸葛亮的啟發(fā),更能獲得為人處世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