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佳,馬佳婧
(新疆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并提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1]。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所必需的優(yōu)秀資源,其中蘊含著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實現(xiàn)“三全育人”的重要載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最好的素材。新疆是充滿紅色記憶的地方,更要發(fā)揮自身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新時代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勢在必行。
我們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情感,而新疆紅色文化資源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體現(xiàn)。新疆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新疆諸多文化資源的一種,是最能體現(xiàn)新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資源,它作為先進的政治文化資源,引領著人民群眾始終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保?]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各學段中的運用,能夠使受教育者在感受先烈們英勇頑強、對黨忠誠美好品格的同時,知道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對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堅定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地處祖國邊陲地區(qū),其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特殊性,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疆紀念館、林基路烈士紀念館、毛澤民故居、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等紅色遺址展館;有實景劇《三五九旅是模范》、紅色軍墾文化旅游演藝劇《燃情歲月》等;還有研發(fā)“兩彈一星”的馬蘭基地、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軍墾第一連等。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相結合,形成了新疆文旅融合特色發(fā)展模式。大中小學思政課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一體化開發(fā)和運用,以更鮮活的方式為講好新疆故事提供了載體,成為深化文旅資源內涵、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價值的有效渠道。
新疆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包含著以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革命場館、歷史文物等,也包含著以精神形態(tài)存在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等寶貴品質。這些資源不斷激勵影響著青年一代,在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中,幫助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新疆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激發(fā)更持久的愛國愛疆之情以文化人,依托優(yōu)秀文藝作品和文化力作以文育人,還以其承載的中華民族基因有形、有感、有效講好新疆故事以文潤心,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推文化潤疆工程深入實施。
新疆擁有豐富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據(jù)官方統(tǒng)計,新疆已公布首批革命文物101 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10 177 件、紅色資源點225 處、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12處[3]。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文旅融合方面?zhèn)涫苤匾暎诔蔀橹v好新疆故事、傳播好新疆聲音的重要載體。然而,這些資源卻沒有廣泛運用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中,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當前,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首先,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分段教學內容的層次性模糊。紅色文化資源內容不成體系,過于分散及碎片化,同一內容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深度的學習、并按學段依次遞進存在較大問題,沒有體現(xiàn)思政課漸進性規(guī)律,致使學生不能從整體上認識紅色文化資源,從而影響了各學段育人實效。其次,小學、中學、大學分段設置雖遵循了學生年齡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但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沒有協(xié)同聯(lián)動、形成合力,對思政課教學內容沒有進行有效的設計與銜接,育人載體未達到共建共享,各學段的教師在探究時只對本學段進行研究,比如初中學段的思政課教師只關注初中學段,而不知道小學或是高中階段的課程標準和課本內容,形成了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各自為政”的局面。最后,教師普遍對紅色文化資源關注不足、理解不深、挖掘不夠。新疆紅色文化資源建設整體起步較晚,特別表現(xiàn)在沒有對新疆紅色文化資源相關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對紅色文化相關的故事、人物及精神搜集整理不系統(tǒng),使得思政課教師在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方面缺乏權威的參考依據(jù),在思政課講述過程中不能更好地融會貫通。
當今“大思政”時代已到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構建“大思政”格局,其內在要求必須加強合作,形成“大平臺”,做到協(xié)同共建,但從實際效果來看,課程體系之間并未協(xié)同運作,導致紅色文化資源大多以原始形式呈現(xiàn),表現(xiàn)形式比較單一。首先,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中思政課教師教育觀念未完全轉變,協(xié)同育人的意識較為淡薄,沒有主動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的意識,大多“坐享其成”,僅僅利用政府及地方管理部門開發(fā)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教育。其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授還處于在課堂中的教師講、學生聽,抑或是教師簡單找些圖片或者帶有講解的視頻讓學生來感受,對于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場景學生沒有太多的心靈共鳴,更別說去深刻體會老一輩革命者的使命與擔當,進而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4]。最后,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中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在深入拓展課程所需的紅色文化教學素材方面用力不足,不能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及沉浸式教學模式使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效契合。
受固有思維影響,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相互之間的交流互動太少,通常情況下小學的思政課教師不會去關注中學、大學思政課的動態(tài),反之亦然,各個學段相對較分散。思政課的內核就是“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如果沒有系統(tǒng)的思維,就不能夠從全面、協(xié)同的角度去進行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構,那么一體化建設就只是一盤散沙。同時,每一個階段對學生都有相應的育人目標,不能只顧各學段的融合而忽視了各自不同層次的目標,如認知不清就很容易顧此失彼。
除了以上問題,在新疆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中還有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全疆沒有建立一個兼具資源開發(fā)、資源共享及資源展示功能的紅色研學平臺。教師無法依托共建共治共享紅色文化資源的平臺,導致教學資源運用具有隨意性,致使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在實際教學運用中很難產(chǎn)生理想的效果。
提高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的實效,需要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質量評估,而目前的評估方式未成體系,各學段的考評機制中沒有對教師評價設置教學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及做好社會服務等各方面的評價指標,也缺乏對學生評價設置課堂實踐參與度、課外調研作業(yè)等方面的評價指標。這些評價指標的缺失造成教師缺乏開發(f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積極性,也使得學生缺乏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并主動探索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動力。
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可以通過跨學段集體備課、多學科協(xié)同合作等方式開展,因此在一體化建設考評機制中應該設置需要大中小學各學段教師共同參與、協(xié)同完成的任務指標,而這樣的評價體系僅僅依靠各學校自行制定是無法有效達成的。因此新疆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考評機制尚未形成的制約因素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缺乏對評價體系的頂層設計和區(qū)域統(tǒng)籌,同時各學段學校管理人員缺少對評價體系中融入資源開發(fā)和運用指標的重視。
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教學內容應體現(xiàn)層層遞進和有效銜接,在2020 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中已提出,“建立縱向各學段層層遞進、橫向各課程密切配合、必修課選修課相互協(xié)調的課程教材體系,實現(xiàn)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教材內容的有效貫通?!保?]這就要求大中小學要有大局意識,從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視角出發(fā),形成學科、課程協(xié)同聯(lián)動。新疆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開闊的視野,各地政府及各類學校應為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發(fā)展提供保障。
1.體現(xiàn)層次差異
小學、中學、大學的思政課根本任務都是立德樹人,是同一教育過程的不同教育階段,每個階段在實現(xiàn)本階段育人目標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為后一個階段思政課打好基礎,讓學生在每個階段過渡時不覺得跳躍。例如在課堂中對于兵團紅色文化資源的引入,小學階段的思政課教師可以從紅色故事入手,通過聽紅色故事了解軍墾文化,初步感受兵團軍墾前輩們吃苦耐勞、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老兵精神等;初中階段的思政課教師在這一基礎上可以帶領學生實地參觀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等,切身體驗比書面教育感官沖擊更強,這種震撼力帶來的沖擊更能使學生產(chǎn)生心靈共鳴,課程效果會更好;高中思政課就要多加一些理論性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一些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更深層次兵團文化的理論知識,加深對它的研究性學習[6]。兵團精神是對兵團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內涵的高度凝練,加深對它的學習能使大學生拓展格局,發(fā)揚“牢記使命、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等優(yōu)秀的革命品質。明確層次性不僅加強了一體化的建設,也能避免各階段教學內容的重復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矛盾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普遍性”是指不管哪個階段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信共產(chǎn)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疤厥庑浴笔侵该總€階段還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學習,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才能更好促進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
2.注重一體貫通
要想改變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各自為政”的局面,就必須站在更廣闊、更全面的視野下進行頂層設計。首先,需要整體規(guī)劃課程目標,注意各學段的分層,要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整合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合力機制,增強各學段之間的關聯(lián)性,打破大中小學之間的壁壘。其次,制度建設也不能松懈,各學段教師若想交流互動,那勢必會有一個平臺或常態(tài)化的組織領導機制將他們連接在一起,以便各學段教師更高效地交流合作,使一體化建設成效顯著。再次,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高校教師學術能力較強,對于紅色文化資源前沿動態(tài)了解較多,而中小學教師更接近學生,更了解學生發(fā)展需求和特點,實踐性更強。兩類教師可以相互借鑒吸收,以此來打破各自育人的現(xiàn)狀。最后,思政課教師在提升自己認知的同時,要建立“大思政”格局,樹立教學內容協(xié)同合作的意識,對于教學內容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避免教學內容出現(xiàn)重復情況或沒有達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在“大思政”格局下,各學段教師協(xié)同設計每個學段的教學方法、教育技術,協(xié)同探索適合各學段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感受紅色魅力的同時,激發(fā)愛國情懷。
3.凸顯理論內涵
開發(fā)新疆紅色文化資源必須要將道理講透徹,尤其是把其中蘊含的特殊精神闡釋清楚。新疆紅色文化資源中,兵團文化資源是最有特色的一種。兵團紅色物質文化資源主要包括革命先烈紀念館、兵團團場民居、革命遺址展館、雕塑、紅色景點等,是兵團厚重的歷史記憶。兵團紅色精神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兵團精神、老兵精神、胡楊精神等,就是這些精神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兵團人保衛(wèi)新疆、建設新疆。在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兵團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的深入闡釋,充分發(fā)揮兵團紅色文化資源對大中小學思政課的重要價值和特殊功能。
首先,要發(fā)揮好政府的統(tǒng)籌作用,提供資金支持,集政府、社會、高校三方資源,組織專家學者對紅色文化遺址、紅色文物進行專項研究,對紅色人物、紅色故事進行收集、整理和歸納,對現(xiàn)有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tǒng)化整理,形成理論成果[7]。其次,要重視對紅色文化資源中精神的深層次挖掘和解讀,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內容,比如“塔里木精神”等,賦予紅色文化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并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最后,要加強對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培訓,特別是增加新疆紅色文化資源專題學習,使之有主動研究意識,在思政課教學中,注重開發(fā)校本特色課程,達到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在授課過程中要發(fā)揮好英雄人物的榜樣效應,最大化挖掘模范人物的故事和難能可貴的優(yōu)秀品質,升華兵團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與思政課教育緊密結合,發(fā)揮它引領兵團人繼承優(yōu)良作風、賡續(xù)紅色血脈的價值。
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要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探索符合新時代大中小學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的新形式。面對現(xiàn)在大中小學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要及時、客觀地分析梳理、調整教學形式,充分發(fā)揮新疆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需要多多關注思政前沿動態(tài),不斷更新、拓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維,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多了解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關注學生需求,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沒有與時俱進的方式,讓思政課展現(xiàn)生機勃勃的活力。
1.轉變教師思維,使其成為紅色文化資源的主動開發(fā)者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教師要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必須要有積極主動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意識,主動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是思政課教師轉變思維的有效手段。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中都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思政課最好的素材,理應成為思政課教師充分運用的教學資源。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多溝通交流,有利于更好開發(fā)所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實現(xiàn)各學段資源共治共建共享。另外,其他課程教師也可以成為思政課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者,教育部近年來高度重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緊密結合,可以通過共同開發(f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達到各門課程在育人上同向同行。
2.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實現(xiàn)新技術與新疆紅色文化資源有效結合
當前思政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一定成績,改變了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媒體也已應用于教學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多媒體教學雖然圖、文、聲三者結合,但是學生上課興趣仍需教師的關注,而且學生筆記一般跟不上課件播放速度,同時教師無法即興發(fā)揮,只是盡可能地與預先準備的課件同步。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數(shù)字化、智能化已經(jīng)成為教育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AR 增強現(xiàn)實技術、VR 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登上教育舞臺,對于更好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方式都具有重大意義。《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建立一批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8]。目前的條件下讓大中小學都具備這種技術是不現(xiàn)實的,可以先讓有條件的高校建立AR、VR 技術實驗室,并向鄰近的中小學開放資源,讓學生去切身感受紅色文化資源,跨越時空局限,進行沉浸式學習體驗,由傳統(tǒng)的“以教促學”轉化為利用新型信息技術及工具來獲取知識。
3.找準契合點,用紅色文化資源講好思政課的故事
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最終為教學內容和效果服務,教師要通過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方式把思政課的道理講透、講深、講活。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找準契合點,使紅色文化資源真正成為講好思政課的助力。如邊陲英烈故事就是新疆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具體的紅色故事融入思政課,符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引發(fā)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新疆葉城烈士陵園就有很多革命英烈故事,有老班長司馬義·買買提在危急時刻犧牲自己為戰(zhàn)友反擊贏得時間;羅光燮在失去左腿的情況下,用血肉之軀在雷區(qū)開辟前進道路;王忠殿烈士將拉著導火索的爆破筒用身體抵住推入敵堡,從而引爆碉堡,與敵人同歸于盡……這樣的英烈事跡還有很多。紅色故事與思政課的育人目標、育人載體、育人內容都有高度的契合性,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選擇契合點時,還應注意本階段學生的知識理解力,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能理解的故事,堅持科學性、客觀性的原則,不能隨意編造或歪曲事實。教師要多創(chuàng)新講解方式,講好新疆故事,讓思政課真正成為一門教師用心教、學生用心悟的課程。
思政課“動”起來關鍵在教師,但也應該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各學校管理者、地方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等。通過一體化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成為資源的“主動”開發(fā)者,各單位協(xié)同育人形成資源開發(fā)和運用的“聯(lián)動”力量,使思政課真正“動”起來。
1.建立“學段融合與專業(yè)分層”體系,形成新疆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主體
目前,新疆已經(jīng)下發(fā)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文件并組建了由各學段骨干教師及管理者組成的指導委員會,我們需要進一步建立“學科融合與專業(yè)分層”體系,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推進各學段教師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集體備課、評課、同上一堂課等活動中加強自身知識體系的建構,理順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的一體化建構。同時,還要構建各學段思政課教師評價的指標,把協(xié)同合作、知識學習、交流進修等納入評價指標,實現(xiàn)思政課教學在各學段各層次的螺旋式上升,實現(xiàn)學生在各學段學習中知識遞進的育人目標。
2.創(chuàng)辦新疆大中小學紅色研學平臺,實現(xiàn)思政課教師與其他隊伍的協(xié)同合作
新疆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思政課教師應重視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性學習,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學習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之后,大家對于紅色文化資源逐漸重視,但還只是起步階段,大中小學教師沒有一個共同的平臺去系統(tǒng)地學習紅色文化資源。這種情況下,高校應該主動釋放優(yōu)質資源,積極建設創(chuàng)辦新疆大中小學紅色研學平臺,統(tǒng)一學習內容,拓展教師知識,有利于各學段教師的交流共享[9]。每個學段可以選多位優(yōu)秀思政課教師代表,共同制定各階段學生學習內容,做好知識內容的有效銜接和知識深度的逐層遞進。更為重要的是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和運用的其他主體,如地方文旅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等都可以參與進來,在資源分享、內容闡釋、方法研究等方面貢獻更多力量,形成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和運用的共同體。
目前,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在各學段評價機制的建設還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對教師開發(fā)和運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以及學生學習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有準確、客觀的評價。思政課是肩負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程,它的德育性要大于知識性,所以在評價過程中要讓思政課“實”起來,必須在最終的評價導向中體現(xiàn)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各學段應該明確大中小學思政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建設的評價內容,健全評價體制機制,使評價過程更加規(guī)范與科學,實現(xiàn)“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1.建立各學段聯(lián)合、師生聯(lián)動的評價機制
紅色文化資源是思政課教學寶貴的教育資源,是思政課的“活教材”,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和運用的水平應該成為教師評價制度中的重要指標,應該建立各學段協(xié)助溝通、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如開發(fā)和運用的紅色文化資源廣泛運用于各學段并得到其他教師的認可反映了思政課教師積極服務社會的評價維度,與各學段教師及學生合作開發(fā)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反映了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評價維度等。同時,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學習效果也應該成為思政課學生評價的重要內容,應遵循統(tǒng)一的目標在各學段設置不同的評價內容,更好體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與各學段學生成長規(guī)律及學習需求的契合。如小學階段學生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體驗式教學中是否能夠進行是非分辨,中學階段學生以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的議題式教學中是否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大學階段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能否做到學思并用并形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堅定理想信念等。各學段聯(lián)合、師生聯(lián)動更有利于設置評價內容層層遞進的學生評價體系。
2.建立多維度、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體系
對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評價不應局限于一種評價方式和維度,對于學生學習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在方式上可選擇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思政課作為一種具有德育性質的特殊課程,不能只拿考試成績來衡量,需進行多維度的考核,在堅持大中小學各階段橫向聯(lián)合、縱向銜接過程中,建立科學、合理、有序的師生評價體系非常重要,評價結果反映了課程標準中各學段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達成核心素養(yǎng)的效果。
邁入新發(fā)展階段,全面準確理解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努力譜寫好現(xiàn)代化國家新疆篇章的必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深厚的革命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力量。我們要在新疆大中小學思政課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與運用中注重師資一體化、內容一體化、方法一體化、平臺一體化,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契機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螺旋式上升、一體化推進的思政課中堅定理想信念,成為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