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鎮(zhèn)桃
喬布斯造就蘋果,庫克成就蘋果公司。
兩任CEO似乎象征著蘋果的兩個時代:喬布斯熟稔于從口袋、文件袋里掏出iPhone,MacBook等顛覆性產品,用想象力搭起蘋果的科技綠洲。庫克則有著爐火純青的“供應鏈哲學”,以遠低于同行的庫存周期、精密的供應鏈體系,維系著龐大商業(yè)帝國的高效運轉。
不過,當蘋果滑向延續(xù)式創(chuàng)新,“失去創(chuàng)新力”的質疑也在蠶食這家科技巨頭的根基。壓力給到庫克這一邊—他要拿出真正具有引領意義的產品。
而且,整個消費電子行業(yè)的市場低迷,也說明了消費者對性能堆疊的無感,唯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才能真正引爆市場、開啟新一輪消費周期。
幸而,千呼萬喚之下,跳票七年的蘋果頭顯,終于在庫克一句“One more thing”里揭開神秘面紗,“就像Mac讓我們接觸到個人電腦,iPhone讓我們接觸到移動計算一樣,Apple Vision Pro將帶我們進入空間計算時代?!?/p>
庫克的野心不小,但發(fā)布會次日,蘋果跳水的股價卻仿佛在叩問,Vision Pro是下一個“iPhone”抑或是一張商業(yè)模式有待驗證的“大餅”?畢竟?jié)M懷憧憬沖進XR的Meta一年就血虧百億美元,機構預測今年AR/VR出貨量還有下滑趨勢。庫克連同“果鏈”上的企業(yè),都在下一步險棋。
點開Pico,Quest這些市面主流頭顯的評論頁面,可能會看到戴著頭暈、畫質模糊、幀率低、游戲卡頓的各式吐槽,以至于有人“VR眼鏡到手24小時,決定退貨”,或者體驗一番后放到角落里吃灰。
這也是蘋果醞釀多年、一直未推出VR頭顯的原因,它向來不是最早推出產品的,卻是定義什么是好產品的公司。雖然2013年是VR的元年,但多年過去,VR從硬件設備到軟件應用都還面臨不少硬傷,所以測評博主總會把“VR還有很大、很大的進步空間”掛在嘴邊。而為了造出理想中的頭顯,蘋果收購了數十家科技公司,花費了7年的研發(fā)時間,相當于iPhone的兩倍。
可以說,Vision Pro是庫克的心血之作,也部分代表了整個行業(yè)技術迭代的方向。
首先是光學顯示方面。視覺決定了用戶體驗的沉浸感,但從上述的使用反饋來看,光學顯示是VR的核心模組也是難啃的骨頭。從網上流傳的物料清單(BOM)看,Vision Pro的突破在于第一次將硅基Micro OLED屏應用到頭顯,相比于市面常見的Fast-LCD和OLED配置,顯示亮度和像素密度都大大提升,還能降低屏幕刷新率低帶來的眩暈感。
厚重,則是VR頭顯常被詬病的另一大問題,可以看出Vision Pro在努力避免成為“頸椎殺手”—要讓影像在超短距離內投射在用戶眼前和擴大視場,VR頭顯就要應用到光學透鏡,但這也是頭顯笨重的原因,所以這幾年廠商還在絞盡腦汁將透鏡做輕做薄。從非球面透鏡、菲涅爾透鏡到Pancake,光學透鏡的技術路線幾經改良,2P的Pancake成為主流方案,現在蘋果升級到3P,就可以做到更輕薄。
當然,最終決定電子產品運轉性能的還是芯片。蘋果為Vision Pro搭載Mac同款M2芯片的基礎上,還專門研發(fā)了解決延遲問題的R1實時運算芯片。一位長期關注 AR/VR 行業(yè)的分析師說,如果說蘋果其他硬件設計超過同行三年,芯片方面領先高通 XR2 遠不止三年。有魄力向蘋果這樣死磕自研芯片的企業(yè)不多,Meta、Pico、Arpara、HTC等一眾大廠都高度依賴高通,要推迭代的VR產品,都只能苦等高通更新芯片。
在此之外,去掉手柄實現眼球和手勢操作,打通虛擬和現實,推出ARkit打造開發(fā)者生態(tài),都可以看到蘋果和“others”的區(qū)別。
繼富士康之后的“代工之王”立訊精密,更是夸張,2017年到2022年間,對蘋果業(yè)務的依賴度從36%不斷攀升到73%。
無疑,標新立異的背后是鈔能力的支撐。根據Wellsenn XR流出的拆機報告,這臺標價3499美元的MR頭顯,成本也達到1509美元,錢基本砸在了那幾大頂配硬件上—最貴的不是芯片,而是索尼為蘋果獨家定制的硅基 Micro OLED 屏幕模組,兩塊屏幕總價就要近700美元,這也是眾多廠商知道Micro OLED的好卻也不敢用的原因。其次貴價的還有蘋果自研、臺積電代工的芯片,索尼主供的傳感器陣列,還有揚明光生產的Pancake模組。粗略算來,顯示、處理器、光學的零部件成本就占到整機成本的六成以上。
不難看到,東亞廠商在蘋果MR里的含量之高,而且不同地區(qū)還有著相應分工。美國公司聚焦芯片研發(fā),蘋果負責系統級芯片,博通包攬通信芯片;三星、海力士為代表的韓國企業(yè),扛起存儲芯片的大旗;日企索尼供應內屏和影像傳感;臺企的技能點在芯片代工和光學設備,臺積電成為獨家代工廠,揚明光、玉晶光、大立光拿下光學產品的訂單。
中國大陸廠商的存在感也很強,立訊精密、歌爾、兆威機電等七家電子廠打入Vision Pro供應體系,大陸加上中國臺灣的11家廠商就占到總供應商的半數以上。
只是,大陸廠商仍然集中在結構件、聲學、電源、組裝等非核心環(huán)節(jié)。技術含量低,也就意味著蘋果掌握了更大的議價權,可以不斷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所以坊間總有辛酸揶揄:蘋果吃肉,果鏈喝湯。
毛利率低、只能賺辛苦錢,個中滋味,企業(yè)顯然比網友更懂,但從數據來看,他們的身體都是誠實的。
2017年到2021年,歌爾股份來自蘋果的營收占比從30.76%增長到42.49%;藍思科技蘋果業(yè)務的營收占比從49.37%升至66.49%。
繼富士康之后的“代工之王”立訊精密,更是夸張,2017年到2022年間,對蘋果業(yè)務的依賴度從36%不斷攀升到73%。
誰都知道對單一客戶形成高度依賴的風險,但廠商們仍在一往無前奔赴“果鏈”、深度捆綁,他們看中的還是量的收益。比如現在富士康勉為其難接下的AirPods代工訂單,富士康高層還一度有著不同意見,認為利潤率相對較低,但2018年拿下蘋果30%AirPods訂單的歌爾,憑借“第二大蘋果耳機代工廠”的地位,短短4年間營收規(guī)模就翻了四番。
在立訊精密的計算里,哪怕代工MR頭顯只有5個百分點的利潤率,一旦乘上八九千的整機出廠價、二代產品預計的1000萬臺銷量,就能帶來40億的利潤,這樣的利潤空間似乎只有蘋果給得起。
不過,這樣可觀的盈利能力,還要建立在對方不離不棄的基礎上,畢竟一眾“果鏈”企業(yè)或多或少見識過蘋果砍單的殺傷力。被移出供應商體系的歐菲光,凈利、股價已經連續(xù)三年跌跌不休,很有可能還會帶帽ST。今年年初,歌爾和立訊精密相繼傳出蘋果削減訂單的消息后,股價聞聲而動。
同時接觸多個供應商,讓它們相互競爭、相互制衡,不僅分散供應鏈風險,還能掌握議價權、降低成本,是蘋果一貫的策略。
但從和碩手里接管蘋果MR業(yè)務的立訊精密,或許也有如芒刺背感:這次是取代別人,那下次會不會被別人取代呢?
踏入“果鏈”是門好生意,但怎么降低風險,始終是橫亙在廠商面前的老大難。唯一的出路,或許還是多元化轉型。
而新能源車作為當下最大的風口,孕育著足夠廣的增長空間,智能化的趨勢也意味著電子廠有不少技術、產品可以復用,因而“果鏈”正掀起一場跨界造車的大遷徙。比如立訊精密入股奇瑞汽車,試圖轉向汽車代工,做消費電池的欣旺達發(fā)力動力電池,現在已經躋身全球動力電池十大廠商,手機屏幕供應商藍思科技,現在已經打入汽車的中控屏、儀表盤領域。
集體轉向之后,2022年不少“果鏈”企業(yè)的汽車業(yè)務,都實現了雙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但真的順利開啟“第二增長曲線”了嗎?
至少從財報來看,“果鏈”大企們仍立危墻之下。2022年,立訊精密、藍思科技、東山精密試圖開辟的汽車業(yè)務,營收占比還不到10%,“果鏈龍頭”立訊精密更連3%都不到,和蘋果深度捆綁的局面并未得到多大扭轉。
開辟“第二增長曲線”,似乎不是立訊精密的最優(yōu)先事項。近年來,立訊精密通過收購、投資昆山聯滔、蘇州美特、緯創(chuàng)資通等企業(yè),不斷往蘋果核心零部件環(huán)節(jié)延伸,陸續(xù)獲得多個蘋果產品的代工業(yè)務,據國泰君安數據,立訊精密代工的蘋果零部件由2013年的4種提升至了20種。王來春或許也在賭:當自己在“果鏈”帝國里廣泛布局、深度參與,蘋果會不會也對立訊精密形成反向依賴。
但問題也在于,長期堅持多供應商策略的蘋果,真的會允許這種情況發(fā)生嗎?
盡管“果鏈”有著殘酷的一面,但新近發(fā)布的Vision Pro還是為國內廠商提供了不少想象空間。
新能源車作為當下最大的風口,孕育著足夠廣的增長空間,智能化的趨勢也意味著電子廠有不少技術、產品可以復用,因而“果鏈”正掀起一場跨界造車的大遷徙。
就拿目前最貴氣的零部件Micro OLED屏來說,據消息人士稱,索尼的最大年產量約90萬塊,而且索尼拒絕為蘋果擴產Micro OLED面板。但蘋果最初為頭顯設定的銷售目標還是300萬臺,索尼的產能遠跟不上蘋果的需求,而且考慮到未來的二代消費級產品,蘋果無疑還要找到更便宜、出貨量更大的供應商。已經在測試微型OLED的LG,國內的視涯科技、京東方、清越科技,都有可能成為第二供貨商。
此外,在光學、攝像頭、傳感器這些靠近核心零部件的環(huán)節(jié),國內已經開始有一些后起之秀,比如舜宇光學、韋爾股份、丘鈦科技等正從配角慢慢成長為細分龍頭,亦有望分一杯羹。
當然,更大的機遇還在于,通過蘋果完成消費者教育,VR成功打入大眾市場,帶動整個產業(yè)的發(fā)展。
但蘋果能復刻那個“iPhone時刻”嗎?
太多前人的血與淚在說明,VR似乎是一堵難以逾越的高墻,無論大廠怎樣渲染、大發(fā)補貼,都難以向大眾市場滲透。Meta的虧損歷歷在目,微軟、騰訊、字節(jié)跳動近期都傳出裁撤VR、XR團隊的動作。
從市場反饋看,不少投資人對蘋果頭顯的信心亦有限。其中一大詬病是高昂的定價會勸退大量買家,但這其實是一個可以克服的掣肘,未來隨著產能的提升、低端版本的研發(fā),價格將會走向親民。
但一直以來,VR總是難以形成大規(guī)模消費,主要問題在于它只是個娛樂工具,沉浸式體驗最大的用武之地還在游戲、影音。對比手機、電腦,VR并不構成強需求。
不過,蘋果有著其他廠商難以比肩的優(yōu)勢。信奉價值投資的段永平曾言,蘋果最厲害的就是蘋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現在是,未來也應該是,當這點不再存在時,蘋果就淪為普通手機公司了。
在Vision Pro的演示片里,頭顯和iWatch、Mac無縫連接。實際上,這為MR進入工作、通信等更多日常場景提供了可能性。所以,蘋果MR能否開啟一個革命性時代尚未可知,但多少可以說,它把XR帶到了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