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宋寬鋒
(陜西師范大學 哲學學院,西安 710119)
先秦墨家既是一個學術派別,又是一個宗教團體。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墨針鋒相對,并稱“顯學”。然而,兩大學派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儒家思想在漢武帝和董仲舒的大力推動下取得官方認可,此后逐步成為主導中國兩千多年的正統(tǒng)學說。而曾與儒家并立的墨家在秦漢之際便走向衰亡,直到清朝初期才得以重見天日。近現(xiàn)代以來,墨學研究雖然得以復興,但與儒學相比,墨學仍然處于學術研究的邊緣地位,甚至對墨子學說的相關重大問題都未能得到妥善解決。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創(chuàng)始人及其代表人物都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張,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韓非子,道家的老子和莊子都對其學派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根據(jù)施特勞斯對政治哲學的界定,我們認為在諸子學說當中只有墨子的學說不僅在內(nèi)容上而且在形式上最契合政治哲學的基本特征。施特勞斯認為,政治思想應該與政治哲學區(qū)別開來,“所有的政治哲學都是政治思想,但并非所有的政治思想都是政治哲學”[1]3-4。兩者的差別體現(xiàn)在理論取向、思想內(nèi)容、主體興趣、表達形式以及產(chǎn)生年代等各個方面。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先秦諸子均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但從表達形式來看,“一種并非政治哲學的政治思想可以在法律法典、詩歌故事、宣傳手冊和公共演說以及其他種種形式中得到恰當?shù)谋磉_;表述政治哲學的適當形式是論文?!盵1]4嚴格地說,只有墨子的政治思想采用了論文這種表達形式,而儒、法、道三家的代表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并非政治哲學的政治思想的表達形式。同時,墨子對其政治主張進行了充分的合理性論證。更為重要的是,墨子有意識地區(qū)分了意見與知識,且特別關注真理的經(jīng)驗性證明。如墨子提出的“三表法”既有區(qū)分意見與知識的作用,又有對真理進行經(jīng)驗性檢驗的功能,這是墨子政治思想不同于其他大家的顯著特點。因而,墨子的政治思想成為施特勞斯所界定的政治哲學。
眾所周知,墨子不僅是一位先秦時期卓越的思想家,還是一位非常注重實踐的社會活動家。由于這種重實踐而輕理論的價值取向,使其在理論建設方面相對不足,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雖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但并未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shù)睦碚擉w系。而后期墨家雖然對墨子學說進行了整理和記錄,卻并未使之系統(tǒng)化。因此,我們必須以一種高屋建瓴的視角才能把握墨子學說的全貌及其主旨。
通過對墨子學說的深入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墨子學說的理論基礎是一種功利主義,這一點學術界已有共識。胡適認為“作為一個思想體系,墨家與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又有很多共同之處。”[2]馮友蘭指出墨子學說本質上是功利主義的,“墨家所有底主張的理論底根據(jù),都是功利主義底?!盵3]李澤厚對此亦有類似的觀點,認為“墨子把道德要求、倫理規(guī)范放在物質生活的直接聯(lián)系中,也就是把它們建筑在現(xiàn)實生活的功利基礎之上”[4]。在《墨子》一書中,功利主義的思想隨處可見,“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盵5]34“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盵5]187“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盵5]273即使在他的經(jīng)驗主義認識論當中,我們?nèi)匀荒軌蛘业焦髁x的成分。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墨子提出的“三表法”之中:“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5]286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與間接經(jīng)驗和直接經(jīng)驗一樣是檢驗認知正確性的方法。但是,墨子的功利主義思想與邊沁開創(chuàng)的功利主義還是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區(qū)別。相比而言,邊沁更加重視主觀感受,而墨子則對客觀效果特別是物質利益尤為關注;邊沁的功利主義以“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睘榻K極目的,而墨子的功利主義則是以“義”為最高準則。因此,墨子的功利主義思想是一種規(guī)則功利主義。不少人雖看到了墨子學說的功利主義傾向,但并未認識到功利主義正是墨子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
我們從歷代文人學者對墨子及其學說的評價中可以看出,居于主流的一種觀點認為墨子思想的實質或根本是“兼愛”。持此觀點的人相對較多,如清代的張惠言、俞樾,近現(xiàn)代的梁啟超、陳柱以及當代的孫中原、郭齊勇等學人,都把“兼愛”視為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這與墨子的原意不符。我們并不否認“兼愛”是墨子最具特色且最重要的思想,但據(jù)此就把“兼愛”視為墨子思想的主旨,而罔顧墨子學說的內(nèi)在邏輯則是不妥的。這一觀點最早可追溯到孟子,他在對比楊朱和墨子處世態(tài)度時提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盵6]在這里,孟子指出了楊墨的不同之處在于是否“利天下”,并未斷言墨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兼愛”,而后世學者大多以孟子的觀點為依據(jù),大有斷章取義、牽強附會之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并未割斷墨子學說中的“兼愛”思想與功利原則之間的聯(lián)系,而后世學者只看到孟子觀點中的“兼愛”這一點,卻忽略了“利天下”這個重點。
梁啟超認為孟子上述觀點最能道出墨家全部精神,并得出“墨家唯一之主義曰‘兼愛’”[7]這一結論,而“‘利’之一字,實墨子學說全體之綱領也”[8]。陳柱先生的觀點與梁啟超的兼愛論類似,他認為“墨子之主義,在乎兼愛。故其政治之目的,亦不過欲實行兼愛而已?!盵9]根據(jù)《墨子·魯問》中的思想,只有當一個“國家務奪侵凌”的時候,才有實行“兼愛”的必要。孫中原先生也認為,“兼愛是墨子人文學的綱領和精髓”[10],把墨子學說分為“人文學”和“神文學”,并把兼愛劃入人文學之中。郭齊勇先生雖然認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墨子思想的主旨,但又認為“兼愛”才是墨子“十論”之本[11]。顯然,在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這個問題上,兼愛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看法。其他觀點也是把墨子學說的某一點或某一方面的思想,當做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或基本思想來看待。如郭沫若認為墨子學說以“天鬼”說為中心,也有人把“尚同”說作為墨子學說的基礎。這類觀點與“兼愛”之說一樣,都忽視了墨子學說的內(nèi)在結構,難免有失偏頗。值得一提的是,在《莊子》中有“墨子氾愛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12]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更像是對墨子學說的主要思想的概括,而不是對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的探討。
荀子、司馬談、任繼愈、羅炳良等大家對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或基本思想提出了中肯的觀點。荀子指出:墨子“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13]。荀子雖對墨子學說持批判態(tài)度,但卻指出了墨子學說的理論基礎正是功利主義。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墨家“強本節(jié)用”的主張予以肯定,這也是對墨家及墨子學說比較適當?shù)脑u價。任繼愈先生則認為,墨子的十項主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聯(lián)系的,明確指出墨子的基本思想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14],但并未闡述“興利除害”與“十項主張”之間的關系。羅炳良認為,墨子各方面的思想都與“興利除害”這個總目標相聯(lián)系,“墨子的最大特點是將國家人民之利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出發(fā)點和歸宿,這一思想體系可以總括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十個字”[15]。這個觀點應該是對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最準確的概括和總結。
墨子的思想體系由十大主張構成,這十大主張即墨子“十論”,這“十論”分別與《墨子》一書中《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兼愛》和《非攻》各篇對應?!笆摗敝械拿恳粋€論題都有“興利”和“除害”兩方面的作用,興利的具體目標是:“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盵5]303-304除害的具體目標則是:“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詐不欺愚?!盵5]126“興利”與“除害”目標一致:“天下貧,則從事乎富之;人民寡,則從事乎眾之;眾而亂,則從事乎治之?!盵5]194在墨子看來,他的十項主張都是“興利除害”的具體舉措,即實現(xiàn)“加利”的途徑??梢哉f墨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圍繞“興利除害”這一主題闡發(fā)的,因此我們認為“興利除害”既是墨子思想的邏輯起點,也是其理論歸宿。
墨子說:“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 即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盵5]459這段話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倫理等國家治理及社會治理的不同領域,明確表達了墨子“十論”。
墨子“十論”中每兩個論題構成一組,共分為五組。我們可以把一組論題當做“一事”,而把五組論題合稱為“五事”,獨立成組的論題是相輔相成的并列關系,因此我們不能把“十論”中的任何一個論題或任何一組論題當做墨子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墨子強調(diào)“五事”的具體實行必須對癥下藥,針對現(xiàn)實狀況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即“擇務而從事”。“五事”都指向不同的治理對象,追求不同的治理目標。它們雖然獨立成組,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即“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簡言之“興利除害”。這一基本觀點既是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政治哲學的宗旨和基本原則。通觀《墨子》一書,“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一核心思想貫穿于墨子政治哲學的始終。
由于“除害”是“興利”的內(nèi)在要求,因此我們可以把“興利除害”進一步簡化為“興利”。而在墨子的思想體系當中,利的對象有三個,即天、鬼還有人,也就是“三利”。根據(jù)墨子思想的一貫邏輯,我們可以得知利天和利鬼歸根結底還是利人,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了墨子學說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里的“利人”之利,不單是利己之利,也不單是利他之利,而是既利己又利他的“交相利”之利。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墨子思想中的“利”,既有作為動詞的“利”,也有作為名詞的“利”,前一個“利”指的是“利于”,而后一個指的則是“利益”。所以在墨子學說當中,“利”既是作為手段而存在的,也是作為目的而存在的。
如果說孔子思想的基本范疇是“仁”與“禮”,那么墨子思想的基本范疇則是“義”與“利”。墨子認為除了“虧人自利”這種特殊形式的“利”之外,其他形式的“利”,也就是利天、利鬼、利人的事物都符合“義”的要求,“是故古之知者之為天下度也,必順慮其義,而后為之。是以動則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5]167墨家后學明確指出“義,利也?!盵5]326由此可見,墨子認為“義”與“利”是統(tǒng)一的,這也是墨子思想的精髓。進一步來講,墨子借助“義”這個理念把天、鬼、人三者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認為天下動亂的起因是“失義”,而“失義”的直接后果則是“虧人自利”,其表現(xiàn)形式則是“不相愛”或“交相非”,這就是天下動亂的根源所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儒家提倡的“義”與墨家提倡的“義”有較大區(qū)別,儒家所說的“義”只是倫理道德意義上的“義”,而墨家所說的“義”不僅是倫理道德層面上的“義”,更是本體論意義上的“義”,也就是作為終極價值或最高原則的“義”。墨子認為“義”的根據(jù)在天且通過“天志”來彰顯自己,“天之志者,義之經(jīng)也”[5]249,而“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5]235。鬼神則是“義”在人間的執(zhí)行者。非但如此,“義”還是關乎生死、貧富、治亂的主要因素,即“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盵5]215據(jù)此可知,“義”在墨子學說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正是因為“義”的這種道德規(guī)范性,我們才把墨子的功利主義思想稱為規(guī)則功利主義。
綜上,我們可以把墨子學說的結構層次概括為“十論”“五事”“三利”“一義”,而墨子學說的結構層次在邏輯上的演進過程表現(xiàn)為:“十論”歸于“五事”,而“五事”歸于“三利”,而“三利”歸于“一義”。通過細致地考察,我們得出結論,墨子政治哲學的理論基礎是以“義”為最高原則的規(guī)則功利主義,其核心思想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興利除害”。如果說老莊哲學體現(xiàn)了一種“海納百川”的包容氣象,那么墨子學說則體現(xiàn)了一種“百川歸?!钡暮甏髨D景。
墨子政治哲學以其“十論”為主體內(nèi)容,這十大論題是墨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皆以功利原則作為基本原則?!笆摗倍寂c“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是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構成了墨子學說的思想體系。在墨子“十論”當中,“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和“非命”四大論題皆具有顯著的功利主義特征,與功利原則的聯(lián)系也較為緊密,茲不贅述。我們只對“十論”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六大論題與“利”之間的關系展開分析。
墨子的“尚賢”思想有著鮮明的精英主義色彩,其中還包含著樸素的平等訴求。所謂“尚賢”,即崇尚賢人。墨子指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5]54強調(diào)尚賢是天、鬼、百姓的利益所在,即“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5]82墨子提出“為賢之道”即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盵5]79可見,尚賢的根本在于“利人”。他進一步說明,“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盵5]79這三者都是百姓的切身利益所在,也是尚賢的重要目的。墨子認為,圣王之所以任用賢者,是因為“惟法其言,用其謀,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5]77。因此,利天、利鬼、利人既是尚賢的原因,也是尚賢的目的所在。
墨子強調(diào)尚同是施政的根本,也是統(tǒng)治的關鍵。墨子指出:“今天下王宮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尚同為政之本而治要也?!盵5]118因此,“中國家百姓之利”是尚同的應有之義。墨子借“先王之書《相年》之道”指出“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設國都立正長也,非高其爵,厚其祿,富貴佚而錯之也,將以為萬民興利除害,富貴貧寡,安危治亂也?!盵5]100尚同不但要求天下統(tǒng)一于天子,而且要求統(tǒng)一于天,否則就會招來上天的懲罰。怎樣才能上同于天呢?墨子指出:“故古者圣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以率天下之萬民,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5]97-98由此得出,不論是設立正長,還是選立天子,抑或尚同于天的目的及原則都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尚同”思想中隱含著某些契約主義的萌芽,且與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有諸多相似之處。
墨子“兼愛”思想的完整表述應是“兼相愛,交相利”,而“兼愛”的基本要求是視人如己,墨子把這一要求稱作“天下之利”,認為愛人利人是“眾利”產(chǎn)生的根源,而愛人利人的行為則是“兼”。因此,“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盵5]137而要獲得這種“天下之大利”,就必須以“兼愛”為施政綱領,即“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5]138可見,墨子把“兼愛”視為一種有利于人的道德行為。他還認為“兼相愛、交相利”這一準則不僅是有利的,而且容易做到“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盵5]149最后,墨子指出:“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5]150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墨子的“兼愛”仍然以功利原則為立足點。
墨子認為“攻伐”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而實行“非攻”的對外政策,則是天下之利。然而,諸侯國君卻反其道而行,“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則此可謂不知利天下之巨務矣?!盵5]178因此,“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今欲為仁義,求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若非攻之為說,而將不可不察者此也?!盵5]179由此可見,墨子的“非攻”思想其實是以“義”、特別是以“三利”為其出發(fā)點或理論基礎。
墨子認為天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比天子更加尊貴而且明智,即“天之貴且知于天子”。在墨子看來,天不僅有意志,而且能夠賞善罰惡。更重要的是,天還有所作為。人們因“天之所為”而得利,“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撽遂萬物以利之,若毫之末,非天之所為也,而民得而利之,則可謂否矣?!盵5]228這也是人們應該“尊天”的根本原因。墨子把利天、利鬼、利人這“三利”視為“天德”,而按“天德”行事就是“圣知”“仁義”“忠惠”“慈孝”。同時,“三利”也是區(qū)分圣王與暴王的依據(jù)。最后,墨子指出:“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者,當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盵5]249可見,墨子提出的“天志”思想,既是以“利天”為目的,更重要的是以“利人”為目的。
以上就是墨子“十論”中的六大論題與功利原則的聯(lián)系。在墨子“十論”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那就是“天志”與“非命”、“明鬼”與“節(jié)葬”之間存在的矛盾。西漢思想家揚雄曾對這些內(nèi)在矛盾進行過嚴厲批評,在此我們有必要為墨子做一些辯護。表面上看,墨子“十論”并不能構成一個自洽的理論體系。如他一方面主張順應天意,另一方面他又反對“有命”。又如,他在確信鬼神存在的同時又主張薄葬短喪,難道這不會招來鬼神的怨恨嗎?事實上,墨子認為“尊天”是一種利于國家、人民的做法,而“事鬼”則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追求。也就是說,墨子之所以主張“尊天事鬼”,是因為“尊天事鬼”與“非命”和“節(jié)葬”一樣都是符合社會總體利益的舉措。同時,“尚賢”與“尚同”“兼愛”和“非攻”也是以社會福祉為最終目標的主張,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墨子的理論體系才是自洽的。
綜上所述,通過對墨子思想體系的宏觀概括和整體把握,我們得知墨子政治哲學以規(guī)則功利主義為理論基礎,同時包含著經(jīng)驗主義、人道主義、精英主義、契約主義和實用主義等思想成分,而“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和宗旨。在結構層次上,墨子學說可以概括為“十論”“五事”“三利”“一義”,這些要素構成了墨子政治哲學的理論框架。在這個理論框架當中,功利原則不僅是墨子“十論”的基本原則,也是化解墨子思想內(nèi)在矛盾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