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張子杰,師晨陽
作者單位:南陽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屬外周成熟T 細胞淋巴瘤亞型,免疫組化瘤細胞強表達CD30,分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陽性和ALK 陰性兩個獨立的疾病實體[1-3]。腫瘤累及淋巴結(jié)和(或)結(jié)外器官常伴有系統(tǒng)性癥狀則為系統(tǒng)性ALCL(sys?temic ALCL,SALCL)[1-3]。ALK 陽性ALCL 和ALK 陰性ALCL細胞形態(tài)學無法區(qū)分[1],但二者臨床特征和預后顯著不同。ALK 陽性系統(tǒng)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K-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K-SALCL)相比于其他ALCL,包含有與預后相關的特殊細胞遺傳學改變,其特征性瘤細胞同ALK 陽性SALCL 一樣細胞核具有多形性,常胞質(zhì)豐富伴有上皮樣形態(tài),在淋巴結(jié)或器官內(nèi)侵犯時瘤細胞聚集成團似轉(zhuǎn)移癌[1,3],粗細針穿刺活檢標本病理診斷容易誤診[3-5]。現(xiàn)對臨床病理資料完整的2 例ALK 陰性SALCL進行分析并文獻復習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南陽市中心醫(yī)院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行粗針穿刺活檢確診惡性淋巴瘤41例(其中包括彌漫大B 細胞淋巴瘤28例),根據(jù)2017年WHO 淋巴瘤分類診斷標準,4 例明確為SALCL:男性和女性各2例,年齡63.5歲,首發(fā)頸部淋巴結(jié)腫塊2 例,腹膜后1 例,腹股溝淋巴結(jié)腫塊1 例,均為ALK 陰性,其中2例臨床病理資料完整,病人皆伴有長期慢性病史。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標本獲取和處理病例均行粗針穿刺活檢,由臨床醫(yī)師和超聲科醫(yī)師協(xié)作施行, 常規(guī)消毒鋪巾,2%利多卡因麻醉,在彩超引導下,用一次性16 G 槍用活檢針沿穿刺線進針到達腫塊邊緣,扣動扳機反復取樣3~4 次,取材滿意,10%甲醛固定后送病檢。病例1 粗針穿刺前先行細針穿刺吸取細胞學檢查,其吸取標本收集按細針穿刺細胞塊制作流程[6-7]。所有穿刺標本均用擦鏡紙包裹放入至少兩個包埋盒經(jīng)常規(guī)脫水石蠟切片并蘇木精-伊紅(HE)染色。
1.3 免疫組化免疫組化采用MicroStackerTM法,所有CK、P63、P40、GATA3、LCA、CD20、CD79a、CD10、PAX5 、CD45R0、CD3、 CD5、CD43、 CD30、CK8/18、P53、KI-67、Vimentin、Syn、TIA-1、MUM1、C-myc、CD117、D2-40、PLAP、CK7、CK20、 CDX2、 TTF-1、PSA、Villin、HMB45 、S-100、PSA 等一抗及試劑盒均購自河南賽諾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4 分子遺傳學分析2例石蠟組織送廣州金域醫(yī)學檢驗中心協(xié)助基因重排檢測:TCR 基因重排檢測采用PCR 法結(jié)合熒光片段分析;DUSP22-IRF4 和TP63基因重排檢測采用FISH法。
2.1 臨床資料病例1,女,69 歲。無明顯原因口腔反復潰瘍10余年,伴發(fā)熱,曾間斷服藥,查體口腔黏膜有潰瘍,左頸部水腫。彩超示左頸部多發(fā)異常腫大淋巴結(jié),最大約2.0 cm×0.7 cm,,胸部CT示雙肺多發(fā)小結(jié)節(jié),縱隔淋巴結(jié)不大。細針穿刺細胞塊和粗針穿刺標本常規(guī)切片診斷低分化鱗癌、未分化癌等。病例2,男,72 歲?;几哐獕?0 余年,近4 年來多次住院治療高血壓及腦梗死,最近一次以“右下肢腫脹1 個月,記憶力下降1 周”入院。病人行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示雙腹股溝淋巴結(jié)增大,左側(cè)最大徑約4.0 cm。雙肺炎癥改變,其余各器官未見特殊。粗針穿刺標本常規(guī)切片診斷尿路上皮癌、低分化腺癌、生殖細胞腫瘤等。
2.2 病理檢查
2.2.1 大體所見2 例粗針穿刺標本均為細條狀灰白灰褐色組織,長0.8~1.2 cm,寬約0.1 cm。例1 粗針穿刺前行細針穿刺長徑約0.5 cm的細胞凝塊。
2.2.2 鏡檢病例1見大量多形性腫瘤細胞片狀分布,細胞質(zhì)豐富淡染,核呈卵圓形、腎形、分葉狀、馬蹄形等,可見一至多個核仁,并見一些花環(huán)狀多核細胞,核分裂象多見,局部見明顯壞死。其細針穿刺細胞塊細胞量偏少,但形態(tài)易于分辨。病例2 低倍鏡下見纖維化間質(zhì)內(nèi)見單行性上皮樣瘤組織成片巢狀生長,癌細胞具有黏附性,部分瘤細胞呈小巢團狀浸潤 ,形態(tài)類似尿路上皮癌等; 高倍鏡下見癌細胞具有卵圓形、腎形、分葉狀、“面包圈”核等,胞質(zhì)豐富淡染,核分裂象多見。其鏡下所見見圖1。
圖1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陰性系統(tǒng)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為病例1腫瘤細胞圖,右上方為典型花環(huán)狀核(HE染色×400);B為病例2腫瘤細胞圖,纖維化間質(zhì)內(nèi)見單行性上皮樣瘤組織成片巢狀生長,癌細胞具有黏附性,該視野形態(tài)類似尿路上皮癌(HE染色×200);C為病例2腫瘤標志性細胞高倍放大,左上方為明顯腎形核和“面包圈”核(HE染色×400);D為病例2部分瘤細胞呈小巢團狀浸潤 ,似上皮性癌(HE染色×200)
2.2.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 例瘤細胞均CD30(陽性)(強表達于胞膜和核旁高爾基區(qū)),ALK(陰性),LCA(陽性),CD43(陽性),CD5(陽性),MUM1(陽性), CD30(陽性),CK(陰性),Vimentin(陽性),CD23(陰性),CD56(陰性),PAX5(陰性),KI-67(>80%陽性),P40(陰性),CD20(陰性),CD79a(陰性),Syn(陰性),CD45RO(陰性),CD34(陰性)。其他標志物,病例1:TIA-1(陽性),P63(80%陽性),CD3(陰性),GATA-3(陰性),HMB45(陰性),S-100(陰性),C-myc(陽性)。病例2:GATA-3(陽性),P53(陽性),CK7(陰性),P63(70%陽性),CK20(陰性),CDX2(陰性),Villin(陰性),TIA-1(陰性),TTF-1(陰性),CD10(陰性),CK8/18(陰性),D2-40(陰性),PSA(陰性),CD117(陰性),PLAP(陰性)。免疫組化表達見圖2。
2.2.4 分子遺傳學2 例經(jīng)PCR 法分析均存在TCRB 和TCRG 克隆性基因重排。FISH 檢測:病例1檢測到TP63 基因重排,病例2 有DUSP22-IRF4 位點基因重排。結(jié)果見圖3。
圖3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陰性系統(tǒng)性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為例1病人瘤細胞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采用TP63(3q28)基因斷裂雙顯色分離探針,檢測到TP63基因重排,可見分離信號(×1000);B為例2病人瘤細胞熒光原位雜交檢測(FISH)檢測,采用DUSP22-IRF4雙色分離探針,檢測到6p25.3的DUSP22-IRF4位點基因易位,腫瘤細胞可見典型的紅色和綠色分離信號(×600)
2.3 診療經(jīng)過病例 1 常規(guī)HE 切片診斷先后考慮低分化癌、未分化癌、惡性黑色素瘤等,經(jīng)多輪免疫組化染色病理確診ALK 陰性SALCL 后行CHOP 方案全身化療6 周期,期間復查頸部彩超示淋巴結(jié)腫塊消退。6 個月后病人胸部增強CT 示左肺門占位約4.5 cm×4.4 cm,左縱隔淋巴結(jié)增多增大局部融合成團,雙肺多發(fā)小結(jié)節(jié),經(jīng)肺穿刺取樣病理診斷為ALK 陰性SALCL 累及肺部。行CHOEP 方案化療及卡瑞麗珠單抗免疫治療2周期病情好轉(zhuǎn)。后再次行全身化療,12個月后病人復查CT左肺門病灶較6個月前縮小,范圍約0.8 cm×0.7 cm,右肺下葉及肺門見團塊狀高密度影,最大者3.7 cm×3.8 cm,雙肺多發(fā)結(jié)節(jié)樣高密度影較前增多增大,調(diào)整方案再次化療效果不佳,病人距最初診斷16個月后病故。病例2常規(guī)HE 切片診斷先后考慮尿路上皮癌、低分化腺癌等,確診ALK 陰性SALCL 后行CHOP 方案化療1個周期效果不佳,后改用吉西他濱+順鉑化療4個周期,腫塊明顯縮小。隨訪6個月,身體狀況可。
SALCL 既可累及淋巴結(jié),也可累及結(jié)外部位如肝、骨、肺、胃腸道及皮膚(繼發(fā)性皮膚受累)等[1]。ALK 陽性SALCL 多發(fā)生于兒童和年輕成人;ALK 陰性SALCL 可發(fā)生于各年齡段,尤其是老年人,常出現(xiàn)B 癥狀預后差[3]。顯微鏡下ALK 陰性和ALK 陽性 SALCL 兩者均可出現(xiàn)”標志性細胞”(Hall mark cells)即細胞富含淡嗜酸或嗜堿性胞質(zhì),核呈腎形、馬蹄形、分葉狀、環(huán)形多核細胞、“面包圈”細胞核等多種形態(tài),可見明顯核仁,核分裂象多見。腫瘤細胞具有黏附性,常呈片巢狀排列,有時在淋巴竇內(nèi)侵犯特征顯著,易誤診為轉(zhuǎn)移癌或惡性組織細胞疾病等[1-5]。該瘤其組織學形態(tài)還可類似肉瘤、生殖細胞腫瘤、惡性黑色素瘤等多種變形[3],出現(xiàn)標志性瘤細胞是其共同特征。免疫組化除ALK 外,腫瘤細胞胞膜和核旁高爾基體區(qū)強表達CD30,不同程度表達T 細胞標志物但不表達B 淋巴細胞標志物是診斷該腫瘤的關鍵。本組2 例首發(fā)于淋巴結(jié)的ALK 陰性SALCL臨床病理特點與文獻報道符合。
淋巴結(jié)腫塊多采用手術切除行組織學診斷,尤其淋巴瘤的診斷按WHO 的建議盡可能切除完整淋巴結(jié)送檢,粗針穿刺適用于無法有效及安全獲得切除或切取組織的病人。少數(shù)體質(zhì)差高危病人、淋巴結(jié)融合不易與血管分離的病人、體腔深部不易獲取完整淋巴結(jié)腫塊病人等,實踐中均不適合完整切除淋巴結(jié)[7-11]。細針穿刺細胞學輔以細胞塊制作對轉(zhuǎn)移癌診斷價值高[1,7],在淋巴瘤則適于疑似病例的初篩以及部分確診病例復發(fā)病灶的確認[9]。近年來隨著超聲診斷水平的提高,淋巴結(jié)粗針穿刺活檢日益增多[1],成為確診不易完整切除淋巴結(jié)病人的重要手段,多數(shù)能滿足診斷需要[9-11]。文獻報道,淋巴結(jié)腫大在2 cm以上,粗針穿刺活檢標本在3條以上,穿刺活檢與淋巴結(jié)完整切除標本一致性高,其在大細胞高級別淋巴瘤準確性最高,濾泡性淋巴瘤等則不易通過穿刺方法確診[1,10]。ALK 陰性SALCL 因細胞異型性大,通過穿刺獲得惡性診斷并不困難,其難點在于腫瘤的分類[3,5]。本文2 例均為體質(zhì)較差的老年病人且皮膚水腫,屬超聲引導粗針穿刺活檢的適應證,標本穿刺均在3 條以上,穿刺獲取標本滿意,常規(guī)石蠟切片結(jié)合免疫組化染色最終明確診斷。
ALK 陰性SALCL 臨床少見,淋巴結(jié)穿刺活檢組織診斷陷阱在于該瘤細胞具有上皮樣形態(tài),且具黏附性生長特點,常聚集成實性腺癌或鱗癌樣的片巢或小團簇狀結(jié)構(gòu)[3,12],常規(guī)切片鏡下觀察常疏于考慮,如不熟悉其病理特征,極難作出淋巴瘤的診斷。如本組2 例ALK 陰性,首輪免疫組化均未選用LCA和CD30抗體,致漏診該腫瘤。病例1因病人有口腔長期潰瘍,因其細胞顯著多形性,分化差,第一次病理診斷考慮為來源于口腔的低分化鱗癌或未分化癌。病例2因腫瘤細胞低倍鏡下細胞似單行性黏附性生長,并有片狀甚至小簇狀及巢狀生長方式,曾考慮為尿路上皮癌、腺癌或惡性生殖細胞腫瘤等疾病,且其免疫組化和尿路上皮癌均表達GATA3 和P63 造成診斷困難,后經(jīng)PET-CT 檢查后調(diào)整診斷思路應用LCA 和CD30 抗體得以確診。復習文獻病例,首次多診斷考慮為非淋巴瘤疾病,選用了較多的免疫組化抗體,最多甚至40余種抗體標記才得以確診[3-5,13]。有研究認為對于具有上皮樣或梭形形態(tài)的低分化惡性腫瘤(在CK 和S-100、CD45 均陰性情況下),強烈推薦CD43、CD30 和ALK 聯(lián)合應用以防漏掉ALK 陰性SALCL[3]。對于T 細胞系列裸細胞表型等疑難病例,則需TCR 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協(xié)助診斷[1-3]。
穿刺活檢標本因組織局限,ALK 陰性SALCL 需與以下腫瘤免疫組化鑒別:(1)轉(zhuǎn)移癌:ALK 陰性SALCL 多不表達CK 系列標志物,而表達LCA、CD30及不同程度表達T 淋巴細胞系列標志物,可與低分化鱗癌、腺癌、尿路上皮癌等鑒別。(2)彌漫大B細胞瘤伴間變:彌漫大B 細胞瘤強和彌漫表達CD20、PAX5 和B 細胞相關轉(zhuǎn)錄因子而不表達T 細胞系列標志物等可與ALK 陰性SALCL 鑒別[3]。(3)惡性黑色素瘤及生殖細胞腫瘤、組織細胞腫瘤等:ALK 陰性SALCL 表達LCA、CD30及T淋巴細胞系列標志物而不表達HMB45、S-100、CD1a、CD117、PLAP、OCT3等可與以上腫瘤鑒別。(4)霍奇金淋巴瘤:ALK 陰性SALCL 偶爾可表達CD15 和PAX5[3],免疫組化應同時選用T 細胞系列標志物及EBER 等,必要時IGH和TCR 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與之鑒別。(5)CD30 陽性的非特指外周T 細胞淋巴瘤:其與ALK 陰性SAL?CL相比缺乏間變特征和標志性瘤細胞,無淋巴竇片巢狀分布特征,CD30表達不強[3,13]。(6)肉瘤樣癌:本文例1繼發(fā)肺部占位需和肉瘤樣癌鑒別。肉瘤樣癌表達CK 和VIMENTIN,ALK 陰性SALCL 表達VI?MENTIN和淋巴細胞標志物,不表達CK[3,14]。
ALK 陰性SALCL 在生物學行為等方面與原發(fā)皮膚性ALK陰性ALCL及乳腺植體相關性ALK陰性ALCL 不同,后兩者分別表現(xiàn)為局限性病變、臨床惰性[1-3]。ALK 陰性SALCL 包括兩個特殊的基因易位[15-18]:其中最常見的易位(約占30%)是位于6p25.3的DUSP22-IRF4位點的基因重排(即DUSP22基因重排),其多數(shù)病例瘤細胞形態(tài)相對單一,片狀黏附性生長方式,缺乏多形性細胞,預后同ALK 陽性病人;另一重現(xiàn)性易位為位于3q23 位點的TP63基因重排,見于約8%的病人,其預后較差。文獻報道TP63 基因重排也不傾向發(fā)生于多形性瘤細胞的病例[16],本文例1 瘤細胞多形性則存在TP63 基因重排。ALK、DUSP22 和TP63 均陰性(三陰性)的病人預后介于前兩者之間。有DUSP22基因重排和TP63基因重排病人其在組織形態(tài)學、生物學行為及預后方面均不同[15-18],本組細胞多形性病例1和單行性病例2 在組織形態(tài)及分子遺傳學方面顯著不同,其對化療藥物有不同的敏感性,病例1 治療后短時間又出現(xiàn)縱隔和肺部進展,其臨床病理特點與分子改變一致。根據(jù)CSCO2020 淋巴瘤診療指南要求對ALK陰性SALCL 應進行DUSP22/IRF4 或TP63 基因重排檢測以指導治療[9]。有研究[3]建議對免疫組化P63在瘤細胞表達>30%的病人應行TP63 基因重排檢測。ALK 陰性SALCL 穿刺活檢組織診斷常困難,因免疫組化損耗較多,建議穿刺疑為淋巴瘤的標本應制作至少2 個蠟塊,除滿足常規(guī)HE 切片外,一個用于免疫組化檢測,一個備用基因檢測。本組2 例免疫組化和分子檢測均獲滿意結(jié)果。
(本文圖1~3見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