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福
綜上所述,在吐蕃贊普之位繼承中有兩個指導原則,即道特森提出的“舅氏輪換”原則與《底吾史記》中的“貶謫”原則。依據(jù)前者可確定以何氏之女為正妃,其所生之子自然就成為了新贊普,當這位新贊普繼位后,依據(jù)后一原則將與之存在競爭關(guān)系的異母兄弟“貶謫”,將他們從王室排除,使其遠離權(quán)力中心,并給予新的家族名稱或姓氏。這樣,就有效消除了異母兄弟對新贊普王位的潛在威脅。但是當新贊普的候選人為親兄弟時,這一原則就失去了效力,牟底贊普作為特例,因為犯法而被“貶謫”,失去了贊普候選人的資格,但是由于其兄牟尼贊普無子嗣,所以他又被召回成為了新贊普。到了吐蕃末期,這兩種策略均失去了作用,外戚權(quán)臣為了自身利益意圖謀立非贊普嫡裔的云丹,這就使贊普之位爭奪超出了可控的范圍,加之庶民的起義,使吐蕃政權(quán)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覆亡。
由于現(xiàn)存的敦煌吐蕃《大事紀年》的記錄截至764—765年,并且缺乏如《贊普傳記》及同時代的碑銘等可靠資料,吐蕃后期的王位繼承是非常模糊的,同時后弘期以來諸史料給出了相互矛盾的敘述和日期。雖然道特森依據(jù)《旁塘瑪》推定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繼承順序及時間,但這并非完美無缺。對于晚期史料中的王子牟底能否等同于吐蕃時期諧拉康碑文、《旁塘瑪》中的牟茹贊,我們應(yīng)該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另外王子歐松與云丹統(tǒng)治的詳情及生卒年,還需要依靠發(fā)掘新的史料來進一步充實。
說明及致謝:本文形成得益于2018年以來修學導師宗喀教授開設(shè)的“藏學經(jīng)典選讀”、“歐亞腹地與藏傳文明”等系列課程。后期修改得到同門趙書苑、方藝文、白雅莉等的協(xi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