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沁妤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德育的意義
1.滿足教育實際需求。一方面,小學音樂教學內容豐富,主題多樣,有利于在不同類型的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推動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將德育與音樂教學相結合,有效減少了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沖擊,便于潛移默化的教學中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德育思想轉變?yōu)橹鲃蛹訌姷掠ㄔO,不斷提升個人的道德情操。
2.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有利于引導學生從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因素及蘊涵的主題思想上客觀評價音樂價值,深化學生的審美情操,逐漸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
3.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音樂教學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而德育工作的開展則是更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小學生的思想意識尚未成熟,教師將德育思想融于音樂教學中,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習正確的人為處事方式,健全個人品格。與此同時,音樂教學中的德育作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現(xiàn)狀
1.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德育不受重視。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音樂課程只是一門副科,與語數英三大主科相比,音樂教育意義不大,導致實際的音樂教學中缺乏德育思想的滲透。在此思想的引導下,學生也認為只要學會唱歌即是完成了音樂知識的學習,忽視了自身品德的建設。
2.德育模式傳統(tǒng)單一,德育效果不理想。隨著小學音樂課程的改革發(fā)展,大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德育的價值,試圖將德育落實于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之中。但受教師自身教學水平和教育思想的制約,教師的德育模式較為傳統(tǒng),往往只是在開展音樂教學的前后環(huán)節(jié)中向學生講解道理,未能將德育融于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德育效果不明顯。
三、如何加強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
1.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增加德育內容。雖然小學音樂的教學內容相對簡單,但將德育教育完全融于音樂教學之中仍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提高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效率,教師需要提前規(guī)劃好教學安排,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并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智特點不斷調整德育內容,確保德育與學生的成長需求相適應。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要主動收集不同音樂主題的德育素材,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在特定的情境氛圍下引入德育內容,認真完成一切德育工作準備。以《歌唱祖國》的音樂教學為例,教師需要提前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進行音樂教學前向學生介紹歌曲的時代背景,主動抒發(fā)自己的愛國之情,把控好教學節(jié)奏,帶領學生在悠揚的旋律中感知歌詞的內涵,喚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2.創(chuàng)新德育形式,提高德育質量。例如,教師在教唱《團結就是力量》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體現(xiàn)團結精神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體會到團結的內涵,在團結的歌曲意境中理會《團結就是力量》蘊涵的精神作用。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觀看視頻時聯(lián)想學習和生活中的團結現(xiàn)象,深化學生的團結意識,強化學生的個人感知。這不僅能夠激起學生的歌唱欲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歌曲旋律,更能讓學生深入學習背后存在的精神內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3.注重藝術鑒賞,普及文化知識。小學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多為經典歌曲,其背后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教師不僅要重視音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藝術鑒賞,還應向學生宣傳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實現(xiàn)音樂鑒賞和文化傳播的有效結合,并在二者相融的過程中實現(xiàn)德育。顧名思義,不同主題類型的歌曲情感和音樂韻味各有不同。教師可以從經典歌曲中蘊涵的歷史文化入手,闡述歷史文化背后蘊涵的思想道德精神,帶領學生一同感悟。為了強化音樂鑒賞課程的歷史文化特性,教師可以引入傳統(tǒng)民族音樂,在讓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4.關注學生需求,轉變學習形式。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熟悉小學生的聽歌日常,選取學生喜聞樂見且經典的歌曲作為教學內容,為學生主動接受德育思想的熏陶做好鋪墊。與此同時,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其學習方式的轉變也尤為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有限,難以獨立探索、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教師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以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創(chuàng)新轉變,讓學生在獨特的學習策略下主動學習德育思想。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