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一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藝,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美術圖書。歷代美術圖書的匯編纂輯,前人已有不少成果,如清代的《佩文齋書畫譜》、20世紀初的《神州國光集》等。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漸多,出版了《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書法全集》《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繪畫全集》等大型美術圖書。而新近出版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編纂成果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下簡稱“大系”),則是在前人纂輯成果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和超越,是站在更高文化方位的集繪畫研究、整理、出版、傳播于一體的超大型綜合工程。
作為新時代美術出版的最輝煌成果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事件,“大系”最為突出的特點是集中國歷代繪畫精品之大成,是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制質量最精、出版規(guī)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這一文化工程,從選題策劃、編纂出版到傳播推廣,都體現了組織者、編纂者的大胸懷、大手筆、大視野、大格局。在全世界范圍內系統(tǒng)收集、梳理高精度的大型圖像文獻難度很大,十分欽佩編纂者為盛世修典而克服種種困難的決心和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大系”在美術出版史上是一次超越,一次新的前所未有的集大成。其規(guī)模之大,匯聚藏品之多,選取作品之精,令人贊嘆!將國內125家文博單位的9000余件繪畫精品和國外包括北美、歐洲、亞洲、大洋洲的142家博物館3250件中國畫藏品匯聚在一起,在全世界范圍成功搜集、整理、出版超大規(guī)模的繪畫圖像文獻,確屬前所未有之集大成,也只有在走向盛世的新時代,才能出現這樣的奇跡。
由于種種原因,近現代以來,諸多古代繪畫精品流失海外。尋找散落世界各地的古代繪畫精品,復原古代繪畫創(chuàng)作的原生態(tài),全面呈現中國繪畫的發(fā)生發(fā)展脈絡,深入研究繪畫藝術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是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整合力度不夠,近年來的古畫研究較為零散。而“大系”的編纂者,以整合為目標,通過各種渠道整合畫史研究資源,想方設法使散落于世界各地的繪畫精品團圓。又以美術史家的眼光,研究歷代繪畫創(chuàng)作的原生態(tài)和作品流傳的來龍去脈。通過努力,使許多分散各處的組畫得以團聚,許多遠隔重洋的名作回歸原來的譜系。尤其是名家的“雙胞胎”“多胞胎”作品及相似的名作的匯聚,為研究畫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和創(chuàng)作過程,研究作品流傳的過程提供了翔實的依據,為今后重寫中國美術史和中國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學和圖像基礎。
更值得稱贊的是出版和展覽相結合、平面和立體相結合、閱讀與觀摩相結合的傳播推廣方式?!按笙怠痹谕瓿蓤D書的編纂出版環(huán)節(jié)后,馬上轉向展覽的傳播。“大系”成果展覽將有代表性的歷代繪畫精品按時間先后陳列于展覽館,同時展現這一文化工程本體的研究、出版歷程,又在展廳開辟閱讀畫集的空間,并給每件展品配備二維碼鏈接做詳細介紹。觀展與閱讀的互動,歷代繪畫精品的懸掛與歷代繪畫全集圖書的陳列合二為一,營造了互動的情境式體驗空間。由出版走向展覽的傳播,是一個新的嘗試或者說新的創(chuàng)舉。特別是最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一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歷史文化殿堂的展出,展廳空間廣闊,繪畫珍品薈萃,觀眾反應熱烈,傳播效果空前,充分發(fā)揮了國家歷史文化殿堂的重要作用,擴大了社會的美育功能。成果展運用先進科技,通過視、聽、觸、嗅多感官交互裝置,引領觀眾以一種全新的體驗方式走進畫中,營造了互動的情景式體驗空間,使廣大觀眾在情景式體驗中感受到中國藝術之美,更加領會到中華民族的美好理想和精神追求。
1.金 李山 風雪松山圖 絹本設色 29.7cm×79.3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2.金 武元直 赤壁圖 紙本設色 51cm×136cm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