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靜 王文婷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屬于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因血液脂質(zhì)沉著,引起冠狀動脈內(nèi)膜上出現(xiàn)白色斑塊病變,導致動脈腔狹窄等,最終引起一系列病變,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產(chǎn)生影響[1]。冠心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現(xiàn)已成為21 世紀公認的,對全世界人類健康有嚴重威脅的疾病之一[2]。近年來,中國冠心病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其病死率也在心血管類疾病中占據(jù)首位[3]。目前的資料表明,冠心病的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但有新的研究顯示,冠心病在青年人群中的發(fā)病率也不容小覷[4]。尤其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冠心病越來越年輕化,因疾病造成的負擔也日益加重[5]。從發(fā)病機制來看,因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血栓,導致管腔狹窄、堵塞等,造成了心肌細胞的缺血、缺氧,甚至壞死,是發(fā)病進程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相關研究則顯示,血小板的體積與其代謝活動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大體積血小板相較于小體積的代謝更高,同時酶類的活動也更活躍,釋放更高水平的β-血栓球蛋白、5-羥色胺,在血小板釋放、聚集以及血栓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6]。因此,血小板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血小板參數(shù)能夠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對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本研究通過對血小板參數(shù)進行分析,探索了其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中心初診或隨訪的冠心病患者180 例為觀察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以CCTA 結果不同分為中度狹窄組(95 例)和重度狹窄組(85 例),選取同時間段CCTA 結果陰性的80 例患者為對照組。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觀察組研究對象臨床診斷為冠心病患者,符合中國冠心病診療指南(危險因素、典型癥狀、心電圖等);②全部患者均資料完善,且各項檢查、影像學數(shù)據(jù)完備,冠狀動脈 CT 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診斷的內(nèi)容符合相關規(guī)范;③全部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確診為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③伴有其他心臟病變的患者,如先天性心臟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④伴惡性腫瘤的患者;⑤伴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⑥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檢查的患者。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資料 所有臨床資料均統(tǒng)一由作者本人對其中的信息進行逐項提取。其中基本臨床資料指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BMI(kg/m2)=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肥胖:BMI≥28 kg/m2],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吸煙>20 支/d、煙齡≥20 年或吸煙指數(shù)≥400 年支定義為有吸煙史)。高血壓診斷根據(jù)2020 年國際高血壓學會全球高血壓實踐指南,非同日多次重復測量顯示:診室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 和(或) 診室舒張壓≥90 mm Hg。糖尿病診斷根據(jù)2020 年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相關標準進行判斷:①空腹血糖>7.0 mmol/L;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 血糖>11.1 mmol/L;③隨機血糖>11.1 mmol/L,上述三項符合任意一項則可確診。目前診斷冠心病常用的檢查方式以CCTA 和有創(chuàng)冠狀動脈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為主,ICA 為冠心病診斷金標準,但因其有創(chuàng)性、時間長、費用高等缺點,在臨床應用中患者接受度低。而CCTA 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可用于治療前評估或者有危險因素人群篩查,更容易被廣大人群接受。根據(jù)CCTA 結果分為中度狹窄組:1 支或2 支冠狀動脈狹窄≥50%,<75%;重度狹窄組:1 支或多支冠狀動脈狹窄≥75%。針對臨床擬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實施CCTA 檢查,使用飛利浦128 排螺旋CT 診斷儀,在檢查前應常規(guī)對患者心率進行檢測,若心率≥70 次/min,需要予以美托洛爾口服,以確保心率降低并維持在適宜水平。
1.3.2 實驗室指標
1.3.2.1 血脂指標 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嚴格參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的相關內(nèi)容,對高脂血癥患者進行診斷和分類,即TC≥5.18 mmol/L 或TG≥1.7 mmol/L 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1.04 mmol/L 或LDL-C≥3.6 mmol/L。
1.3.2.2 血小板參數(shù) 包括血小板計數(shù)(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壓積(plateletcrit,PCT)、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對所有觀察對象接受任何藥物治療前進行血液檢測,PCT、PLT、MPV、PDW 均進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使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抗凝劑的真空采血容器采集并保留2 ml外周靜脈血,流式細胞法;PDW 檢測方法為二磷酸腺苷誘導,通過枸櫞酸抗凝,800 r/min 離心10 min,應用比濁法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 檢驗,多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臨床資料及血脂指標比較 三組的性別、年齡、BMI、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TC、TG、LDL-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臨床資料及血脂指標比較[n(%),]
表1 三組臨床資料及血脂指標比較[n(%),]
注:三組比較,P>0.05
2.2 三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 三組PLT、PDW、MPV、MAR 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三組PC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度狹窄組和中度狹窄組的PDW、MPV、MAR 均高于對照組,PLT 低于對照組;重度狹窄組的PDW、MPV、MAR 均高于中度狹窄組,PLT 低于中度狹窄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
表2 三組血小板參數(shù)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中度狹窄組比較,bP<0.05
冠心病患者在出現(xiàn)急性事件之前,通常處于“穩(wěn)定”的“慢性”病變狀態(tài),但其潛在的病情狀態(tài)并不“穩(wěn)定”,比較典型的表現(xiàn)可能就是因斑塊破裂等導致的急性動脈栓塞[7]。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發(fā)布了《2019 年歐洲心臟病學會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管理指南》[8],該指南將冠心病重新分類為慢性冠狀動脈綜合征(CCS)、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CCS是臨床中冠心病的常見表現(xiàn),包括了如無癥狀心肌缺血、微循環(huán)病變、血管痙攣等冠心病的不同進程階段,目前我國并無準確的大規(guī)模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但在2016 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統(tǒng)計CCS 的發(fā)病率是心肌梗死的2 倍,預計在2030 年達到成人的18%[9]。ACS 則包括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臨床中ACS 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持續(xù)性胸痛、大汗,分別占66.4%、63.7%,這也是心臟急性缺血的表現(xiàn),更容易引起人們重視。因此,冠心病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累、冠狀動脈循環(huán)功能改變組成的動態(tài)過程,包括了相對穩(wěn)定期、不穩(wěn)定期。
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多個危險因素,前3 位因素依次為吸煙、超重/肥胖、高血壓;其次是糖尿病和血脂異常。除了上訴危險因素,年齡、性別和遺傳等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控制傳統(tǒng)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新的影響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預防[10]。為避免上述危險因素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均衡了不同組別之間協(xié)變量分布,經(jīng)統(tǒng)計檢驗表明組間臨床資料及血脂指標分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ICA 作為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多依賴于造影顯示的狹窄情況,但輕中度斑塊并不容易檢測到狹窄。CCTA 對斑塊的診斷有更高的準確性,尤其隨著醫(yī)療器械的不斷進步,多排螺旋CT 因高速、高清得以在臨床中推廣應用,CCTA 的檢查也越來越廣泛和準確,且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冠狀動脈CT 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在有條件的地區(qū)或可作為高風險人群的篩查方式。本研究應用128 排螺旋CT 進行檢查,以CCTA 顯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對冠心病病變嚴重程度進行分組,較應用臨床癥狀分組具有更高的客觀性和可重復性。
血小板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圓盤狀小塊胞質(zhì),平均壽命7~14 d,具有粘附、釋放、聚集、收縮、吸附等功能作用。血小板相關的參數(shù)包括PCT、PDW、MPV、PDW、MPV,是能反映血小板體積的指標[11]。MPV 能夠體現(xiàn)出骨髓巨核細胞增殖與代謝情況,這和血小板所具有的超微結構與功能活性具有重要關系。相關研究表明,大血小板含有更多糖原、腺嘌呤、核苷酸和正磷酸鹽,其功能活性也非常高[12]。小血小板含有低糖原、蛋白質(zhì)、酶和血小板顆粒,其功能和活性也較差。血小板的體積隨著其活化而增加,當PDW水平增加時,可能提示了網(wǎng)狀血小板代償性增加。同時,活化血小板也會釋放各種介質(zhì),從而增加血栓事件的風險。還有研究顯示,進行血小板活化檢測有助于預測心血管事件,甚至遠期死亡率。隨著血小板的不斷激活,其形態(tài)由原始的盤狀逐漸變成矛狀,導致偽足、體積增加。MAR 水平則提示了出血性血栓的形成程度。因此,監(jiān)測血小板形態(tài)學參數(shù)可以間接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PLT、PDW、MPV、MAR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三組PC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度狹窄組和中度狹窄組的PDW、MPV、MAR 均高于對照組,PLT 低于對照組;重度狹窄組的PDW、MPV、MAR 均高于中度狹窄組,PLT 低于中度狹窄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MPV 水平的升高提示血小板體積增加,其大小同時也反映出骨髓中局核細胞增生情況,還與循環(huán)中血小板壽命、功能存在著密切關系[13]。血小板在血栓形成期間逐漸被消耗,造成PLT 水平降低;此時,骨髓巨核細胞緊急動員,促使新生大體積血小板釋放,造成血液中血小板大小不等,增加PDW 水平[14]。因此,在冠心病進程中,因血管內(nèi)皮損傷引起血小板激活,其活性增強、體積增大,在病變部位不斷聚集成為血栓,造成冠狀動脈堵塞后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并發(fā)癥。而PLT 減少是因為冠狀動脈內(nèi)不穩(wěn)定斑塊出現(xiàn)破裂,在血管損傷部位粘附越來越多的血小板,增加了消耗,則短時間內(nèi)PLT 急劇降低。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冠心病患者MPV 升高、PCT 降低,能夠反映出病變部位出現(xiàn)了血小板消耗,同時也代償性產(chǎn)生了大量的網(wǎng)狀血小板[15]。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病變進程中,血小板具有關鍵性作用,由于血小板激活后體積增加,臨床可能檢測到MPV、PDW 水平增加,且因病變部位的消耗出現(xiàn)PCT降低。冠心病患者從穩(wěn)定型慢性冠狀動脈病變到不穩(wěn)定型慢性冠狀動脈病變,最后到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屬于持續(xù)性、動態(tài)的病理過程,在此期間大量血小板不斷聚集、粘附,加之釋放反應的增加,還會造成血小板形態(tài)的改變,主要體現(xiàn)為血小板參數(shù)的變化。本次研究報告中對冠心病患者與CCTA 結果陰性患者均進行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參數(shù)會異于CCTA 結果陰性患者,因此,檢測血小板參數(shù)對于預防與早發(fā)現(xiàn)冠心病具有重要臨床價值。本研究樣本量不大,同時也可能存在一定選擇偏倚,今后還需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研究證實血小板參數(shù)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