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譜(蘭州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學界對太極圖像②歷史上有多種稱為太極圖的圖像,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最為常見的陰陽魚太極圖。起源的研究較多。傳統(tǒng)認為五代北宋陳摶創(chuàng)先天圖,即先有易學思想,然后有太極圖,見于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周敦頤《太極圖說》、朱熹《周易本義》等宋儒著作;古代也有如黃宗炎《太極圖說辨》所論太極圖來源于道教的觀點,以及胡渭《<易圖明辨>題辭》所論易學圖像與易學思想屬于兩種學問等觀點。但不管是否將太極圖與易學思想視作密切相關,這些觀點的角度都建立在先有易學后有太極圖的認知基礎上。基于此,胡建升談道:“在沒有《周易》書寫文本之前,陰陽太極的思想是否就不存在呢?如果存在,原初居民又沒有文字,那么,他們用什么符號方式將其表達出來呢?”[1]胡氏強調在原始圖紋中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陰陽太極思想存在的符號,即在陰陽觀念追溯中除對文獻文本進行探討外,③如“源于生活實踐說” “源于易經(jīng)說” “源于歷法說” “源于男女生殖崇拜說” “源于占卜說” 等。也進行圖像學的考察。
近年也有學者開始從這一角度展開研究,如王仁湘將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顏色相間、石家河遺址兩面神玉雕陰陽刻法共存視作“陰陽共生”“陰中陽與陽中陰”等陰陽觀念的體現(xiàn);[2]李遠國認為,馬家窯文化陶瓶上雌雄同體人像及彩陶上顏色相間紋飾也當視作陰陽觀念的體現(xiàn);[3]陳望衡認為凌家灘玉版上的尖與圓、角和孔的數(shù)字以及玉鷹上的豬和鷹都體現(xiàn)的是陰陽觀念;④其將玉版方中有圓、圭壯物尖形梯形、實尖虛尖的圖案視作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成、陰陽相反等思想的體現(xiàn),將玉版上八下四的孔數(shù)聯(lián)想到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想,將玉鷹和豬的組合飾品中鷹與豬分別視作為陰陽象征物。參見《江淮論壇》2013年第4 期陳望衡的《史前中華陰陽觀念的萌生》第5-14 頁。還有張金平以玉璇璣、玉琮、八角星紋、魚鳥圖、墓葬朝向等為據(jù)探討《易》學陰陽交易觀、陰陽各歸其類觀和尚陽觀的淵源,將陰陽觀的淵源上溯至史前時期。[4]但這一類研究成果與其說是對太極圖淵源的探索,不如說是針對陰陽思想觀念的圖像學溯源,其列舉的大量圖案紋飾與后世太極圖大多不具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前述以顏色相間、梯形圓形等為陰陽思想的觀點,即上文所提到的將陰陽圖像與陰陽思想分為了兩種學問。正如張其成認為,原始時代的這些圖紋只不過是太極圖的思想淵源,而從中并不可能直接演變?yōu)樘珮O圖,“太極圖到底源自何圖?最早的太極圖為何時何人所作?實際上已無確切的考證依據(jù)”。[5]
學界近來也開始注意到陰陽圖像(太極圖)與陰陽觀念共同的淵源問題,從圖像出發(fā)探討陰陽太極圖的圖像、思想淵源,如蘇開華認為太極圖淵源于新石器時代廣泛存在的“卐”符號,和陰陽太極圖一樣,都是代表旋轉、重復的“S”形圖像。[6]李遠國除上述提到的彩陶顏色相間體現(xiàn)陰陽的觀點外,還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種圖式的太極圖,如最古老的太極圖是陶紡輪上的圓形紋飾,還有對鳥、雙魚紋等。[3]從上述學者所舉圖像來看,與后世陰陽太極圖最相近的是紡輪旋轉紋,但很難在思想上將紡輪紋飾與陰陽觀念結合起來,從紡輪的功能和運行動作來看,其上旋轉紋更似對紡輪運轉動作的復刻。
本文旨在基于學界目前的研究成果,從認知考古學角度梳理相關考古材料,通過對太陽鳥旋轉紋飾的抽象化過程進行梳理,以期說明太極圖來源于太陽鳥旋紋,這也與陰陽思想來源于太陽、四季運轉的觀點相符合。以此證明陰陽觀念不僅在前文字時期能找到反映其思想的圖像,而且這一圖像即是太極圖像的母型。筆者希望本文能為陰陽思想、圖像淵源合一的追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圖1 賈湖遺址刻符龜甲與長江流域太陽崇拜 1.秭歸東門頭遺址的太陽人石刻;2.跨湖橋遺址T202②:9太陽紋;3.賈湖遺址H190:2AⅢ;4.八十垱遺址陶支座刻劃紋拓片T43(19):23;5.賈湖遺址刻符龜甲M344:18;6.賈湖遺址刻符龜甲M335:15;7.城背溪遺址A型花瓣狀口沿盆H1:6。
人們對太陽的重視,一方面是出于對熱量、光明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對以太陽位置、運轉判斷季節(jié)流轉的依賴。日夜流轉和太陽視運動使人們認為太陽每天都在進行有一定規(guī)律的運轉行為,如《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盵9]渾天說認為太陽等天體東升西落后又從地的背面回到原位,見《晉書·天文志》引《渾天儀注》“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如車轂之運也”。[10]281所以在太陽運轉、日夜交替的思想背景下,人們開始對日出、日落進行祭祀崇拜,如商代甲骨文中對出日和入日的祭祀:①辛未,又于出日,茲不用;[11]4061②丁巳卜,又入日;[11]4250③出入日歲三牛;[11]3913這三版卜辭是對出日、入日進行侑和歲的祭祀。
除了日夜交替現(xiàn)象、太陽每天視運動的東升西落外,人們通過對日影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太陽位置與季節(jié)的對應關系,如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的目前所見世界最早的天文臺,就是在臺上觀測點通過立柱縫隙來觀測日出方位,以確定季節(jié)。①武家璧等學者借助該遺址用天文方法進行了觀測,得出結論:陶寺夯土建筑ⅡFJT1 的E2 縫、E12 縫,在角分數(shù)量級上分別對應冬至和夏至的日出方向,而且在考古學所確定的年代(41 個世紀前),其符合程度遠比今天好。這就強有力地證明,陶寺IIFJT1 半圓臺和狹縫,是古人精心設計用來觀測日出方向以確定季節(jié)的,即用于觀象授時,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觀象臺遺址?!浼诣?,陳美東,劉次沅:《陶寺觀象臺遺址的天文功能與年代》,《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08 年第9 期,第1272 頁。隨之也存在對這一太陽運轉行為的崇拜行為,如杞縣鹿臺崗遺址龍山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自然崇拜遺址兩處。其中Ⅱ號遺跡(圖2)位于Ⅰ號遺存東北約33 米處,是由11 個圓形土墩組成的一個大圓圈,最大直徑4.4—4.5 米。其中部為一大圓墩,直徑約1.48 米,深0.4 米;周圍分布有10 個直徑0.6—0.65 米、深0.4—0.5 米的小圓墩。在西南部圓墩外側約2 米處,發(fā)現(xiàn)一處與Ⅱ號遺跡同時期的長方形房基F16,該房北墻西端有一門道正對著Ⅱ號遺跡,二者應有一定關系。[12]關于鹿臺崗遺址Ⅱ號遺跡的性質,學術界已有研究。劉春迎認為是專門祭祀太陽神的祭壇,與史前人們對太陽的認識有關。太陽東升、西落,一天中的顏色和大小都在不斷變化,一年四季太陽的溫暖程度和在天空的位置也不同,特定的氣象條件會導致天空偶爾出現(xiàn)“幻日”現(xiàn)象,古人因對自然現(xiàn)象無法理解而產(chǎn)生多個太陽的思想。[13]賀輝則認為Ⅱ號遺跡應該是一處祭壇群,由中間一個大壇和周圍十個小壇的圓形祭壇組群。[14]雖然筆者不認為多個太陽的觀念來源于幻日,但認可該遺址的布局圖像是多個太陽的指代,古籍中有此類描述,如《淮南子·本經(jīng)訓》:“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堯乃使羿……上射十日?!盵15]我們認為,Ⅱ號遺跡由十一個圓墩組成,當是十月太陽歷的天文表現(xiàn)。現(xiàn)西南地區(qū)的彝族人仍然使用十月太陽歷紀年。[16]遺跡東南部圓墩外側厚2 厘米的燒灰,應是當時一種火祭儀式的遺留,宗教人員或在此處用火祭祀太陽神?!墩摵狻ぴ懶g》中有“日,火也。在天為日,在地為火”的記載,[17]382古人把火與太陽結合來說,認為太陽就是天上的火。故Ⅱ號遺跡應是專門用于祭祀太陽神的天文祭壇,反映的是十月太陽歷背景下對體現(xiàn)季節(jié)流轉的太陽運動的崇拜。
圖2 鹿臺崗遺址Ⅱ號遺跡
上述太陽的運行就是陰陽概念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陰陽最初即是指代某處是否有太陽光照,《說文》:“陰,水之南,山之北也。注云:日之所照曰陽,然則水之南,山之北為陰可知矣。”[18]商代甲骨文中也有“戊戌卜,其陰乎?(翌)已啟,不見云”[11]2707的記載。《詩經(jīng)·公劉》在談到周祖擇地時“既景迺岡,相其陰陽”。[19]453同時,太陽位置的變動也帶來了陰陽互動的趨勢。在一天里,日出日落帶來了晝夜之分,《禮記·祭義》說:“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盵20]1217《易·系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盵21]張勁松認為人們出于對太陽的關注,因傍晚太陽落下后為昏黑夜,早晨火紅的太陽出來為白天;無陽光的山洞黑暗,有陽光的外界明亮等,萌生了陽光無有之象的黑與紅、白相反而對的陰陽觀念。其后又產(chǎn)生白天因太陽被云層遮擋光色暗弱,而云開見日則光照強烈的光色明暗比對陰陽觀念。[22]在一年里,太陽位置和陽光多少的不同帶來了季節(jié)的變化,所以《詩經(jīng)·七月》說“春日載陽”,[19]221《黃帝內經(jīng)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是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23]易學專家蕭漢明即認為人們選擇向陽的方位居住,自然是在長期的生活中感受到向陽面(陽)比背陽面(陰)暖和,因此陰陽觀念出現(xiàn)以后,理應在向背的意義上引申出寒溫的差別,進而由一日、一年的氣溫差,擴展為對陰陽升降和陰陽分布的理性說明。[24]
和陰陽觀念一樣,太極圖的出現(xiàn)也與太陽運行活動有關,其圖像的雛形來自同樣指代太陽的太陽鳥紋飾。前文已經(jīng)提到,李遠國等學者將陶紡輪上的旋紋視作最早的陰陽太極圖,黃亞平也持該觀點,但黃氏在文中也承認屈家?guī)X文化彩繪陶紡輪上所謂的“太極紋”很可能僅與表現(xiàn)旋轉概念有關,其與石家河文化早期成熟的“太極紋”表示原始的“陰陽”觀念尚有一定的區(qū)別。[25]正如筆者在前言所談到的那樣,紡輪的使用本就具有旋轉形式,很難將紡輪紋飾與陰陽太極紋聯(lián)系起來。在前述觀點的基礎上,黃氏又認為在石家河文化時期,具象的鳥紋隨著原始陰陽觀念的產(chǎn)生,已經(jīng)逐步過渡為抽象的太極紋圖案。筆者認為,其觀點雖已提到陰陽觀念、太極圖、鳥紋存在關聯(lián),但一方面,作者沒有討論陰陽觀念是如何出現(xiàn)的,其最早形式是什么,另一方面,其認為旋紋最初僅為紡輪旋轉的體現(xiàn),是在太陽鳥神話觀念下將相關思想注入這類紋飾中,即先有鳥紋,然后因為已出現(xiàn)的陰陽觀念的影響而抽象為了太極紋。這混淆了陰陽觀念與鳥紋的前后順序,及其內在關聯(lián),也沒有談到陰陽觀念如何使鳥紋抽象化為太極圖,將陰陽、太極圖的精神內涵與太陽、鳥季節(jié)流轉的現(xiàn)象相剝離了。
筆者認為,人們對太陽的崇拜與稻作相關,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尤其在農(nóng)業(yè)起源時代。在古代先民的認知和神話傳說中,太陽作為物體東升西落是因為有鳥的馱載,如《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9]漸漸地,人們將太陽與鳥合二為一,這種太陽鳥又被稱為“金烏”?!墩摵狻吩唬骸叭罩杏腥銥?,月中有兔、蟾蜍。”[17]174在新石器時代,鳥形雕塑、紋飾出現(xiàn)較早,如北埝頭遺址鳥首支架形陶器,順山集遺址鳥形紅陶,[26-27]至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xiàn)太陽、鳥的結合紋飾,如陜西華縣泉護村、河南陜縣廟底溝等遺址的陶器上描繪有較為清晰的鳥馱載太陽的圖案。[28-29]高廟文化時期,如高廟遺址、松溪口貝丘遺址、瀘溪下灣遺址等處,大量發(fā)現(xiàn)鳳鳥負日(圖3)、“太陽”“神鳥”等紋飾圖像。[30-32]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遺址中,太陽與鳥結合在了一起,該遺址M15中出土一件背壺,中間繪有一圓形太陽,然后在太陽周圍繪出幾條粗線共同組成一個鳥的形狀(圖4 左)。[33]這類太陽鳥合體的紋飾在漢代馬王堆帛畫中依然存在。[34]
圖3 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太陽鳥圖案
圖4 右:金沙遺址四鳥繞日金箔圖案
圖4 左:大汶口遺址太陽、鳥合體圖案
鳥與太陽結合成了太陽鳥,與太陽同為農(nóng)業(yè)崇拜的對象,太陽鳥也是知時鳥,為農(nóng)民提供季節(jié)預示。進入農(nóng)耕時代,在歷法出現(xiàn)之前,人們需要通過總結自然規(guī)律來判斷農(nóng)時,依據(jù)相似律①原始人在發(fā)現(xiàn)一個事件總是緊隨著另一事件而出現(xiàn)后,認為只要復原一個事件,另一個事件也會隨之出現(xiàn),掌握了事物這類關聯(lián)的奧秘,就可以達到預測的目的。進行總結之后,人們認識到鳥類的來去代表著時節(jié)的變化。正如《春秋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杜預注:“鳳鳥知天時,故以名歷正之官?!盵35]故《月令》會記有“孟春之月……鴻雁來”“仲春之月……玄鳥至”“仲秋之月……玄鳥歸”等,[20]409人們通過鳥類活動來判斷農(nóng)時,陸游《鳥啼》詩中就言:“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guī),春耕不可遲……”[36]民族志中仍存有此類記載,如藏族《白琉璃》一書中說:“大致節(jié)氣為:冬至后1 個月零7 天烏鴉筑巢;此后1 個月零8 天始見野鴨、雁等;此后15天就是春天,地面漸暖,鶴也飛抵西藏;此后21 天水鷗到來,天氣日益暖和;此后7 天適播種……”[37]
綜上,鳥類的季節(jié)性遷徙以及太陽鳥傳說使得鳥類的行為成為季節(jié)流轉的指代,所以與季節(jié)流轉、太陽位置變化密切相關的陰陽觀念也可以通過鳥類行為來體現(xiàn)。從新石器時代相關圖像來看,陰陽太極圖極可能就是太陽鳥旋轉紋飾的抽象化圖像。
石興邦在《有關馬家窯文化的一些問題》一文中認為,在馬家窯文化主要幾何紋飾的演變中,“螺旋形紋飾是由鳥紋變化而來的,波浪形的曲線紋和垂障紋是由蛙紋演變而來”。[38]其梳理了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的鳥紋演變軌跡(圖5),揭示了鳥紋與旋轉紋的關聯(lián)。喻仲文提出了不同意見,在《先秦藝術思想史》中將馬家窯彩陶中螺旋圓圈紋視作生命誕生圖像的模擬,認為螺旋圓圈紋旋渦中心的同心圓圈和卵點圓圈是蛙腹、蛙卵的形象,象征著新的生命。[39]喻氏生命循環(huán)的觀點過于抽象哲理化,很難說是旋紋最初的精神內涵,而且旋紋的流動性形態(tài)與蛙紋截然不同。
圖5 廟底溝類型彩陶紋飾演變
對旋轉紋原型及精神內涵進行探討的學者還有王仁湘先生,與石興邦先生不同,王氏認為彩陶上的旋紋可能表達的就是太陽運行的方式,或者還有它運行的軌跡,甚至還表達有某些特別的天象。但王氏也指出在有些彩陶上單旋紋的旋心部位,繪有太陽鳥;與雙旋紋一起出現(xiàn)的圓形圖案內,也有類似太陽鳥的圖形。[40]這是借助太陽鳥紋飾來佐證旋紋為太陽之象征。筆者更認可石氏觀點,這類紋飾是鳥紋的演變,但筆者認為這類鳥紋屬于太陽鳥,①嚴文明先生曾指出:鳥紋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發(fā)展,到馬家窯期即已開始旋渦紋化,而半山期的旋渦紋和馬廠期的大圓圈紋,形象擬似太陽,可稱之為擬日紋,當是馬家窯類型的旋渦紋的繼續(xù)發(fā)展??梢婙B紋同擬日紋本來是有聯(lián)系的?!獓牢拿鳎骸堆錾匚幕芯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322 頁。其雖然不是太陽紋,但其精神內涵即王氏所論的太陽的運行,只是這種紋飾的原型不是太陽的運行圖像,而是代表太陽的太陽鳥紋飾。成都金沙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太陽鳥金箔圖案[41](圖4右)或也表達了鳥紋的旋轉運動與太陽運行的相關性。
在太陽鳥旋紋的基礎上,仰韶文化的彩陶上還出現(xiàn)了大量對鳥紋(圖6),除上述石興邦所列舉的最后幾類鳥紋呈對鳥形式外,李新偉也總結了仰韶文化其他地區(qū)的對鳥旋紋。筆者認為,太極圖最早的圖像淵源或是兩只馱載太陽的鳥紋纏繞飛翔的圖像,象征太陽在一天、一年中的運轉。②前言提到蘇開華認為陰陽太極圖淵源于新石器時代廣泛存在的“卐” 符號,和陰陽太極圖一樣,都是代表旋轉、重復的S 型圖像。(蘇開華:《遠古太極圖揭秘》,《東南文化》1995 年第2 期,第30-37 頁。)該觀點亦有道理,不過,“卐” 與太極圖相關的原因首先是“卐” 屬于太陽崇拜的體現(xiàn)形式,蔡英杰就認為“卐” 字紋是八角星紋的簡化變形,象征著太陽循環(huán)、四季更替。(蔡英杰:《太陽循環(huán)與八角星紋和卐字符號》,《民族藝術研究》2005 年第5 期,第16 頁。)故“卐” 是與太陽鳥紋一樣的太陽運轉的象征,而非單純的旋轉、重復。單以圖像來看,“卐” 紋可能是上古陰陽圖像的一種,但太陽鳥紋的抽象旋轉紋更似太極圖之淵源。
圖6 仰韶文化彩陶對鳥紋
綜上,陰陽觀念的產(chǎn)生與太陽運行有關,陰陽概念、陰陽交互變化是太陽光照與否、位置不同及其對應的季節(jié)流轉的抽象表達。太極圖并非陰陽理論哲學化之后的產(chǎn)物,而是和陰陽觀念一樣都是太陽運行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是太陽鳥飛翔運轉的抽象圖像,其雛形是鳥紋抽象化之后的對鳥旋轉紋(圖7)。雖然很難說新石器時代的旋紋就等同于宋代才始見記載的太極圖,但其旋轉運動的圖像趨勢以及圖像蘊含的陰陽觀念是和后世太極圖一致的。正如王仁湘先生所論:“雖然我暫時還無意像有些研究者那樣,將太極圖形的出現(xiàn)追溯到如此久遠的年代,但卻相信古代中國人類似的形象宇宙觀在仰韶文化時代一定已經(jīng)形成了。”[40]
圖7 從太陽崇拜到太陽鳥旋紋(太極圖)
圖片來源:
圖1:1.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文物局:《秭歸東門頭》,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75、77頁;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北京:長征出版社,1997年,第13頁;3、5、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賈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222、446頁;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頭山與八十垱》,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300頁;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都城背溪》,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20頁。
圖2:鄭州大學文博學院,開封市文物工作隊:《豫東杞縣發(fā)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40頁。
圖3:劉俊男:《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宗教文化及所反映的文明進程述論》,《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第150頁。
圖4: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大汶口 新石器時代墓葬發(fā)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年,第73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遺址Ⅰ區(qū)“梅苑”地點發(fā)掘一期簡報》,《文物》2004年第4期,第7頁。
圖5:石興邦:《有關馬家窯文化的一些問題》,《考古》1962年第6期,第326頁。
圖6:左:張朋川:《中國彩陶圖譜》,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61頁;右:李新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對鳥”主題》,《中原文物》2021年第5期,第86-94頁。
圖7: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