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存在的難點,并進一步分析了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難點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針對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的難點提出對策:重新梳理教學內容,提高教案合理性;注重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升知識連貫性;做好探究小組劃分,加強實驗合理性;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實現(xiàn)知識遞進性。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難點;教學對策
作者簡介:馬慧?。?994—),女,陜西省西安市西安涇河工業(yè)區(qū)中心學校。
壓強是一個常見的物理概念,蘇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將各類壓強現(xiàn)象與浮力等關聯(lián)性知識點整合成了一個單元,其中液體壓強是其中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固體壓強的理解較為順利,而液體壓強由于和深度、液體密度以及重力常數(shù)等有關,在教學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很難掌握液體壓強知識的核心要點。本文主要針對該課的教學難點及對策進行研究。
一、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存在的難點
第一,課程銜接問題。在固體壓強的教學中一般利用物體的壓力效果來表示壓強,便于學生觀測、理解,而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密度、重力等有關,部分學生難以做好思維轉換,因此如何做好知識點過渡成了教學難點之一。第二,公式測算問題。液體壓強公式的計算比固體壓強公式計算復雜得多,部分學生難以理解液體壓強公式的機理。第三,實驗操作問題。液體壓強很難通過肉眼直接觀測到,因此需要借助相應的測量儀器進行實驗,而班級內的學生實驗操作水平不一,會導致實驗過程較為被動。第四,知識應用問題。新一輪教育改革提出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因此如何對液體壓強這一課的知識點進行拓展,并加強這些知識點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也成了教學的重難點之一[1]。
二、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難點成因
(一)教材內容編排仍需改進
雖然當前的初中物理教材將相關知識內容進行了整合,但串聯(lián)瑣碎知識點的主線不明顯,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邏輯斷層的現(xiàn)象。蘇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壓強和浮力》這一單元共有五個課時,其中三個課時都是關于壓強的內容,因此可以看出壓強知識是本單元的重點,應通過相應的物理歷史事件或者定律將其有效串聯(lián)。但當前除了滬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其他版本的教材缺乏對帕斯卡定律的詳解,造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找到合適的課程導入素材,課程之間的銜接性不強,使得學生很難準確理解液體壓強知識[2]。
(二)學生受到慣性思維誤導
在同一單元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很難從前一節(jié)課的學習思維之中跳出來,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容易受到其他概念的影響,最終混淆各類知識點,在考試過程中不能清晰理解和判明題意。在學習液體壓強之前,部分學生在腦海中已經有了對力、壓力以及壓強等知識與實驗經驗的累積,在學習液體壓強一課時便受到慣性思維影響,將固體壓強的相關計算方法以及理論概念套用在液體壓強的測算上,如認為液體的質量越大,所產生的壓強就越大,或者容器底面積越大,壓強就會越小,等等。
(三)實驗內容不符合學情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在學習物理或者化學的知識時,單憑理論化的知識內容,很難建立起相應的學科思維,必須通過實驗來對知識內容進行具象化理解。然而,當前教材中所設置的實驗內容較為單一。例如,一些初中物理教材中提及了微小壓強計,這一實驗器材對于學生理解內部同一深度壓強相等以及液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強等知識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其具體原理比較復雜,還涉及玻意耳-馬略特定律,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高了難度。
(四)液體壓強知識較為抽象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液體壓強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學習液體壓強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學會轉換物理思維,還要學會利用等效替代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究。學生不僅要掌握力的作用效果,還要了解液體的密度、質量以及重力、面積等。可以說,液體壓強知識內容集物理、化學和數(shù)學知識于一體。雖然學生在課堂中是主體,但教師是主導因素,教師如果沒有提高教學活動和方法的適應性,就很難讓學生理解液體壓強的內在機制。
三、突破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難點對策
(一)重新梳理教學內容,提高教案合理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學工具。然而,有些教師過于依賴教材編排,其教案設計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進行,因此有時會出現(xiàn)教學知識點斷層、知識銜接較差等現(xiàn)象。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液體壓強這一課與大單元內容進行合并。教師可以設置具有探究意義的大概念、大任務和大項目,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從而減少設計落差和實施落差,精準地傳遞學習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帕斯卡定律串聯(lián)關于液體壓強的知識點,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課前做好預習;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相比于“填鴨式”教學,這種方式更能讓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3]。
同時,教師要注重課程結構的編排。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全面展示液體壓強一課的內容,常常在課堂中設置重復的實驗項目,造成一些學生對物理實驗缺乏興趣,容易出現(xiàn)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固,無法記住核心知識內容的情況。因此,建議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等發(fā)散式工具,將本課中復雜瑣碎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例如,教師可以將課程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液體壓強產生原因說明、液體壓強內部規(guī)律探究、液體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將理論知識、實驗環(huán)節(jié)和知識拓展有機結合,提高知識點之間的銜接性。例如,在進行液體壓強產生原因說明時,教師需要講授液體重力計算,并將其與內部規(guī)律中的影響因素相銜接,引入相應的計算公式,然后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二)注重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提升知識連貫性
有時候,為了縮短教學時間,教師可能會忽略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然而,如果教師一上來就直接講述新課內容,不僅無法了解學生對先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會影響接下來的教學效率。因此,建議教師重視課前導入內容的編排,設計有效的課前復習環(huán)節(jié),如通過PPT、動畫等方式,總結上節(jié)課學習內容,并引出關鍵問題,以促使學生在思考中整合知識。
例如,在PPT中展示一個放在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它會對支撐物的表面產生壓力;而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因此,將液體放入容器中,它是否會對容器的底部、側面或內部產生壓強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與同學一起探討這個問題,并記錄探討結果。隨后,開展簡單的實驗,例如讓學生將手伸入裝滿水的塑料筒型器皿中,或讓學生將四周打孔的塑料瓶放入塑料筒型器皿中并提起,讓他們感受液體壓強的大小。經過前期的引導和鋪墊,學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興趣,結合與同伴的互動和研討,他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提高分析和表達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后期理論性內容的講解。
(三)做好探究小組劃分,加強實驗合理性
在新時期背景下,物理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基礎知識的講授上,應該引入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以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踐性,結合學習小組的劃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與合作意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攻克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分層教育的相關方法,將班級內的學生依照能力傾向、學習水平、實踐能力等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每個實驗小組選擇一名綜合實力較強的學生作為組長,下設各個層次的組員,以保證每個實驗小組的學習水平一致。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長進行組內學習任務的分工,如有的學生負責實驗記錄,有的負責操作,有的負責撰寫實驗報告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有利于學生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等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實現(xiàn)物理課程教學的綜合性與全面性。
微小壓強實驗是液體壓強教學中的重點探究內容之一。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U型管壓強計的測量原理和使用方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模擬仿真展示,讓實驗小組通過觀察和記錄自主設計實驗過程。教師應該在旁邊進行監(jiān)督和引導工作。這樣,有些學習小組即使不能順利完成任務,他們也可以通過對照其他學習小組,發(fā)現(xiàn)自己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我改進。有時候,學生無法通過U型管精準地看出液體壓強的具體數(shù)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氣壓傳感器對實驗進行改進,步驟如下:將數(shù)據(jù)處理器與橡皮膜探頭和氣壓傳感器相連→將探頭放置在空氣中→記錄大氣壓強值并將數(shù)據(jù)歸零→將探頭放入實驗液體中→觀察電腦屏幕中傳感器氣壓值的增長情況。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只有選擇張力適中的橡皮膜才能使得液壓增量與氣壓增量相近。因此,教師要向學生介紹相關測量儀器的靈活選擇方法,為后期液體壓強計算公式的講解打下良好的基礎[4]。
(四)合理選用教學方法,實現(xiàn)知識遞進性
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如LBL教學法、PBL教學法、CBL教學法等為教學帶來了許多便利?;谝后w壓強知識內容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PBL教學法與CBL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問題鏈,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以及實驗中探尋液體壓強機制。結合液體壓強產生原因、規(guī)律以及生活應用三大板塊,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問題一,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原因是什么?問題二,液體內部壓強有哪些規(guī)律?問題三,液體壓強原理如何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這些大問題,設置一些過渡性、探究性或者遷移性的題目,將它們與教學情境或實驗相融合,從而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合作探究的意識。例如,教師可設置過渡性問題:在微小壓強實驗中,有哪些實驗條件可能影響實驗結果?如何控制這些因素以保證實驗準確性?設置探究性問題: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什么?我們應如何利用實驗方法驗證這些因素的影響?如何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設置遷移性問題:U形管壓強計只能定性比較液體壓強的大小,如何利用固體壓強知識將定性比較轉化為定量數(shù)據(jù)?以上問題串聯(lián)可以保證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知識的銜接性,并且教師采用邊引導邊實驗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抽象化的知識內容。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物理教材進行了深度改革,對于單元和課程之間的知識點銜接性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加強教學現(xiàn)狀研究,并了解教材編排規(guī)律,采用連貫性的教學方法,使得各類知識點可以有效銜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的核心問題,打下物理學習的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愛生,包萬鳳. 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難點的形成及突破[J]. 教學與管理,2022(28):57-60.
[2]顧詩燕. 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問題鏈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3]李成超. 淺析初中物理液體壓強教學過程中常見問題及對策[J]. 新課程,2020(49):119.
[4]趙艷娟. 創(chuàng)新物理實驗教學? 構建智慧課堂:以“液體的壓強”一節(jié)為例[J].中學理科園地,2019,15(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