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世強
在社會發(fā)展的新階段,農村學校要拓展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眼界。這是新形勢下做好農村學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農村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是開闊農村學生視野、增加學生閱歷的過程,也是拓展農村學校思想教育渠道的有效方式。農村學??梢灾鲃咏M織研學旅行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更多地了解社會、體驗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同時,農村學校要將研學旅行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力抓手,要在積極探索研學旅行方式方法的基礎上,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手。教師要借助研學旅行,對學生開展正面思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農村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在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意識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和學校德育活動的必要補充。研學旅行是走出校門的集體活動,要組織這樣的活動,教師需要精心策劃,要研究確定研學旅行的目標任務、活動流程,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安全預案。尤其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興趣特點等巧妙地進行分組,給每個小組確定研學旅行的學習目標,以增強研學旅行的教學性。目前,農村學校發(fā)展趨于小規(guī)模、小班額,組織研學旅行往往包括幾個班級乃至全校的學生,這時候組織性、管理的層級性便很重要。
研學旅行的過程時時處處需要學生自律才能保證安全、順利。首先要守時、守紀律。因為是集體活動,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必須遵守安全紀律,乘車時要遵守乘車規(guī)范,乘車、吃飯、休息都要守時,才能保證所有的活動按時順利完成。其次要學會尊重。研學中要學會聆聽,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遵守場館紀律,尊重工作人員,不隨意觸摸文物古跡及場館設施設備等。最后是講秩序。每個人到公共場所都有維護良好秩序的責任和義務。不同的場館會有不同的參觀要求,研學旅行到各個場館,就要遵守各個場館的規(guī)范要求,做文明小公民。學生在集合、行程中要聽從教師和工作人員安排,動作整齊、迅速,吃飯、住宿要有秩序,能互相照應等。
我們可以將學生按組編排,分配到各個小組,以方便學生研學旅行中的活動。無論怎樣組織,只有每個學生高度自律,才能保證活動過程的安全和良好的秩序。
二、在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
現(xiàn)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多,農村小班教學過程中,學生分組交流的機會也少,平時學生不善于與他人合作分享。研學旅行本身就是師生共同學習和交流的過程,首先是師生間的協(xié)作配合。研學旅行是一種集體學習活動,學校每次組織研學旅行,所有計劃和方案的實施過程均需要每個學生的配合才能完成。
一次大型的研學旅行活動,可以確定多個學習任務,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去分別完成一些目標任務。這樣的話,一方面小組內的學生要明確任務,分工協(xié)作;另一方面,各個小組之間要互相配合,相互照應。當參與的人數(shù)較多的時候,學生之間需要分工負責,分組搜集某一個方面的資料,分組完成對一些資料的收集、整理。各個小組完成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后,為了增強研學旅行教學效果,最后應該設計一個分享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使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更加突出。
路途中水、食品、物品、工具的分發(fā)等,這些后勤保障工作也需要有專門的人負責。集體用餐時學生要有秩序,如果是自助餐或者是在研學旅行中自己動手做飯,那就更需要所有學生共同協(xié)作去完成。研學旅行中,如果需要住宿休息,還要分組搭配、互相提醒、安全警戒等。這些都需要大家通力協(xié)作,共同配合完成。平時學生也許輕易不會照顧別人,但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謙讓和相互照顧。所以研學旅行是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最有利時機,教師要抓住研學旅行的機會,讓農村學生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配合。
三、在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索精神
研學旅行,應該側重于研和學,“研”即研究、探索;“學”就是學習、領悟。研學旅行是在學生已有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從自然、科學、地理、歷史、人文諸方面給學生以探究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有目的的旅行中學習知識,所以研學旅行本身就是一個在實踐中學習的過程。開展研學旅行是把課堂搬到了社會、搬到了實景現(xiàn)場。研學旅行目的地的圖、景、文獻資料成為教育教學的素材,學生的所見所聞成為課堂和書本所學知識的見證和延伸?!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總會對新事物產生好奇心,對知識產生渴望、對未知領域產生探究興趣。對于農村學生而言,研學使他們既開了眼界,見到未曾見過的東西,又對書本學過但沒有完全領會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還了解了書本未曾學過的知識。走出校園研學旅行,學生心情放松了,好奇心促使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去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填補知識的欠缺。研學旅行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師要抓住研學旅行的實踐過程,啟迪學生,讓他們學會探索、懂得思考,讓學生用眼睛觀察所經歷的一切,用大腦思考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未知領域,即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精神。每次研學旅行總會觸動農村孩子的心靈,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探究心理,從而慢慢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四、在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
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研學旅行的任何一個目的地,都會從一個或者多個方面反映社會的歷史、時代的變化、民族的進步、國家的地位等。
愛國,需要了解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在敦煌,研學旅行首選地是敦煌博物館。敦煌博物館有絲綢之路歷史發(fā)展沿革等大量史料史實,這里有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不同時期的歷史見證物。到敦煌博物館研學旅行,學生經歷的是超越千年的時空對話,學生對中國這個偉大的文明古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聆聽歷史事實,學生感知的不僅僅是敦煌或者河西走廊的故事,而是整個華夏文明的歷史故事,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感知。只要學生耐心、細致地聆聽,基本可以了解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和傳播史,可以知道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的過去是怎么樣的,甚至可以感受到我們的祖先有著怎樣的生活,他們是如此勤勞、勇敢、智慧,他們?yōu)槿祟愇拿鞯陌l(fā)展進步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貢獻。身臨博物館,學生看到的每一件文物、聽到的每一個故事,都能使他們對歷史產生敬佩之情。這樣的研學旅行正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好時機。對農村學生而言,這樣的機會不是很多,但是只要組織學生去研學旅行,學生的思想一定會受到觸動,一定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五、在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鄉(xiāng)情結
研學旅行目的地的選擇可以由近及遠。當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看到家鄉(xiāng)的文物古跡、博物館、故居名屋、標志性建筑、文化企業(yè)等,無不產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如到陽關研學旅行,學生看到滄桑的歷史,重溫陽關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及重要地位,無不贊嘆民族的偉大,對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作為本地學生,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有了清晰的認識,對家鄉(xiāng)在歷史發(fā)展中的特殊作用非常感興趣,對敦煌的神奇之處、敦煌在華夏民族發(fā)展演變中的特殊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許多學生沒有到陽關的時候不知道家鄉(xiāng)有如此大的魅力,到了陽關才知道敦煌的歷史如此悠久。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由于有了莫高窟,敦煌才被稱為“東方藝術之都”。參觀莫高窟,游覽每一個洞窟,學生能感知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敦煌文化的豐富內涵,看到古代人民的勞動情景和智慧結晶。如到陽關研學旅行時,學生會穿越時空,體驗古代將士守邊的堅強意志,心情無比激動,對古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又如,研學旅行到地方民居古屋,學生可以體驗勞動人民的幸福生活,感悟古人的勤勞樸實。家鄉(xiāng)有這么多文化古跡,家鄉(xiāng)的歷史是這樣燦爛輝煌,足以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研學旅行培養(yǎng)學生的家鄉(xiāng)情結。只要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用心看、用心聽、用心思考,自然會領悟家鄉(xiāng)文化的巨大魅力,進而產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六、在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關于藝術的課程理念強調:“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及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聯(lián)系、融合的過程中,形成豐富、健康的審美情趣;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p>
到敦煌莫高窟研學旅行,洞窟中一幅幅靈動的飛天壁畫撲面而來,猶如天界的仙子下凡,活靈活現(xiàn)的塑像各具神態(tài),自然帶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如絲綢般流動的線條、千年變化的色彩、精美的雕刻藝術,給人的是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帶來的無窮魅力。即使是生長在敦煌這片土地上的農村學生,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產生深刻的認識,才能激發(fā)出藝術靈感。當學生到敦煌博物館研學旅行,博物館電子屏幕模擬展現(xiàn)古代絲綢之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古代人農耕生活、手工業(yè)活動的場景栩栩如生。這種現(xiàn)代藝術手段對古代社會和古人生活的場景加以還原,給人以視覺的享受,藝術的力量再次呈現(xiàn)。當我們到陽關研學旅行,觀看古代樂舞、扮演古人的角色、體驗古人的生活,戲劇藝術讓參加研學旅行的學生深受感染和熏陶。聽到陽關的風聲,學生仿佛聽到了古代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士擂鼓聲、戰(zhàn)馬嘶鳴聲,又會欣賞到不一樣的天籟之聲。
到莫高里工匠村研學旅行,學生來到藝術家創(chuàng)作雕塑作品時構造、成型、打磨、燒制、上色的現(xiàn)場,聆聽了解每一個藝術作品的制作過程,感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經歷,感受藝術的神奇魅力,同時對藝術創(chuàng)作者產生敬佩之情。隨著視野的開闊,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會快速提升。
七、在研學旅行中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社會歷史和風土人情,而且感受了很多自然界的風光。教師可以利用研學旅行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到鳴沙山月牙泉研學旅行,學生了解到沙泉共生、沙不掩泉的原因是當?shù)刈匀粴夂蚺c風向的原理所致,學生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無窮,深刻領會到大自然的力量。當了解到月牙泉的水位逐年下降是因為敦煌地下水位下降,月牙泉的生存與敦煌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息息相關時,大家都能感受到家鄉(xiāng)生態(tài)的脆弱。這個時候,我們都能夠體會到在敦煌節(jié)水是多么重要。這樣的環(huán)保講座勝過平時教師的幾十次說教。
到莫高窟研學旅行,講解員會講述莫高窟壁畫、雕塑的故事,其中所包含的歷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還會介紹壁畫、雕塑的歷史、制作、保護過程。當聽到莫高窟的保護特別不容易,是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創(chuàng)造、保護了價值無限的敦煌藝術,才成就了今天的敦煌時,學生贊嘆不絕。佛教的故事、壁畫的寓意,蘊含著古人對真、善、美的贊譽和褒揚,對假、惡、丑的斥責與唾棄。學生徜徉在藝術的殿堂,感受藝術的神奇,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自然的偉大。同時,關于壁畫對氣候、環(huán)境的要求,大家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學生會懂得,一千多年來敦煌干燥的氣候才使莫高窟壁畫得以如此完整地保存。我們作為后人,為了保存敦煌文化,必須做到先保護再利用,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在研學旅行中得到培養(yǎng)。
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環(huán)保意識的體驗。到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等地研學旅行,必須遵守場館的環(huán)保規(guī)矩,愛護公共財物等。例如,到光電園區(qū)參觀研學,學生可以了解為什么利用光電,光電的優(yōu)勢是什么。經過講解人員的介紹,學生明白了環(huán)保是未來的趨勢,人們越來越重視環(huán)境問題,無形中環(huán)保的種子在學生心中深深埋下。
總之,農村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又可以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陶冶學生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單位:甘肅省敦煌市郭家堡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