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智庫是知識生產(chǎn)和傳播的重要主體。文章結合元傳播和圈層傳播理論,從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和網(wǎng)絡傳播層面建構高校智庫知識傳播的模式,并提出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的理念與取向,即從價值取向看,人際傳播整合智庫知識傳播多元主體,從認知取向看,大眾傳播促進智庫概念性知識層級化,從情感取向看,網(wǎng)絡傳播凸顯傳播中人與技術的交融。在此基礎上,文章進一步闡述了高校智庫在知識傳播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以及如何促進知識思想的層級化和精準化傳播。
關鍵詞:多元;高校智庫;層級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7;G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3.03.01
2014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明確了高校智庫應當發(fā)揮5個重要功能:戰(zhàn)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yǎng)、輿論引導、公共外交。這5個重要功能共同指向一個重要的概念,即“知識”的生產(chǎn)與傳播。高校智庫既是知識的重要組織者、研究者、生產(chǎn)者,又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實踐者。新媒體時代,高校智庫如何在知識生產(chǎn)與傳播過程中發(fā)揮積極的主體作用,成為當前我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之一。
一、知識的傳播:我國高校智庫傳播的重要使命
哈貝馬斯認為,不管是社會知識還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知識,都來源于人類與自然、社會的初步接觸,同時它又反作用于社會勞動系統(tǒng)并促進其發(fā)展。[1]萊夫(Lave)將知識定義為“個人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行動或參與自我、身體、物質(zhì)和社會各個方面所構建的情境性知識”。[2]凡·迪克(Dijk V)將“知識”分為通用知識、公共事件知識、個人知識、個人經(jīng)驗、交際知識、個人對事件的理解、國家知識以及文化知識等。[3]知識在人類生產(chǎn)過程中經(jīng)過人的思考與修正,反思性知識轉化為生產(chǎn)性知識,最終,這些知識能夠轉化為社會進程的向?qū)?,成為形塑社會認知和促進社會結構動態(tài)變化的智力因素。經(jīng)過高校智庫研究和凝練的知識能夠通過傳播促進決策者或相關層次的人員對某個領域認知的改變,成為推進社會進程的智力支撐。
高校智庫傳播在智庫知識傳播過程中的能動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其一,高校智庫傳播是智庫知識與實踐之間的橋梁。高校智庫在廣博精深的專門知識與眾多旨在了解自然和社會的文化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座無形的橋梁,它貫通“知”與“行”,連接“深”與“淺”。[4]其二,高校智庫傳播是高校智庫知識與政策制定者、媒體和大眾之間互動的動態(tài)場域,傳播效果也能夠有效地檢驗和提升高校智庫知識的生產(chǎn)力。其三,高校智庫知識傳播是高校智庫國際傳播和交流的有效途徑之一,能有效提升我國高校智庫在國際知識場域的地位。
二、回顧與反思:我國高校智庫知識傳播研究現(xiàn)狀
我國高校智庫建設起步較晚,對外交流通常局限于相對較小的學術圈,近年來,國家對高校智庫建設愈加重視。目前,我國高校智庫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對高校智庫影響力指標的探索性研究。孫桂娟等根據(jù)高校智庫的特點構建了包含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國際影響力和網(wǎng)絡影響力4個維度的高校智庫影響力影響因素指標體系。[5]趙勇等采用統(tǒng)計描述和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展現(xiàn)了高校智庫人才的教育背景與閱歷結構,借助文獻計量學方法和歸納法分析了智庫成果的主題類別和傳播渠道。[6]
第二,對高校智庫傳播影響因素和途徑的研究。鞠昕蓉等基于智庫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了構建智庫聯(lián)盟以及高校智庫聯(lián)盟成員選擇的影響因素模式。[7]金晨指出,我國高校智庫為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影響力,應打造暢通的“校—政”咨政渠道,借助多手段影響政策制定,創(chuàng)新高校智庫知識生產(chǎn)機制,整合優(yōu)勢特色學科資源,遵循題邏輯的長線研究路徑。[8]
第三,對高校智庫傳播問題的宏觀梳理和研究。李剛指出,高校智庫在傳播和國際交流方面的能力較弱,大部分高校智庫對傳播還不夠重視。[9]沈國麟等指出,高校智庫決策咨詢研究的“不接地氣”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其知識生產(chǎn)的封閉性,并就構建知識生產(chǎn)和社會實踐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出了相應建議。[10]王馳等指出,高校智庫與政府信息交流溝通渠道比較雜亂且不暢通,智庫現(xiàn)有人才隊伍結構和研究網(wǎng)絡也難以保證智庫持續(xù)、有效獲取決策信息。[11]
高校智庫作為知識性服務組織,其重要生產(chǎn)要素是知識資源,首要目標是服務社會。[12]據(jù)此定位,知識服務社會的功能尤其需要傳播媒體來實現(xiàn)。已有研究從量化和質(zhì)性方面對高校智庫傳播的要素和途徑進行了解析,對高校智庫傳播的理論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已有研究對高校智庫知識思想傳播模式缺乏層級區(qū)分,對精準傳播的學理性框架論述模糊,在傳播實踐中還存在知識管理的困境。鑒于此,筆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提出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模式建構設想,旨在厘清高校智庫知識傳播的層級關系,以便高校智庫開展更高效和更精準的國家、地區(qū)和全球性性知識思想傳播。
三、融合與重構: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的宏觀維度
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是傳統(tǒng)媒體線性傳播模式的發(fā)展,是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新媒體綜合作用之下的一種思維建構。所謂新新媒體是指互聯(lián)網(wǎng)第二代媒體,如博客網(wǎng)、維基網(wǎng)、聚友網(wǎng)、臉譜網(wǎng)、播客網(wǎng)、掘客網(wǎng)、優(yōu)視網(wǎng)、推特網(wǎng)等,其主要特征和原理是消費者即生產(chǎn)者,個人能選擇適合自己才能和興趣的新新媒體去表達和出版等。[13]媒體、人、機構、文化、知識等元素深度融合,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相互的、多元的和不確定的宏觀立體對話空間。克勞斯·布魯恩·延森的元傳播模式和新媒體時代衍生出的圈層傳播理論為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奠定了一個思維框架。
(一)傳播的三重維度
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在《媒介融合:網(wǎng)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中詳細闡述了3個維度的元傳播模式:第一維度,人際傳播,即人們依據(jù)表達、話語轉換和角色扮演的習慣建立并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在此過程中,人們通過心理過程和社會互動建立起真實的語境,形成對事物的認知框架,又在交往中不斷修復和替代這些框架;第二維度,大眾傳播,即大眾傳媒依托不同體裁建立起與不在場的彼此對象之間的傳播關系,不同體裁體現(xiàn)了傳播內(nèi)容的性質(zhì),也體現(xiàn)了所維系的社會關系的類別;第三維度,網(wǎng)絡傳播,即在整合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基礎上,借助數(shù)字媒體形成的網(wǎng)絡化傳播模式,其信息之間的交互性增強,也增加了傳播者之間對信息內(nèi)涵和外延的交互性,以及傳播平臺和傳播系統(tǒng)之間的交互性。[14]
新新媒體大大拓展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空間,實現(xiàn)跨時空的文本和語境傳播,形成重要的輿論形塑力量。同時,網(wǎng)絡空間的虛擬性也帶來諸多的不確定性,人的主體地位更應該得到凸顯。在知識和常識的轉化過程中,高校智庫的融合式傳播模式,能融合高校智庫主體、大眾媒體、數(shù)字網(wǎng)絡、政府機構、大眾群體等重要的參與元素。
(二)傳播的圈層維度
圈層傳播是一種跨界傳播。從個人擴散、大眾傳播對個體影響模式,到受眾中心模式,再到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都體現(xiàn)出了傳播模式人性化的趨勢。[15]知識的圈層傳播得益于新媒體圈層傳播的發(fā)展,尤其在5G時代,知識圈層化傳播既凸顯了“知識”作為核心傳播源的圈層文化特質(zhì),又彌合了傳統(tǒng)媒體下群體之間的交際鴻溝。這種圈層傳播模式能夠有力提升知識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成為媒體場域中有力的信息傳播源,激活圈層傳播鏈,共同促進“知識”在核心圈層向邊緣圈層的傳播,打破傳統(tǒng)媒體圈層傳播的固化和靜態(tài)模式。
總之,新媒體時代,知識通過圈層傳播的裂變與聚合,對社會的影響力在現(xiàn)實和虛擬社區(qū)都呈指數(shù)式增長,不斷被受眾傳播、闡釋、再闡釋、排斥或接受,具有較強的社會形塑力。
(三)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模式的建構
在克勞斯·布魯恩·延森的元傳播理念思維框架下,結合知識圈層傳播的特征,筆者提出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模式(見圖1)。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模式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明晰高校智庫在知識傳播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可以闡釋新媒體時代高校智庫知識更加精準化、層級化和科學化傳播的愿景。
首先,人際傳播層面,高校智庫與知識主體的互動關系是知識傳播的原生動力。高校智庫的核心傳播力是知識,包括概念知識和實踐知識,具體指高校智庫在各個優(yōu)勢學科或跨學科領域,對國家政策、國際前沿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等開展的創(chuàng)新性、闡釋性和探索性研究成果。作為傳播圈層中的核心傳播源,人際傳播能夠促進知識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協(xié)作,不斷傳播知識內(nèi)容和修正知識框架,拓展人們的認知邊界,成為圈層傳播的觸發(fā)點。這個過程依賴于高校和智庫的人才支持、制度支持和學術支持,國內(nèi)和國際智庫人才與知識消費主體之間的互動交流。
其次,大眾傳播層面,高校智庫以不同體裁與大眾建構不同類型的傳播關系。以圈層傳播模式中特定的受眾為對象,選擇適當?shù)捏w裁和媒體,高校智庫可以實現(xiàn)知識傳播的精準化和高效性,能夠建構特定的社會關系。通常情況下,大眾傳播在高校智庫的組織和設計之下,有相對穩(wěn)定的傳播對象,一定程度上能夠預判傳播的效果。通過整合高校、智庫和智庫之外的大眾傳媒,高校智庫可以建構和擴展知識大眾傳播的受眾范圍,推動高校智庫知識向外圈傳播。
最后,網(wǎng)絡傳播層面,高校智庫在新新媒體的助推下,能夠?qū)崿F(xiàn)知識從核心圈層向邊緣圈層的傳播。通過多元傳播媒體,高校智庫可以構建知識、大眾、政策制定者、高校智庫、媒體以及其他相關主體之間的網(wǎng)絡話語空間,一方面推進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引領大眾輿論風向和提升智庫研究的核心傳播力,另一方面,網(wǎng)絡傳播群體的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向性也增加了傳播效果的不確定性,需要相關主體和部門的精心設計與協(xié)作。
總之,傳播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從源點開始,跨越社會和空間距離至接收點,又將以另一種信息的形式反饋到源點。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技術革新形成的新型網(wǎng)絡社會中,本體論所倡導的個體網(wǎng)絡化存在以及由此形成的普遍聯(lián)系放大了人際互動在政治社會參與中的蝴蝶效應。[16]高校智庫以知識的人際傳播為發(fā)力點,由此向外層進行傳播,在大眾媒體的助力之下,知識與衍生而出的常識被推送、傳播與再傳播。數(shù)字媒體將傳播再次擴展到互動與再互動的層面,整合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形成更廣闊的社會與社交網(wǎng)絡,促進知識與高校智庫、常識與高校智庫、知識、常識與社會、政府、國際社會之間的深層互動等,促進知識傳播,對高校智庫的知識生產(chǎn)起到促進與完善的作用。
四、取向與實踐: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的3個取向
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過程中,需要厘清指導傳播的取向和實踐的形式。本質(zhì)上看,知識共享和知識共享文化對高校智庫知識傳播至關重要,需要成員之間不受阻礙和不斷更新的信息自由流動,才能使與政策有關的知識和思想不斷被傳播、反饋、修正和完善。具體來說,可以從價值取向、認知取向和情感取向來看高校智庫知識的層級傳播,其目的在于為高校智庫知識傳播實踐提供一定可操作性的參考。
(一)價值取向:人際傳播整合高校智庫知識傳播多元主體
人是知識的生產(chǎn)者、運用者和實踐者,人際傳播更顯知識傳播的人文情懷、人文交流和實踐特質(zhì)。在知識生產(chǎn)階段、傳播階段、反饋階段和評估階段,高校智庫都離不開人際傳播對知識正遷移的重要貢獻。同時,限于人的認知局限,高校智庫知識的遷移要經(jīng)歷知識主體的交流、反饋、修正與協(xié)商的過程,而這些只靠傳播技術無法實現(xiàn)。對于高校智庫來說,人際價值取向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在校內(nèi)層面和校際層面開展跨智庫和跨部門的人際傳播,確立知名專家學者或?qū)W科帶頭人作為意見領袖的人際傳播理念。目前,多數(shù)高校智庫開始嘗試建立常態(tài)化的知名學者間對話的人際交流模式。例如,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主持的“上海論壇2021”高端圓桌會議。高校智庫在整合智庫和跨學科資源方面具有較大潛力,未來,可進一步破除制度障礙、促進學科評價和高校智庫評價的有機結合,完善人才資源、學科建設、高校智庫研究和學術交流一體化的校內(nèi)機制,夯實高校智庫人際傳播的學術根基。
2.在跨地區(qū)和跨國高校間開展聯(lián)合研究和聯(lián)合傳播,吸納國際知名專家學者、高校智庫人員以及政府機構成員作為智庫成員開展人際傳播。美國高校智庫善于開展前期研究、中期研究和后期研究論證,邀請其國內(nèi)和國際該研究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專家進行論證和傳播,提升研究成果的應用性和科學性,有利于智庫成果的人際傳播和影響力提升,例如,美國高校智庫萊斯大學貝克研究所,借助“旋轉門”機制,聘用前政府官員到研究所任職或邀請現(xiàn)任政府官員參加內(nèi)部會議,加強與政府的聯(lián)系,為研究成果的傳播建立強大的人脈關系網(wǎng)絡。[17]我國高校與國外高校合辦的智庫如清華-卡內(nèi)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聚集中國、美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資深專家和學者開展合作研究,是人際傳播的具體體現(xiàn)。
(二)認知取向:大眾傳播促進高校智庫概念性知識層級化
大眾傳播是指將知識產(chǎn)品從人際傳播群體擴展到高校智庫之外,促進大眾對知識產(chǎn)品的認識與認同,其包括傳統(tǒng)媒體和新新媒體傳播。高校智庫知識傳播通常有兩種形式,即利用傳統(tǒng)媒體發(fā)布知識產(chǎn)品,如發(fā)布智庫報告,刊發(fā)研究性論文、直播訪談等,這種形式的接受群體通常為相關專業(yè)群體和政策研究群體。另一種是利用新新媒體的優(yōu)勢,對知識進行改編、整合、節(jié)選、轉述或以其他模態(tài)形式展現(xiàn),將部分知識成果轉化為常識的形式,使傳播形式和內(nèi)容更容易被大眾群體所接受。兩種形式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層級化的傳播形式。目前,高校智庫在知識成果層級化傳播過程中還缺乏詳細、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改進知識大眾傳播的層級化效果。
其一,高校智庫應區(qū)分知識產(chǎn)品的類別,具體可分為:描述性知識產(chǎn)品、解釋性知識產(chǎn)品、探索性知識產(chǎn)品、反思性知識產(chǎn)品、預測性知識產(chǎn)品等。高校智庫不同類型的知識產(chǎn)品在傳播過程中可對應最優(yōu)化的傳播平臺。例如,作為專業(yè)性較強的高校智庫報告凝聚智庫研究人員的智慧,選擇什么樣的平臺進行傳播,傳播受眾又是誰,預想效果是什么,這些都需要細思深研。其二,關注知識和常識之間的轉化,根據(jù)傳播媒體和受眾群體體征轉換知識敘事模式和常識敘事模式。知識敘事模式不同于常識敘事模式,二者在傳播過程中互為補充。例如,人大重陽智庫在公眾號傳播板塊有三大板塊,一是官網(wǎng),包括超鏈接中文網(wǎng)站、英文網(wǎng)站、智庫微博等。二是研究成果,包括熱文推薦、名家觀點、研究團隊介紹。三是視頻直播,包括智庫開展的各種會議、研討和講座等視頻。不同板塊體現(xiàn)的知識傳播理念并不一樣,通過對知識本身的區(qū)分,根據(jù)系不同受眾群體選擇不同的敘事和傳播模式,實現(xiàn)分眾傳播,融合學術性敘事與常識性敘事方式,實現(xiàn)知識與常識之間的有機互動。其三,高校智庫知識傳播需要專業(yè)傳播人員的研究與協(xié)作。目前,有部分高校智庫吸納媒體從業(yè)人員加入研究隊伍中,有效提升了高校智庫知識的傳播力。但整體上看,相應的協(xié)作支撐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情感取向:網(wǎng)絡傳播凸顯傳播中人與技術的交融
所謂情感取向,即傳播過程中對受眾情感的關注與評估。在新新媒體的助推之下,高校智庫網(wǎng)絡化傳播格局在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可以在整合基礎上發(fā)展,以深度融合的方式傳播智庫知識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交互性與反饋的即時性。高校智庫知識層級傳播的情感取向,根本上是要在網(wǎng)絡傳播建構的多元社會關系中保證高校智庫知識傳播既要有效率,又要有質(zhì)量。應關注高校知識傳播技術的選擇、傳播受眾的反饋以及傳播模式的應用等。
其一,高校智庫應關注國家決策層面對智庫知識產(chǎn)品的反饋和吸納情況。媒體報道并不意味著知識傳播效果好,能對國家、政府決策層、學術研究圈,以及普通受眾起到改變、修復和強化認知的作用,才是真正起到了效果。在這個維度上,單靠新新媒體傳播是無法評估的,需要結合人際傳播反饋,如高校智庫、政府以及其他機構部門的座談、會議、研討、回訪、調(diào)研等,通過媒體、數(shù)字和概念之外的人文交流深入了解知識和常識傳播效力。
其二,高校智庫應關注和利用網(wǎng)絡傳播的過程及數(shù)據(jù)動態(tài)。高校智庫應善于借力傳播知識產(chǎn)品,整合大數(shù)據(jù)輿情監(jiān)測,捕捉新的知識增長點??山栌靡恍┬滦旅襟w平臺,傳播高校智庫思想知識,提升高校智庫和專家個體的學術權威性。通過新新媒體傳播,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一方面能有效評估高校智庫生產(chǎn)的知識和常識的社會接受度和傳播力。另一方面,高校智庫產(chǎn)品傳統(tǒng)上主要是研究報告、專題報告、調(diào)研建議、著作論文等經(jīng)過分析加工的書面文本,而以數(shù)據(jù)分析為基礎的可視化技術能夠使數(shù)據(jù)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更具說服力。智庫新知識的生產(chǎn)在各類媒體平臺的支撐下,才能得到聚合、分類和可視化,便于智庫開展前沿動態(tài)跟蹤。[18]
其三,高校智庫知識產(chǎn)品應充分利用新興媒體的智能化傳播實現(xiàn)知識的再傳播,形成“高校智庫—知識—網(wǎng)絡—常識—受眾—智庫—知識—網(wǎng)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知識再生和再傳播模式。高校智庫知識作為高質(zhì)量智力成果,對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社會治理、社會輿論的影響是過程性、周期性、重復性和動態(tài)性的,知識與社會微觀層面的互動,與社會結構的相互作用需要網(wǎng)絡媒體的良性循環(huán)傳播。換句話說,高校智庫知識的網(wǎng)絡傳播可以對社會結構起到形塑的作用,而這種形塑力量并不是網(wǎng)絡媒體自然發(fā)生的結果,需要規(guī)劃、謀劃、治理和評估。
五、結語
高校智庫的知識傳播層級重要性并不一樣。在知識傳播過程中,人和媒體都是重要的連接紐帶,作用不同、相輔相成。作為核心傳播層級的是知識的人際傳播。高校智庫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生產(chǎn)和傳播具有前瞻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的知識思想。服務國家戰(zhàn)略、提高國家軟實力、促進國家政策完善和制定始終是高校智庫的職責所在。知識的大眾傳播為高校智庫融合知識的敘事變化和內(nèi)容變化,注重知識傳播的受眾群體意識,提升高校智庫知識的接受度。網(wǎng)絡傳播將知識常識化,置于公眾的審視與再審視語境之下,網(wǎng)絡互動孕育的知識接受、知識認知、知識評價、知識反饋、知識再生成為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促進高校智庫思想的傳播、生產(chǎn)、再生產(chǎn)與再傳播。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智庫始終是知識思想的生產(chǎn)高地,傳播過程中的常識化解讀,是知識傳播的手段,不是目的。厘清高校智庫傳播過程的層級,有助于高校智庫更好地處理知識生產(chǎn)、常識轉化、高校智庫傳播和媒體應用之間的關系。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智庫知識傳播是一個復雜的命題,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和傳播方式的變革,仍需對傳播中的微觀層面作進一步探析。
參考文獻:
[1] Habermas J.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146-147.
[2] Lave J.Cognition in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81.
[3] Dijk V,Teun A.Discourse and Knowledge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M].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225.
[4] 王姝彥,黃曉寧.大眾知識論的當代發(fā)展:常識智慧與理性旨歸[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4):32-40.
[5] 孫桂娟,苑春薈.基于DANP方法的高校智庫影響因素網(wǎng)絡關系及權重研究[J].情報雜志,2019(07):63-70,77.
[6] 趙勇,崔曉彤,高思嘉.我國卓越高校智庫的人才結構、聚焦主題與傳播渠道[J].情報雜志,2017(04):54-60.
[7] 鞠昕蓉,鄭榮.高校智庫聯(lián)盟成員選擇的影響因素模型及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0(23):96-108.
[8] 金晨.我國高校智庫影響力及其提升研究—基于一流高校智庫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07):63-69.
[9] 李剛.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新型智庫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江蘇高教,2019(10):35-40.
[10] 沈國麟,李婪.高校智庫建設:構建知識生產(chǎn)和社會實踐的良性互動[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46-50.
[11] 王馳,孫曉鳳.知識動員視角下的高校智庫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19(08):74-78.
[12] 張聰,楊連生.“一帶一路”高校智庫聯(lián)盟的生成-演化機制研究—基于知識服務視角[J].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2018(06):761-765.
[13] Levinson P.New New Media[M].New York:Pearson,2014:3-4.
[14] 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wǎng)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劉君,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99-104.
[15] 史劍輝,靖鳴,朱燕.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qū)動力及社會價值—基于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9(06):13-16.
[16] 沈薈,王學成.新媒體人際傳播的議題、理論與方法選擇—以美國三大傳播學期刊為樣本的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12):81-100,128.
[17] 田山俊,陸軍.一流大學智庫高速崛起的內(nèi)在成因—以萊斯大學貝克研究所為例[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9(08):8-15.
[18] 蔣金潔,沈曉平.新型智庫大數(shù)據(jù)能力建設的啟示—以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為例[J].科技智囊,2020(06):27-31.
The Concept and Orientation of Layere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of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 in China
Li? Jing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and Technology,Jiangsu,Nanjing,210039)
Abstract: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 are the main actor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metacommunization and circle communication,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 from the level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ass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and orientation of layere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of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that i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orientatio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grates the multiple subjects of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of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mass communication promotes the layer of the conceptual knowledge hierarchy of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orientation,network communication highlight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the article further expounds the main role of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and how to promote the layered and precis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ought.
Key words:Knowledge;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Layered communication
作者簡介:李靜,女,1983年生,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