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每逢春節(jié),祖國大江南北,幾乎都有吃年糕的食俗。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食物,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春節(jié)應時美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當家美食。
人們在春節(jié)時吃年糕,不僅僅是因為它味道好,更重要的是它的寓意好。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有“財源滾滾來”的寓意;年糕諧音“年高”,有“生活和工作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寓意。古人賦詩贊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年糕歷史悠久,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寧波余姚河姆渡遺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的水稻種子,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稻谷。漢朝對米糕已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方言》一書中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fā)展過程。公元6世紀的食譜《食次》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边|代時,正月初一,北京有家家吃年糕的習俗。明清兩代,年糕已發(fā)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并有南北風味之別。
關于春節(jié)年糕的來歷,民間有兩則傳說。一則是說,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叫作“年”,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嚴冬季節(jié),它就下山進村,吃人、吃牲畜,百姓不堪其苦。后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條撳塊放在門外?!澳辍别嚥粨袷?,便食用人們制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后回到山上去,也就不再傷害人畜。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就傳了下來。由于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是為了喂“年”度關,人們就把“年”與“高”聯(lián)在一起,稱作“年糕”(諧音)。另一則傳說與伍子胥有關。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稱霸,戰(zhàn)火連年。吳國為防敵國進襲,修筑了一道堅固的城墻。吳王自以為高枕無憂,天天擺宴慶賀。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告訴隨從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墻可保吳國太平。城墻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等可去城下掘地三尺取糧?!毙聡醴虿罾^位后,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百姓按照伍子胥當年所囑,紛紛掘城食磚,渡過了難關。此后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這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年糕因產(chǎn)地不同,做法有別,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nóng)家的黃米糕、西南的糯粑粑、臺灣紅龜糕等。年糕還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有蒸、炸、片炒、湯煮四種。江西的弋陽年糕采用“三蒸兩百錘”的獨特工藝制成,潔白如霜,透明似玉,柔軟爽滑,韌而不粘,久煮不糊。北京年糕過去是滿族拜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多種,“味膩如脂色若琮,香潔定知神受餉,珍同金菊與芙蓉”。福州年糕是將糯米粉和米粉加糖和成團,再放在年糕葉上蒸熟,味道香甜可口。廣東年糕一般以糯米粉、紅糖、粘米粉、生油、瓜子仁、竹葉等為原料制成,色澤金紅、軟滑甜香,味美可口。海南年糕表面光滑,色黃細軟,味道甜香。蘇州年糕有豬油年糕和紅白糖年糕兩種,前者糯甜,色澤白亮,水煮不膩,油煎香甜,久藏不霉;后者有玫瑰、桂花、棗蓉、薄荷四種,色澤鮮艷美觀,肥潤香糯,食而不膩。
春節(jié)期間,全家人團聚一堂,品嘗著年糕,會給節(jié)日增添無限的樂趣,同時,也對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