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義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以認識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其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提升學生的法治和道德修養(yǎng),為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打好基礎。從學科特點來看,雖然部分學習內容有較強的理論性,但它總體上呈現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征,非常契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因此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通過應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重要性;舉措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3-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44
道德與法治學科被稱作現階段的“思政課”,它是依據當前社會發(fā)展和學生成長需求,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政治思想、法治觀念以及道德規(guī)范的系統化教育,目的是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生在政治素質、法治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等方面都能夠獲得發(fā)展??梢哉f,新課改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但是很多學生往往還是把這門課程單純地看成是“思政課”,覺得它的抽象理論太多,學習起來有些困難,因此在其內心往往存在畏難或者抵觸的心理。而從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來看,它的大部分學習內容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這無疑為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如何開展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成為很多思政教師的關注點,對此筆者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探索,希望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有所幫助。
一、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知識源于生活,也最終服務于生活。所謂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依據學科特點和教學需求,將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活動置于學生有一定認識或者經歷的生活背景下,從而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在這種學習狀態(tài)下收獲富有活力的知識,并且提升學生的認知,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來看,開展生活化教學更具積極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期教育的中心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成長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各學科都要立足于學科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來說則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觀念、道德修養(yǎng)、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這既需要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更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不僅要會說,還要知道怎樣做、如何做。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教師把學習內容融入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二)有利于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
2022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把灌輸與啟發(fā)相統一,努力做到“灌中有啟”,實現說理教育和啟發(fā)引導的有機結合;也強調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而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把學習內容或者案例融入生活情境中,能夠使學生在體驗學習中深化對教材抽象理論的理解,也就落實了灌輸與啟發(fā)相結合的要求;而學生在分析相關的生活情境時,也是在應用理論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也就在用“知”來指導“行”,明是非而知對錯,也就達到了知行合一的目標要求。
(三)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學生也居于主體地位,這就要激發(fā)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進度,還是堅持原來的“灌輸式”或者“講授式”教學法,基本上就是教師單純地念書或者機械地解讀教材內容,而對學生的要求則是勾畫學習重點或者做好相應的筆記,這會使學生感覺非常枯燥、乏味、無趣,這樣的“接受式”學習模式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認識就是死記硬背,學科的育人價值會被大大弱化,學生的興趣度不高,其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難以談起。而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把學習內容置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或者感興趣的情境中,這會在無形中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又能夠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學生也就喜歡參與其中,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有了積極性才會去深入地思考問題并且愿意嘗試去解決問題,這樣其創(chuàng)造性也就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在此情況下也就真正地“動”了起來,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
二、開展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充分發(fā)揮其“導學”作用。而開展生活化教學,對于教師教學設計以及掌控課堂的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教師做好全面的準備。
在理念方面,教師一定要重視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和領悟,尤其是要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讀,因為它是教材編寫、教學開展、考試命題以及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是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有理解透并充分領悟課程標準的內涵,才能為教學設計做好準備。同時,教師也要重視對新教材的反復研讀,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立意,為聯系生活、創(chuàng)設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或者活動做好思想上的準備。
在教學技能方面,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準備。如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在備課標、備教材的基礎上,更要重視對學生情況的深入分析,不僅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狀況,還要挖掘學生的興趣點,為科學地設計教學做好準備;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意味著教師要給學生營造更加自由、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這就增加了課堂的不確定性,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靈活的應變能力,其中也包括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這需要教師一定要重視平常的積累與訓練,為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做好準備。
(二)重視學生習慣培養(yǎng),為其參與活動做好準備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會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學生只有在真正意義上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教學效果。否則極容易出現活動的“虛假繁榮”,影響教學實效。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適應生活化教學活動的習慣。
首先,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要想使學生充分地參與課堂活動,需要讓學生在課前做好一定的準備,否則學生在課堂上極容易出現“不知所云”“一頭霧水”的情況。鑒于大部分學生不清楚怎樣預習,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逐漸幫助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可以以“導學案”的形式引導學生來做課前準備,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這樣他們在課堂上才能夠有的放矢。
其次,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習慣。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內心的顧慮,敢于參與課堂。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去參與,既要認真地聽和觀察,也要積極地思考,在此基礎上大膽地參與課堂活動,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不迷信也不盲從,提升學習效率。
最后,培養(yǎng)學生及時解決問題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因為教師面對的是四五十名學生,不可能完全顧及每一名學生,部分學生可能會有困惑,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后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對于疑難點要不懂就問,通過與教師或者同伴積極交流及時徹底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三)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切入點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其目的是給學生在教材內容與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點之間搭建一座“橋梁”,為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提供助力。所以在開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要素,進而找到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再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從目前來看,我們選擇的切入點要與學生有較為密切的關聯,也就是要關注其“價值性”,要么選擇與學生相關的,要么選擇學生在今后成長發(fā)展中可能會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的選擇對學生來說教育意義更大,也更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共鳴。
例如,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中第3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其第一課時的內容是“維護秩序”,教師為了使學生了解維護秩序的重要性,就可以以生活中交通秩序的場景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視頻資料:當路口的交通信號燈正常工作時,路口就是沒有執(zhí)勤交警也秩序井然;而交通信號燈出現故障后,人們都想爭先通行,結果交通秩序馬上陷入了一片混亂。然后問學生遇到這種情況的感受,并說一說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這樣學生在積極分析的過程中很快就得出了社會秩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進而意識到樹立秩序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的必要性,并學會自覺地遵守社會秩序,積極主動維護社會秩序。這樣的切入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增強教學實效性。
(四)以多種形式來推進生活化教學
新的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內容編排上多數是以生活主題的形式來呈現,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定的生活情景,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據,給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運用生活經驗,調動自己的思維和情感體驗,從而在實際行動中落實教學要求。
首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開展生活化教學。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已經非常廣泛地進入了課堂教學中,它直觀、形象、多樣化地呈現學習內容的優(yōu)勢給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提供了新路徑,也為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合理利用網絡》一課時,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民眾和學生利用網絡的場景以圖片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一方面給學生呈現在互聯網背景下它給社會帶來的便利,如網上購物、遠程醫(yī)療、線上學習等,另一方面則給學生呈現部分群體特別是中小學生沉迷于網絡的現象,以及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等問題,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一談如何理性參與網絡生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傳播網絡正能量。學生對于這樣的生活現象往往有一定的感受和認識,也就樂于參與其中,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其次,融入新聞時事,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特點,它與時政熱點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新聞時政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了解或者關注的內容之一,因此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形式。為了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教師可以把新聞時事內容融入日常教學中,例如可以開展“每日時政新聞播報”活動,每節(jié)課在課前給學生3至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輪流把自己了解的新聞時政熱點與全班同學分享,并嘗試進行簡單的評述,例如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分享,然后教師再進行點評,這對學生來說既開闊了視野,也提升了其認識,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最后,通過角色扮演在體驗中收獲知識。角色扮演教學法是促進學生體驗式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學生感興趣的一種參與課堂教學的形式,它是指讓學生在假設環(huán)境中按某一角色身份進行活動以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形式既能夠滿足扮演者的體驗性學習,也能夠給觀看者以直觀的感受,對學生來說更具教育意義。例如,在學習《關愛他人》這目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再現春節(jié)聯歡晚會的經典小品《扶不扶》,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關愛他人的重要性、方式等內容,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奉獻社會的意識。
(五)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鼓勵教師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真正把知與行二者統一起來。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能力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或者社會調查活動等。例如,在學習《正視發(fā)展挑戰(zhàn)》這課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安排學生開展社會調查,了解當前我國在社會發(fā)展中面臨著哪些挑戰(zhàn),進而了解我國在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面臨的一些問題,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聯的學科,開展生活化教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現實需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自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廣拓路徑來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宋淼.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6).
[2] 姜春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3] 趙萍.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生活化及實現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
[4] 周立武.讓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8(1).